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特点及危害
一、新精神活性物质基本情况
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对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定义是:未被国际禁毒公约管制,但存在滥用并会对公众健康带来威胁的物质。这些物质一般通过对现有毒品的化学结构进行修改获得,不但具有类似列管毒品的麻醉、兴奋或致幻作用,而且能逃避法律的管制,因而其生产、贩卖和滥用形势日益严峻。
目前UNODC已监测到的新精神活性物质达251种,已超过国际禁毒公约管制物质的数量234种。根据结构特征和作用药理,UNODC将新精神活性物质分为7大类:
(1)合成大麻素类。该类物质主要是模拟天然大麻对人体的作用,其成瘾性和戒断症状也与天然大麻类似,长期吸食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及精神错乱,同时也存在致癌的风险。
(2)卡西酮类。该类物质主要是卡西酮的衍生物,具有兴奋和致幻作用,过量或长期吸食会引起严重的大脑损伤,目前该类物质导致精神错乱、自残及暴力攻击他人的案例已有很多。
(3)苯乙胺类。该类物质主要包括苯丙胺衍生物及二甲氧基苯乙胺衍生物两个类别。前者以类似甲基苯丙胺的兴奋作用为主,后者则能产生强烈的致幻作用,过量或长期吸食这些物质可导致大脑损伤和精神错乱。
(4)哌嗪类。该类物质一般为苯基哌嗪或苄基哌嗪的衍生物,具有类似于甲基苯丙胺和MDMA的兴奋和致幻作用,但效果较温和,持续时间也更长。
(5)氯胺酮。该物质在我国属于已列管的精神药物。
(6)植物类。该类别包括恰特草、鼠尾草、帽蕊木等含有精神活性物质的植物。
(7)其他。包括色胺类、氨基茚类、苯环己基胺类、镇静类等多个类别,分别具有致幻、兴奋、麻醉、镇静等作用。
以上类别中,合成大麻素类和卡西酮类包含的物质数量最多,其滥用也最为严重。在国家毒品实验室对全国样品的检测中,除植物类外所有类别的物质都有发现。
二、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情况监测
新精神活性物质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为评估其滥用规模,很多国家和地区启动了相应的监测计划。目前监测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问卷形式的调查,另一种是基于生物样本(血样、尿样、唾液)的分析统计。前一种方式操作简便,成本较低,但结果笼统,针对性较弱。后一种方式统计数据更为精准,但需要收集足够量的样品并进行实验室分析。样品收集可以是针对整个人群的抽样,例如设置道路调查点对机动车驾驶员随机取样,也可以是针对高危人群的取样,例如对某段时间内所有严重刑事罪犯进行取样分析。根据各国的监测报告,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具有以下特点:
(一)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人群以年轻人为主,其滥用比例已超过海洛因、可卡因、甲基苯丙胺等管制毒品。欧盟官方于201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欧盟15至24岁的年轻人群使用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比例平均为4.8%,其中在英国、拉脱维亚、波兰和爱尔兰的比例高达8%、9%、9%及16%,仅次于天然大麻位居第二。美国国立药物滥用研究所(英文缩写:NIDA)也有类似的发现,其调查显示2012年11.3%的高中学生承认使用过合成大麻素类物质,仅次于天然大麻的36.4%,而承认使用过卡西酮类物质的比例也有1.3%。美国红杉毒理实验室在近年来收集的40万余份尿样中,检出合成大麻素和卡西酮类物质的比例分别为10%和8%,高于甲基苯丙胺的比例5.6%。
(二)不同国家流行的新精神活性物质种类有较大区别。该现象可能与各国滥用者的偏好以及管制法律有关。美国是合成大麻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据美国专家介绍这是由于美国对政府雇员、军人以及医疗从业人员定期进行药物滥用筛查,很多天然大麻成瘾者在接受检查前会改为吸食合成大麻,以避免尿检呈阳性。而在荷兰吸食大麻属于合法行为,因此该国几乎没有滥用合成大麻素的情况。新西兰有滥用苄基哌嗪的传统,2008年16至64岁人群中滥用苄基哌嗪的比例即达到5.6%,高于苯丙胺类物质的比例2.1%,这是因为该国滥用人群认为苄基哌嗪是一种安全和温和的药物,可用于替代甲基苯丙胺。英国滥用最多的则是4-甲基甲卡西酮(属于卡西酮类物质),2010年15至24岁的年轻人群使用该物质的比例达4.4%,与滥用可卡因的比例相同。
三、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危害
尽管由于新精神活性物质泛滥的时间尚短,其成瘾性和长期健康损害还不明确,但近年来它们对社会的危害已逐步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致吸食者精神错乱,诱发恶性暴力案件。卡西酮类、苯乙胺类以及色胺类物质均有致幻作用,大量吸食后可能引起偏执、焦虑、恐慌、被害妄想等反应,甚至导致吸食者精神错乱,进而自残或暴力攻击他人。2011年,美国毒物控制中心接到滥用MDPV(属于卡西酮类物质)的案例有6134例,相当一部分与自残和暴力攻击他人相关。英国对2012年涉及新精神活性物质案件的研究发现,滥用4-甲基甲卡西酮人群的自杀及自残率远高于正常人群。日本研究发现,滥用新精神活性物质所导致的暴力犯罪案件数量是滥用管制毒品导致案件数量的7倍。芬兰对严重交通肇事者抽样分析发现,滥用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比例达到7.7%,仅次于苯丙胺类物质和丁丙诺非,证明该类物质也正成为交通事故的诱因之一。
(二)损害吸食者健康,诱发各类疾病甚至死亡。吸食新精神活性物质常见心动加速、血压升高、肝肾功能衰竭等急性中毒症状,甚至引发抽搐、休克、脑中风死亡。各国报道的滥用新精神物质导致死亡的案例数量正逐年上升,例如英国报道2007年至2010年间,滥用苯丙胺和MDMA致死的案例分别由78例/年和71例/年降至37例/年和5例/年,而滥用卡西酮类物质致死的案例由0例/年上升至65例/年。新精神活性物质致死案例增加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该类物质出售时,外包装往往标示“安全”、“合法”等字样,滥用者被误导,认为与管制毒品相比它们不会损害健康,从而过量吸食导致死亡。二是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更新换代极快,效力更强的物质不断被合成和销售,滥用者无法掌握它们的安全使用量。例如第一代合成大麻素的代表JWH-018及JWH-073对人体的作用与天然大麻有效成分四氢大麻酚类似,而第二代合成大麻素的代表JWH-122和MAM-2201对人体的作用已高达四氢大麻酚的15倍和100倍,如果按原剂量吸食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三是新精神活性物质存在高比例的混合滥用情况。由于种类众多,分销商往往存有多种新精神活性物质,混合出售的情况十分常见。从缴获样品看,“Spice”、“K2”等制品中,往往含有3种以上的合成大麻素类物质;模拟MDMA的致幻片剂中,也常含有多种哌嗪类物质。从生物样品看,瑞典监测项目发现呈阳性的尿样中,一半以上含有多种新精神活性物质的代谢物。由于药物对人体存在协同作用,混合使用新精神活性物质会给健康带来更大风险。此外,由于酒精能增加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和利用,因此吸食新精神活性物质时饮酒会使风险显着上升。英国研究了涉及新精神活性物质的203个恶性案件,发现其中高达84%的案件由酒精和新精神活性物质混合使用导致。
四、新精神活性物质的预警及管制
为应对层出不穷的新精神活性物质,一些国家和地区着手建立了预警机制,并力图寻找有效的管制手段。这些措施的实施方式及效果介绍如下:
(一)新精神活性物质预警体制。欧盟是最早出现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地区。自1997年起,欧盟已开始新精神活性物质预警工作,目前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欧盟早期预警系统(英文缩写:EWS)。该系统的核心是欧盟药物滥用监测中心(英文缩写:EMCDDA)和欧盟警察组织(英文缩写:Europol),二者均拥有各自的分支机构,前者是欧盟各国负责药物滥用信息收集的研究机构组成的Reitox网络,后者是Europol在各会员国的联络单位。当一种新精神活性物质在欧盟任一国家发现后,相关信息即通过分支组织上报至EMCDDA和Europol,二者共同收集分析相关资料,向其他国家的分支组织通报,并起草联合报告至欧盟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欧盟理事会根据报告决定是否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该物质生产、运输及滥用可能导致的个人健康及社会危害,以及采取管制措施的有效性。该风险评估由EMCDDA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并形成最终的评估报告。根据评估报告,欧盟理事会最终决定是否将该物质列入管制。2009、2010、2011及2012年,欧盟早期预警系统已分别发现24、41、49及73种新精神活性物质,有效提高了欧盟各成员国对相关物质的重视,促进了危害严重物质的列管进程。
(二)新精神活性物质管制方法。新精神活性物质本身即是为了规避法律管制而设计出来的,因此当某种新精神活性物质被列入管制后,该物质的滥用往往大幅下降,但同时又有新的替代物质被创造出来。以美国为例,最初JWH-018是滥用最严重的合成大麻素,占尿检阳性样品总数的87%。但自2011年3月列入管制后,该物质迅速被另一种合成大麻素AM-2201取代,占阳性样品总数的比例高达99%。卡西酮类物质也存在同样的现象,2011年以前美国滥用最多的卡西酮类物质是MDPV和methylone,二者合计占阳性样品总数的90%,但自2011年11月列入管制后,二者几乎在市场上消失,而新出现的另一种卡西酮类物质PVP异军突起,占阳性样品比例达85%。为解决这一难题,各国采取了很多不同于传统毒品管制方法的措施,从指导思想看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临时管制。该方法主要在美国、英国、德国、丹麦、荷兰及西班牙等国使用,其核心是当相关部门新发现一种新精神活性物质,并预计该物质可能存在滥用风险时,可采取为期1至2年的临时管制,管制措施等同于正式列管毒品。在此期间,警察及卫生部门有充足的时间对该物质的危害进行评估,最终决定是否正式将其列管。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国、德国和荷兰,临时管制文件由相关部门的部长签署即生效,而不用提交议会审议通过,这有效保证了临时列管的及时性。二是类似物管制。该方法主要在美国使用,其涵义是“与现有管制毒品化学结构类似,并且对人体作用(兴奋、麻醉、致幻)类似或强于管制毒品的物质也属于管制范围”。该方法通过类似物的定义,有效解决了层出不穷的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管制问题。但该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原因是“类似物”本身就属于含糊不清的定义,法庭很多情况下无法判断一种物质是否属于管制毒品的“类似物”,而美国目前也没有建立关于“类似”标准的具体解释。三是骨架结构管制。该方法主要在美国、俄国、澳大利亚和诸多欧盟国家使用,其涵义是将含有特定化学骨架结构的物质全部纳入管制范畴。该方法实际上属于“类似物管制”的延伸,定义更为明确,可操作性更强,有效解决了通过化学修饰创造新的物质从而逃避管制的问题。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两处不足:一是不含已管制骨架结构的新精神活性物质仍持续被发现和滥用。例如,美国于2012年中期将所有骨架结构为萘甲酰吲哚、苯甲酰吲哚和苯乙酰吲哚的物质列管,之后含有以上骨架结构的AM-2201在合成大麻素市场所占比例迅速降至10%以下,但同时不含管制结构的合成大麻素XLR-11和UR-144迅速出现,并且占据市场的比例达54%和16%。二是对国民经济存在负面影响。一些含有管制骨架结构的物质在制药、化工等领域可能有潜在使用价值,但列管之后它们的研究和开发都会受到限制。
总的来看,很多国家在新精神活性物质管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都存在缺陷,要彻底解决该类物质的滥用还需进一步探索。
1、首先告诉你,如果都有那么恐怖,就算是中国没人管,联合国卫生组织也要管。
2、很多染料合成确实需要苯乙胺作为中间体。但是,很多医药也需要苯乙胺作为中间体。吃都能吃进去,穿怕什么啊?
3、几十年前、以及古代确实曾经使用过金属媒染染料,可是现在根本没人生产、也不允许生产、生产出来也没有任何印染厂使用。再说了,金属媒染染料的颜色不是你说的鲜艳、而是深、暗。
4、如果说真的有那么可怕,要知道首先倒霉的不是穿衣服的人,而是生产染料、使用染料的化工厂、印染厂的工人。我在印染厂工作一辈子了,现在正在健康的回复你的提问呢。
5、欧盟在30年前开始限制苯胺类染料的使用和进出口。我国大概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限制生产和使用。对于这些染料的危害认定,也只是跟PM2.5、刷墙涂料那样,说它们“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有致癌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如果当真,大家就要赶快把家里的刷墙涂料铲掉,实木家具丢弃(含有甲醛防腐剂啊)。
麦司卡林是从生长在墨西哥北部与美国南部的仙人掌里提取的。
麦司卡林的通用名称为三甲氧苯乙胺,别名三甲氧苯乙胺、麦斯卡林、美色卡、北美仙人球毒碱,是苯乙胺的衍生物。由生长在墨西哥北部与美国西南部的干旱地一种仙人掌的种籽、花球中提取。吸食后导致精神恍惚,可发展为迁延性精神病,还会出现攻击性及自杀、自残等行为。
扩展资料:
2018年4月11日,皇岗口岸旅检入境大厅,1名香港男性旅客被海关关员自主挑查挑中,在旅客行李内,关员查获用报纸包裹的“无刺仙人掌”33株。“当时这些植物就放在旅客的行李箱中,每一株都用白纸包裹着,外形是不规则的球状。我们起先还以为是水果莲雾,或是什么蘑菇。打开白纸以后,才发现全部都是多肉植物,几乎每一株都带着根系和泥土。这些多肉植物呈灰绿色或者深绿色,表皮上有一些白色的粉末,非常柔软。”查验关员老林说。
皇岗海关关员立即对这些多肉植物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发现,这些多肉植物是一种“无刺仙人掌”,叫做银冠玉,是仙人掌科乌羽玉属植物。
据关员介绍,银冠玉等乌羽玉属的仙人掌在北美洲美国西南部至墨西哥北部有广泛分布。这种植物含有“麦司卡林”生物碱,被很多多肉爱好者称为“毒仙人掌”。原来,“麦司卡林”会使人产生幻觉,并伴有焦躁不安、精神错乱、恶心腹泻等副作用。如果食用过多剂量,会对使用者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麦司卡林
【全称】2-苯乙胺2-苯基乙胺
【英文名称】phenylethylamine
【定义】苯丙氨酸在脑中通过脱羧作用而生成。能诱导儿茶酚胺受体生成,有抗忧郁作用。可进一步氧化成苯乙醇胺。
【分子式】C8H11N:C6H5CH2CH2NH2
【分子量】121.18
【熔点】-65℃
【沸点】194.5-195℃
【相对密度】0.9640。
【溶解情况】溶于水,易溶于醇和醚。
【性状、味道】苯乙胺为无色具的鱼腥味的强碱性液体
【特性】苯乙胺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成相应的碳酸盐。用冷冻盐水冷却也不固化(熔点-65℃)。苯乙胺盐酸盐为片状结晶。熔点217℃(从醇中析出),易溶于水、溶于醇,但不溶于醚。
【用途】
1、苯乙胺为重要的医药和染料中间体,在医药上主要用于合成以下药物
(1)兴奋药:(Stimulant),如植物生物碱麻黄碱(Ephedrine)和卡西酮(Cathinone)与合成药物右旋苯异丙胺(Dextroamphetamine)和派醋甲酯(Methylphenidate)。
(2)迷幻剂:(Hallucinogen),如植物生物碱麦斯卡林(三甲氧苯乙胺,美色卡,Mescaline)与合成药物2C-B。
(3)神入感激发剂:(Empathogen)与放心药(Entactogen),如摇头丸与替苯丙胺(Tenamfetamine,MDA)。
(4)降食欲剂:(Anorectic),如芬他命(Phentermine)、芬氟拉明(氟苯丙胺,Fenfluramine)与苯丙胺。
(5)支气管扩张药:(Bronchodilator),如沙丁胺醇(Salbutamol)与麻黄碱(Ephedrine)。
(6)抗抑郁药:(Antidepressant),如速悦(Venlafaxine)、安非他酮(Bupropion)以及单胺氧化酵素抑制剂(Monoamine oxidase inhibitor,MAOI)苯乙肼(Phenelzine)和反环丙胺(Tranylcypromine)。
【生理作用】
早在20世纪初,科学家通过人体解剖发现,当人的情绪发生变化时,人大脑中的间脑底部会分泌一系列化合物。这类化学分子有苯乙胺,内啡肽等,科学家称之为“情绪激素”。所以,从科学角度分析,爱情是怀春女子遇见多情男子时体内产生的苯乙胺使人产生的一种眩晕感。
最近科学家发现,不但人体会自动合成,释放苯乙胺,而且不少食品中也有极丰富的苯乙胺,例如在巧克力或含巧克力的食品中,尤其是可可含量较多的黑巧克力。
其还具有一些特殊的能力,被科学家形象称为"爱情的化学分子",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适当从食物中摄取苯乙胺,爱情的保质期会变的更长久。
希望帮助到你,若有疑问,可以追问~~~
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__^*)
不过你那个东西也买得到啊,叫乙二胺,你跟试剂店的老板说,他们都知道的。我记得我曾经做过硫酸二乙二胺合铜(II)
你既然要物理性质,从网上抄一点给你:
分子量 60.1,有氨臭的无色澄清液体。熔点8.5℃。沸点116-117℃。密度0.8994g/cm3。闪点43.3℃。自燃点385℃。折射率 1.4540(26℃)。溶于水,生成水合乙二胺,也溶于甲醇、乙醇,微溶于醚,不溶于苯。呈强碱性。能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生成不挥发的碳酸盐。与醋酸、醋酐、二硫化碳、氯碘酸、盐酸、发烟硫酸、过氧酸银等反应剧烈。易燃,遇火种、高温、氧化剂有燃烧的危险。有毒,能刺激眼睛、皮肤和粘膜,高浓度吸入会发生致命中毒。
N,N-二甲基-1,2-乙二胺
N,N-Dimethylethylenediamine
Cas号 【108-00-9】
Beilstein 号 605279
分子式 C4H12N2
分子量 88.15
别名 2-二甲氨基乙胺;二甲氨基乙胺;N,N-二甲基乙二胺
2-(Dimethylamino)ethylamine
分子结构式
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沸点104-106℃,闪点23℃。相对密度0.803。
质量标准
纯度 99%min by GC
水分 <0.5%
色泽(APHA) <30
贮存 室温
用途 合成中间体。
危险性质(?)
第3类易燃液体。
危规编码
联合国编号 2733
中文名
苯乙胺
外文名
Phenethylamine
2-Phenethylamine
别名
2-苯乙胺、β-苯乙胺
化学式
C8H11N
分子量
121.18
快速
导航
结构特征作用用途制备方法安全风险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苯乙胺是一种芳香胺,在室温时是无色液体。熔点-60℃[2],沸点197-198℃,70-71℃(0.93kPa),闪点90℃,相对密度0.958(24/4℃),折光率1.5290(25℃)。易溶于醇、醚,溶于水。有鱼腥臭味。[1]
化学性质
苯乙胺具强碱性,能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成相应的碳酸盐,有鱼腥臭。[3]苯乙胺是很强的盐基,可以形成稳定的盐酸盐结晶,该盐的熔点为217°C。苯乙胺也是皮肤刺激剂和感光剂。[1]
结构特征
苯乙胺,分子式为C8H11N,有一个结构异构体,即α-苯乙胺或称1-苯乙胺,α-苯乙胺有两个立体异构
体:(R)-(+)-1-苯乙胺与(S)-(-)-1-苯乙胺。在人脑中,[3]2-苯乙胺有神经调节物质、神经递质与示踪胺(Trace amine)的作用。苯乙胺是自然化合物,也可以在很多食物中找到[4],如巧克力,特别是在微生物发酵之后。一般都认为来自食物的苯乙胺有足够的用量会产生精神上的作用。然而,它很快就被酵素单胺氧化脢所新陈代谢,防止其有效地集中到达脑部。[4]
苯乙胺与安非他命的结构通式
作用用途
生理作用
早在20世纪初,科学家通过人体解剖发现,当人的情绪发生变化时,人大脑中的间脑底部会分泌一系列化合物。这类化学分子有苯乙胺,内啡肽等,科学家称之为”情绪激素”。。[4]
苯乙胺类化合物
苯乙胺可以在苯环、侧链与氨基上被其他基团取代:
安非他命类化合物是苯乙胺的同系物,在氨基的α位被甲基(α-CH3)取代。
儿茶酚胺是苯环3,4位被羟基取代的苯乙胺。这样的例子有荷尔蒙与神经递质多巴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芳香性氨基酸苯丙氨酸与酪氨酸是在α位带有羧基(-COOH)。
2C类化合物是苯环2,5-位被甲氧基取代的苯乙胺,并且α位没有甲基取代。[1]
有机合成
该品为药物降糖灵的中间体。也用于其他有机合成。[3]
医药
苯乙胺为重要的医药和染料中间体,在医药上主要用于合成以下药物
20世纪初,科学家通过人体解剖发现,当人的情绪发生变化时,人大脑中的间脑底部会分泌苯乙胺,内啡肽等物质,科学家称之为“情绪激素”。但是它在很多食物中都可以找到,如“巧克力”,虽然一般认为摄入一定量的苯乙胺会大脑产生精神作用,但是事实他会很快被酵素单胺氧化酶代谢掉,防止其有效集中进入脑部造成影响。
摄入苯乙胺不当轻者头痛恶心,重则出现失眠呼吸困难,血压升高。如果长久摄入苯乙胺产生幻觉以及依赖性剂量过大甚至有致命风险。
苯乙胺使男女双方开始产生好感,此时男性愿意为自己中意的女性做任何肉麻的事。
多巴胺随后传递亢奋和欢愉的信息。
去甲肾上腺素制造怦然心动的感觉。
陷入爱情的时候则分泌苯乙胺醇
苯乙醇胺以及内啡肽使你们的恋情保持持久。
脑下垂体后叶荷尔蒙则在控制他(她)对你忠诚度。
想拥抱他或发生其他行为时会分泌缩宫素荷尔蒙
当最终分泌脑啡的时候才会懂得互相珍惜对方的一切......
一般来说,男女双方荷尔蒙的分泌在两年后接近停止,爱情就会进入冷却期。
苯乙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内啡呔、都是影响爱情的物质。一般来说苯乙胺的浓度高峰可以持续6个月到4年左右的时间,平均不到30个月(2.5年)。这和社会学家调查得出的数据很接近。不用试图去挽回变心人的心,因为这个时候他对你的爱已经消耗干净了。
也许爱情会进入冷却期
但给予双方充足的安全感,不时制造一些小惊喜
心永远炽热,爱情哪会冷却
搜索微信公众号“哎呀化学”
让你每天比别人知道的多一些!
苯基乙胺是一种化学物质,分子式为C8H11N。对空气敏感,有吸湿性,不与水混溶,沸点184~186℃,相对密度0.950,折光率1.5260,比旋光度[α]D22 40.3°(净品),闪点79℃,标准手性胺,用于酸类对映体纯度的测定。立体异构体的色谱分离。手性中间体拆解试剂。有机合成。
别名:R-( )-α-甲基苄胺;D-( )-α-甲基苄胺。
英文名:R-( )-1-Phenylethylamine。
苯基乙胺具强碱性,能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成相应的碳酸盐,有鱼腥臭。苯基乙胺是很强的盐基,可以形成稳定的盐酸盐结晶,该盐的熔点为217°C。苯基乙胺也是皮肤刺激剂和感光剂。
苯基乙胺可以在苯环、侧链与氨基上被其他基团取代:
1、安非他命类化合物是苯基乙胺的同系物,在氨基的α位被甲基(α-CH3)取代。
2、儿茶酚胺是苯环3,4位被羟基取代的苯乙胺。这样的例子有荷尔蒙与神经递质多巴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3、芳香性氨基酸苯丙氨酸与酪氨酸是在α位带有羧基(-COOH)。
4、2C类化合物是苯环2,5-位被甲氧基取代的苯基乙胺,并且α位没有甲基取代。
巧克力是最典型的富含苯基乙胺的食物。科学表明,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苯乙胺处于相当稳定的状态,而时常忧郁的人,大都是身体内苯乙胺含量低,致使情绪低落,造成抑郁状态。而巧克力含有丰富的苯乙胺。可以帮助解除抑郁状态,减轻抑郁症状。其实,科学家早就知道,巧克力可以让人摆脱忧郁。许多女士受不良情绪困扰或是经前,会特别想吃巧克力,这是因为巧克力具有镇定作用,巧克力的独特味道、质感和气味的共同作用刺激了人脑的快乐中枢,使人感到心情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