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香精的质量标准
香料香精标准目录
(一) 方法标准:
1 GB/T 11538-1989 精油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分析 通用法
2 GB/T 11539-1989 单离及合成香料 填充柱气相色谱分析 通用法
3 GB/T 11540-1989 单离及合成香料 相对密度的测定
4 GB/T 14454.1-1993 香料 试样制备
5 GB/T 14454.2-1993 香料 香气评定法
6 GB/T 14454.3-1993 香料 色泽检定法
7 GB/T 14454.4-1993 香料 折光指数的测定
8 GB/T 14454.5-1993 香料 旋光度的测定
9 GB/T 14454.6-1993 香料 蒸发后残留物含量的评估
10 GB/T 14454.7-1993 香料 冻点的测定
11 GB/T 14454.8-1993 香料 桉叶素含量的测定 邻甲酚冻点法
12 GB/T 14454.9-1993 香料 黄樟油素含量的测定 冻点法
13 GB/T 14454.10-1993 香料 闪点的测定 闭口杯法
14 GB/T 14454.11-1993 香料 含酚量的测定
15 GB/T 14454.12-1993 香料 微量氯测定法
16 GB/T 14454.13-1993 香料 羰基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中性亚硫酸钠法
17 GB/T 14454.14-1993 香料 标准溶液、试液和指示液的制备
18 GB/T 14454.15-1993 黄樟油 黄樟素和异黄樟素含量的测定 填充柱气相色谱
法
19 GB/T 14454.16-1993 香料 羰值和羰基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盐酸羟胺法
20 GB/T 14454.17-1993 香料 羰值和羰基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游离羟胺法
21 GB/T 14455.1-1993 精油 命名原则
22 GB/T 14455.2-1993 精油 取样方法
23 GB/T 14455.3-1993 精油 乙醇中溶混度的评估
24 GB/T 14455.4-1993 精油 相对密度的测定
25 GB/T 14455.5-1993 精油 酸值的测定
26 GB/T 14455.6-1993 精油 酯值的测定
27 GB/T 14455.7-1993 精油 乙酰化后酯值的测定和游离醇与总醇含量的评估
28 GB/T 14455.8-1993 精油(含叔醇) 乙酰化后酯值的测定和游离醇含量的评估
29 GB/T 14455.9-1993 精油 填充柱气相色谱分析 通用法
30 GB/T 14455.10-1993 精油 含难以皂化的酯类精油的酯值的测定法
31 GB/T 14457.1-1993 单离及合成香料 乙醇中溶解度测定法
32 GB/T 14457.2-1993 单离及合成香料 沸程测定法
33 GB/T 14457.3-1993 单离及合成香料 熔点测定法
34 GB/T 14457.4-1993 单离及合成香料 酸值或含酸量的测定
35 GB/T 14457.5-1993 单离及合成香料 含酯量的测定
36 GB/T 14457.6-1993 单离及合成香料 伯醇或仲醇含量的测定 乙酰化法
37 GB/T 14457.7-1993 单离及合成香料 伯醇或仲醇含量的测定 乙酐吡啶法
38 GB/T 14457.8-1993 单离及合成香料 叔醇含量的测定 氯乙酰-二甲基苯胺法
39 GB/T 14458-1993 香花浸膏检验方法
(二) 产品标准(国家标准):
1 GB 3861-1983 食品添加剂 香兰素(制修订中)
2 GB 3862-1983 食品添加剂 天然薄荷脑(报批中)
3 GB 4349-1993 食品添加剂 丁酸乙酯
4 GB 6772-1986 食品添加剂 冷磨柠檬油
5 GB 6776-1986 食品添加剂 乙酸异戊酯
6 GB 6779-1986 食品添加剂 茉莉浸膏
7 GB 6780-1986 食品添加剂 桂花浸膏
8 GB 8315-1987 食品添加剂 己酸乙酯
9 GB 8317-1987 食品添加剂 乳酸乙酯
10 GB 8318-1987 食品添加剂 生姜油
11 GB 8319-2003 食品添加剂 亚洲薄荷素油
12 GB 10348-1989 食品添加剂 乙酸芳樟酯
13 GB 10351-1989 食品添加剂 桉叶素含量80%桉叶油
14 GB 10354-1989 食品添加剂 苯甲醇
15 GB 10355-1989 食品添加剂 乳化香精
16 GB 11958-1989 食品添加剂 肉桂油
17 GB 11959-1989 食品添加剂 香叶油
18 GB 11960-1989 食品添加剂 留兰香油
19 GB 11961-1989 食品添加剂 广藿香油
20 GB 11962-1989 食品添加剂 丁酸
21 GB 11963-1989 食品添加剂 己酸
22 GB 12487-2004 食品添加剂 乙基麦芽酚
23 GB/T 14156-1993 食品用香料分类与编码
24 GB 15559-1995 食品添加剂 杭白菊浸膏
25 GB/T 8793-1988 中国贵州柏木油
26 GB/T 11424-1989 山苍子油
27 GB/T 11425-1989 肉桂油
28 GB/T 12652-2002 亚洲薄荷素油
29 GB/T 12653-1990 中国薰衣草油
30 GB/T 15068-1994 八角茴香油
31 香料香精名词术语
(三) 产品标准(行业标准):
1 QB 1119-1991 食品添加剂 环己基丙酸烯丙酯
2 QB 1120-1991 食品添加剂 八角茴香油
3 QB 1121-1991 食品添加剂 椰子醛(γ-壬内酯)
4 QB 1122-1991 食品添加剂 山楂核烟薰香味料Ⅰ号、Ⅱ号
5 QB 1467-1992 食品添加剂 羟基香茅醛
6 QB 1509-1992 食品添加剂 丁香酚
7 QB 1953-1994 食品添加剂 枣子酊
8 QB 1954-1994 食品添加剂 丙酸乙酯
9 QB 1955-1994 食品添加剂 庚酸乙酯
10 QB/T 1025-1991 麝香草酚
11 QB/T 1026-1991 酮麝香
12 QB/T 1027-1991 合成檀香803
13 QB/T 1028-1991 乙位萘甲醚
14 QB/T 1029-1991 乙酸松油酯
15 QB/T 1030-1991 白樟油
16 QB/T 1031-1991 墨红花浸膏
17 QB/T 1032-1991 黄樟油
18 QB/T 1033-1991 香茅油
19 QB/T 1430-1992 素凝香
20 QB/T 1431-1992 甲基柏木酮
21 QB/T 1505-1992 食品用香精
22 QB/T 1506-2004 烟用香精
23 QB/T 1507-1992 日化香精
24 QB/T 1508-1992 二氢月桂烯醇
25 QB/T 1631-1992 檀香208
26 QB/T 1632-1992 复盆子酮
27 QB/T 1769-1993 乙酸苄酯
28 QB/T 1770-1993 乙酸异戊酯
29 QB 1771-1993 丙酸乙酯
30 QB 1772-1993 丙酸苄酯
31 QB/T 1773-1993 丁酸乙酯
32 QB 1774-1993 丁酸丁酯
33 QB/T 1775-1993 丁酸异戊酯
34 QB 1776-1993 异戊酸乙酯
35 QB/T 1777-1993 异戊酸异戊酯
36 QB/T 1778-1993 己酸乙酯
37 QB/T 1779-1993 苯甲酸乙酯
38 QB/T 1780-1993 苯甲酸苄酯
39 QB 1781-1993 邻氨基苯甲酸甲酯
40 QB/T 1782-1993 苯乙醇
41 QB/T 1783-1993 合成肉桂醇
42 QB 1784-1993 桃醛
43 QB/T 1785-1993 杨梅醛
44 QB 1786-1993 兔耳草醛
45 QB/T 1787-1993 羟基香茅醛
46 QB 1788-1993 洋茉莉醛
47 QB/T 1789-1993 97%柠檬醛
48 QB/T 1790-1993 结晶玫瑰
49 QB 1791-1993 乙基香兰素
50 QB 1792-1993 dl-合成薄荷脑
51 QB/T 1793-1993 天然薄荷脑
52 QB/T 1794-1993 茉莉浸膏
53 QB/T 1795-1993 大花茉莉浸膏
54 QB/T 1796-1993 白兰浸膏
55 QB/T 1797-1993 桂花浸膏
56 QB/T 1798-1993 赖百当浸膏
57 QB/T 1799-1993 冷磨柠檬油
58 QB 1800-1993 树兰花油
59 QB/T 1801-1993 白兰花油
60 QB/T 2239-1996 白兰叶油
61 QB/T 2240-1996 芳樟醇(单离)
62 QB/T 2241-1996 甲位己基桂醛
63 QB/T 2242-1996 檀香醚
64 QB/T 2243-1996 1,8-桉叶素(单离)
65 QB/T 2244-1996 乙酸乙酯
66 QB/T 2519-2001 己酸烯丙酯(原GB 8795-1988, QB/T 3758-1999)
67 QB/T 2520-2001 乙酸芳樟酯(原GB 8797-1988, QB/T 3760-1999)
68 QB/T 2521-2001 留兰香油(原GB 11534-1989, QB/T 3766-1999)
69 QB/T 2522-2001 广藿香油(原GB 11535-1989, QB/T 3767-1999)
70 QB/T 2542-2002 苯甲醇(原GB 8794-1988, QB/T 3757-1999)
71 QB/T 2543-2002 丁酸苄酯(原GB 8796-1988, QB/T 3759-1999)
72 QB/T 2544-2002 香豆素(原GB 8798-1988, QB/T 3761-1999)
73 QB/T 2545-2002 桉叶素含量80%桉叶油(原GB 8800-1988, QB/T 3763-1999)
74 QB/T 2546-2002 二甲苯麝香(原GB 11537-1989, QB/T 3768-1999)
75 QB/T 2547-2002 葵子麝香(原GB 11536-1989, QB/T 3768-1999)
76 QB/T 2548-2002 空气清新气雾剂
77 QB/T 2549-2002 一般气雾剂产品的安全规定
78 QB/T 2550-2002 家具用气雾上光剂
79 QB/T 2614-2003 α-戊基肉桂醛(原GB 8799-1988, QB/T 3762-1999)
80 QB/T 2615-2003 2-乙酰基吡嗪
81 QB/T 2616-2003 香叶油(原GB 11426-1989, QB/T 3764-1999)
82 QB/T 2617-2003 松油醇(原GB 11427-1989, QB/T 3765-1999)
83 QB/T 2640-2004 咸味食品香精
84 QB/T 2641-2004 食品添加剂 甲基环戊烯醇酮
85 QB/T 2642-2004 麦芽酚
86 QB/T 2643-2004 食品添加剂 97%柠檬醛(原GB 6773-1986, QB/T 3785-1999)
87 QB/T 2644-2004 食品添加剂 苯乙醇(原GB 6774-1986, QB/T 3786-1999)
88 QB/T 2645-2004 食品添加剂 乙酸苄酯(原GB 6775-1986, QB/T 3787-1999)
89 QB/T 2646-2004 食品添加剂 丁酸异戊酯(原GB 6777-1986, QB/T 3788-1999)
90 QB/T 2647-2004 食品添加剂 异戊酸异戊酯(原GB 6778-1986, QB/T 3789-1999)
91 QB/T 2648-2004 食品添加剂 己酸烯丙酯(原GB 10349-1989, QB/T 3794-1999)
92 QB/T 2649-2004 食品添加剂 丁酸苄酯(原GB 10350-1989, QB/T 3795-1999)
93 QB/T 2650-2004 食品添加剂 α-戊基肉桂醛(原GB 10352-1989, QB/T 3796-1999)
94 QB/T 2651-2004 食品添加剂 松油醇(原GB 10353-1989, QB/T 3797-1999)
95 QB/T 2748-2005 四甲基吡嗪
96 QB/T 2749-2005 三甲基吡嗪
97 QB/T 2750-2005 2,3-二甲基吡嗪
98 QB/T 2751-2005 甲基吡嗪
99 QB/T 2752-2005 2-乙酰基噻唑
100 QB/T 2753-2005 4-甲基-5-(β-羟乙基)噻唑
(四) 相关标准:
1 GB 4789.1-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总则
2 GB 4789.2-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3 GB 4789.3-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测定
4 GB/T 5009.3-2003 食品中的水分的测定
5 GB/T 5009.4-2003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6 GB 5009.11-2003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7 GB 5009.12-2003 食品中铅的测定
8 GB/T 5009.37-2003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9 GB/T 5009.74-2003 食品添加剂中重金属限量试验
10 GB/T 5009.75-2003 食品添加剂中铅的测定
11 GB/T 5009.76-2003 食品添加剂中砷的测定
12 GB 6283-1986 化工产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卡尔.费休法 (通用方法)
13 GB 6682-199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14 GB 7531-1987 有机化工产品 灰分的测定
为了生物多样性。
随着对麝香需求的增大,麝科动物日益减少、濒临灭绝。所以现在禁止捕杀麝科动物、提倡人工合成麝香,而且合成的麝香成本更低,大众接受度更高。
人工麝香
麝(shè)
香为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有苦味,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入药。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外用能镇痛、消肿。简称“麝”。
二期临床通过953例,10个病种,4个复方,4个单方制剂的对照试验,结果证实了人工麝香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功效,人工麝香配制的中成药,与天然麝香配制的中成药有相同的作用,说明人工麝香具有天然麝香相似的功能,主治和使用范围。
二期临床使用复方制剂或单味药,特别是单独使用人工麝香,包括蜜丸,水蜜丸,散剂等多种剂型,内服(包括口嚼服)或外用等给药途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说明两者的安全性也是一致的。
三期临床通过865例, 5个病种, 4种制剂的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了人工麝香的疗效及安全性与天然麝香近似。
其研究结论为:人工麝香的主要药理作用与天然麝香基本相同,物理性状相似,临床疗效确切,可与天然麝香等同配方使用。
因此,1994年卫生部卫药发(1994)第17号文件中明确规定:人工麝香属一类新药,国家保密品种[6];与天然麝香等同配方使用。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生产批准文号,由北京联馨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人工麝香。许多国宝级的传统中成药均以人工麝香为原料,例如六神丸、麝香保心丸等。
由此可见,人工麝香是一个中国独有的法定可以替代天然麝香的一种药品和药品成分,是一个专用名称,任何其它合成麝香(其介绍见下)都不应被冠以“人工麝香”的名称。有些媒体报道将二者之间的差异混淆了,犯了知识上的错误。
其它麝香
其它合成麝香有时也称“人造麝香”(不同于前述“人工麝香”),是指通过合成产生的具有类似麝香气味的各种单一化学物质香料,即有些媒体报道所说的化学成分。其用途通常作为香精的定香剂来使用。这些合成麝香按合成的化学结构可分为:硝基麝香、多环麝香、大环麝香。其安全性与其化学结构相关。
在化妆品行业,《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明文规定:
1.禁止添加的合成麝香为:
① 1,1,3,3,5-五甲基-4,6-二硝基茚满(伞花麝香) [1,1,3,3,5-Pentamethyl-4,6-dinitroindane (moskene)];
② 4-叔丁基-3-甲氧基-2,6-二硝基甲苯(葵子麝香) [4-tert-Butyl-3-methoxy-2,6-dinitrotoluene (musk ambrette)];
③ 5-叔丁基-1,2,3-三甲基-4,6-二硝基苯(西藏麝香) [5-tert-Butyl-1, 2, 3-trimethyl-4, 6 –dinitrobenzene (musk tibetene)]。
2.限量使用的合成麝香为:酮麝香(Musk ketone)(2007版《化妆品卫生规范》错将酮麝香翻译为麝香酮Muscone),二甲苯麝香Musk xylene,
3.未禁、限用的合成麝香为:麝香酮Muscone。
有些媒体报道用“人造麝香”来指代上述合成麝香本无可厚非,但是将这种合成麝香与人工麝香(即上述国家法定的、与其它合成麝香有本质区别的药用成分)混淆起来,却是莫大的错误。
制作过程
就是把林麝雄兽麻醉了或者绑住,人工往麝囊里添加飞虫,然后在把林麝雄兽放走,等过几个月在把它抓住,取出固化了的麝香,这就是麝香的制作过程。
药品参数
编辑
性状
片剂,气雾剂。
功能主治
本品具有芳香开窍、通经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能扩张冠状动脉,抗心绞痛作用与硝酸甘油近似。一般用药后在2~5分钟内见效。
用法及用量
舌下含服:每次0.5~1片。气雾吸入:每次按阀门1~3次。
适用症状
用于闭证神昏
麝香辛温,气极香,走窜之性甚烈,有极强的开窍通闭醒神作用,为醒神回苏之要药,最宜闭证神昏,无论寒闭、热闭,用之皆效。治疗温病热陷心包,痰热蒙蔽心窍,小儿惊风及中风痰厥等热闭神昏,常配伍牛黄、冰片、朱砂等药,组成凉开之剂,如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牛黄抱龙丸等;用治中风卒昏,中恶胸腹满痛等寒浊或痰湿阻闭气机,蒙蔽神明之寒闭神昏,常配伍苏合香、檀香、安息香等药,组成温开之剂,如苏合香丸。
用于疮疡肿毒
咽喉肿痛,本品辛香行散,有良好的活血散结,消肿止痛作用,内服,外用均有良效。用治疮疡肿毒,常与雄黄、乳香、没药同用,即醒消丸,或与牛黄、乳香、没药同用;用治咽喉肿痛,可与牛黄、蟾酥、珍珠等配伍,如六神丸。
3.用于血瘀经闭,徵瘕,心腹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证。本品辛香,开通走窜,可行血中之瘀滞,开经络之壅遏,以通经散结止痛每周一次,2周一疗程,疗效满意;用治痹证疼痛,顽固不愈者,可与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等祛风湿药同用。
4.用于难产,死胎,胞衣不下。本品活血通经,有催生下胎之效。常与肉桂为散,如《张氏医通》香桂散;亦有以麝香与猪牙皂、天花粉同用,葱汁为丸.外用取效,如《河北医药集锦》堕胎丸。
此外,近代临床报导用人工麝香片口服或用人工麝香气雾剂治疗心绞痛,均取得良好效果:由麝香、猪牙皂、白芷等制成麝香心绞痛膏,分别敷于心前区痛处及心俞穴,24小时更换一次,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用麝香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疗白癜风,均有显效;用麝香埋藏或麝香注射液治疗肝癌及食道、胃、直肠等消化道肿瘤,可改善症状、增进饮食;对小儿麻痹症的瘫痪,亦有一定疗效。
【用法用量】 入丸散,每次0.06~0.1克。外用适量。不宜入煎剂。
获得荣誉
编辑
2016年1月8日,“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麝香,一种传奇的珍稀药材,在433种中成药中广泛应用,却险些随着麝的濒危而面临消失。2016年1月8日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课题面对天然麝资源骤减殃及国药的困境,寻找到了“无麝也香”的解决办法。
保护资源
“麝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杀麝取香的传统方式,我国雄麝仅存5万余头,属濒危状态。每头雄麝可取香10克,即使全部捕杀仅产麝香0.5吨。”课题组第一完成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室于德泉院士告诉记者,目前我国麝香的年需求量超过15吨,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百姓用药需求满足不了,动物资源无法保护,这样下去不行!”于德泉回忆说,为此,1975年,卫生部、中国药材公司组建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牵头、山东济南中药厂和上海市中药研究所参加的课题组,要解决麝香代用品问题,以“绝密”项目开展人工麝香研制。
这是一项从零开始的研究。最难得的是原料:仅有的1公斤天然麝香。要用这1公斤天然麝香完成对其化学成分、有效物质、药理作用、配方原则等全面分析研究,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于德泉说:“我们结合化学实验和动物实验一起做。70年代设备也不先进,量又特别少,我们必须精打细算,用微量方法做研究。”
尽管原料短缺、设备有限,在课题组的合力攻关下,新成果不断涌现:发现天然麝香中关键药效物质—抗炎多肽蛋白质类成分,确定天然麝香中各类成分的相对含量及比例;制备了多种来源的样品,进行跟踪筛选,发现并研制出天然麝香中关键药效物质的替代品-芳活素,合成了重要原料麝香酮、海可素……
课题组还设计出独特的人工麝香配制处方,成功研制出人工麝香,经临床证实了人工麝香的可替代性,终于在1993年获得中药一类新药证书。
“要知道,人工麝香的成功研制和推广使用,相当于少猎杀900万头雄麝。”课题组完成人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庾石山说。
传承瑰宝
在《神农本草经》中,麝香被列为上品,在古书《医学入门》《名医别录》以及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等医学著作中也均有记载。其具有开窍、辟秽、通络、散淤等诸多功效,主治中风、痰厥、惊痫、中恶烦闷、心腹暴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且麝香的香味浓郁,经久不散,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系统都有极其显著的影响。
在北京联馨药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这种传奇的药物——一种棕黑色粉末状的物质。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几乎看不出人工麝香和天然麝香的差别。
除了外观相似,经临床研究表明,人工麝香主要药理作用与天然麝香基本相同,临床药效确切,可与天然麝香等同使用。
除了影视剧中常被夸张化的活血通络之用,麝香还有开窍醒神、消肿止痛等功效。据统计,麝香配伍的中成药处方占《全国中成药处方集》11%以上。其中,不乏急救良药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散等国宝级中成药。
于德泉告诉记者,人工麝香自1994年上市以来,已在全国760家企业应用。目前含麝香成分的433种中成药中,有431种完全用人工麝香替代了天然麝香,替代率达99%以上。
“天然麝香每公斤50万元左右,价高量少,质量也参差不齐。而人工麝香每公斤不到6万元,据估算,至少能降低药价30%-50%。”庾石山说,目前,人工麝香累计销售超过90吨,年用药病患者超1亿人次,不仅满足了群众用药需求,还保证了国宝级中成药品种的传承。
创新科研
“人工麝香的广泛应用,既离不开前期的科学研究,也离不开后期的产业化和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建东说。
在庾石山看来,人工麝香项目成功的“法宝”之一,就是始终将产学研融为一体,在研制的阶段,已考虑生产使用;而在投入市场后,仍不忘进一步的研究提高,在研究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完善、提高质量和标准。
“这是历时40年,三代科技工作者跨部门、多行业,联合协同攻关的成果。这样产品才会有生命力。”庾石山说,通过创新建立人工麝香产业化核心技术及生产管理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制订首个人工麝香国家标准,实现人工麝香规模化生产,通过对每批产品的每个生产过程进行严格操作、实时监测,人工麝香才能完成从实验室到市场,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的发展之路。
事实上,麝香并不是唯一告急的名贵中药材,熊胆、虎骨和部分植物药材也面临同样的窘境,也同样需要人工替代品。
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认为,人工麝香项目的成功,为以科技手段助力传统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探出了一条可借鉴的成功之路。
“人工麝香是传统医药科学化、创新化、国际化发展的典范。”曹雪涛说,在人工麝香项目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中国医学科学发展在如何形成合力,运用优势资源破解重大关键性难题上,有了更多经验和动力。
其他信息
编辑
不良反应和注意:不良反应少见,但阴虚体弱者及孕妇不能用。
规格:舌下含片:30mg;气雾剂:0.18g/瓶。
是否医保用药:非医保
是否非处方药:处方
人造麝香
由于天然麝香由于来源有限,人工麝香代替天然麝香是大势所趋,人工麝香价格500万一吨。
以催化重整C9芳烃分离装置分离出均三甲苯、偏三甲苯后的副产品重组分溶剂(169~178℃馏分)—混合C9芳烃为原料,其中含连三甲苯40%~50%,以三氯化铝为催化剂与异丁烯进行烷基化反应,合成出5-叔丁基-1,2,3-三甲基苯中间体,经蒸馏后,用混酸进行硝化反应得到西藏麝香。本方法不但具有工艺路线简单,生产成本低的特点,同时也解决了富集连三甲苯的利用问题。
这个方法实际上利用连三甲苯 二步合成的,比传统的合成方法路线短,费用省,连三甲苯价格是5万一吨,1.2吨连三甲苯可合成一吨三甲苯麝香。
麝和麝香
麝视觉发达、听觉灵敏、行动轻捷,但性胆怯,常于晨昏单独活动。栖居在海拔较高的灌木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地方的麝一般毛色较深;生活在青山有小块草地环境中的毛色较浅,但毛的下部均呈灰白色,向上颜色逐渐转深并有光泽。麝毛微呈波浪状,十分轻软,可制高级藏式垫子或枕芯。
麝
麝自1988年定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后[3],又在2003年将麝科的所有种类调整为一级野生保护动物[4]。麝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河南、安徽、河北等地。
西藏主要产马麝,体形较形林麝大,吻较长,全身呈棕色,通常仅颈部有少量模糊黄点,颌颈下和腹部呈黄白色。雄麝上颌犬齿发达,露出唇外,向下微曲,俗称“獠牙”;脐部有香腺囊,囊内包含 香。雌麝上颌犬齿小不外露,也无香腺囊。
麝(shè)香为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有苦味,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入药,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外用能镇痛、消肿。
麝香是天然香料,属动物性香料之一,又名:当门子、脐香、麝脐香、四味臭、臭子、腊子、香脐子。 麝香也是十分名贵的药材,含有丰富的营养成份。含水22.66%、灰分8.62%(其中含钾、钠、钙、镁、氯、硫酸根、磷酸根等)、含氯化合物(中含碳酸铵1.1%、铵盐中的氨1.89%。尿素0.4%、氨基酸氮1.077%,总氮量6.16%)、胆甾醇2.19%、粗纤维0.59%、脂肪酸5.15%、麝香酮1.2%。麝香性辛、温、无毒、味苦。入心、脾、肝经,有开窍、辟秽、通络、散淤之功能。主治中风、痰厥、惊痫、中恶烦闷、心腹暴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许多临床材料表明,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时,或处于昏厥休克时,服用以麝香为主要成分的苏合丸,病情可以得到缓解。古书《医学入门》中谈:“麝香,通关透窍,上达肌肉。内入骨髓……。”《本草纲目》云:“……盖麝香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其意是说麝香可很快进入肌肉及骨髓,能充分发挥药性。治疗疮毒时,药中适量加点麝香,药效特别明显。西药用麝香作强心剂兴奋剂等急救药。
REACH法规对产品分为 物质、配制品、物品三类。
RoHS是《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the
Restriction of the use of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的英文缩写。目前主要针对电子电气产品中的铅Pb、镉Cd、汞Hg、六价铬Cr6+、多溴联苯PBBs、多溴联苯醚PBDEs六种有害物质进行限制。
PoHS名字与欧盟RoHS指令貌似相近,但两者又有很大的不同。首先限制含有有害物质的产品范围不同。挪威PoHS法规覆盖的产品范围比RoHS更大。PoHS涵盖了除食品、食品包装、肥料、医疗设备、烟草、运输工具及附属设备外的所有消费品。而RoHS只包括电气电子设备和元器件电气部件。其次限制的物质种类不同。PoHS法规限制物质的种类有18种之多,而欧盟的RoHS指令限制的物质种类为6种。再次限制的物质浓度不同。PoHS法规比欧盟RoHS指令对有害物质的限制更为严格。如铅的限量要求。第四PoHS法规也有豁免清单,但豁免清单与欧盟RoHS不同。另外欧盟RoHS排除的监视和控制设备在挪威PoHS中并不排除,也需要满足。PoHS法规遵从以前存在的大多数规则,包括欧盟RoHS中已有的电池和蓄电池指令和包装指令。这意味着欧盟RoHS指令范围内的电气和电子产品不需要符合更加严格的铅含量要求,但是它们一定要符合RoHS没有要求限制的16种物质使用的要求。以上内容可以看出,PoHS的要求比RoHS更加严格。
二甲苯是无色透明液体;是苯环上两个氢被甲基取代的产物,存在邻、间、对三种异构体,在工业上,二甲苯即指上述异构体的混合物。
二甲苯的作用:
广泛用于涂料、树脂、染料、油墨等行业做溶剂;用于医药、炸药、农药等行业做合成单体或溶剂;也可作为高辛烷值汽油组分,是有机化工的重要原料。
还可以用于去除车身的沥青。医院病理科主要用于组织、切片的透明和脱蜡。
工业邻二甲苯为原料,先用工业浓硫酸洗涤至酸层无色,再依次用10%氢氧化钠溶液、水洗涤至合格,分出水层后用无水氯化钙干燥,然后精馏,待馏出物清亮后,收集中间馏分,即为纯品。
扩展资料:
二甲苯中毒
致病原因
1、制造、使用、贮存、运送甲苯、二甲苯的石油化工业,油漆涂料、染料、塑料、橡胶、皮革、糖精、人造麝香和合成纤维等生产中,发生管道、贮制度意外损坏、阀门漏气等情况下,较长时间大量吸入高浓度甲苯、二甲苯蒸气可以引起急性中毒。
2、在密闭型的贮罐糟内涂刷以甲苯、二甲苯为溶剂的防腐涂料,因无良好通风,大量甲苯、二甲苯蒸气积聚,可使作业工发生急性中毒。
曾见报道针织厂窗紧完备的印花车间用含甲苯的洗液水清洗印花强桌面而引起7名女工发生急性甲苯中毒。
一般甲苯、二甲苯空气浓度200~300 mg/立方米吸入8h即可产生轻度中毒症状,3.76g/立方米浓度吸入1h即发生急性中毒,71.4g/立方米浓度下数分钟可使吸入者迅速昏迷、死亡。
3、经皮或误服致急性中毒者,罕见报道。
急救处理
1、立即移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给予吸氧。除去沾染衣物及皮肤上毒物。
2、解毒剂可用葡萄糖醛酸内脂(参见急性苯中毒)。
3、对症处理:口服维生素B族、防治脑水肿等。
预防
1、加强车间通风、排气和生产设备的密闭、检修。
2、经常监测空气中甲苯浓度。
3、注意个人防护,必要时戴防护用品。
4、定期体检,严格掌握禁忌证。
预后
一般愈后良好,即使是重度中毒昏迷者,只要及时获得积极抢救,也多能恢复神志,逐渐康复,不留后遗症,仅个别患者有头部胀痛,并可持续较长时间。
经治疗病情恢复后,一般休息3~7d,仍可从事原工作;病情较重者,休息时间可适当延长,出现精神异常或昏迷者,痊愈后可考虑调离苯类作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甲苯
麝香形成:麝香是长在一种动物麝的肚脐上,用麝的膜袋包裹。麝香在五月芳香时常含有蛇皮骨。麝在六、七月吃蛇和昆虫,当冬天来临时,香味已经弥漫。入春后肚跻内急痛,自己会用爪子剔出香来,拉屎尿覆盖,常在一处剔出完,这种香绝对比超过杀取的,然而难以获得,价值如同明珠。
传统的获得麝香的方法是杀麝取香,即切取香囊,先行干燥。腺囊干燥后,分泌物变硬变褐。它是一种非常易碎的固体物质,具有颗粒状和少量结晶。麝香固体时闻起来很难闻。在发出独特的动物气味之前,它被水或酒精高度稀释。
由于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需要,猎杀麝已被禁止或限制,所以试验成功了一种更为科学的养麝刮香方法。
扩展资料:
麝香的应用:
麝香可以为香水提供完美的基调,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其他香料的香味。麝香是香水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香料,几乎在任何香水中都能找到。
它具有平衡香水配方,增加温暖性感的动物气息的特点。它还起到固定剂的作用,降低香水的挥发速度,使香水更加稳定耐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麝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麝
第一批15项SVHC清单公布
2008年10月28日,第一批15项高关注物质SVHC正式生效。
物质清单及用途如下 :
物质名称 CAS No. EC No. 常见用途
4,4’-二氨基二苯甲烷 101-77-9 202-974-4 偶氮燃料,橡胶的环氧树脂固化剂
邻苯二甲酸甲苯基丁酯
(BBP) 85-68-7 201-622-7 乙烯基泡沫,耐火砖和合成皮革的增塑剂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DEHP) 117-81-7 204-211-0 PVC增塑剂,液压液体和电容器里的绝缘体
邻苯二甲酸二丁基酯(DBP) 84-74-2 201-557-4 增塑剂,粘合剂和印刷油墨的添加剂
蒽 120-12-7 204-371-1 染料中间体
二甲苯麝香(MX) 81-15-2 201-329-4 香水,化妆品
短链氯化石蜡(C10-C13)
(SCCP) 85535-84-8 287-476-5 金属加工过程中的润滑剂,橡胶和皮革衣料,胶水
二氯化钴 7646-79-9 231-589-4 干燥剂,例如硅胶
六溴环十二烷(HBCDD)及所有主要的非对映异构体(HBCDD) 25637-99-4
3194-55-6
(134237-50-6,
134237-51-7,
134237-52-8) 247-148-4
阻燃剂
重铬酸钠 10588-01-9 234-190-3 金属表面精整,皮革制作,纺织品染色,木材防腐剂
氧化双三丁基锡 56-35-9 200-268-0 木材防腐剂
五氧化二砷 1303-28-2 215-116-9 杀菌剂,除草剂
三氧化二砷 1327-53-3 215-481-4 除草剂,杀虫剂
三乙基砷酸酯 15606-95-8 427-700-2 木材防腐剂
砷酸铅 7784-40-9 232-064-2 杀虫剂
第二批15项SVHC清单公布
2010年1月13日,ECHA官方正式公布第二批14项SVHC,共计29项。
2010年3月30日,ECHA又将丙烯酰胺放入SVHC清单中。
物质清单及用途如下 :
物质名称 CAS No. EC No. 常见用途
2,4-二硝基甲苯 121-14-2 204-450-0 制造染料中间体,炸药,油漆、涂料
蒽油 90640-80-5 292-602-7 橡胶制品,橡胶油,轮胎
蒽油,蒽糊,轻油 91995-17-4 295-278-5
蒽油、蒽糊,蒽馏分 91995-15-2 295-275-9
蒽油,含蒽量少 90640-82-7 292-604-8
蒽油,蒽糊 90640-81-6 292-603-2
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DIBP) 84-69-5 201-553-2 树脂和橡胶的增塑剂,广泛用于塑料、橡胶、油漆及润滑油,乳化剂等工业中
硅酸铝耐火陶瓷纤维
——
—— 工业绝热、密封、防腐材料;电热装置绝缘、隔热材料;仪器设备、电热元件的绝缘和隔热材料;汽车行业隔热材料
氧化锆硅酸铝耐火陶瓷纤维
铬酸铅 7758-97-6 231-846-0 可用作黄色颜料、氧化剂和火柴成分,油性合成树脂涂料印刷油墨、水彩和油彩的颜料,色纸、橡胶和塑料制品的着色剂
钼铬红(C.I.颜料红104) 12656-85-8 235-759-9 用于涂料,油墨和塑料制品的着色
铅铬黄(C.I.颜料黄34) 1344-37-2 215-693-7 用于制造涂料、油墨、色浆。文教用品、塑料、塑粉、橡胶、油彩颜料等着色
磷酸三(2-氯乙基)酯 115-96-8 204-118-5 阻燃剂、阻燃性增塑剂、金属萃取剂、润滑剂、汽油添加剂,以及聚酰亚胺加工改性剂
高温煤焦油沥青 65996-93-2 266-028-2 用于涂料、塑料、橡胶
丙烯酰胺 79-06-1 201-173-7 絮凝剂,胶凝剂,土壤改良剂,造纸助剂,纤维改性与树脂加工剂
第三批8项SVHC清单公布
继2008年10月公布15项,2010年1月公布15项后,2010年6月18日,ECHA又新增了8项高关注度物质SVHC。
物质清单及用途如下 :
物质名称 CAS No. EC No. 常见用途
三氯乙烯 79-01-6 201-167-4 金属零部件的清洗与脱脂,胶粘剂中的溶剂,合成有机氯和氟化合物中间体
硼酸 10043-35-3
11113-50-1 233-139-2
234-343-4 大量应用在生物杀虫剂和防腐剂,个人护理产品,食品添加剂,玻璃,陶瓷,橡胶。化肥,阻燃剂,油漆,工业油,制动液,焊接产品,电影显影剂等行业
无水四硼酸钠 1330-43-4
12179-04-3 1303-96-4 215-540-4 大量应用在玻璃和玻璃纤维,陶瓷,清洁剂和个人护理产品,工业油,冶金,粘合剂,阻燃剂,生物杀灭剂,化肥等行业
七水合四硼酸钠 12267-73-1 235-541-3
铬酸钠 7775-11-3 231-889-5 实验室,生产其他的铬酸盐化合物
铬酸钾 7789-00-6 232-140-5 金属表面处理和用于涂层,生产化学试剂,纺织品,陶瓷染色剂,皮革的鞣制与辅料,色素和墨水,烟花,烟火
重铬酸铵 7789-09-5 232-143-1 氧化剂,皮革的鞣制,纺织品,金属表层处理,(阴极射线管)屏幕感光
重铬酸钾 7778-50-9 231-906-6 铬金属制造,金属零部件的清洗与脱脂,玻璃器皿的清洗剂,皮革的鞣制,纺织品,照相平版,木材防腐处理,冷却系统缓蚀剂
第四批8项SVHC清单公布
2010年12月15日,ECHA把8种高度关注物质(SVHC)物质列入授权候选物质清单。
物质清单及用途如下 :
物质名称 CAS No. EC No. 常见用途
硫酸钴(II) 10124-43-3 233-334-2 用于陶瓷釉料和油漆催干剂,生产含钴颜料和其他钴产品,也用于表面处理(如电镀),碱性电池,还用于催化剂、防腐剂、脱色剂(如用于玻璃和陶瓷等)、还用于饲料添加剂、土壤肥料等
硝酸钴(II) 10141-05-6
233-402-1
用于颜料、催化剂、陶瓷工业表面处理,以及碱性电池
碳酸钴(II) 513-79-1 208-169-4 用于催化剂、饲料添加剂、玻璃料粘合剂
乙酸钴 71-48-7 200-755-8 主要用于催化剂、含钴颜料和其他钴产品、表面处理、合金、染料、橡胶粘合剂。饲料添加剂等
乙二醇单甲醚 109-86-4 203-713-7 主要用作化学中间体,以及溶剂,实验用化学药品,并用于清漆稀释剂,印染工业用作渗透剂和匀染剂,染料工业用作添加剂,纺织工业用于染色助剂
乙二醇单乙醚 110-80-5 203-804-1 主要用作生产乙酸酯的中间体,以及容积,试验用化学药品。并用作假漆、天然和合成树脂等的溶剂,还可用于皮革着色剂、乳化液稳定剂、油漆稀释剂、脱漆剂和纺织纤维的染色剂等
三氧化铬 1333-82-0 215-607-8 用于金属表面精整(如电镀)、制高纯金属铬,还用作水溶性防腐剂、颜料、油漆、催化剂、洗涤剂生产以及氧化剂等
铬酸,重铬酸及其低聚铬酸 7738-94-5
13530-68-2 …… 231-801-5
236-881-5 铬酸溶于水是产生这些酸类及其低聚物,用途等同于铬酸
第五批7项SVHC清单公布
2011年6月20日,ECHA发布公告,正式公布第五批7项SVHC。新增的7项SVHC包含2种邻苯二甲酸盐,DHUNP和DIHP。
物质清单及用途如下:
物质名称 CAS No. EC No. 常见用途
乙二醇乙醚醋酸酯
111-15-9 203-839-2 用于油漆、粘合剂、胶水、化妆品、皮革、木染料、半导体、摄影和光刻过程
铬酸锶
7789-06-2
232-142-6 用于油漆、清漆和油画颜料;金属表面抗磨剂或铝片涂层之中
邻苯二甲酸二 (C7-11支链与直链) 烷基酯(DHNUP) 68515-42-4 271-084-6 聚氯乙烯(PVC)塑料增塑剂、电缆和粘合剂
肼
7803-57-8
302-01-2 206-114-9 用于金属涂层,在玻璃和塑料之上;用于塑料、橡胶、聚氨酯(PU)和染料之中
1-甲基-2-吡咯烷酮
872-50-4 212-828-1 涂层溶剂、纺织品和树脂的表面处理和金属面塑料
1,2,3-三氯丙烷
96-18-4 202-486-1 脱脂剂溶剂、清洁剂、油漆稀释剂、杀虫剂、树脂和胶水
邻苯二甲酸二 (C6-8支链与直链) 烷基酯,富C7 链 (DIHP) 71888-89-6 276-158-1 聚氯乙烯(PVC)塑料增塑剂、密封剂和印刷油墨
至2011年6月20日,候选清单物质达到53种,根据REACH法规规定,53种SVHC需满足一下条件:
1. 作为物质销售时,需要向下游用户提供SDS(安全数据表)。
2. 作为混合物(配制品)中的一种物质,当此物质含量≥0.1%时,需要向下游用户提SDS。
3. 在物品中SVHC质量百分比>0.1%时,必须向物品的接受者或者应消费者要求,在45日内免费提供可获取的充足信息,至少说明物质名称。
在2010年12月1日前被列入清单中的SVHC,单种SVHC在物品中质量百分浓度超过0.1%,且总量大于1吨/年的,则需在2011年6月1日前完成向ECHA通报的义务。
在2010年12月1日后被列入清单中的SVHC,单种SVHC在物品中质量百分浓度超过0.1%,且总量大于1吨/年的,则需在列入后的6个月内完成向ECHA通报的义务。
二甲苯溶剂时,即强烈刺激食道和胃,并引起呕吐,还可能引起血性肺炎,应立即饮入液体石蜡,延医诊治。二甲苯蒸气对小鼠的LC为6000*10-6,大鼠经口最低致死量4000mg/kg。
二甲苯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系统有麻醉作用。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本品可出现作。慢性影响:长期接触有神经衰弱综合症,女性有可能导致月经异常。皮肤接触常发生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代谢和降解
在人和动物体内,吸入的二甲苯除3%~6%被直接呼出外,二甲苯的三种异构体都有代谢为相应的苯甲酸(60%的邻-二甲苯、80%~90%的间、对-二甲苯),然后这些酸与葡萄糖醛酸和甘氨酸起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大量邻-苯甲酸与葡萄粮醛酸结合,而对-苯甲酸必乎完全与甘氨酸结合生成相应的甲基马尿酸而排出体外。与此同时,可能少量形成相应的二甲苯酚(酚类)与氢化2-甲基-3-羟基苯甲酸(2%以下)。
残留与蓄积
在职业.3µg/(cm3·min))被吸收,二甲苯蒸气的经皮吸收与直接接触液体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二甲苯的残留和蓄积并不严重,上面我们已经说过进入人体的二甲苯,可以在人体的NADP(转酶II)和NAD(转酶I)存在下生成甲基苯甲酸,然后与甘氨酸结合形成甲基马尿酸在18小时内几乎全部排出体外。即使是吸入后残留在肺部的3%-6%的二甲苯,也在接触后的3小时内(半衰期为0.5~1小时)全部被呼出体外。评价接触二甲苯的残留试验,主要是测定尿内甲基马尿酸的含量,也有人建议测定呼出气体中或血液中二甲苯的含量,但后者的结果往往并不准确。由于甲基马尿酸并不天然存在于尿中,又由于它几乎是全部滞留的二甲苯代谢物,因而测定它的存在是最好的二甲苯接触试验的确证。二甲苯能相当持久地存在于饮水中。自来水中二甲苯的浓度为5mg/L时,其气味强度相当于5级,二甲苯的特有气味则要过7至8天才能消失;气味强度为3级时则需4至5天。河水中二甲苯的气味保持的时间较短,这与起始浓度的高低有关,一般可保留3至5天。
迁移转化
二甲苯主要由原油在石油化工过程中制造,它广泛用于颜料、油漆等的稀释剂,印刷、橡胶、皮革工业的溶剂。作为清洁剂和去油污剂,航空燃料的一种成分,化学工厂和合成纤维工业的原材料和中间物质,以及织物的纸张的涂料和浸渍料。二甲苯可通过机械排风和通风设备排入大气而造成污染。一座精炼油厂排放入大气的二甲苯高达13.18~1145g/h,二甲苯可随其生产和使用单位所排入的废水进入水体,生产1吨二甲苯,一般排出含二甲苯300~1000mg/L的废水2吨。由于二甲苯在水溶液中挥发的趋势较强,因此可以认为其在地表水中不是持久性的污染物。二甲苯在环境中也可以生物降解,但这种过程的速度比挥发过程的速率低得多。挥发到空中的二甲苯也可能被光解,这是它的主要迁移转化过程。
二甲苯由呼气和代谢物从人体排出的速度很快,在接触停止18小时内几乎全部排出体外,二甲苯能相当持久的存在于饮水中。由于二甲苯在水溶液中挥发性较强,因此,可以认为其在地表水中不是持久性污染物。二甲苯在环境中也可以生物降解和化学降解,但其速度比挥发低得多,挥发到空气中的二甲苯可被光解。可与氧化剂反应,高浓度气体与空气混合发生爆炸。二甲苯有中等程度的燃烧危险。由于其蒸气比空气重,燃烧时火焰沿地面扩散。二甲苯易挥发,发生事故现场会弥漫着二甲苯的特殊芳香味,倾泄入水中的二甲苯可漂浮在水面上,或呈油状物分布在水面,可造成鱼类和水生生物的死亡。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抑制蒸发。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迅速将被二甲苯污染的土壤收集起来,转移到安全地带。对污染地带沿地面加强通风,蒸发残液,排除蒸气。迅速筑坝,切断受污染水体的流动,并用围栏等限制水面二甲苯的扩散。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较高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水,催吐。就医。
四、治理装修污染中的二甲苯的方法有:竹炭吸附法和化学剂反应法(如:KMnO4(H+)aq)!前者为物理作用,后者为化学作用!
灭火方法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危险特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至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包装及贮运
采用镀锌铁桶包装,每桶180kg。亦可用槽车装运。
环境危害编辑
污染来源
二甲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有机合成、合成橡胶、油漆和染料、合成纤维、石油加工、制药、纤维素等生产工厂的废水废气,以及生产设备不密封和车间通风换气,是环境中二甲苯的主要来源。运输、贮存过程中的翻车、泄漏,火灾也会造成意外污染事故。
环境标准
中国(TJ36-79)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100mg/m3(二甲苯)
中国(TJ36-79)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0.30mg/m3(一次值、二甲苯)
中国(GB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二甲苯)
①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70(表2);90(表1)
②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二级1.0~10(表2);1.2~12(表1)
三级1.5~15(表2);1.8~18(表1)
③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1.2mg/m3(表2);1.5mg/m3(表1)
中国(待颁布) 饮用水源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0.5mg/L(二甲苯)
中国(GHZB1-199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III类水域特定值) 0.5mg/L(二甲苯)
中国(GB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一级:0.4mg/L
二级:0.6mg/L
三级:1.0mg/L
二甲苯混合物
xylene是邻、间、对二甲苯的混合物。这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
二甲苯异构体
异构体有三种,
为对位二甲苯para-, p-xylene,简称PX,沸点138.35℃
为邻位二甲苯ortho-,o-xylene,简称OX,沸点144.42℃
为间位二甲苯meta-,m-xylene,简称MX,沸点139.10℃
三种异构体的分离可以用MFI沸石膜来进行分离,b-orientation的MFI膜可以达到500的分离度。
此外,一般混合二甲苯中还会含有一定量的乙基苯(ethyl-benzene,简称EB,沸点136.19℃)
二甲苯中毒编辑
致病原因
1.制造、使用、贮存、运送甲苯、二甲苯的石油化工业,油漆涂料、染料、塑料、橡胶、皮革、糖精、人造麝香和合成纤维等生产中,发生管道、贮制度意外损坏、阀门漏气等情况下,较长时间大量吸入高浓度甲苯、二甲苯蒸气可以引起急性中毒。
2.在密闭型的贮罐糟内涂刷以甲苯、二甲苯为溶剂的防腐涂料,因无良好通风,大量甲苯、二甲苯蒸气积聚,可使作业工发生急性中毒。曾见报道针织厂窗紧完备的印花车间用含甲苯的洗液水清洗印花强桌面而引起7名女工发生急性甲苯中毒。
一般甲苯、二甲苯空气浓度200~300 mg/立方米吸入8h即可产生轻度中毒症状,3.76g/立方米浓度吸入1h即发生急性中毒,71.4g/立方米浓度下数分钟可使吸入者迅速昏迷、死亡。
3.经皮或误服致急性中毒者,罕见报道。
急救处理
1.立即移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给予吸氧。除去沾染衣物及皮肤上毒物。
2.解毒剂可用葡萄糖醛酸内脂(参见急性苯中毒)。
3.对症处理:口服维生素B族、防治脑水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