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π共轭,π–π共轭,δ–π共轭,δ–p共轭。不太懂,求详细解说
首先,应该是σ-π共轭、σ-p共轭
“顾名思义”就可以理解其意义了呀。
p-π共轭:原子p轨道上的孤对电子与相邻π键形成共轭,例:苯酚、苯胺
π-π共轭:π键和π键之间发生共轭,例:1,3-丁二烯、苯乙烯
σ-π共轭:σ键与相邻π键之间发生共轭,例:甲苯
σ-p共轭:σ键与相邻p轨道发生共轭,通常参与共轭的p轨道未充满,例:(CH3)3C+
苯酚
甲苯没有p结构,甲基倒是可以超共轭
苯酚中苯环有pi键,氧原子给出p轨道电子,形成p pi共轭
叔丁基碳正离子没有pi键
苯甲醛是碳氧双键和苯环共轭,是pi pi共轭
因为亲电试剂进入甲苯的邻对位以後,共振式的某一种会刚好是甲基与苯环正电荷在同一个C上,那麼甲基的超共轭效应就可以稳定这个正电荷,降低能量.如果进入的是间位,那麼共振式中带有正电荷的C都不是连接甲基的C,就不能稳定.
甲苯中的共轭效应是苯环的π电子.超共轭效应是C-H键与苯环π电子的共轭,叫做σ-π共轭.
前者稳定啦.因为C-C的超共轭不比C-H.H电负性小,C-H键偏向C更多一点,电子云更加密了之後效果就更好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