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酸的电离常数
弱酸 甲酸 Ka=1.8×10^-3; 醋酸 Ka=1.76×10^-5; Kb=5.68×10^-10 碳酸 Ka1=4.30×10^-7 Ka2=5.61×10^-11 磷酸 Ka1=7.52×10^-3 Ka2=6.23×10^-8 Ka3=2.2×10^-13 Kb1=1.33×10^-12 Kb2=1.6 ×10^-7 Kb3=4.54×10^-2 草酸 Ka1=3.5×10^-2 Ka2=4×10^-6 弱碱 一水合氨 Kb=1.8×10^-5 水(水可以认为既是弱酸,又是弱碱)K=1.8*10^-16
一些物质的pKa常数
注:pKa=-lgKa - 25.00:氟锑酸 - 15.00:魔酸 - 10.00:氟硫酸 - 10.00:氢碘酸 - 9.00:氢溴酸 - 8.00:高氯酸 - 8.00:盐酸 - 3.00、1.99:硫酸 - 2.00:硝酸 - 1.76:水合氢离子 3.15:氢氟酸 3.60:碳酸 3.75:甲酸 4.04:抗坏血酸(维生素C) 4.19:琥珀酸 4.20:苯甲酸 4.63:苯胺* 4.74:醋酸 4.76:柠檬酸二氢根离子 5.21:吡啶* 6.40:柠檬酸一氢根离子 6.99:乙二胺* 7.00:硫化氢、咪唑*(作为酸) 7.50:次氯酸 9.25:氨* 9.33:苯甲胺* 9.81:三甲胺* 9.99:酚 10.08:乙二胺* 10.66:甲胺* 10.73:二甲胺* 10.81:乙胺* 11.01:三乙胺* 11.09:二乙胺* 11.65:过氧化氢 12.50:胍* 12.67:磷酸一氢根离子(磷酸盐) 14.58:咪唑(作为碱) - 19.00(pKb):氨基化钠 37.00:二异丙基胺基锂(LDA) 45.00:丙烷 50.00:乙烷 *氨和胺基的数值是相应的氨离子的pKa值。
这个问题我也遇到了,碳酸属于二元酸,第一步的离解是生成氢离子(也就是质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其平衡常数为Ka1=4.2×10e-7;第二步是碳酸氢根离子离解为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平衡常数为Ka2=5.6×10e-11。
盐酸滴定碳酸氢钠,是第一步的反过程,假设滴定前碳酸氢钠的浓度为0.1mol/L,滴定的盐酸浓度也是0.1mol/L,因为是1:1反应,滴定终点时,体积增加一倍,碳酸盐(各型体一起)总的浓度就变为了0.05mol/L,这样,理论终点的氢离子的浓度为C[H+]=(Ka1×C碳酸盐)^0.5=(4.2×10e-7×0.05)^0.5=0.000145mol/L。
而如果是滴定碳酸钠,其终点应该是生成碳酸氢钠,理论终点氢离子的浓度应该为C[H+]=(Ka2×C碳酸盐)^0.5=(5.6×10e-11×0.05)^0.5=1.67e-6mol/L。
找了好多资料,感觉应该是这么算,可以参考《水分析化学》(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和《无机与分析化学》(西安交大出版社2013年)关于酸碱滴定的相关章节。
挥发性:浓盐酸、浓硝酸、HF溶液具有挥发性。浓硫酸相反,具有吸水性。
脱水性:仅针对浓硫酸。
氧化性:HCl、H2SO4为非氧化性酸(但是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HNO3是氧化性酸,稀硝酸即具有强氧化性,浓硝酸氧化性更强;
不稳定性:就稀溶液而言,HNO3不稳定,见光或受热都会促使其分解,其他三种酸很稳定(其中HF是最稳定的简单氢化物)。
盐酸为强电解质,是强酸。
亚硫酸为弱电解质,是弱酸 Ka1= 1.54×10-2 Ka2 = 1.02×10-7
亚硫酸具有不稳定性,易分解。分解反应方程式:H2SO3=SO2+H2O
盐酸中电离出的H+与亚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
反应离子方程式:H++SO32-=H2SO3 亚硫酸不稳定,分解就得二氧化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