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乙酸 > 正文

为什么醋酸在液氨中为强酸

背后的白云
粗心的果汁
2023-01-01 05:05:17

为什么醋酸在液氨中为强酸?

最佳答案
醉熏的黄蜂
高大的乌龟
2025-07-06 21:55:14

醋酸在水中氢离子解离的不是很好,所在在水中醋酸是弱酸,但在液氨中,由于相似易溶原理,醋酸电离程度较大,就是强酸了. 答案补充 http://baike.baidu.com/view/712714.html?wtp=tt看一看拉平效应.

最新回答
传统的季节
专注的哈密瓜,数据线
2025-07-06 21:55:14

乙酸(pKa=4.75)

液氨(pKa=9.25)

液态HF(pKa=3.45)

因为在液氨中,乙酸可以全部电离为CH2COO-和NH4+形式

在液HF中,由于乙酸比液HF酸性低,主要是HF电离,乙酸做为弱碱接受HF电离出的H+

称心的冬天
懦弱的导师
2025-07-06 21:55:14
这里有2个概念:拉平溶剂,区分溶剂。酸碱在不同溶剂中表现出的酸碱度差异很大。

水是中性溶剂,一般情况下作为标准溶剂。但水能拉平各种强酸的酸度。比如硫酸、盐酸、高氯酸,在水中均可视为100%电离,因此酸度相等(这是一种表观电离度相等的假象)。但我们知道高氯酸是最强的无机酸,酸度强于硫酸和盐酸,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矛盾。原因在于,水把这三种酸的酸度拉平了。同理,NaOH、KOH等碱的碱度并不相等,KOH强于NaOH,但它们在水中均100%电离,因此在水中碱度相等,因为水能把这些碱也拉平。某些其他酸碱因为酸度或碱度与强酸、强碱相差太大,不能被水拉平,此时水是这些弱酸、弱碱的区分溶剂。

碱性溶剂(如液氨),它是酸的拉平溶剂,是碱的区分溶剂(区分真正的强碱和表观强碱)。液氨中,平时在水中表现为弱酸的物质也能100%电离了,因此乙酸在液氨中也是强酸,酸度与盐酸、硫酸相等。相反,NaOH、KOH等在液氨中不能完全电离,成了弱碱,只有极强碱才能完全电离,如NaH(氢化钠)。

酸性溶剂(如冰乙酸),它是碱的拉平溶剂,是酸的区分溶剂(区分真正的强酸和表观强酸)。在冰乙酸中,平时在水中表现为强酸的物质如盐酸、硫酸都不能完全电离,可视为弱酸,只有极强酸才能完全电离,如HSO3F-SbF5(魔酸)。盐酸、硫酸、高氯酸的真实酸度就是在冰乙酸中测定的,三者之比(电离度)依次为9:30:400。而各种碱在冰乙酸中均能完全电离,如NaOH、液氨等,此时它们碱度相等。

所以,酸碱的强度与溶剂关系极为密切。在水中只是其中一种情况,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但不要把这种经验到处套用。

辛勤的小松鼠
贪玩的蜡烛
2025-07-06 21:55:14
液氨因为是一种碱性溶剂,所以它是所有酸的拉平溶剂,在液氨中无论强酸、弱酸(这里的强酸、弱酸是指溶剂为水的情况)的酸性都相等。这就是无机化学里所说的拉平效应,中学应该不需要深入了解,这是大学化学的内容。

其实看看硫酸、盐酸、高氯酸的酸性,应该可以帮助你理解拉平效应的概念。在水中,这三种酸都是强酸,电离出H+的能力都可认为是100%,似乎它们的酸性是相等的。但我们都知道高氯酸是最强的无机酸,酸性强于硫酸和盐酸,这就形成一种矛盾。其实原因在于,水是这三种酸的拉平溶剂,在水中这三种酸的酸性强弱体现不出来。本质上是因为,相对于这些强酸,水的“碱性”显得太强。测定这三种酸的真实酸性强弱是要在酸性溶剂中进行的,比如冰乙酸,结果可测得:在冰乙酸中,高氯酸、硫酸、盐酸电离出H+的能力之比为400:30:9,因此可以说酸性强弱顺序是高氯酸、硫酸、盐酸。冰乙酸被称为这三种强酸的区分溶剂。顺便提一句,在冰乙酸中,这三种酸都不能完全电离,显示出“弱酸性”。因此,物质的酸碱性强弱与其存在的溶剂关系密切。

同样,在水中,各种强碱的实际碱性强弱也体现不出来,比如NaOH和KOH。要测定它们的实际碱度,就要找一种碱性溶剂,如在液氨中即可证明KOH电离出OH-的能力强于NaOH。液氨是这些强碱的区分溶剂。

归纳:

溶剂为酸,则拉平碱,区分酸。

溶剂为碱,则拉平酸,区分碱。

但有极少数物质不被拉平,因为它们酸性极强(如魔酸HSO3F-SbF5)或碱性极强(如氢化钾KH)。前者在酸性溶剂中仍完全电离,显示强酸性。后者在碱性溶剂中完全电离。

笑点低的过客
伶俐的月亮
2025-07-06 21:55:14
因为液氨的亲质子性比水强得多, 作为溶剂研究得也较多,常被看作是碱性溶剂的代表

液氨中的酸碱反应. 液氨的自身离解反应为:

2NH3 NH4+ + NH2-

所以在液氨体系中最强的酸和碱就是 NH4+ 离子和NH2- 离子. 由于氨的碱性比水强,

所以氨的共扼酸 NH4 +远比水的共扼酸H3O+的酸性弱,

而其共扼碱 NH2-则远比水的共扼碱 OH-的碱性强.

因此在水中呈弱酸性的物质, 在液氨中呈强酸性.

如醋酸在水中为弱酸, 在液氨中则表现为强酸,而且可被液氨溶剂拉平为 NH4+

爱笑的日记本
踏实的摩托
2025-07-06 21:55:14
反对楼上二位的说法,由于拉平效应存在,四者的酸性强度应该相等。

由于溶剂是碱性的液氨,它对酸具有拉平效应,因此在液氨中即使是我们平时认为的弱酸也可显强酸性,即四种酸的强度相等。

首先,请你先了解这样一个概念:酸碱性的比较与溶剂有很大的关系。溶剂对溶质的酸碱性的影响有两种: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举个简单例子,在水中,盐酸和高氯酸都是强酸,近似于100%电离,酸性应该相等。但我们却常说高氯酸是最强的无机酸,原因在于,得出此结论的实验是在酸性溶剂中进行的。如在冰乙酸溶剂中,测试HClO4、H2SO4、HCl、HNO3四种强酸的电离能力,发现它们的电导率之比为400:30:9:1,这数据意味着它们电离出氢离子的能力是有很大差别的。说明在酸性溶剂中,才能真正区别出酸的强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区分效应。

相反,在碱性溶剂中(如液氨),即使许多弱酸也能完全电离,如乙酸。液氨是HCl、HNO3、HAc的拉平溶剂,也就是说,液氨将强酸、弱酸的酸性拉平了。

又如水,它是HClO4、H2SO4、HCl等的拉平溶剂,却是HCl、HAc、HCN等的区分溶剂。可见在比较酸碱强弱的时候,溶剂因素不能忽略。

疯狂的蜡烛
重要的悟空
2025-07-06 21:55:14
因为在液氨中,氮元素的电负性较强,易于吸引氢离子,进而加剧了醋酸中氢离子的电离,从而使醋酸由弱变强;而氢氟酸中却相反,氢氟酸分子之间通过氢键相互作用,而这种氢键也会去吸引醋酸中羧基上的-OH,进而使溶液中含有少量OH-,使醋酸由酸变碱.

超级的裙子
尊敬的鸭子
2025-07-06 21:55:14

液氨,又称为无水氨,是一种无色液体,有强烈 *** 性气味。氨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为运输及储存便利,通常将气态的氨气通过加压或冷却得到液态氨。液氨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形成铵根离子NH4+、氢氧根离子OH-,溶液呈碱性。液氨多储于耐压钢瓶或钢槽中,且不能与乙醛、丙烯醛、硼等物质共存。液氨在工业上套用广泛,具有腐蚀性且容易挥发,所以其化学事故发生率很高。

基本介绍中文名 :液氨 外文名 :Liquid ammonia(anhydrous ammonia) 分子式 :NH3 生产方法 :合成氨后压缩制得液氨产品 蒸气压 :882kPa(20℃) 密度 :0.617g/cm3 沸点 :-33.5℃ 分子量 :17.04(约17)理化性质,产品用途,合成氨,包装储运,中毒处置,中毒机理,中毒症状,急救措施,废气回收,相关检测仪,操作处置,运输信息, 理化性质 分子式:NH 3 分子量:17.04 相对密度(水=1):0.602824(25℃) 熔点(℃):-77.7 沸点(℃):-33.42℃ 水溶液pH值:11.7 自燃点:651.11℃ CAS编号:7664-41-7 危险货物编号:23003 爆炸极限:16%~25% 比热kJ(kg·K):氨(液体)4.609 、氨(气体)2.179 存在自偶电离:2NH3↔NH4+ +NH2-。因此,在液氨中NH 4 Cl是酸,NaNH 2 是碱。 产品用途 《2013-2017年中国液氨行业调研与投资前景评估报告》液氨主要用于生产硝酸、尿素和其他化学肥料,还可用作医药和农药的原料。在国防工业中,用于制造火箭、飞弹的推进剂。可用作有机化工产品的氨化原料,因为液氨在气化后转变为气氨,能吸收大量的热,被誉为“冷冻剂”,同时液氨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所以在家禽养殖业中,被用于杀菌和降温制冷作用。液氨还可用于纺织品的丝光整理。NH3分子中的孤电子对倾向于和别的分子或离子形成配位键,生成各种形式的氨合物。如[Ag(NH3)2]+、[Cu(NH3)4]2+、BF3·NH3等都是以NH3为配位的配合物。 液氨是一个很好的溶剂,由于分子的极性和存在氢键,液氨在许多物理性质方面同水非常相似。一些活泼的金属可以从水中置换氢和生成氢氧化物,在液氨中就不那么容易置换氢。但液氨能够溶解金属生成一种蓝色溶液。这种金属液氨溶液能够导电,并缓慢分解放出氢气,有强还原性。例如钠的液氨溶液: 金属液氨溶液显蓝色,能导电并有强还原性的原因是因为在溶液中生成“氨合电子”的缘故。 液氨 例如金属钠溶解在液氨中时失去它的价电子生成正离子:液氨加热至800~850℃,在镍基催化剂作用下,将氨进行分解,可以得到含75%H2、25%N2的氢氮混合气体。用此法制得的气体是一种良好的保护气体,可以广泛地套用于半导体工业、冶金工业,以及需要保护气氛的其他工业和科学研究中。 氨气和乙酸气加热至420℃,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乙腈。 合成氨 氨的合成是合成氨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其任务是将经过精制的氢氮混合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多快好省地合成为氨。对于合成系统来说,液体氨即是它的产品。 工业上合成氨的各种工艺流程一般以压力的高低来分类。 合成氨的方法 高压法 操作压力70~100MPa,温度为550~650℃。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氨合成效率高,混合气中的氨易被分离。故流程、设备都比较紧凑。但因为合成效率高,放出的热量多,催化剂温度高,易过热而失去活性,所以催化剂的使用寿命较短。又因为是高温高压操作,对设备制造、材质要求都较高,投资费用大。工业上很少采用此法生产。 中压法 操作压力为20~60MPa,温度450~550℃,其优缺点介于高压法与低压法之间,此法技术比较成熟,经济性比较好。因为合成压力的确定,不外乎从设备投资和压缩功耗这两方面来考虑。从动力消耗看,合成系统的功耗占全厂总功耗的比重最大。功耗绝不单取决于压力一项,还要看其它工艺指标和流程的布置情况。总的来看,在15~30Pa的范围内,功耗的差别是不大的,因此世界上采用此法的很多。 低压法 操作压力10MPa左右,温度400~450℃。由于操作压力和温度都比较低,故对设备要求低,容易管理,且催化剂的活性较高,这是此法的优点。但此法所用催化剂对毒物很敏感,易中毒,使用寿命短,因此对原料气的精制纯度要求严格。又因操作压力低,氨的合成效率低,分离较困难,流程复杂。实际工业生产上此法已不采用了。合成氨工艺流程大概可以分为:原料气的制备;原料气的净化;气体压缩和氨的合成四大部分。 其他法 苯胺工业化连续生产二苯胺(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的过程中有副产物氨气生成,将这些氨气压缩并降温冷却即成液态氨。在此过程中要进行排污,而带入杂质,因此得到的液氨纯度较低,用途受到限制。 包装储运 液氨为第2.3类 有毒气体采用钢瓶或槽车灌装。灌装用钢瓶或槽车应符合国家劳动局颁发的 “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等有关规定。允许重量充装系数为0.52kg/L。装运液氨的钢瓶和槽车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制订的《危险货物运输规则》,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受热,严禁菸火。钢瓶必须有安全帽,瓶外用橡皮圈或草绳包扎,防止激烈撞击和震动。液氨钢瓶应存放于库房或有棚的平台上。露天堆放时,应以帐篷遮盖,防止日光直射。主要靠铁路和公路运输。 液氨储罐 中毒处置 中毒机理 液氨人类经口TDLo:0. 15 ml/kg 液氨人类吸入LCLo:5000 ppm/5m 急性毒性:LD50 350mg/kg(大鼠经口);LC50 1390mg/m,4小时,(大鼠吸入)。 氨进入人体后会阻碍三羧酸循环,降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致使脑氨增加,可产生神经毒作用。高浓度氨可引起组织溶解坏死作用。 中毒症状 1.吸入 液氨 吸入是接触的主要途径。氨的 *** 性是可靠的有害浓度报警信号。但由于嗅觉疲劳,长期接触后对低浓度的氨会难以察觉。 (1)轻度吸入氨中毒表现有鼻炎、咽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患者有咽灼痛、咳嗽、咳痰或咯血、胸闷和胸骨后疼痛等。 (2)急性吸入氨中毒的发生多由意外事故如管道破裂、阀门爆裂等造成。急性氨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道黏膜 *** 和灼伤。其症状根据氨的浓度、吸入时间以及个人感受性等而轻重不同。 (3)严重吸入中毒可出现喉头水肿、声门狭窄以及呼吸道黏膜脱落,可造成气管阻塞,引起窒息。吸入高浓度可直接影响肺毛细血管通透性而引起肺水肿。 2.皮肤和眼睛接触 低浓度的氨对眼和潮湿的皮肤能迅速产生 *** 作用。潮湿的皮肤或眼睛接触高浓度的氨气能引起严重的化学烧伤。 皮肤接触可引起严重疼痛和烧伤,并能发生咖啡样着色。被腐蚀部位呈胶状并发软,可发生深度组织破坏。 高浓度蒸气对眼睛有强 *** 性,可引起疼痛和烧伤,导致明显的炎症并可能发生水肿、上皮组织破坏、角膜混浊和虹膜发炎。轻度病例一般会缓解,严重病例可能会长期持续,并发生持续性水肿、疤痕、永久性混浊、眼睛膨出、白内障、眼睑和眼球粘连及失明等并发症。多次或持续接触氨会导致结膜炎。 急救措施 1.清除污染 如果患者只是单纯接触氨气,并且没有皮肤和眼的 *** 症状,则不需要清除污染。假如接触的是液氨,并且衣服已被污染,应将衣服脱下并放入双层塑胶袋内。如果眼睛接触或眼睛有 *** 感,套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20分钟以上。如在冲洗时发生眼睑痉挛,应慢慢滴入1~2滴0.4%奥布卡因,继续充分冲洗。如患者戴有隐形眼镜,又容易取下并且不会损伤眼睛的话,应取下隐形眼镜。 液氨事故 应对接触的皮肤和头发用大量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冲洗皮肤和头发时要注意保护眼睛。 2.病人复苏 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出污染区,对病人进行复苏三步法(气道、呼吸、循环): 气道:保证气道不被舌头或异物阻塞。 呼吸:检查病人是否呼吸,如无呼吸可用袖珍面罩等提供通气, 循环:检查脉搏,如没有脉搏应施行心肺复苏。 3.初步治疗 氨中毒无特效解毒药,应采用支持治疗。 如果接触浓度≥500ppm,并出现眼 *** 、肺水肿的症状,则推荐采取以下措施:先喷5次地塞米松(用定量吸入器),然后每5分钟喷两次,直至到达医院急症室为止。 如果接触浓度≥1500ppm,应建立静脉通路,并静脉注射1.0g甲基泼尼松龙(methylprednisolone)或等量类固醇。(注意:在临床对照研究中,皮质类固醇的作用尚未证实。) 对氨吸入者,应给湿化空气或氧气。如有缺氧症状,应给湿化氧气。 如果呼吸窘迫,应考虑进行气管插管。当病人的情况不能进行气管插管时,如条件许可,应施行环甲状软骨切开术。对有支气管痉挛的病人,可给支气管扩张剂喷雾,如叔丁喘宁。 如皮肤接触氨,会引起化学烧伤,可按热烧伤处理:适当补液,给止痛剂,维持体温,用消毒垫或清洁床单覆盖伤面。如果皮肤接触高压液氨,要注意冻伤。 废气回收 液氨整理加工过程有废气排出,其组成有水蒸气、空气和氨气,其中氨气是有害气体,影响健康污染环境,为此要减少排放,加强回收,一方面可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保护环境。氨的回收有吸收法,把来自液氨整理机排出的气体,通过管道输送至回收装置的洗涤塔(吸收塔),把混有空气的氨气在此塔内用水吸收成氨水,此时空气被清洗并排出塔外,然后通过蒸馏塔将氨和水分离,氨被蒸馏吸收制成浓氨水,浓氨水经精馏即成浓氨气,再将浓氨气经压缩机加压和冷凝冷却成液氨,最后输入贮存罐。 液氨报警器 在氨的回收装置中,洗涤塔顶部有排气口,要控制排放气体中的含氨量,要低于环保要求。澄江纺机厂和南京化工大学协作创制的氨回收系统,是吸收和压缩相结合的方法。当年2000年1月由中国纺机器材协会组织的专家现场考察,一致认为该氨回收循环系统是成功的,在整个回收系统是创造性地运用了低压吸收、低压精馏、低温除水、压缩冷凝的“三低一压”技术,既简化设备又节约能源,该法是在低温低压下操作运转,安全系数大,还有利于减少维修力量。主要有洗涤塔(吸收塔)、精馏塔、压缩机、冷凝器、液氨贮存罐。 液氨监测与报警 液氨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泄露须报警,探测报警装置应该符合国家消防技术监督和安检部门的要求。 液氨的压力 因为氨的临界温度为132.4℃,低于此温度只要予以适当压力即可将其液化。 在常温下,大概需要7~8个大气压即可将氨液化为液氨存放。 但实际使用温度未必是常温,我国规定设计时要求不低于50℃的饱和蒸气压力。液氨容器的设计压力应该为2.16MPa 相关检测仪 1、携带型氨气检测仪 携带型氨气泄漏检测仪,可连续检测作业环境中氨气浓度。氨气检测仪为自然扩散方式检测气体浓度,采用进口电化学感测器,具有极好的灵敏度和出色的重复性;氨气检测仪采用嵌入式微控制技术,选单操作简单,功能齐全,可靠性高,整机性能居国内领先水平。检测仪外壳采用高强度工程材料、复合弹性橡胶材料精制而成,强度高、手感好。 2、泵吸式氨气检测仪 泵吸式氨气检测仪采用内置吸气泵,可快速检测工作环境中氨气浓度。泵吸式氨气检测仪采用进口电化学感测器,具有非常清晰的大液晶显示屏,声光报警提示,保证在非常不利的工作环境下也可以检测危险气体并及时提示操作人员预防。 3、固定式氨气检测探头 固定式氨气检测探头由报警控制器和氨气探测器组成,报警控制器可放置于值班室内,主要对各监测点进行控制,氨气探测器安装于气体最易泄露的地点,其核心部件为内置的气体感测器,感测器检测空气中气体的浓度。探测器将感测器检测到的氨气浓度转换成电信号,通过线缆传输到控制器,气体浓度越高,电信号越强,当气体浓度达到或超过报警控制器设定的报警点时,报警器发出报警信号,并可启动电磁阀、排气扇等外联设备,自动排除隐患。固定式氨气检测探头广泛套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煤矿、水厂等环境,有效防止中毒、爆炸等事故的发生。 操作处置 1.1 操作处置注意事项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菸。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卤素接触。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属档案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1.2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酸类、卤素、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运输信息 2.1 危险货物编号:82503 2.2 UN编号:1005 2.3 包装标志:有毒气体 2.4 包装类别:Ⅱ类包装 2.5 包装方法:钢质气瓶。 2.6 运输注意事项:本品铁路运输时限使用耐压液化气企业自备罐车

饱满的纸鹤
还单身的柚子
2025-07-06 21:55:14
A、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故A正确;

B、乙酸中的-COOH能与水或乙醇形成氢键,所以乙酸易溶于水和乙醇,故B正确;

C、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为一种物质,它属于纯净物,故C正确;

D、乙酸分子中含有1个羧酸,能够电离出1个氢离子,属于一元酸,故D错误;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