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氨溴索怎么读?
盐酸氨溴索读法:yán suānān xiù suǒ。
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是:盐酸氨溴索。
其化学名称为:反式-4-[(2-氨基3,5-二溴苄基)氨基]环已醇盐酸盐。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13H18Br2N2O.HCl。
分子量:414.57。
有关物质:
取本品,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含1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1ml,置100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溶液。
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取对照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调节检测灵敏度,使主成分色谱峰的峰高约为满量程的25%,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溶液各2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2倍。
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0.3倍(0.3%)。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盐酸氨溴索
盐酸小檗碱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金葡菌、链球菌、伤寒杆菌及阿米巴原虫有抑制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肠道感染及菌痢等。还发现本品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小檗碱有较强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并能诱导B16细胞分化;同盐酸阿糖胞苷在体外具有协同作用。
用途
盐酸小檗碱是一种异喹啉生物碱。又称黄连素。存在于小檗科等4科10属的许多植物中。小檗碱从乙醚 中可析出黄色针状晶体。熔点145℃。溶于水,难溶于苯、乙醚和氯仿。小檗碱为一种季铵生物碱,其盐类在水中的溶解度都比较小,例如盐酸盐为1∶500,硫酸盐为1∶30。
小檗碱从水或稀乙醇中析出的晶体带有5.5分子结晶水;若从氯仿、丙酮或苯中结晶,也带有相应的结晶溶剂分子。小檗碱用不同的碱处理,可得到季铵式、醛式和醇式等三种不同形式的小檗碱,其中以季铵式最稳定。小檗碱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球菌和弗氏、志贺氏痢疾杆菌均有抗菌作用,并有增强白血球吞噬作用。小檗碱的盐酸盐(俗称盐酸黄连素)已广泛用于治疗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对肺结核、猩红热、急性扁桃腺炎和呼吸道感染也有一定疗效。
药理作用
药效学
抗菌谱广,体外对多种革兰阳性及阴性菌均具抑菌作用,其中对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霍乱弧菌。脑膜炎球菌、志贺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白喉杆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低浓度时抑菌,高浓度时杀菌。对流感病毒、阿米巴原虫、钩端螺旋体、某些皮肤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体外实验证实黄连素能增强白细胞及肝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等极易对本品产生耐药性。本品与青霉素、链霉素等并无交叉耐药性。
药动学
口服吸收差。注射后迅速进入各器官与组织中,血药浓度维持不久。肌注后的血药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药物分布广,以心、骨、肺、肝中为多。在组织中滞留的时间短暂,24小时后仅剩微量,绝大部分药物在体内代谢清除,48小时内以原形排出仅占给药量的 5%以下。
近据报导,认为本品能使菌体表面的菌毛数量减少,使细菌不能附着在人体细胞上,而起治疗作用。本品对螺旋杆菌也有作用,而能使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减轻。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烟雾时,佩戴防毒口罩。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 穿耐酸碱工作服手防护: 高浓度接触时,戴耐酸碱防护手套。其他: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九 理化性质熔点(℃):-114.8(纯)沸点(℃):108.6(20%)相对密度(水=1):1.20相对密度(空气=1):1.26饱和蒸汽压(kPa):30.66(21℃)溶解性: 与水相混溶。十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稳定性: 稳定聚合危害:不聚合禁忌物:碱金属、水、强还原剂、易燃或可燃物。硝酸安全技术说明书一 标识中文名:硝酸英文名:nitric acid 分子式:HNO3相对分子质量:63.01CAS号:7697-37-2危险性类别:第8.1 类 酸性腐蚀品化学类别: 酸类二 主要组成部分与性状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透明液体,由于纯度不同,颜色自无色、黄色棕色,有时呈浑浊状。主要用途: 工业原料制作,工业金属冶炼等。三 健康危害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等组织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蒸汽或雾可引起结膜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引起呼吸道刺激,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窒息死亡。口服后引起消化道烧伤以致溃疡形成;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肾损害、休克等。皮肤灼伤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形成溃疡;溅入眼内可造成灼伤,甚至角膜穿孔、全眼失明。四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的清水彻底冲洗皮肤。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饮足量温开水,催吐,就医。五 燃爆特性与消防燃烧性:不易燃危险特性:强氧化剂。能与多种物质如金属粉末、电石、硫化氢、松节油等猛烈反应,甚至发生爆炸。与还原剂、可燃物如糖、纤维素、木屑、棉花、稻草或废纱头等接触,引起燃烧并散发出剧毒的棕色烟雾。具有强腐蚀性。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灭火剂: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六 泄漏应急处理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地点,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耐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七 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仓库内。应与易燃或可燃物、碱类、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不可混储混运。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破损。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保护。八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烟雾时,佩戴防毒口罩。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 穿耐酸碱工作服手防护: 高浓度接触时,戴耐酸碱防护手套。其他: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九 理化性质熔点(℃):-42(无水)沸点(℃):86(无水)相对密度(水=1):1.50(无水)相对密度(空气=1):2.17饱和蒸汽压(kPa):4.4(20℃)溶解性: 与水相混溶。十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稳定性: 稳定聚合危害:不聚合禁忌物:碱金属、水、强还原剂、易燃或可燃物。
硫酸安全技术说明书一 标识中文名:硫酸英文名:sulfuric acid 分子式:H2SO4相对分子质量:98.08CAS号:7664-93-09危险性类别:第8.1 类 酸性腐蚀品化学类别: 酸类二 主要组成部分与性状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透明粘稠液体,由于纯度不同,颜色自无色、黄色棕色,有时呈浑浊状。主要用途: 工业原料制作,工业金属冶炼等。三 健康危害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等组织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蒸汽或雾可引起结膜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引起呼吸道刺激,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窒息死亡。口服后引起消化道烧伤以致溃疡形成;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肾损害、休克等。皮肤灼伤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形成溃疡;溅入眼内可造成灼伤,甚至角膜穿孔、全眼失明。四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的清水彻底冲洗皮肤。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饮足量温开水,催吐,就医。五 燃爆特性与消防燃烧性:不易燃危险特性:本身虽不燃,但化学特性非常活泼。有强烈腐蚀性与吸水性。遇水发生高热而飞溅。与许多物质,特殊是木屑、稻草、纸张等接触猛烈反应,放出高热,并可引起燃烧。遇电石、高氯酸盐、雷酸盐、苦味酸盐、金属粉末及其他可燃物等能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着火。遇金属即反应放出氢气。腐蚀性强,能严重灼伤眼睛和皮肤。灭火方法:避免直接用水喷入硫酸,以免遇水放出大量热量灼伤皮肤。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六 泄漏应急处理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地点,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耐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七 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仓库内。应与易燃或可燃物、碱类、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不可混储混运。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破损。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保护。八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烟雾时,佩戴防毒口罩。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 穿耐酸碱工作服手防护: 高浓度接触时,戴耐酸碱防护手套。其他: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九 理化性质熔点(℃):10.5沸点(℃):330相对密度(水=1):1.83
hcl是电解质。
电解质溶液的浓度不同,电离程度也不同。溶液越稀,电离程度越大。盐酸和硫酸只有在稀溶液中才是强电解质,在浓溶液中,则是弱电解质。
由蒸气压的测定知道10 mol/L的盐酸中有0.3%是共价分子,通常当溶质中以分子状态存在的部分少于千分之一时就可认为是强电解质,因此10 mol/L的盐酸中HCl是弱电解质。
电解原理:
电解是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状态的电解质,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电解的条件是外加电源、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闭合回路。
例如,水的电解,电解槽中阴极为铁板,阳极为镍板,电解液为氢氧化钠溶液。通电时,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电解液中的正、负离子分别向阴、阳极迁移,离子在电极-溶液界面上进行电化学反应。在阳极上进行氧化反应,在阴极上进行还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