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次酸能溶于水吗
分子式:C30H46O4
分子量:470.69
CAS号:471-53-4 1449-05-4
性质: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熔点300-304℃(296℃)。熔于乙醇、氯仿、吡啶、乙酸,不溶于水。在空气中稳定,无臭,无味。
性质:又称甘草亭酸,易若克索龙。针状结晶(由乙醇+石油醚),熔点296℃,旋光度十86°(乙醇),十145.5℃),+163°)。易溶于氯仿、二氧六环,溶于乙醇、吡啶、乙酸,不溶于石油醚。天然存在于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根茎。由甘草中甘草甜素经水解后生成。为消炎药,2%的油膏剂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镇咳祛痰可用复方甘草合剂(棕色合剂)。制剂有油膏剂、合剂、片剂。本品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使多和动物尿量及钠排出减少,钾排出量增加,血钠上升,血钙降低,肾上腺皮质小球状带萎缩。小量可的松可增加其作用。具有抗肿瘤作用,对大鼠的移植奥伯林-盖兰(Oberling-Guerin)骨髓瘤有抑制作用。对大白鼠棉球肉芽肿、甲醛性浮肿、结核菌素反应、皮下肉芽性炎症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抗炎强度弱于或近于可的松。体外能增强小檗碱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力。本品可使结扎总输胆管的家兔、大鼠的血胆红素降低,尿胆红素的排泄增加,此作用较葡萄糖醛酸内酯或蛋氨酸强。本品还有止咳、平喘的生物活性。本品类药物具有防治病毒性肝炎、高血脂症、癌症等疾病,是有效的干扰素诱生剂及细胞免疫调节剂。甘草次酸与一些氨基酸或多肽生成的酰胺类衍生物,为良好的治疗肝病、抗溃疡药。甘草次酸脂肪酸酯、多元醇酯、肉桂酯等,易为皮肤黏膜吸收,适于制备含消炎药物的化妆品。
制备方法:由豆科植物基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茎中提取的甘草酸,制成铵盐后再经水解而得。甘草为我年生草本,主产于内蒙古和甘肃等地。甘草的根及根茎主要含甘草甜素,为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的钾、钙盐,是甘草的甜味成分。甜约为蔗糖的50倍。将粉碎后的甘草加水加热,连续逆流提取,分离除去草渣杂质,得水溶液。蒸发、浓缩,搅拌下加硫酸pH2-3。静置沉淀,除去上清液。沉淀物用水洗尽硫酸根,加热浓缩浓缩,熬制成甘草酸膏。将甘草酸膏粉碎,用95%乙醇加流提取2-3次,每次3h,得乙醇溶液。经过滤后搅拌通氨至pH为7-7.5。再过滤,得甘草酸三铵盐粗品,用冰醋酸精制,即为米黄色的甘草酸单铵盐。将甘草酸单铵盐加入5%硫酸水溶液中,搅拌加热至近沸,回流水解15h,过滤、水洗得甘草次酸粗品。经重结晶、脱色即得含量在92%以上的基草次酸。以甘草计,总收率约0.5%。
用途:该品为消炎药。用于治疗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1)三萜类有18α-羟基甘草次酸、24-羟基-11-去氧甘草次酸、24-羟基甘草次酸,均以甲酯形式存在,还有甘草醇、21α-羟基异欧甘草内酯、甘草环氧酸等,最近又分离出五环三萜化合物,暂名甘草-Ⅰ。(2)黄酮类有光果草萘、光甘草醇、甘草素、甘草甙、新甘草甙、甘草素-4’-芹糖基(1→2)葡萄糖甙、3-羟基光甘草醇、甘草查尔酮甲、甘草查尔酮乙、异甘草甙、新异甘草甙、异甘草素—葡萄糖芹菜糖甙,异甘草查尔酮鼠李糖苷、芒柄花素等等。
除此之外还含有水杨酸、O-乙酰水杨酸。
中文名称
硬脂醇甘草亭酸酯
中文别名
甘草次酸十八酯硬脂酰基甘草酸
英文名称
octadecyl
(2S,4aS,6aR,6aS,6bR,8aR,10S,12aS,14bR)-10-hydroxy-2,4a,6a,6b,9,9,12a-heptamethyl-13-oxo-3,4,5,6,6a,7,8,8a,10,11,12,14b-dodecahydro-1H-picene-2-carboxylate
英文别名
stearyl
glycyrrhizateOlean-12-en-30-oicacid,3b-hydroxy-11-oxo-,octadecyl
ester(8CI)stearyl
glycyrrhizinaten-Octadecyl
glycyrrhetinateStearyl
glycyrrhetinatea-Glycyrrhetinic
acid
stearyl
esterOctadecyl
glycyrrhetinatestearyl
glycyrrhetateCO-Grhetinol
CAS号
13832-70-7
上游原料
CAS号
中文名称
112-92-5
硬脂醇
471-53-4
甘草次酸
更多上下游产品参见:http://baike.molbase.cn/cidian/35401
qīng shǔ yì qì tāng
2 英文参考qingshu yiqi decoc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清暑益气汤同名方剂约有四首,其中《温热经纬》卷四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西洋参5g、石斛15g、麦冬9g、黄连3g、竹叶6g、荷梗15g、知母6g、甘草3g、粳米15g、西瓜翠衣30g,具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功效,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是治疗暑伤气津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小儿夏季热、中暑、功能性发热等属气阴两伤者。
4 方出《温热经纬》卷四,名见《中医方剂学讲义》该方剂对神经、内分泌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对心、脑等重要器官有强大的保护作用,因此该方剂具有强大的提高耐缺氧、抗氧化、抗炎作用,对于中暑应有肯定的治疗作用。但对于严重中暑,特别是已并发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必须配合西医的液体疗法以纠正水、电解质、酸、堿失衡,同时应配合物理降温,以及降颅压、改善微循环等现代医学疗法,不可单独依靠该方剂治疗。能饮水者,一定大量饮水,以防肾功能衰竭。另外荷梗中医认为其能解暑解热、理气化湿,粳米补气健脾、除烦止渴、止泻痢,西瓜翠衣清热解渴利尿,均对中暑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但现代医学对其治疗机理尚未全面研究。[1]
4.1 方名清暑益气汤
4.2 清暑益气汤的别名
王氏清暑益气汤[2]。
4.3 组成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杆,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3][2]。
西洋参5g、石斛15g、麦冬9g、黄连3g、竹叶6g、荷梗15g、知母6g、甘草3g、粳米15g、西瓜翠衣30g[4]
4.4 功效主治《温热经纬》卷四方之清暑益气汤具有清暑热,益元气,养阴生津之功效。主治因夏热火盛,耗气伤津所致的暑热耗伤气津证[4],症见身热气高,汗多溺黄,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自汗脉虚,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清暑益气汤功能清暑益气,养阴生津[2]。治暑热未尽,耗气伤津,身热汗多,口渴心烦,体倦少气,脉虚数[2]。
4.5 清暑益气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2]。
4.6 方解清暑益气汤所治乃暑热耗伤气津之证,暑为阳邪,夏热火盛最易耗气伤津。所以,治疗暑热伤气者,不仅要清其暑热,还须益气生津。故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而立法。[5]
方中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合西瓜翠衣以解暑清热,共为君药。石斛、麦冬助西洋参养阴生津,共为臣药。黄连苦寒,其功专于泻火,以助清热祛暑之力;知母苦寒质润,滋阴泻火;竹叶甘淡,清热除烦,均为佐药。甘草、粳米益胃和中,为使药。诸药合用,具有清热益气,养阴生津之功。[5]
方中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西瓜翠衣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共为君药。荷梗、石斛、麦冬助君药解暑清热,养阴生津,共为臣药。黄连清心泻火;知母滋阴清热;竹叶清热除烦,均为佐药。甘草、粳米益胃和中,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功。[4]
方中西瓜翠衣、荷梗解暑清热;西洋参、石斛、麦冬益气生津;黄连、知母、竹叶清热除烦;甘草、粳米益胃和中[2]。诸药合用,具有清暑热、益元气之功[2]。
4.7 运用清暑益气汤是治疗暑伤气津证的代表方剂。凡暑热季节,临床上出现了以身热多汗、心烦口渴、体倦少气、脉虚数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4]
4.7.1 加减法若暑热盛者,可加石膏、六一散、金银花等以增强清暑解热之力;津伤口渴甚者,加生地、天花粉、玄参等以养阴生津;汗多不止者,可加浮小麦、糯稻根等以收敛止汗。[4]
4.7.2 使用禁忌暑病夹湿而见苔腻者不可用本方,以防滋腻敛邪。[4]
4.8 现代适应证清暑益气汤适用于中暑、夏季热、久热不退、烦渴体倦,属气津不足者[5]。
4.8.1 中暑中暑常发生在高温、湿度较高的环境中,是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及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常见原因是环境温度过高,人体可获取热量;产热增加,如重体力劳动、发热、甲亢等;散热障碍,如湿度大、过度肥胖、衣服透气不良;汗腺功能障碍。当夏季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时产热过多并从外界获取热量,这些热量不能通过辐射、蒸发、对流、传导向外散发则体温就会升高。当体温大于42℃时对人体细胞产生广泛损伤及引起器官功能障碍,此时首先是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脑和脊髓细胞变性和坏死,激发脑水肿、脑出血、颅内压增高以致昏迷。其次高热可引起心肌缺血、坏死,促发心律失常及心功能能障碍,皮肤血流量减少影响散热;肺血管内皮损伤可发生ARDS由于脱水、心功能障碍而可继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大量出汗,在失水的同时也导致钠的丢失,同时并发缺氧和酸中毒;胃肠道血液灌注不足可发生应激性溃疡、肝坏死和胆汁淤积;肌肉严重损伤、血清肌酸激酶升高等。中暑临床主要有4种类型:一是由于严重体钠缺失而发生肌肉痉挛;二是体液钠丢失,明显脱水则出现乏力、恶心、头痛、低血压、直立性昏厥等热衰竭征象;三是心率增快达180次/分,脉压增大,横纹肌溶解;四是急性肾、肝功能衰竭及DIC或行为异常,癫痫发作,继而出现昏迷、心衰、肺水肿、脑水肿等表现。[5]
4.8.2 夏季热夏季热病因机理基本同中暑,只是发热还不到中暑的严重程度而已。[5]
4.9 清暑益气汤的药理作用[6]
4.9.1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君药西洋参能 *** 垂体前叶分泌ACTH,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增加;同时西洋参总苷具有抗应激反应作用,提高脑和心肌耐缺氧能力;西洋参有抗疲劳作用,提高肌力,降低肝糖元消耗,降低疲劳时血中尿素氮水平,减少运动后机体高乳酸的含量,其所含二醇苷有拟促皮质激素样作用;西洋参还能对抗阿托品引起的唾液分泌抑制而有生津作用,同时西洋参还有抗利尿作用。臣药麦冬能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作用,提高机体的适应性。黄连不仅抗利尿,而且还有 *** ACTH分泌等作用。佐药知母可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肝中的分解代谢,使血浆皮质酮含量明显升高,并能对抗地塞米松引起的反馈性血浆皮质酮降低。知母皂苷元对Na+K+ATP酶、逆转录酶及多种聚合酶均有抑制作用,知母皂苷能减轻糖皮质激素的毒副作用;知母多糖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少ACTH分泌;知母能降低甲亢阴虚患者血清T3水平,使T4恢复正常。甘草可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而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促进皮质激素的合成;甘草次酸结构上与皮质激素相似,抑制皮质激素在肝内失活,从而间接提高皮质激素的浓度;甘草酸有促皮质激素样作用,而甘草次酸则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同时甘草还有抗利尿作用。由此可见该方剂的君、臣、佐、使各味药均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这样作用的结果,一是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可调整、促进三大物质代谢,发挥强大的抗炎、解热作用,并有力地发挥“允许”作用,使其他激素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二是盐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使Na+、水潴留,减少继续丢失,这对中暑时水、盐丢失严重,高热,组织细胞坏死等十分有利。
4.9.2 对大脑等神经系统的影响君药西洋参及其所含单体皂苷Rb1不仅有解热、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同时对生命中枢有兴奋和保护作用,Rb1可促进学习和记忆,使中枢M受体数目显著增多,海马CA3区锥体细胞上层突触数目明显增加,增加脑蛋白质的含量,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并具有抗缺氧、抗疲劳作用。麦冬可清除超氧阴离子,抑制脑中单胺氧化酶,麦冬皂苷能明显提高低压、缺氧条件下动物的耐缺氧能力。臣药石斛也有退热作用。佐药黄连有解热和中枢镇静作用,其所含小檗堿能显著提高脑缺血时SOD、GSHPx活力,降低MDA含量,明显抑制缺血、缺糖时神经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升高;扩张脑膜血管,增加局部血流,提高缺血早期脑海马CA1区神经元内线粒体、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对缺血的耐受性,减轻缺血再灌注晚期海马CA1区迟发型神经元死亡程度。知母不仅具有解热作用,同时可通过改变中枢递质或其他因素使大鼠中枢抑制活动增强,抑制交感神经中枢而使心率减慢,同时抑制肾上腺DβH活性而使CAS合成和释放减少,因而导致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机能活动降低。甘草所含FM100具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尚有镇痛和解痉作用,甘草总黄酮对大脑缺血再灌注损害有保护作用,甘草酸静注可提高完全性缺血再灌注大脑线粒体ATP酶、脑组织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减轻脑水肿。这对中暑时热量产生过多、高热、烦躁、心率增快、脑功能障碍的治疗十分有利。
4.9.3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君药西洋参中的单体皂苷Rb&shy1、Rb2、Rb3均有钙通道阻滞作用,大剂量皂苷能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或阻滞胞浆内游离Ca2+浓度升高,因而具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西洋参皂苷还能抑制和减少自由基生成,减少自由基对心肌脂质膜的损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改善心肌循环,增加心肌血流量;同时对心肌细胞膜有保护作用,使心肌细胞跨膜电位活动增强,使心肌肌原纤维等变化趋向正常,能增加PEG2含量,使PEG2/TXA2比值动态平衡,从而稳定血液内环境;西洋参有增强机体对各种恶劣条件影响的特异性抵抗性,并具抗休克作用;西洋参所含二醇苷对细胞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使血清AST、ALT、LDH、CPK下降;对心肌细胞、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及血小板超微结构有保护作用;可降低血清NE、5HT含量过度增高,改善微循环,减轻酸中毒及组织缺氧;可激活SOD,减少过氧化脂质的生成。臣药石斛煎剂可使较高浓度的苯肾上腺素、5HT的缩血管作用减弱;石斛醇提取物能降低全血黏度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延长凝血酶原时间。麦冬能显著提高心肌收缩力和心脏泵血功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同时具有抗心律失常和抗休克作用,能使已显著受损的心肌细胞较快得到修复,减轻缺氧对心肌细胞的损害,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及坏死区域。佐药黄连所含小檗堿促进心肌细胞外Ca2+内流,导致心肌细胞内Ca2+浓度增加,小剂量能兴奋心脏,增加其收缩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大剂量则抑制心脏;同时具有降压作用,且随剂量增大而作用增强,其主要作用机制是直接扩张血管,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抗肾上腺素,抑制多种升压反射,抗胆堿酯酶;小檗堿还可降低心肌自律性,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冲动,抑制心肌快Na+内流和可能的Ca2+通道阻滞,从而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小檗堿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可显著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小檗堿可显著提高心脑及整体耐缺氧能力,抑制血小板聚集。知母对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甘草具有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甘草黄酮对多种原因所致心律失常有对抗作用,甘草次酸有血管紧张素ⅡA1受体激动剂样作用,能缩小急性心肌梗死范围,同时甘草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如此对于中暑时心脏功能障碍及循环障碍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4.9.4 对消化系统及代谢功能的影响君药西洋参对肝等内脏、脑、血清、骨髓内蛋白质合成有促进作用,特别是能促进肝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同时具有降血糖作用。臣药石斛煎剂能促进胃液分泌,助消化,增强代谢作用,并能降低肠管的自发活动,降低胃肠推进运动。麦冬煎剂有降血糖作用,而且对胃肠有推进作用,且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对新斯的明、乙酰胆堿、BaCl2引起的胃肠推进运动及小肠平滑肌强直性收缩有抑制作用。佐药黄连所含小檗堿可通过抑制肝脏糖元的异生和促进外围组织中葡萄糖的酵解而具有降血糖作用;小檗堿有利胆作用,促进胆汁形成,促进胆汁中结合型胆红素的排泻,对实验性胃溃疡及应激性胃溃疡有显著抑制作用,显著抑制胃酸分泌,具有较强的抗幽门螺旋杆菌作用,对胃黏膜损伤有保护效应;小檗堿低浓度可引起肠管收缩,高浓度则抑制之,对霍乱弧菌及大肠杆菌所致肠道分泌亢进、腹泻及死亡有显著的对抗作用。知母除有降血糖作用外,还对应激性溃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甘草对实验性胃溃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使胃液量、游离酸度和总酸度明显降低,能促进胃黏液分泌和胃上皮细胞生长时间的延长,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促进消化道上皮再生;甘草能增加胃黏膜细胞己糖胺成分, *** 胃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释放具有黏膜保护作用的PG,保护胃黏膜不受损伤;甘草还具有罂粟堿样特异性解痉能力;甘草能直接抑制引起肝损害的磷酸酶A2的作用,从而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各种蛋白酶的释放,因而改善肝功能,对肝损害起到保护作用。该方剂的上述作用对中暑所致肝胆、胃肠的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4.9.5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君药西洋参煎剂可明显增加体内抗体滴度,胸腺、脾脏重量,促进胸腺发育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NK细胞的活性;西洋参有剂量依赖性抑制脾淋巴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作用,有利于防止细胞内游离钙浓度过高造成免疫功能衰竭。臣药石斛水煎剂能显著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数和吞噬指数,石斛多糖具有显著的免疫激活效果,拮抗氢化可的松对吞噬细胞吞噬能力的抑制。麦冬可显著增加脾脏重量,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升高外围白细胞,提高免疫功能。黄连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甘草不仅具有抗过敏作用,而且甘草酸能增加脾脏和胸腺的重量,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激活淋巴细胞增殖,甘草多糖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和单核细胞吞噬功能;甘草甜素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增强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分泌IL2能力;甘草次酸能升高淋巴细胞比率;β甘草次酸是人体补体经典途径的抑制剂,使抗体产生显著增加;甘草Lx还能降低抗原量,抑制抗体产生,对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有防治作用而显示免疫抑制作用。
4.9.6 抗炎、抗氧化作用君药西洋参可提高心、脑、肝等重要组织器官耐缺氧的能力,明显延长低压缺氧和窒息性小鼠生存时间,对结扎两侧颈总动脉造成的小鼠脑缺氧、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小鼠心肌缺氧有良好的抗缺氧能力,该作用与肾上腺皮质功能有依赖关系。臣药石斛水煎液可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及MAO(单胺氧酶)水平。麦冬注射液能明显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延长常压耐缺氧的存活时间,同时能清除超氧阴离子,提高SOD、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提高机体抵御超氧阴离子的能力。佐药知母及知母多糖通过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而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肉芽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黄连所含小檗堿可明显降低炎性组织中的PGE2含量,明显降低WBC中的PLA2活性,减少炎性介质的生成,对WBC产生的羟自由基及H2O2导致的化学发光亦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能升高脑中SOD、GSHPx活力,降低MDA含量,因此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竹叶提取物可明显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升高SOD和GSHPx活力;竹叶黄酮对超氧阴离子及羟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作用,使药甘草对炎症的多个阶段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
由此可见该方剂有较强的提高耐缺氧能力、抗炎、抗氧化作用,这对于中暑的治疗尤为重要。
4.10 各家论述《中医方剂学讲义》:方中黄连、竹叶、荷梗、西瓜翠气清热解暑,西洋参、麦冬、石斛、知母、粳米、甘草益气生津,合而用之,具有清暑热、益元气之功,方名清暑益气汤,即本于此。
4.11 歌诀清暑益气西洋参,竹叶知草与荷梗;麦冬米斛连瓜翠,暑热伤津此方能。[4]
4.12 出处《温热经纬》卷四
5 《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卷中方之清暑益气汤5.1 处方黄芪(汗少减五分)、苍术(泔浸,去皮)、升麻,以上各一钱,人参(去芦)、泽泻、炒曲、橘皮、白术各五分,麦门冬(去心)、当归身、炙甘草各三分,青皮(去白)二分半,黄柏(酒洗,去皮)二分或三分,葛根二分,五味子九枚[3]。
黄芪(汗少减五分)、制苍术、升麻各一钱,人参、泽泻、炒神曲、橘皮、白术各五分,麦门冬、当归身、炙甘草各三分,青皮二分半,黄柏(酒洗)二分或三分,葛根二分,五味子九枚[2]。
黄耆 苍术(泔浸,去皮)升麻各3克 人参(去芦)泽泻 神曲(炒黄)橘皮 白术各15克 麦门冬(去心)当归身 炙甘草各0.9克 青皮(去白)0.9克 黄柏(酒洗,去皮)0.6~0.9克 葛根0.6克 五味子9枚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2 功能主治《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卷中方之清暑益气汤具有清暑化湿,益气生津之功效。主治平素气阴俱虚,又感暑湿,或暑湿耗伤气阴,身热而烦,四肢困倦,精神短少,胸满气促,肢体沉痛,口渴自汗,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
清暑益气汤治平素气虚,感受暑湿,脾湿不化,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满身重,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2]。
5.3 方解方中人参、黄耆益气固表,苍术、白术健脾燥湿;黄柏、麦冬、五味子泻火生津,陈皮、青皮、泽泻理气渗湿;当归养血和阴;升麻、葛根解肌升清;甘草和中。配合成方,共奏清暑化湿,益气生津之功。
5.4 清暑益气汤的用法用量上件同㕮咀[3]。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温服[3]。剂之多少,临病斟酌[3]
为粗末,水煎,食远服[2]。
上药㕮咀。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脾胃不足者,少用升麻,少加柴胡;中满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参;口咽干者,加干葛;汗少者,黄耆减五分;心下痞者,少加黄连。
5.5 清暑益气汤的药理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在高温环境中,小鼠的消化道蠕动功能下降,血中水分减少而组织间含水量增加,白细胞的吞噬功能降低[2]。给予清暑益气汤后,各项指标恢复正常[2]。
5.6 出处《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卷中
6 《症因脉治》卷二方之清暑益气汤6.1 组成黄芪、苍术、升麻、人参、白术、陈皮、神曲、泽泻、黄柏、葛根、当归、麦冬。
6.2 功效与主治治气虚伤暑、补中救肺。伤暑咳嗽:脉虚身热,气虚身乏之人,清暑益气汤。
6.3 出处《症因脉治》卷二
7 《集验良方》卷三方之清暑益气汤7.1 方名清暑益气汤
7.2 组成人参5分,当归1钱,白芍(酒炒)1钱,熟地1钱,白茯苓1钱,麦冬1钱,五味子10粒,陈皮7分,黄柏(酒炒)7分,知母(酒炒)7分,生甘草3分。
7.3 主治《集验良方》卷三方之清暑益气汤主治夏月暑病,四肢困倦,精神短少,脉虚之症。
7.4 清暑益气汤的用法用量上加乌梅1个,炒米1撮,大枣2枚,水煎服。
7.5 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