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化学品与碱性化学品怎么储存
危险化学品的储存方式与原则
1 储存方式 危险化学品储存方式分为隔离储存、隔开储存、分离储存三种。1.1 隔离储存 同一房间或同一区域内,不同的物料之间分开一定距离,非禁忌物料间用通道保持空间的储存方式。 这里所述的禁忌物料是指化学性质相抵触或灭火方法不同的化学物料,详见本章第6节相关内容。1.2 隔开储存 在同一建筑或同一区域内,用隔板或
1 储存方式
危险化学品储存方式分为隔离储存、隔开储存、分离储存三种。
1.1 隔离储存
同一房间或同一区域内,不同的物料之间分开一定距离,非禁忌物料间用通道保持空间的储存方式。
这里所述的禁忌物料是指化学性质相抵触或灭火方法不同的化学物料,详见本章第6节相关内容。
1.2 隔开储存
在同一建筑或同一区域内,用隔板或墙将其与禁忌物料分离开的储存方式。
1.3 分离储存
储存在不同的建筑物或远离所有建筑的外部区域内的储存方式。
2 分类储存的原则
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性能分区、分类、分库储存,各类危险化学品不得与禁忌物料混合储存。
3 分类存放的基本要求
3.1 压缩、液化气体
(1)压缩、液化气体之间:可燃气体与氧化性(助燃)气体应隔离存放。
(2)压缩、液化气体与自燃、遇湿易燃等物品之间:剧毒、可燃、氧化性(助燃)气体均不得与甲类自燃物品同库储存和配装;与乙类自燃物品、遇水易燃物品(灭火方法不同)应隔离存放和配装;可燃液体、固体与剧毒、氧化性气体不得同库储存和配装。
(3)压缩、液化气体与腐蚀性物品之间:剧毒气体、可燃气体不得与硝酸、硫酸等强酸配装和同库储存,与氧化(助燃)气体、不燃气体应隔离储存和配装。
(4)氧气瓶及氧气空瓶不得与油脂及含油物质、易燃物同库储存和配装。
3.2 易燃液体
易燃液体不仅本身易燃,且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原则上应单独存放。因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得不与其他各类的危险化学品同库储存时,应遵守如下原则:
(1)与腐蚀性物品过氧化氢及硝酸等强酸不可同库储存,如量甚少时,也应隔离存放,并保持2m以上的间距。
(2)含水的易燃液体和需要加水存放或运输的易燃液体,不得与遇湿易燃物品同库储存。
3.3 遇湿易燃物品
(1)遇湿易燃物品与氧化剂不可同库存放。遇湿易燃物品是还原剂,遇氧化剂会剧烈反应,发生着火和爆炸。
(2)遇湿易燃物品与腐蚀性物品之间:因为过氧化氢、硝酸等强酸都具有较强的碱性,与遇水燃烧物品接触会立即着火或爆炸,且过氧化氢中含有的水会引起遇湿易燃物品的着火爆炸,因而不得同库存放。与盐酸、甲酸、醋酸和含水腐蚀品(如液碱)等,亦应隔离存放。
(3)遇湿易燃物品之间:活泼金属及其氢化物可同库存放;电石受潮后产生大量乙炔气,其包装易发生爆破,应单独存放。
3.4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1)氧化剂与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甲类氧化剂与易燃或剧毒气体不可同库储存,因为甲类氧化剂的氧化能力强,与剧毒气体或易燃气体接触容易引起燃烧或钢瓶爆炸。特别是剧毒易燃气体钢瓶,其爆炸后放出毒气,施救困难,会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例如,过氧化钠遇氯气会生成Cl2O,Cl2O极易爆炸,分解为氧和氯,反应式如下
乙类氧化剂与压缩和液化气体可隔离储存,即保持2m以上的间距,但与惰性气体可同库储存。
(2)氧化剂与毒害品。无机氧化剂与毒害品应隔离储存。有机氧化剂与毒害品可同库隔离储存,但与有可燃性的毒害品不可同库储存。毒害品大多是有机物,与无机氧化剂接触能引起燃烧。无机剧毒品中有些易被氧化,氧化后具有爆炸性,或者会变成剧毒物质。氰化钠、氰化钾及其他氰化物,与氯酸盐或亚硝酸盐混合后能发生爆炸。
(3)氧化剂与腐蚀性物品。漂白粉不得与无机氧化剂同库储存。硝酸盐与硝酸、发烟硝酸可同库储存,但不得与硫酸、发烟硫酸、氯磺酸同库储存。其他无机氧化剂与硝酸、硫酸、发烟硫酸、氯磺酸等均不得同库储存。
3.5 毒害品
(1)无机毒害品与无机氧化剂之间、固体有机毒害品与硝酸的有机衍生物之间应隔离存放。
(2)无机毒害品与氧化性(助燃)气体应隔离存放,与不燃气体可同库存放;有机毒害品与不燃气体应隔离存放。
(3)液体有机毒害品与易燃液体可隔离后存放。
(4)有机毒害品的固体与液体之间,以及与无机毒害品之间均应隔离后存放;有机毒害品的液体与液体之间、固体与固体之间,无机的剧毒品与有毒品之间均可同库储存。
(5)其他各类物品均不可同库存放。
3.6 腐蚀性物品
腐蚀性物品与其他各类物品之间、腐蚀性物品中的有机与无机腐蚀品之间、酸性与碱性物品之间、可燃液体与可燃固体之间,一般都应单独仓间存放,不可混储。
(1)腐蚀性物品之间。无机碱性腐蚀品与有机碱性腐蚀品之间,其他无机腐蚀品与其他有机腐蚀品之间可隔离后存放。
(2)腐蚀性物品与可燃液体之间。有机酸性腐蚀品与乙类可燃液体之间可隔离后储存,有机碱性腐蚀品与可燃液体之间可同库储存,但堆垛须间隔2m以上。
危险化学品品种繁多、性能复杂,储存时应按照分区、分类、分段专仓专储的原则,定品种、定数量、定库房、定人员(即“四定”)进行保管。小型库应分类、分间、分堆存放。性能相互抵触、灭火方法不同的物品,烈性危险化学品和其他一般危险化学品,应分别储存。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存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物品能否同库存放或隔离存放,或分仓存放,与物品的性质、量的多少、储存条件和包装的好坏、存放时间的长短等有关。因此,在分类存放时,以上因素都应考虑。
各类仓库性质不同,存放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国家大型专门危险化学品仓库与企事业单位附属的小型危险化学品仓库不同,与医院、学校、科研单位做化学试验或医疗用的小型试剂存放库就不同;正规建设的防潮、隔热的低温库房与简易小库房不同;各种严格的十分严密的内外包装和简易的小包装也不一样,如严密包装并有氮保护的电石桶的存放,与简易开口包装的电石桶的存放不能同样对待,应根据不同情况,综合分析其危险程度,确定如何分类存放的要求。
一般来讲,凡属商业、物资部门或大型企业存量较大的危险化学品仓库,应按《物资技术保管规程》中的“危险化学品混存互抵表”执行。对于小型危险化学品仓库,可参照“常用危险化学品储存禁忌物配存表”执行。科研单位、学校、医院等供化学试验或医疗用的危险化学品试剂和药剂,应设专门的储藏室,储藏室的面积不得超过20m²。
储藏柜应根据具体情况建造,每只柜的总储量不应超过200kg。储藏室和储藏柜应以储存性质相同的物品为主。对性能相互抵触或灭火方法不同的危险化学品(爆炸品除外),如果包装坚固、封口严密、数量又较少的,可允许同室或同柜分格存放。
--------------------------------------
危险化学品如何仓库储存?剧毒化学品如何储存?
1、库房的建筑设计必须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1990年3月23日公安部第6号令)、《爆炸和火灾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92)等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2、仓库配备足够的与危险化学品性质相适应的消防器材,并由专人维护和保养。
3、危险化学品必须分类、分垛储存,每垛占地面积小于100m2,垛与垛间距大于1m,垛与墙间距大于0.5m,垛与梁、柱间距大于0.3m,主要信道的宽度大于2m。
4、在仓库堆垛设立明显的防火等级标志,出入口和通向消防设施的道路应保持畅通。
5、危险化学品仓管部门根据物品的危险性,为保管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器具。
6、危险化学品入库时,保管员应按入库验收标准进行检查、验收、登记,严格核对和检验物品的名称、规格、案例标签、质量、数量、包装。物品经检验合格方可入库。无产地、品牌、安全标签和产品合格证的物品不得入库。
7、危险化学品发放,应严格执行发放管理制度。仓库主管负责人应经常检查核准。
8、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仓库要采取杜绝火种的安全措施。经指批准进入仓库的机动车辆必须安装阻火器,作业人使用的工具、防护用品应符合防爆要求。
9、加强对防爆电气设备、避雷、静电导除设施的管理,选用经国家指定的防爆检验单位检验合格的防爆电气产品。
10、易燃、易爆品仓库内的各种安全设施,必须经常检查、定期校验、保持完好状态,做好记录。
11、储存易燃和可燃物品的仓库、堆垛附近,不准私自动火作业,如因特殊需要,应由仓库负责人上报,经企业有关负责人指认,采取安全措施后才能进行上述作业。作业结束后,检查确无火种,才可离开现场。
12、物品储存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的配装规定,对不可配装的危险物品必须严格隔离。
剧毒化学品如何储存?
贮存方式化学危险品贮存方式分为三种:
a.隔离贮存;
b.隔开贮存;
c.分离贮存。
贮存场所的要求
1 贮存化学危险品的建筑物不得有地下室或其他地下建筑,其耐火等级、层数、占地面积、安全疏散和防火间距,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2 贮存地点及建筑结构的设置,除了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外,还应考虑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影响。
3 贮存场所的电气安装
1 化学危险品贮存建筑物、场所消防用电设备应能充分满足消防用电的需要;并符合GBJ16第十章第一节的有关规定。
2 化学危险品贮存区域或建筑物内输配电线路、灯具、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都应符合安全要求。
3 贮存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的建筑,必须安装避雷设备。
贮存场所通风或温度调节
1 贮存化学危险品的建筑必须安装通风设备,并注意设备的防护措施。
2 贮存化学危险品的建筑通排风系统应设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
3 通风管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制作。
4 通风管道不宜穿过防火墙等防火分隔物,如必须穿过时应用非燃烧材料分隔。
5 贮存化学危险品建筑采暖的热媒温度不应过高,热水采暖不应超过80℃,不得使用蒸汽采暖和机械采暖。
6 采暖管道和设备的保温材料,必须采用非燃烧材料。
化学危险品的养护
1 化学危险品入库时,应严格检验物品质量、数量、包装情况、有无泄漏。
2 化学危险品入库后应采取适当的养护措施,在贮存期内,定期检查,发现其品质变化、包装破损、渗漏、稳定剂短缺等,应及时处理。
3 库房温度、湿度应严格控制、经常检查,发现变化及时调整。
消防措施
1 根据危险品特性和仓库条件,必须配置相应的消防设备、设施和灭火药剂。并配备经过培训的兼职和专职的消防人员。
2 贮存化学危险品建筑物内应根据仓库条件安装自动监测和火灾报警系统。
3 贮存化学危险品的建筑物内,如条件允许,应安装灭火喷淋系统(遇水燃烧化学危险品,不可用水扑救的火灾除外),其喷淋强度和供水时间如下:喷淋强度 15 L /(min•m2); 持续时间 90min。
根据规格是不可以的。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表3.1.1。
甲类:
:1 闪点小于28℃的液体
2 爆炸下限小于10%的气体
3 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
4 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汽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5 遇酸、受热、撞击、摩擦、催化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
6 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7 在密闭设备内操作温度大于等于物质本身自燃点的生产。
乙类:
1 闪点大于等于28℃,但小于60℃的液体
2 爆炸下限大于等于10% 的气体
3 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
4 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
5 助燃气体
6 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浮游状态的粉尘、纤维、闪点大于等于60℃的液体雾滴
丙类:
1 闪点大于等于60℃的液体
2 可燃固体
丁类:
1 对不燃烧物质进行加工,并在高温或熔化状态下经常产生强辐射热、火花或火焰的生产
2 利用气体、液体、固体作为燃料或将气体、液体进行燃烧作其它用的各种生产
3 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难燃烧物质的生产
戊类:
常温下使用或加工不燃烧物质的生产
不属于甲类。
乙类仓库,煤油、松节油、丁烯醇、异戊醇、丁醚、醋酸丁脂、硝酸戊脂、乙酰丙酮、环己胺、溶剂油、冰醋酸、樟脑油、蚁酸等。氨气、液氯等。硝酸铜、铬酸、亚硝酸钾、重铬酸钠、铬酸钾、硝酸、硝酸汞、硝酸钻、发烟硫酸、漂白粉等。
松节油的功效
松节油是一种天然精油,是以蒎烯为主的多种萜烃类的混合物,有特有的化学活性,为涂料,合成樟脑,松油醇,合成香料,医药,合成树脂,有机化工等方面化工原料。
用作油漆溶剂和合成香料,也作杀虫剂等药用原料。除松脂松节油外,还有以松根明子用有机溶剂浸提的提取松节油、由蒸馏针叶木材得到的干馏松节油和从造纸工业中回收的松节油。
外用适量,涂擦患处。对于风湿痹痛、关节酸痛等症,可单味浸酒服或与羌活、独活、防风、桑枝、海风藤、川芎、当归等药同用。
理化性质
硫酸纯品为透明、无色、无嗅的油状液体,有杂质颜色变深,甚至发黑。分子式H2SO4。分子量:98.08。其相对密度及凝固点也随其含量变化而不同。相对密度1.841(96~98%)。凝固点10.35℃(100%)、3℃(98%)、-32℃(93%)、-38℃(78%)、-44℃(74%)、-64℃(65%)。沸点290℃。蒸气压0.13kPa(145.8℃)。
对水有很大亲和力。有吸水性和脱水性,脱水后生成二氧化硫(SO2)。能从空气和有机物中吸收水分。与水、醇混合产生大量热,体积缩小。用水稀释时因把酸加到稀释水中,以免酸沸溅。加热到340℃分解成三氧化硫和水。
稀酸能与许多金属反应,放出氢气。浓酸对铅和低碳钢无腐蚀,是一种很强酸性氧化剂。与许多物质接触能燃烧甚至爆炸,能与氧化剂或还原剂反应。
三氧化硫有α、β、γ三种同素异形体,商业上最有用为γ式系,它像冰样结晶块或液体。分子式SO3。分子量80.07。相对密度1.9224(20℃)。熔点16.8℃。沸点44.8℃。蒸气压57.72kPa(25℃)。在水中溶解度达100% 。溶于水生成硫酸,溶于浓硫酸,生成发烟硫酸,并放出大量热。无水三氧化硫对金属无腐蚀。
消防措施
用水、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避免直接将水喷入硫酸,以免遇水会放出大量热灼伤皮肤。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护服及其用品,防止灼伤。
储运须知
包装标志:腐蚀品。包装方法:(II)类。玻璃瓶外木箱,酸坛外木格箱或铁罐车运输。储运条件:硫酸应单独储存于通风、阴凉和干燥的地方,并有耐酸地坪。避免日光直射。远离火源。储槽应有足够的通气孔,四周有“堤坝”围住,以防储罐泄漏。严禁与铬酸盐、氯酸盐、电石、氟化物、高氯酸盐、雷酸盐、硝酸盐、苦味酸盐、金属粉末、可燃物共储混运。工作人员须穿戴耐酸工作服、橡皮围裙、长统靴、手套及防护眼镜和口罩。仓库附近应装有消防龙头及水管。装运时勿把水直接倒入硫酸,以防酸液爆炸性反应。
泄漏处理
泄漏物处理必须戴好防毒面具与手套,污染地面洒上碳酸钠,用水冲洗,经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
接触机会
硫酸和氯磺酸工业有机化合物磺化炸药制造化肥、染料、粘结剂、人造丝制造电镀、蚀刻实验室试剂、食品添加剂。
侵入途径
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迅速吸收。
毒理学简介
大鼠经口LD50: 2140 mg/kg;吸入LC50: 510 mg/m3/2H。小鼠吸入LC50: 320 mg/m3/2H。
硫酸液体对皮肤、粘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雾对粘膜的刺激作用较二氧化硫为强,主要使组织脱水,蛋白质凝固,可造成局部坏死。对呼吸道的毒作用部位因吸入浓度和雾滴大小而不同。
人的嗅觉阈为1mg/m^3。2mg/m^3浓度可引起鼻、咽部刺激症状,6~8mg/m^3引起剧烈咳嗽。口服浓硫酸1ml可致死。
三氧化硫易溶于水生成硫酸,其毒作用与硫酸相同。脉鼠吸入6小时的MLC为30mg/m^3。
临床表现
急性吸入中毒:吸入酸雾后可引起明显的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及支气管炎,重者可迅速发生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高浓度时可引起喉痉挛和水肿而致窒息。伴有结膜炎和咽炎。
急性口服中毒:可引起消化道灼伤。立即出现口、咽部、胸骨后及腹部剧烈烧灼痛,唇、口腔、咽部糜烂、溃疡,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呕血,呕吐物中可有食道和胃粘膜碎片,便血严重可发生喉水肿或胃肠道穿孔,肾脏损害。
皮肤灼伤:皮肤接触浓硫酸后局部刺痛,未作处理者可由潮红转为暗褐色,继而可发生溃疡,界限清楚,周围微肿,疼痛剧烈。
眼灼伤:贱入眼内可引起结膜炎、结膜水肿、角膜溃疡以至穿孔。
处理
吸入硫酸雾者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安静及保暖。眼或皮肤接触液体时立即先用柔软清洁的布吸去再迅速用清水彻底冲洗。口服者已出现消化道腐蚀症状时忌催吐及洗胃。
吸入后有症状者对症处理。吸入量较多者应卧床休息、吸氧、给舒喘灵气雾剂或地塞米松等雾化吸入。急性中毒者需合理氧疗早期、适量、短程应用糖皮质激素维持呼吸道通畅防治喉水肿或痉挛防治肺水肿,参见<化学物所致急性喉水肿的治疗>,<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性肺水肿的治疗>。
口服中毒的处理参见<消化道酸碱灼伤的治疗>。
皮肤灼伤的处理参见<化学性皮肤灼伤的治疗>。
眼灼伤的处理参见<化学性眼灼伤的治疗>。
标准
车间空气卫生标准: 中国MAC硫酸及三氧化硫 2mg/m^3美国ACGIH硫酸TLV-TWA 1mg/m^3,STEL 3mg/m^3
危规:硫酸GB8.1 类81007。原铁规:一级无机酸性腐蚀物品。UN NO.1830。IMDG CODE 8220页,8类。
发烟硫酸:GB8.1 类81006。原铁规:一级无机酸性腐蚀物品,91006。UN NO.1831。IMDG CODE 8221页,8类。
废硫酸:GB8.1 类81009。UN NO.1832。IMDG CODE 8222页,8类。
淤渣硫酸:GB8.1 类81009。UN NO.1906。IMDG CODE 8210页,8类。
化学品名称:硫酸 (H2SO4)
化学品描述:
化学式H2SO4。式量98.08。纯品是无色油状的液体。有杂质则呈黄棕色。密度1.841克/厘米3。凝固点10.36℃,沸点338℃(98.3%硫酸)。它的水合物有H2SO4·H2O(熔点8.62℃)、H2SO4·2H2O(熔点-38.9℃)和H2SO4·4H2O(熔点-27℃)等。H2SO4分子的结构是一个四面体,硫原子位于中心,两个OH基和两个氧原子在四个角上。硫酸是一个强酸。有水合作用,溶于水时,会有大量热放出,故在稀释时,应切记:必须在搅拌下将浓硫酸慢慢地倾入水中,绝不能把水倾入浓硫酸中。对于动植物组织有破坏作用,并有很强的腐蚀性。如有浓硫酸滴落在皮肤,应用上大量水冲洗,再用稀氨水润湿伤处,然后用水冲洗。浓硫酸是强的氧化剂,尤其是在较高温度,能与许多金属或金属氧化物作用,生成硫酸盐。硫酸是化学工业最重要是产品之一,其产量可衡量一个国家的化学工业生产能力。
用途:大部分用于肥料工业(磷、氮)中,以及石油、冶金、制造炸药、农药、染料等部门。由于它放出氢离子的能力很强,所以在化学研究上常用作溶剂。
制法:大规模生产硫酸有接触法和沿室法两种。接触法:用硫或硫化物如FeS2在空气中燃烧有SO2产生,在催化剂铂石棉的作用下,SO2便和氧反应,生成SO3;SO3与水反应生成硫酸。铅室法:SO2用HNO3在有水存在时氧化,便得到硫酸(这个反应是在大铅室中进行)。
开放分类:
酸、化学、自然科学
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评定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最直接的指标是蒸气压,蒸气压越高,越易挥发,闪点也越低。
对于绝大多数可燃固体,熔点和燃点是评定其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标志参数。
(1)闪点<28°C的液体。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
(3)常温下能自行分解火灾空气中氧化即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
(4)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5)遇酸、受热、撞击、摩擦、催化,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
(6)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7)在密闭设备内操作温度不小于物质本身自燃点的生产。
(1)闪点≧28°C至<60°C的液体。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
(3)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
(4)不属于甲类的易燃固体。
(5)助燃气体。
(6)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浮游状态的粉尘、纤维,闪点≧60的液体雾滴。
(1)闪点≧60°C的液体。
(2)可燃固体。
(1)对不燃物质进行加工,并在高温或熔化状态下经常产生强辐射热、火花或火焰的生产。
(2)利用气体、液体、固体作为燃料或将气体、液体进行燃烧作其他用的各种生产。
(3)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难燃烧物质的生产。
常温下使用或加工不燃烧物质的生产。
(1)同一座厂房或厂房的任一防火分区内有不同火灾危险性生产时,应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分确定。
(2)可按火灾危险性较小的部分确定的情况:
1)火灾危险性较大的生产部分占本层或本防火分区建筑面积的比例小于5%或丁类、戊类厂房内的油漆工段小于10%,且发生火灾事故时不足以蔓延到其他部位,或对火灾危险性较大的生产部分采取了有效的防火措施。
2)丁类、戊类厂房内的油漆工段,应当采用封闭喷漆工艺,封闭喷漆空间内应保持负压,油漆工段应设置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或自抑爆系统,且油漆工段占其所在防火分区面积的比例不大于20%。
(1)甲类
1)闪点<28°C的液体(汽油、丙酮、乙醚)与房间容积的比值0.004L/m³ ,总量100L。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乙炔、氢、甲烷、乙烯、硫化氢)与房间容积的比值1L/m³ ,总量25m³ (标准状态)。
3)常温下能自行分解导致迅速自燃爆炸的物质(硝化棉、硝化纤维胶片、喷漆棉、火胶棉、赛璐珞棉)与房间容积的比值0.003kg/m³ ,总量10kg。
在空气中氧化即导致迅速自燃的物质(黄磷)与房间容积的比值0.006kg/m³ ,总量20kg。
4)常温下受到水和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能燃烧或爆炸的物质(金属钾、钠、锂)与房间容积的比值0.002kg/m³ ,总量5kg。
5)遇酸、受热、撞击、摩擦、催化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能引起爆炸的强氧化剂(硝化胍、高氯酸铵)与房间容积的比值0.006kg/m³ ,总量20kg。
遇酸、受热、撞击、摩擦、催化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分解引起燃烧的强氧化剂(氯酸钾、氯酸钠、过氧化钠)与房间容积的比值0.015kg/m³ ,总量50kg。
6)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赤磷、五硫化磷)与房间容积的比值0.015kg/m³ ,总量50kg。
7)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爆炸下限<10%的气体的固体物质(电石)与房间容积的比值0.075kg/m³ ,总量100kg。
(2)乙类
1)闪点≧28°C至<60°C的液体(煤油、松节油)与房间容积的比值0.02L/m³ ,总量200L。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氨、一氧化碳)与房间容积的比值5L/m³ ,总量50m³ (标准状态)。
3)助燃气体(氧、氟)与房间容积的比值5L/m³ ,总量50m³ (标准状态)。
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硝酸、硝酸铜、铬酸、发烟硫酸、铬酸钾)与房间容积的比值0.025kg/m³ ,总量80kg。
4)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赛璐珞板、硝化纤维色片、镁粉、铝粉)与房间容积的比值0.015kg/m³ ,总量50kg;(硫磺、生松香)与房间容积的比值0.075kg/m³ ,总量100kg。
(1)闪点<28°C的液体。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爆炸下限<10%气体的固体物质。
(3)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
(4)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5)遇酸、受热、撞击、摩擦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
(6)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1)闪点≧28°C至<60°C的液体。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
(3)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
(4)不属于甲类的易燃固体。
(5)助燃气体。
(6)常温下与空气接触能缓慢氧化,积热不散引起自燃的物品。
(1)闪点≧60°C的液体。
(2)可燃固体。
难燃烧物品。
不燃烧物品。
(1)同一座仓库或仓库的任一防火分区储存不同火灾危险性物品时,应按火灾危险性最大的物品确定。
(2)丁类、戊类储存物品仓库的火灾危险性,当可燃包装重量大于物品本身重量的1/4或可燃包装体积大于物品本身体积的1/2时,应按丙类确定。
油品闪点<28°C。
(1)乙A:油品闪点≧28°C至≦45°C。
(2)乙B:油品闪点>45°C至<60°C。
3.丙类
(1)丙A:油品闪点≧60°C至≦120°C。
(2)丙B;油品闪点>12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