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藻毒素LR
微囊藻毒素
藻毒素主要的结构特征为N-甲基脱氢丙氨酸及两个L-氮基酸残基x和Z,根据1988年制定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或MCYST)命名法规定.X,Z 二残基的不同组合由代表氨基酸的字母后缀区分。
常见的有LR,RR,YR三种毒素,L,R,Y分别代表亮氨酸,精氨酸,酪氨酸。微囊藻毒素的一般结构为环 (D-丙氨酸-L-X-赤-β-甲基-D-异天冬氨酸-L-Z—Adda-D-异谷氨酸-N-甲基脱氢丙氨酸),其中Adda(3氨基9-甲氨基 2,6,8-三甲基10-苯基-4,6-二烯酸)是微囊藻毒素生物活性表达所必须的。已证实微囊藻毒素是一种肝毒素,能抑制蛋白质磷酸酯酶,从而帮助解除对细胞增殖的正常的制动作用,促进肿瘤的发育。微囊藻毒素虽然主要存在于藻细胞中.但研究表明藻细胞死亡解体后·不断有藻毒素释放到水体,对人类的饮用水源造成危害,已证明某些地区的肝癌高发率与饮用水源中的水华大量发生有关。
微囊藻毒素是一类具生物活性的单环七肽,这类毒素主要由淡水藻类铜绿微囊藻 (Microcystins aeruginosa)产生,此外其他种类的微囊藻,如绿色微囊藻(M.viridis)、惠氏微囊藻(M.wesenbergii)以及鱼腥藻 (Anabaena)、念珠藻(Nostoc)、颤藻(Oscillatoria)的一些种或株系也能产生这类毒素。目前所检测到的微囊藻毒素异构体已超过50多种。
微囊藻毒素有不同的脂多糖和极性.毒性也不同,微囊藻毒素-LR是最早被阐明化学结构的藻毒素.在对藻毒素的研究中也多以它作为研究对象。它是一个环状的7肽分子,分子量约为1000道尔顿,许多国家出现的由藻毒素引发的事件大都与微囊藻毒素-LR有关。
2008年伊普瑞斯推出的“微囊藻毒素”产品
产品编号 产品名称(英文) 产品名称(中文) 产品规格 优惠零售价格
E-LR-C050 Microcystin LR ≥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LR 50ug 180.00
E-LR-C100 Microcystin LR ≥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LR 100ug 345.00
E-LR-C250 Microcystin LR ≥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LR 250ug 595.00
E-LR-C500 Microcystin LR ≥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LR 500ug 1,260.00
E-LR-M001 Microcystin LR ≥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LR 1mg 2,380.00
E-LR-M005 Microcystin LR ≥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LR 5mg 单询
2008年伊普瑞斯科技有限公司最新《藻毒素类产品》
藻毒素LR各规格仅余少量现货!其余各藻型火热预订中!
Microcystin LR≥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LR 500ug
Microcystin LR≥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LR 1mg
Microcystin RR ≥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RR 100ug
Microcystin RR ≥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RR 1mg
Okadaic acid(OA) ≥ 95% by HPLC 黑海绵酸,软海绵酸 100ug
Okadaic acid(OA) ≥ 95% by HPLC 黑海绵酸,软海绵酸 500ug
Okadaic acid(OA) ≥ 95% by HPLC 黑海绵酸,软海绵酸 1mg
Dinophysistoxins(DTX-1)≥ 95% by HPLC 鳍藻毒素 100ug
Dinophysistoxins(DTX-1)≥ 95% by HPLC 鳍藻毒素 500ug
Dinophysistoxins(DTX-1)≥ 95% by HPLC 鳍藻毒素 1mg
Brevetoxin B (PbTx-2) ≥ 98% by HPLC 裸藻毒 100ug
Brevetoxin B (PbTx-2) ≥ 98% by HPLC 裸藻毒 500ug
Brevetoxin B (PbTx-2) ≥ 98% by HPLC 裸藻毒 1mg
Saxitoxin acetate 石房蛤毒素 100ug
Microcystin-YR 微囊藻毒素YR 25ug
Microcystin-YR 微囊藻毒素YR 100ug
Microcystin-LW 微囊藻毒素LW 25ug
Microcystin-LW 微囊藻毒素LW 100ug
Microcystin-LF 微囊藻毒素LF 25ug
Microcystin-LF 微囊藻毒素LF 100ug
Microcystin-LA 微囊藻毒素LA 25ug
Microcystin-LA 微囊藻毒素LA 100ug
Microcystin-LY 微囊藻毒素LY 25ug
Microcystin-LY 微囊藻毒素LY 100ug
Microcystin(Add specific)Elisa kit (欧洲) 微囊藻毒素试剂盒 1Kit
Microcystin Elisa kit (美国) 微囊藻毒素试剂盒 96well
Microcystin Elisa kit (国产) 微囊藻毒素试剂盒 96well
Monoclonal Antibody to Microcystin-LR (MC10E7), Mouse IgG1 藻毒素抗体 200ug
Monoclonal Antibody to Microcystins (Adda specific) 藻毒素抗体 100ug
Nodularin 节球毒素 50ug
Nodularin 节球毒素 100ug
Nodularin 节球毒素 250ug
Nodularin 节球毒素 1mg
Cylindrospermopsin 柱孢藻毒素 25ug
Cylindrospermopsin 柱孢藻毒素 100ug
**************************************************
谢谢使用伊普瑞斯的服务
~~~~~~~~~~~~~~~~~~~~~
Express Technology Co.,Ltd
info@express-cn.com
Tel:86-10-60206266
Fax:86-10-60206773
www.express-cn.com
~~~~~~~~~~~~~~~~~~
水体中蓝藻毒素很多 ,主要包括作用于肝的肝毒素(hepatotoxins),作用于神经系统的神经毒素(neurotoxins)和位于蓝藻细胞壁外层的内毒素(endotoxins),一般把内毒素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视为同一物质。肝毒素包括微囊藻毒素(microcysin,MC),节球藻毒素(nodularin)和柱孢藻毒素(cylindrospermopsin)。微囊藻毒素为环七肽,节球藻毒素为环五肽。神经毒素主要包括鱼腥藻毒素-a(an-atoxin-a)、鱼腥藻毒素-a(s)[anatoxin-a(s)]、石房蛤毒素(saxitoxin)、新石房蛤毒素(neosaxitoxin)、和膝沟藻毒素(gonyautoxin),其中后三者统称为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鱼腥藻毒素-a为仲胺碱,鱼腥藻毒素-a(s)为胍甲基磷脂酸,麻痹性贝毒为氨基甲酸酯类。
MC是一种肝毒素,这种毒素是肝癌的强烈促癌剂。家畜及野生动物饮用了含藻毒素的水后,会出现腹泻、乏力、厌食、呕吐、嗜睡、口眼分泌物增多等症状,甚至死亡。对于人类健康,微囊藻毒素也具有很大危害性。其中MC-LR的半致死剂量(LD50)约为50μg/kg~100μg/kg。人们在洗澡、游泳及其他水上休闲和运动时,皮肤接触含藻毒素水体可引起敏感部位(如眼睛)和皮肤过敏;少量喝入可引起急性肠胃炎;长期饮用则可能引发肝癌。
MC对肝细胞影响的特点是细胞凋亡与活跃的细胞增殖相伴随。MC促肝癌动物模型对MC的促癌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MC可显著增加大鼠肝癌前指标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的阳性率;②MC可上调肝癌前病灶的主要凋亡抑制作用基因bc1-2的表达,同时可下调促细胞凋亡作用基因bax的表达。进一步证明MC有促癌作用,并且初步明确了调节与细胞凋亡相关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可能是MC促癌过程的重要机制之一。MC作用于肝巨噬细胞,刺激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IL-1),IL-1再诱导产生可以引起急性炎症反应的物质,如前列腺素、血栓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δ(TNF-δ),这些物质导致了肝脏损伤和坏死,并引起炎症休克。此外一些实验还证实,MC是肿瘤促进剂,对免疫功能产生明显的抑制作。 肝脏是MC主要的靶器官,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肝脏肿大,淤血,肝体比重增加,肝脏细胞被破坏,肝脏出血坏死。已有研究结果表明,MC是以肝脏为靶器官的多肽毒素,通过对鼠或鱼腹腔注射或经口给予毒素染毒,可以使动物在3h内迅速死亡,死亡前动物出现苍白和虚脱并伴有抽搐,解剖观察发现肝脏肿大,肝细胞小叶中心性坏死,肝细胞内有大量的红细胞,而其他部位呈缺血状态及出血性休克的结果。
光镜下可见肝窦状血管破坏、血窦内皮损伤、细胞间隙增大。电镜下肝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改变,粗面内质网发生折叠、线粒体脊膜扩张、胞质空泡样变、浆膜反折、细胞内器重新分布,肝细胞坏死融合成带,出现桥接样坏死。血清酶学表现为乳酸脱氢酶(LDH)渗漏,γ谷酰基转移酶(γ-GT)和碱性磷酯酸合成酶(AKP)升高。细胞超微结构出现异常变化,内质网破碎,发生核糖体的脱粒现象;线粒体内部结构尤其是嵴发生变形、碎裂,出现溶解。内质网碎片包绕在线粒体周围,细胞内容物稀疏,细胞质结构分布比较随机,规律性降低等。 肿瘤发生过程一般包括启动、促进和形成三个阶段。研究发现,MCs引起细胞蛋白质磷酸化(去磷酸化)平衡的改变是其促进肿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细胞蛋白磷酸化(去磷酸化)平衡是细胞信号转导的调节枢纽,该平衡协调和控制着细胞内多种生化反应过程,如生长、分裂、增殖和细胞形态维持等。MCs抑制细胞内蛋白磷酸酶的活性,打破了细胞内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之间的相对活力平衡,导致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的无序调节,引发蛋白质的过磷酸化,导致细胞生理生化代谢紊乱,最终促进肿瘤的形成。
人类细胞中普遍存在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正常情况下,这两类基因是人类细胞生长所必需的,当它们在体内的活性发生改变时,可导致正常细胞恶性转化,引起肿瘤的发生。MCs强烈抑制PPl和PP2A的活性,导致细胞内多种蛋白质过磷酸化,使细胞内蛋白质磷酸化(去磷酸化)调节失衡,并通过细胞信号系统改变多种酶的活性,继而影响与细胞生长有关的基因表达。大量研究表明,随着MCs暴露时间及浓度的不同,可引发不同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
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 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 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 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扩展资料
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6.1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F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
评价两种。
6.2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
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
例:挥发性酚类I、1类标准值均为0. 001 mg/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0.001 mg/L时,应定为1类,不定为1类。
6.3地下水质量综 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具体要求与步骤如下:
6.3.1参加评分的项目,应不少于本标准规定的监测项目,但不包括细菌学指标。
6.3.2首先进行各单项组分评价,划分组分所属质量类别。
6.3.3 对各类别按下列规定(表2)分别确定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
参考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近期,有关微囊藻毒素(MC)影响公众健康的文章,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甚至有人已经达到谈虎色变的程度。
那是因为经研究发现MC是一种肝癌促进剂,低剂量可导致肝脏损伤,它能够激活人体内的癌基因,同时抑制抗癌基因,使抗癌基因失活,使癌症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近10倍。
其实微囊藻在自然水域是广泛存在的,如果水域水质良好,未被污染或污染不是太严重,那么微囊藻生长的速度缓慢,不会产生大量对人体有害的MC。
只有在大量未经处理的农药、农肥、含磷洗衣粉等排入水体,致使水中氮磷含量超多,形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下,在遇到适宜的水温(20℃~30℃)、充足的阳光等有利于微囊藻的生长条件时,微囊藻才会在短时间内快速繁殖,产生大量的MC。
由于目前大多数水体都存在污染的情况,因此MC成为一种存在广、影响大的天然毒物。据调查发现一些地区作为饮用水源的地表水中,甚至在自来水中也能检出MC。
因此上海复旦大学教授俞顺章等专家提出:必须加强自来水中消除微囊藻毒素的技术研究,并尽快制定饮用水中MC限量的标准。
专家指出防范MC,最根本的是要从环境因素控制,如保持水体流动,管好污水排放,禁止磷污染所致的富营养化等,并要防止饮水的二次污染,只要做到以上几点是不必担心MC污染对人体造成损伤。
做为一种水生生物,有人担心螺旋藻是否会被微囊藻污染,会不会影响到食用安全?目前专家们的结论是螺旋藻是安全的不会含MC影响食用安全。
这是由于螺旋藻与微囊藻的生长环境是相互抵触的。能生长螺旋藻的环境微囊藻难以生存;而能生长微囊藻的水域,螺旋藻确很难存活及采收。
专业从事螺旋藻研究多年的专家们对此也加以肯定。
从事螺旋藻研究几十年的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胡鸿钧研究员就表示:他认为,在严格按照标准生产的螺旋藻不会有安全问题。中外对螺旋藻已做了几十年的生态学调查,在天然的情况下,无论国外还是国内,螺旋藻中都不会含有微囊藻毒素。微囊藻生态环境上不能与螺旋藻共生,所以螺旋藻被微囊藻毒素污染的可能性不大。
科技部农村中心副主任李定梅教授也认为,由于微囊藻、螺旋藻对生长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如酸碱性的区别,微囊藻不会污染螺旋藻。
专家们一致认为,目前我国大企业生产的螺旋藻是安全的,消费者可以放心服用,不必担心其安全问题。
谢平建议:“我们应该像饮用水中的微囊藻毒素那样,针对主要水产品建立起一套监测和评估体系,研究在水体富营养的情况下,水产品有哪些种类或者有哪些季节是不安全的,然后将真实信息告诉公众。” 当然,公众不必因此对微囊藻毒素恐慌。宋立荣说,水华暴发也可能由一些不产毒的藻类引起,即使水源中的微囊藻毒素浓度较高,还可采取后续水处理等措施,保证自来水中的微囊藻毒素含量合乎新版国家标准。此外,对那些微囊藻毒素含量较高的水产品,也是在长期大量食用的情况下才可能引起潜在的健康隐患。 并且,微量的蓝藻还可以治病,所以也不必太过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