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目录
23023
六氟化硒
2194
23024
六氟化碲
2195
23025
六氟化钨
2196
23026
氯化溴
溴化氯
2901
23027
氯化氰
氰化氯氯甲腈
1589
23028
氰[液化的]
1026
23029
一氧化碳和氢气混合物
水煤气
2600
23030
煤气
1023
23031
四氟(代)肼
23032
六氟丙酮
2420
23033
羰基硫
硫化碳酰
2204
23034
硫酰氟
氟化磺酰
2191
23035
羰基氟
氟化碳酰
2417
23036
过氯酰氟
氟化过氯氧氟化过氯酰
3083
23037
三氟乙酰氯
氯化三氟乙酰
3057
23038
碳酰氯
光气
1076
23039
亚硝酰氯
氯化亚硝酰
1069
23040
氯甲烷
甲基氯R40
1063
23041
溴甲烷
甲基溴
1062
23042
二氯硅烷
2189
23043
锗烷
2192
23044
三氯硝基甲烷和氯甲烷混合物
氯化苦和氯甲烷混合物
1582
23045
三氯硝基甲烷和溴甲烷混合物
氯化苦和溴甲烷混合物
1581
23046
四磷酸六乙酯和压缩气体混合物
1612
23047
焦磷酸四乙酯和压缩气体混合物
1705
23048
二硫代焦磷酸四乙酯和压缩气体混合物
1703
23049
二氧化碳和环氧乙烷混合物[含环氧乙烷>6%]
二氧化碳和氧化乙烯混合物
1041
23050
二氯二氟甲烷和环氧乙烷混合物[含环氧乙烷≤12%]
二氯二氟甲烷和氧化乙烯混合物
3070
23052
八氟异丁烯
全氟异丁烯
第3类
易燃液体
第1项
低闪点液体
31001
汽油[闪点<-18℃]
1203,1257
31002
正戊烷
戊烷
1265
31002
2-甲基丁烷
异戊烷
1265
31003
环戊烷
1146
31004
环己烷
六氢化苯
1145
31005
己烷及其异构体,如:
1208
31005
正己烷
己烷
1208
31005
2-甲基戊烷
异己烷
1208
31005
2,2-二甲基丁烷
新己烷
31005
2,3-二甲基丁烷
二异丙基
2457
31005
己烷异构体混合物
31006
1-戊烯
1108
31006
2-戊烯
31007
异戊烯,如:
2371
31007
2-甲基-1-丁烯
2459
31007
3-甲基-1-丁烯
α-异戊烯
2561
31007
2-甲基-2-丁烯
β-异戊烯
2460
31008
环戊烯
2246
31009
1-己烯
丁基乙烯
2370
31009
2-己烯
31010
己烯异构体,如:
31010
异己烯
2288
31010
2,3-二甲基-1-丁烯
31010
2,3-二甲基-2-丁烯
四甲基乙烯
31010
2-甲基-1-戊烯
31010
2-甲基-2-戊烯
31010
3-甲基-1-戊烯
31010
3-甲基-2-戊烯
31010
4-甲基-1-戊烯
31010
4-甲基-2-戊烯
31010
2-乙基-1-丁烯
31011
异庚烯
2287
31012
2-甲基-1,3-丁二烯[抑制了的]
异戊间二烯
1218
31013
2-氯-1,3-丁二烯[抑制了的]
1991
31014
己二烯,如:
2458
31014
1,3-己二烯
2458
31014
1,4-己二烯
2458
31014
1,5-己二烯
2458
31014
2,4-己二烯
2458
31015
甲基戊二烯
2461
31016
二环庚二烯
2,5-降冰片二烯
2251
31017
2-丁炔
巴豆炔二甲基乙炔
1144
31018
1-戊炔
丙基乙炔
31019
1-氯丙烷
氯(正)丙烷丙基氯
1278
31020
2-氯丙烷
氯异丙烷异丙基氯
2356
31021
2-氯丙烯
异丙烯基氯
2456
31021
3-氯丙烯
烯丙基氯α-氯丙烯
1100
31022
乙醛
1089
31023
异丁醛
2045
31024
丙烯醛[抑制了的]
烯丙醛
1092
31025
丙酮
二甲(基)酮
1090
31026
乙醚
二乙(基)醚
1155
31027
正丙醚
二(正)丙醚
2384
31027
异丙醚
二异丙(基)醚
1159
31028
甲基丙基醚
甲丙醚
2612
31028
乙基丙基醚
乙丙醚
2615
31029
乙烯基乙醚[抑制了的]
乙基乙烯醚
1302
31029
乙氧基乙烯
31030
二乙烯基醚[抑制了的]
乙烯基醚
1167
31031
二甲氧基甲烷
甲撑二甲醚二甲醇缩甲醛甲缩醛
1234
31031
1,1-二甲氧基乙烷
二甲醇缩乙醛乙醛缩二甲醇
2377
31031
二乙氧基甲烷
甲醛缩二乙醇二乙醇缩甲醛
2373
31031
1,1-二乙氧基乙烷
乙叉二乙基醚二乙醇缩乙醛乙缩醛
1088
31032
1,2-环氧丙烷[抑制了的]
氧化丙烯甲基环氧乙烷
1280
31033
甲硫醚
二甲硫
1164
31034
乙硫醇
硫氢乙烷巯基乙烷
2363
31035
正丙硫醇
硫代正丙醇1-巯基丙烷
2402
31036
2-丁基硫醇
仲丁硫醇
1228
31036
叔丁基硫醇
叔丁硫醇
1228
31037
甲酸甲酯
1243
31038
甲酸乙酯
1190
31039
亚硝酸乙酯醇溶液
1194
31040
呋喃
氧杂茂
2389
31041
2-甲基呋喃
2301
31042
四氢呋喃
氧杂环戊烷
2056
31043
四氢吡喃
氧己环
31044
甲胺水溶液
氨基甲烷水溶液
1235
31045
乙胺水溶液[浓度50%~70%]
氨基乙烷水溶液
2270
31046
二乙胺
1154
31047
1-氨基丙烷
正丙胺
1277
31047
2-氨基丙烷
异丙胺
1221
31048
3-氨基丙烯
烯丙胺
2334
31049
四甲基硅烷
四甲基硅
2749
31050
二硫化碳
1131
31051
锆[悬浮于易燃液体中的]
1308
31052
环氧乙烷和氧化丙烯混合物[含环氧乙烷≤30%]
氧化乙烯和氧化丙烯混合物
2983
第2项
中闪点液体
32001
汽油[-18℃≤闪点<23℃]
1203,1257
32002
石油醚
石油精
1271
32003
石油原油
原油
1267,1255
32004
石脑油
溶剂油
1256,2553
32005
3-甲基戊烷
1208
32006
正庚烷
1206
32007
庚烷异构体,如:
1206
32007
2-甲基己烷
1206
32007
3-甲基己烷
1206
火灾危险性分类:分为生产、储存物品、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四种。
甲类
乙类
丙类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分为甲、乙、丙、丁、戊级。
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分为甲、乙、丙、丁、戊级。
可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分为甲、乙级。
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分为甲、乙、丙级。
火灾危险等级分为轻危险级、中危险级、严重危险级和仓库危险级。
轻危险级指建筑高度为24m以下的办公楼、旅馆等。
中危险等级指高层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含单、多高层)、文化遗产建筑、工业建筑等。
严重危险级指印刷厂、酒精制品、可燃液体制品等工厂的备料与车间等。
仓库危险级指食品、烟酒、木箱、纸箱包装的不燃难燃物品、仓储式商场的货架区等。
正常情况下:
酒精摄入后,约80%由十二指肠及空肠 吸收,其余部分在胃内吸收,仅2%〜10%由呼吸道、尿液 和汗腺以原形排出。空腹饮酒时,约在1.5小时内,95%以 上的酒精被吸收,2. 5小时全部吸收。胃内有食物时可延 缓酒精吸收。胃肠道吸收的酒精约90%〜98%由门静脉 入血循环,约80%在肝脏内被乙醇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氧 化成乙醛;约20%通过微粒体乙醇氧化酶转化为乙醛,再 由乙醛脱氢酶进一步氧化为乙酸,最后通过三段酸循环生 成二氧化碳和水,约2%酒精以原形缓慢由肺、肾排出。
当过量酒精进入体内时,超过了肝脏的氧化代谢能力,即在体 内蓄积,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
此时,下丘脑释放因 子促使垂体前叶释放内源性阿片样物质(opium like Sub- stances), 其中作用最强的是B-内啡肽(P-EP);另外,乙醇的 代谢产物乙醛在体内与多巴胺缩合成阿片样物质,直接或间 接作用于脑内阿片受体,使患者先处于兴奋状态,逐渐转入 抑制状态,继之皮层下中枢、小脑、延脑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 中枢相继受抑制,严重急性中毒可发生呼吸、循环衰竭。
乙醇的代谢产物乙醛对肝脏有直接毒作用,乙醛可作 用于线粒体、微管及质膜等引起肝细胞退变。
可与各种蛋白 质结合形成络合物即乙醛复合体,后者作为一种新抗原剌 激物,也可导致肝细胞受损,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
乙醛 的代谢产物乙酸入血后通过黄嚓吟氧化酶转化为超氧化 物,导致脂质过氧化,破坏细胞膜脂质促进肝损伤;
酒精和 乙醛均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
治疗篇
轻症患者:
无需特殊治疗,兴奋躁动的患者必要时加以约束以防止误伤。多饮糖水及酸 性饮料,不主张饮咖啡和茶水。对中毒症状轻者注意保暖,防止误吸 或吸入性肺炎,定时翻身,防止压迫性横纹肌溶解、坏死,导致肌红蛋白尿性急性肾衰竭。
茶碱的利尿作用虽可加速乙醇排泄,但乙醇转化的乙醛未 能分解即排出,影响肾脏功能。乙醇与咖啡因同样有兴奋大脑皮质的作用,酒与咖啡同饮 可加重对大脑的剌激,出现神经及血管系统的病变。
中毒症状较重者:
可予以催吐(禁用阿扑吗啡),必要时用1%碳酸氢钠洗胃,期间要预防吸入性肺炎。
10%葡萄糖500~ 1000ml加入大剂最维生素C,同时给予利尿药以加速乙醇排泄。
对 烦躁不安或过度兴奋者,可用小剂量地西泮,避免用吗啡、 气丙嗪、苯巴比妥类镇静药。
静脉推注50%葡萄糖100ml预防低血糖, 肌肉内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6、烟酰胺各100mg,以加速 乙醇在体内的氧化。
昏迷者可用纳洛酮0.4-0. 8mg加入葡萄糖 液静脉注射,或用贝美格50mg加入葡萄糖液10~ 20ml 静脉注射,或使用纳美芬治疗。
纳洛酮是阿片样物质的特异性拮抗剂,能迅速透过血 脑屏障,与阿片肽受体结合,导致阿片肽失活,解除阿片肽 对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有抑制氧自由基释 放、稳定肝溶酶体膜等非阿片受体作用,对意识障碍有催醒 作用,并能促进乙醇在体内转化,降低血乙醇浓度。可肌内 或静脉注射,每次0.4〜0.8mg。静脉注射1〜2分钟,血浓 度即达峰值,清除半衰期1小时。必要时可间隔1小时左 右重复应用,直至患者清醒。重度中毒患者的首次剂量可 用0.8〜1.2mg。
发生呼吸衰竭、脑水肿、低血糖等并发症 时,应予以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 严重中毒时可用血液透析促使体内乙醇排出。透析治 疗的指征:血乙醇含量>5g/L伴酸中毒,或同时服用甲醇 或可疑其他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