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丙苯法怎样提纯苯酚和丙醇?混合物里有苯酚、丙酮、异丙苯、水、盐酸等物质。求实验原理与步骤。
C6H5(CH(CH3)2)在氧气的作用下得到C6H5COOH(CH3)2(过氧化物),
然后再酸性条件下重排得到苯酚和丙酮
用碱溶液将苯酚和丙酮溶解到里面,后分液将异丙苯分离,然后通入二氧化碳,将苯酚析出(丙酮也会溶解到苯酚里面,分液后减压蒸馏,水相也得用高沸点的溶剂去萃取丙酮后分液蒸馏
鉴别苯酚的话,就是加入FeCl3,看是否显紫色
过滤是用于分离固体与液体的处理方法,分液是用于分离不相溶液体的方法。过滤用的脱脂棉、滤纸、玻璃砂芯等之上是固体,滤液是液体。分液用的分液漏斗中,不相融的液体由于密度的高低发生分层现象,密度大的在下面,可由旋转活塞而放出。上层液密度小,在放出下层液后由上面的磨口倒出。
但分液漏斗在实验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萃取。利用相似相溶的原理萃取有效成分或者带离非有效成分,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至于苯酚与碳酸氢钠的分离,就是要用到萃取!65℃以下,苯酚与水是浑浊液,说明苯酚相对于其余难溶性有机物来说,在水中的溶解度还是很大的,如用过滤,苯酚在水中的残留很大,收率不高,低温还可能析出碳酸氢钠。所以这里可以利用水溶样品后,用丙酮对混合液进行萃取,少量而多次可以提高萃取效率。萃取后的丙酮—苯酚混合液上旋蒸仪。丙酮沸点是56.05℃,但苯酚的沸点是181.9℃,旋蒸下丙酮很快与苯酚分离,最后只要常温凝固,就可以得到白色的苯酚固体。
在路易斯酸的存在下,形成碳正离子,C(CH3)2OH+,进攻羟基的对,得到 对位取代的叔醇酚,
然后醇羟基在酸性条件下得到叔碳正离子,进攻另一分子的苯酚,得到双酚A
如果看成亲电取代,则是在酸的作用下,丙酮的O得到一个H+,从而使得CO双键打开,形成碳正离子(CH3)2C(OH)+。碳正离子加成在苯酚的对位,形成一分子的(CH3)2C(OH)-C6H4OH。然后羟基O再得到一个H+,变成水脱去,形成新的碳正离子(CH3)2C(C6H4OH)+,加成在另一个苯酚的对位,最终形成了(CH3)2C(C6H4OH)2。
如果看成亲核取代,则是酚羟基电离出H+之后,O上的负电荷转移到苯环对位,对丙酮的羰基进行亲核加成,形成(CH3)2C(OH)-C6H4OH。之后另一苯酚也形成对位负电荷,对刚才的产物进行亲核取代,把羟基取代掉,形成(CH3)2C(C6H4OH)2
1、以苯为原料,用硫酸进行磺化生成苯磺酸,用亚硫酸中和,再用烧碱进行碱熔,经磺化和减压蒸馏等步骤而制得。
2、丙烯与苯在三氯化铝催化剂作用下生成异丙苯,异丙苯经氧化生成过氧化异丙苯,再用硫酸或树脂分解。同时得到苯酚和丙酮。每吨苯酚约联产丙酮0.6t。原料消耗定额:苯1150kg/t、丙烯600kg/t,产率百分之七八十。
3、氯苯在高温高压371摄氏度下与苛性钠水溶液进行催化水解,生成苯钠,再用酸中和得到苯酚。
4、苯在固体钼催化剂存在下,高温下进行氯氧化反应,生成氯苯和水,氯苯进行催化水解,得到苯酚和氯化氢,氯化氢循环使用。
5、甲苯在钴盐催化剂的作用下,用空气氧化生成苯甲酸,然后在铜催化剂的作用下苯甲酸再与空气和水蒸汽作用转化为苯酚和二氧化碳。
扩展资料苯的物质结构:
苯分子中的离域大Π键苯环是最简单的芳环,由六个碳原子构成一个六元环,每个碳原子接一个基团,苯的6个基团都是氢原子。
实验表明,苯不能使溴水或酸性KMnO4褪色,这说明苯中没有碳碳双键。研究证明,苯环主链上的碳原子之间并不是由以往所认识的单键和双键排列(凯库勒提出),每两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均相同,是由一个既非双键也非单键的键(大π键)连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苯酚
若无银镜,则为丙酮和苯酚。
再取产生银镜的三种物质少量,加入少量碳酸钠粉末,若产生气泡,则为甲酸。
剩余两种物质进行碘仿反应,若产生黄色沉淀,则为乙醛,剩余一种就为苯甲醛
取未产生银镜的两种物质,加入少量三氯化铁溶液,若产生紫色,则为苯酚,剩余则为丙酮。
丙醛。
其次,取剩余三种试剂适量。加入nahso3
有沉淀生成的为
丙酮。
最后,取剩余两种试剂适量,加热为蒸汽,通氧气氧化后,能够发生银镜反应的为
正丙醇。剩下的即为苯酚
原因:
1、苯酚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苯酚钠,苯酚钠溶于水,而苯与水互不相容,可以用分液的方法将苯酚钠溶液和苯分离。
2、苯酚跟溴水在室温下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而三溴苯酚溶于苯中,所以不能用溴水分离。
扩展资料:
1、苯酚:可混溶于醚、氯仿、甘油、二硫化碳、凡士林、挥发油、强碱水溶液。常温时易溶于乙醇、甘油、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室温时稍溶于水,与大约8%水混合可液化,65℃以上能与水混溶,几乎不溶于石油醚。
2、苯:沸点为80.1℃,熔点为5.5℃。苯比水密度低,密度为0.88g/cm3,但其分子质量比水重。苯难溶于水,1升水中最多溶解1.7g苯;但苯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溶解有机分子和一些非极性的无机分子的能力很强,除甘油,乙二醇等多元醇外能与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苯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