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蠕虫药有哪些?简介用途与用量?
(1)哌嗪(驱蛔灵)对一般成虫效果好,对未成熟的虫体效果差。常与其他驱虫药(别丁)配合,对鸡蛔虫、蛲虫、绦虫都有效果。用量:混饲0.2~0.3克/千克体重,亦可0.4~0.8%饮水。
(2)左旋咪唑 本品为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虫药,对鸡多种线虫、蛔虫、成虫及未成熟虫体均有效。用量:24毫克/千克体重。
(3)噻苯咪唑 为广谱,高效、低毒的驱线虫药,可驱除鸡蛔虫,气管交合线虫,毛细线虫等。用量:0.1%浓度混饲连喂7天,可驱除气管交合线虫。10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驱除鸡毛细线虫和蛔虫。
(4)甲苯唑(甲苯咪唑)为广谱驱虫药,对线虫、绦虫均有作用。用量:30毫克/千克体重,或0.0125%混饲给药。
(5)丙硫苯咪唑(丙硫苯唑)为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虫药。用药后7小时开始排虫。32小时排完。有报道:产蛋鸡用药后产蛋量下降30.96%。因此,产蛋鸡不宜用。用量:30毫克/千克体重。
(6)氯硝柳胺(灭绦灵)对多种绦虫有效,药物接触绦虫时可杀死其头节近段,使头节从肠壁脱落而随粪便排出体外。用量:50~65毫克/千克体重。
(7)吡喹酮 本品为疗效高,抗虫谱广,使用方便的驱虫药,有报道,本品投药1次,可同时驱除鸡体内10多种寄生虫。用量:10~15毫克/千克体重。
(8)槟榔 对鸡绦虫有效。槟榔内服或煎服,1~1.5克/千克体重。
蛔虫和蛲虫的效果明显,其他的一般,它的原理不是毒死而是能直接抑制肠道寄生虫对葡萄糖的摄入,导致虫体内糖原耗竭,使其无法生存而死亡。
与西咪替丁同用时可使效果更加明显,但同时也会伴随其副作用也就是可能的不良反应:极少数病人有恶心、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等。尚可发生乏力、皮疹,罕见剥脱性皮炎、全身脱毛症、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均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不良反应多发生于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间隔时间过短时。
孕妇、哺乳期妇女、2岁以下幼儿禁用。
少数病人特别是蛔虫感染较严重的病人,服药后可引起蛔虫游走,造成腹痛或口吐蛔虫,甚至引起窒息,此时应立即就医。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除习惯性便秘者外,不需服泻药。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当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用。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2)浸浴:2克/米3长期浸浴,可治疗欧鳗鲡的拟指环虫病、三代虫病及鲺病。【注意事项】甲苯咪唑应避光密封保存。
来源 知乎
人体寄生虫,分为外部寄生虫和内部寄生虫,常分布于人体肠道内,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掠夺人体内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蛔虫、蛲虫、钩虫、血吸虫、绦虫等,我们今天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寄生虫,一起来看看吧!
一、蛔虫
蛔虫多寄生于人体内脏部位,通过饮食传播,常见症状有疲惫、皮疹、过敏、呕吐、腹泻及神经问题。蛔虫的卵在感染期是有明显传染性的,通过食物、生水、被蛔虫污染的手经由口腔进入体内从而引起蛔虫感染。一般来说,想要预防蛔虫感染,主要就是加强手部卫生,管理粪便,如果温度在52℃及以上,便可以有效杀灭蛔虫卵。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二、蛲虫
蛲虫多寄生于人体的回盲部,在人们进入睡眠状态后,部分雌虫爬出肛门,在肛门附近产卵。蛲虫有时会随着儿童的粪便排出体外,在粪便中肉眼可见许多白色细长条就是蛲虫。
想要杀死蛲虫可以选择口服药物,常见的口服药物有甲苯咪唑(安乐士)、肠虫清片等,中药可以选择使君子,若与百步等量服用效果更佳。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三、钩虫
钩虫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它和绣花针差不多大,常寄生于人体的十二指肠及小肠内,虫卵对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条件下可孵化出幼虫。若不慎感染钩虫,可以选择使用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及噻苯咪唑等驱虫药,这些杀虫药都钩虫的成虫有杀灭作用,对虫卵及幼虫期钩虫有消灭及抑制其发育的作用,若并发沟热性皮炎,可以把受损部位浸入53℃及以上的热水中,持续半小时左右便可杀灭皮下幼虫。
总而言之,想要防止人体感染寄生虫,必须注重自身卫生,勤洗手,尽量不吃生食;若已经感染了寄生虫,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杀虫药物,如肠虫清片、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噻苯咪唑等驱虫药
1.槟榔、南瓜子合用槟椰对猪肉绦虫有较强的麻痹作用,能使全虫麻痹瘫痪。对牛肉绦虫则仅使头节和未成熟节片麻痹,故疗效欠佳。南瓜子能麻痹牛肉绦虫的孕卵节片,单独应用疗效亦不佳,与槟榔合用治疗牛肉绦虫治愈率较高,治疗绦虫病时都采用两药合用。早晨空腹南瓜子仁粉60~120克,2小时后服槟榔煎剂(槟榔60~90克,水煎1小时)再过半小时服泻药。一般在3小时内即有完整活动的虫体排出,少数患者可能于下午或次日排出虫体。
2.灭绦灵(氯硝柳胺)氯硝柳胺原为杀灭钉螺的药物,但对猪肉及牛肉绦虫均有良好疗效。临床上也用以治疗绦虫病,抗虫效果较槟榔南瓜子为优。本药可抑制绦虫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反应而杀死其头节和颈节,死亡的虫体随粪便排出。剂量为空腹先服1克,隔1小时再服1克,服药时将药片充分嚼碎吞下,而饮水量应少,使药物在十二指肠上部即达较高浓度。二小时后服泻药。小儿剂量减半。本品副作用少,但因对虫卵无作用,当虫体在肠内被消化而释出虫卵时,虫卵可逆流入胃及十二指肠,猪肉绦虫则可因此引起囊虫病,故主张治疗猪肉绦虫病时,应先服止吐药以防呕吐,并服泻药使死亡节片在未被消化前即迅速排出,此药应连服2天。
3.吡喹酮为新型广谱抗蠕虫药,除有抗血吸虫作用,也是一个高效抗绦虫药,吡喹酮杀绦虫的原理尚未阐明,可能有促进Ca2+进入虫体,从而引起虫体肌挛缩,产生痉挛性麻痹,成人剂量0.5克,儿童0.2~0.3g顿服,1小时后服泻药,效果良好。
4.仙鹤草用根芽全粉30~50克,服后不需给泻剂。亦可用草芽浸膏,鹤草酚单体或鹤草酚粗晶片,但应服硫酸镁导泻。
5.甲苯咪唑一天二次,连服三天,驱绦虫率约为80%。
6.丙硫咪唑对绦虫也有较好疗效,连服6天。
不论应用何种驱虫剂,应注意下列几点:①驱虫后均应留取24小时全部粪便,淘洗检查头节以确定疗效。查得头节表现治疗成功,未查得头节,并不表示驱虫失败,因头节不一定在治疗的当天排出,也可能驱虫药物使虫节破坏或变形而难于辨认。②治疗猪肉绦虫病时,应先服止吐药,以免虫卵反流入胃,进入小肠,孵化成为六钩蚴,进入肠壁血管,随血液分布全身,发育为囊虫,形成皮下和肌肉囊虫病,脑囊虫病,眼囊虫病等。③治疗后观察3个月,对又排节片或虫卵者则应复治。加强肉类检查,不准出售米猪肉或有囊虫的牛肉,不吃未熟的猪肉与牛肉,应彻底治疗绦虫患者,搞好粪便管理,加强猪、牛管理。防止牲畜受绦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