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三叠世卡尼晚期—诺利期构造古地理
晚三叠世卡尼晚期—诺利期,羌塘东部构造应力场发生了较大转变,北羌塘陆块持续受到较强烈的挤压而稳步抬升,为盆地沉积提供了充足物源。断裂活动以逆冲推覆为主,昌都前陆盆地开始接受沉积,起初堆积了一套障滨海岸潮汐水道粗碎屑岩沉积,随着海侵作用的进行,依次经历了广海滨岸沉积、缓坡碳酸盐台地等沉积,相对应的岩石地层单位为甲丕拉组、波里拉组和巴贡组。
索县-左贡凹陷基本上承袭了卡尼期的构造古地理局面,只是处于盆地发展过程中的平静超覆期。早期为潮汐水道粗碎屑岩沉积,随着海水的加深,叠加了后滨板状砂体、生物介壳层和前滨细碎屑岩沉积。动荡性的海进海退造成了这三种亚相的交替叠置。诺利期是索县-左贡陆块海侵加剧期,首先在障滨砂坝沉积了成熟度较高砂岩,其后为广海滨岸与滨外交互沉积。诺利晚期,海水向西漫侵,索县-左贡陆块为浅海缓坡环境,沉积了较为纯净的碳酸盐岩。当时海水清澈,盐度和温度正常,双壳、珊瑚、腕足、菊石等生物大量繁殖。之后海水向东退却,该区变为广海滨岸环境,沉积了以巴贡组为代表的泥砂质碎屑岩。该组既有双壳类、菊石等动物化石,又有植物碎片,岩石中浪成波痕、砂球、砂枕构造发育。
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对28个岩石薄片碎屑物质类型及其所占比例统计分析,当曲-木塔断裂带北东的昌都凹陷甲丕拉组砾岩和含砾砂岩的砾石成分主要来自于区内晚古生代地层的岩石碎屑,有砂岩、粉砂岩和生屑灰岩。砂岩中也有大量的岩屑源于此。索县-左贡前陆盆地卡尼晚期-诺利期陆源沉积物的供给为双物源,甲丕拉组粗碎屑岩的砾石成分在该凹陷南北两侧有较大差异,南侧大部分砾石来自于酉西岩组构造片岩,少数为东达村组砂岩。8个岩石薄片中,砂岩的岩屑也是主要来自于达村组的结晶灰岩和灰紫色砂岩、粉砂岩。巴贡组主要为细碎屑岩沉积,地层西薄东厚,西部植物化石丰富,东部动物化石较多。对12个薄片岩屑统计发现,巴贡组岩石的组成依旧是以磨圆度较好的下伏晚三叠世地层的成分为主,并出现少量片岩的岩屑,即使112 道班北侧的巴贡组岩石成分亦是如此。这一方面说明当时特提斯海水西浅东深,海水依然来自于东南方向,且最终由西向东退却。岩石成分的构成从另一方面也暗示着多玛凸起极有可能是他念他翁山链变质岩组成的古陆核向西延伸部分(图3-17)。
图3-17 研究区晚三叠世卡尼期—诺利期构造古地理
克诺利隧道的建造始于1896年,1898年8月13日,由特立尼达代理总督克莱门特·C·克诺利爵士(Sir Clement C.Knolly)命名。该隧道将里约克拉洛与西班牙港连接起来。它的建筑至今仍受到人们的赞赏和研究,许多人对克诺利隧道多年来经得起地球的移动感到惊讶。
人们正在对隧道进行大量研究。在坎诺利隧道的顶部,有满是树叶的小屋,游客们可以坐下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站在克诺利隧道的起点,除了尽头的微光之外,什么也看不见。铁轨已经被移走,换成了小石头。游客可以开车穿过隧道,也可以步行,但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应该成群结队地走过去。没有灯,但现在在通往隧道的路上有路灯,尽管里面没有。
在你进城的路上,你可能会注意到隧道的墙壁上有一些井口。当火车经过时,这些洞会让个人安全地走进去。克诺利的隧道可以通过塔巴科特和米切尔峡谷(Mitchell Gap)进入。这条路最近有所改善,但当你从塔巴科特进入时,路标上有指示你去克诺利隧道的路标。
在通往克诺利隧道的车道上,还有另外两座小屋,游客可以坐下来欣赏大自然。在这里本身,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买来吃或喝,但在塔伯里有几家酒吧,一家餐厅,一个加油站和一个健康中心也在附近。
对于那些欣赏建筑的人来说,克诺利的隧道是游览特立尼达的必经之路.对于热爱大自然的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地方了,对于历史学家来说,他们可以在克诺利的隧道中行走或开车,因为他们知道我们的许多祖先在它的结构上辛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