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分子的微环境是怎样影响荧光强度的荧光强度?
1.溶剂的影响
同一种荧光物质存不同溶剂中,其荧光光谱的位置和强度可能有明显不同。例如,许多共轭芳香烃化合物的荧光强度随溶剂极性:的增加而增强,且荧光峰波长向长波方向发时发生了π→π*跃迁,其激发态比基态的极性更大,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对激发态比对基态产生更大的稳定作用,结果使荧光光谱发生了红移。
2.温度的影响
对于大多数荧光物质来说,随着温度的降低,荧光的量子产率和荧光强度将增加;温度升高,荧光的量子产率和荧光强度下降。这是由于温度降低的时候,溶液中分子的活性减弱,溶液的黏度增大,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碰撞机会减少,降低了镭种非辐射去活化概率,使荧光量子产率增加,荧光强度增强。在进行荧光测定时,激发光源产生的热量是溶液温度变化最重要的原因且分析过程中室温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在检测一些温度系数大的样品时,必须使用恒温池,保持溶液温度的恒定。
3.溶液pH的影响
荧光物质为有机弱酸(弱碱)或无机螯合物时,由于它们的分子和离子在电子构型上的差异,溶液pH的改变对荧光强度有很大的影响。例如,苯酚在酸性溶液中以分子形式存在,呈现荧光,但在碱性溶液中则以阴离子形式存在。所以,当溶液为强碱性时,溶液中主要是苯酚的负离子形态,荧光消失。
4.荧光猝灭作用
荧光猝灭是指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他溶质分子相互作用而引起荧光强度降低的现象。与荧光物质分子相互作用引起荧光强度下降的物质称为猝灭剂。
荧光猝灭的类型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动态猝灭:激发单重态的荧光分子M*与猝灭剂Q相互碰撞后,激发态分子以无辐射跃迁方式返回基态,产生猝灭作用,即动态猝灭。猝灭速度受扩散控制,并与溶液的温度和黏度有关。动态猝灭过程是与自发发射过程相竞争从而缩短激发态分子寿命的过程。
(2)静态猝灭:静态猝灭是指基态的荧光分子M与猝灭剂分子Q生成非荧光配合物MQ的过程。由于与荧光分子M生成了一种新的不发光的基态配合物,因此荧光分子发出的荧光强度降低。基态配合物的生成也可能与荧光物质的基态分子竞争吸收激发光(内滤光效应),从而降低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
(3)动态和静态的同时猝灭:在有些情况下,荧光分子与猝灭剂之间不仅能发生动态猝灭,而且同时又能发生静态猝灭,即动态和静态的同时猝灭。
(4)荧光物质的自猝灭:在高浓度的荧光物质中,荧光强度因其浓度高而减弱的现象称为自猝灭。自猝灭的原因并不完全一样,最简单的原因是激发态分子在发出荧光之前与未激发的荧光物质分子碰撞。此外,还有些荧光物质分子在高浓度溶液中生成二聚体或多聚体,使其吸收光谱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荧光的减弱或消失。
因为荧光的产生是跟有机物的结构有关系的,所以大多数的有机物是没有荧光的。因为我们都知道有机物的结构是不同的,就算有相似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最主要的是物质要吸收紫色可见光、产生n-n*和n-n*跳跃、才能产生荧光。
有机荧光物质是一类具有特殊光学性能的化合物它们能吸收特定频率的光,并发射出低频率(较长波长)的荧光释放所吸收的能量.某些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和短波长的可见光的激发下能发出荧光,产生可见光谱中鲜艳的颜色,这类物质称为日光性荧光染、颜料.荧光的产生有色化合物分子通常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称为基态.吸收紫外或可见光的能量后,电子跃迁至高能量轨道激发态.分子可由多个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子通过震动弛豫、内部转换等过程跃迁到分子的最低激发态的振动能级,再发生辐射跃迁回到基态,放出光子,产生荧光。
溶剂极性的变化会引起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谱带波长的变化。通常增加溶剂的极性会使π→π*跃迁吸收谱带波长红移;而使n→π*跃迁吸收谱带波长蓝移。
对不同的有机化合物,溶剂极性变化对其影响也不相同。如共轭双烯化合物受溶剂极性变化的影响较小;而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受溶剂极性变化的影响就比较大。如异亚丙基丙酮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紫外吸收波长变化见表6-2。
表6-2异亚丙基丙酮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紫外吸收波长
若有机分子在不同pH介质中,因分子离解形成阳离子或阴离子,则其吸收带也会发生改变。如苯胺在酸性介质会形成阳离子:
苯胺的K、B吸收带会由230nm和280nm蓝移至203nm和254nm(B为芳香族化合物特征吸收带,K为共轭双键所具有的吸收带)。
扩增效率过高,出现非特异扩增或引物二聚体:反应体系内模板浓度太高以及模板核酸质量较差,可能就会导致出现抑制PCR反应的现象。
苯酚(化学式:C6H5OH,PhOH),又名石炭酸、羟基苯,是最简单的酚类有机物,常温下为一种无色针状晶体。具毒性、弱酸性,易潮解。
一:苯酚的测定—氧化还原滴定法
方法原理: 供试品加水溶解,取适量置碘瓶中,精密加溴滴定液(0.05mol/L)后再加盐酸,立即密塞,振摇30分钟,静置15分钟后,注意微开瓶塞,加碘化钾试液,立即密塞,充分振摇后,加三氯甲烷,摇匀,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至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液,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根据滴定液使用量,计算苯酚的含量。
试样制备: 1. 溴滴定液(0.05mol/L)
配制:取溴酸钾3.0g与溴化钾15g,加水适量使溶解成1000mL,摇匀。
标定:精密量取本液25mL,置碘瓶中,加水100mL与碘化钾2.0g,振摇使溶解,加盐酸5mL,密塞,振摇,在暗处放置5分钟,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至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液2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根据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的消耗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室温在25℃以上时,应将反应液降温至约20℃。本液每次临用前均应标定浓度。
贮藏:置玻璃塞的棕色玻瓶中,密闭,在凉处保存。
2. 碘化钾试液
取碘化钾16.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本液应临用新制。
3. 淀粉指示液
取可溶性淀粉0.5g,加水5mL搅匀后,缓缓倾入100mL沸水中,随加随搅拌,继续煮沸2分钟,放冷,倾取上层清液,即得,本液应临用新制。
4. 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
配制:取硫代硫酸钠26g与无水碳酸钠0.20g,加新沸过的冷水适量使溶解成1000mL,摇匀,放置1个月后滤过。
标定:取在12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重铬酸钾0.15g,精密称定,置碘瓶中,加水50mL使溶解,加碘化钾2.0g,轻轻振摇使溶解,加稀硫酸40mL,摇匀,密塞,在暗处放置10分钟后,加水250mL稀释,用本液滴定至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液3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而显亮绿色,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4.903mg的重铬酸钾。根据本液的消耗量与重铬酸钾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浓度。
室温在25℃以上时,应将反应液及稀释用水降温至约20℃。
5. 稀硫酸
取硫酸57mL,加水稀释至1000mL。
操作步骤: 精密称取供试品约0.75g,置500mL量瓶中,加水适量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5mL,置碘瓶中,精密加溴滴定液(0.05mol/L)30mL,再加盐酸5mL,立即密塞,振摇30分钟,静置15分钟后,注意微开瓶塞,加碘化钾试液6mL,立即密塞,充分振摇后,加三氯甲烷1mL,摇匀,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至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液,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溴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1.569mg的C6H6O。
注:“精密称取”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称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要求。
二:
WS/T 49-1996 尿中苯酚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一) 液晶柱法
http://www.gb99.cn/ViewDownloadUrl.asp?ID=2466
pdf文件,无法在此显示。可以自己下载观看(适用于浓度很低的情况)
其实这些方法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很难说孰优孰劣。
荧光效率较低的物质,纯品仍可以用荧光光谱分析,但混合物就不行了,会受到共存其它分子大量的干扰。这类物质的定性就是普通有机物的一般定性方法,红外、紫外、核磁共振、质谱。无机物的定性,x射线衍射分析。
如有不明欢迎追问。
鉴别苯酚 苯甲酸 水杨酸的方法如下:
1、将碳酸氢钠加进四种物质的溶液中,无明显现象的为苯酚,其他均有气泡。
2、加入氯化铁溶液,显紫色的为水杨酸。
3、剩下的两种物质的溶液,均加入浓硫酸,加热,反应完全后,加入氯化铁,显紫色的是乙酰水杨酸。
苯酚中只有酚羟基,苯甲酸中只含羧基,水杨酸中含酚羟基和羧基,乙酰水杨酸水解得到水杨酸,酚羟基遇到铁离子显紫色,而苯甲酸无此现象。
扩展资料
水杨酸作用与用途
1、碱量法及碘量法滴定的标准。荧光指示剂,络合指示剂。
2、本品在橡胶工业中用作防焦剂及生产紫外线吸收剂和发泡剂等。
3、 用作配合指示剂、配合掩蔽剂。钛、锆、钨等离子的显色剂及防腐剂。
4、 水杨酸在某些弱酸性电解液中作为添加剂,也可用作电镀或化学镀的络合剂。
5、化妆品防腐剂。主要用于花露水、痱子水、奎宁头水等水类化妆品。除防腐杀菌作用外,还有祛除汗臭、止痒消肿、止痛消炎等功能。
苯酚是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针状晶体,有毒,是生产某些树脂、杀菌剂、防腐剂以及药物(如阿司匹林)的重要原料。可用于消毒外科器械和排泄物的处理,皮肤杀菌、止痒及中耳炎。熔点43℃,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能跟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水杨酸外观与性状:白色针状晶体或毛状结晶性粉末。溶解性: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微溶于水,在沸水中溶解。
气中水分并液化。有特殊臭味,极稀的溶液有甜味。腐蚀性极强。化学反应能力强。与醛、酮反应生成酚醛树脂、双酚A,与醋酐;水杨酸反应生成醋酸苯酯、水杨酸酯。还可进行卤代、加氢、氧化、烷基化、羧基化、酯化、醚化等反应。苯酚在通常温度下是固体,与钠不能顺利发生反应。
苯甲酸是简单的芳香族羧酸,具有芳香性,也具有羧酸的性质,因此可发生两大类化学反应,一是苯环上的取代反应,二是羧基的反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苯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杨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苯甲酸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