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cas号 > 正文

呋喹替尼胶囊有什么药物成份

勤奋的玫瑰
闪闪的花生
2023-01-01 04:41:32

呋喹替尼胶囊有什么药物成份

最佳答案
独特的钢笔
执着的芹菜
2025-07-05 17:46:52

Sulfatinib是一种口服药物候选选择性抑制与VEGFR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受体1,或FGFR1,为此,也起着肿瘤生长的作用的蛋白质的受体相关的酪氨酸激酶活性。 我们公开的扩展I期临床数据表明sulfatinib具有最高客观反应率,或患者的超过38%的肿瘤收缩,在患者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迄今为止报道的比例。 观察到35%的客观响应率sulfatinib在这项研究中,比较了舒尼替尼和依维莫司,为神经内分泌肿瘤两个批准单剂疗法小于10%。

目前,我们保留一切权利向全球sulfatinib。 这是我们经过验证的概念,中国的面貌,并扩大到美国的临床研究自己的第一个肿瘤候选者。 现在,在美国和中国的临床开发。 基于行动的sulfatinib的机制,除了神经内分泌肿瘤我们还计划探索其他适应症,如甲状腺癌

最新回答
甜美的牛排
碧蓝的棒球
2025-07-05 17:46:52

华夏时报

37.8万粉丝

关注

李嘉诚旗下公司也没钱了!和黄医药战略收缩,连续三年亏损上亿美元

华夏时报

2022-11-24 14:14华夏时报社,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关注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孙梦圆 于娜 北京报道

首富药铺也难敌资本市场的“寒气”。

日前,李嘉诚旗下和黄医药发布公告,宣布调整企业战略:优先考虑其后期注册研究及通过监管机构的批准这些药物上市;某些早期研究不会再被优先考虑用于内部开发,某些其他专案会考虑外部商业机会;简化组织、重新部署关键人才……受此消息影响,和黄医药股价震荡下跌,较开盘40.10港元/股已跌去近六成。

《华夏时报》记者通过邮件联系和黄医药方面询问公司战略转型事宜,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本寒冬下,活下来才是首要任务,关停并转是常规做法。

成立22年仅有三款创新药获批上市

作为一家biotech公司,和黄医药出身显赫。

2000年,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出资,成立了和黄医药。目前已在美国纽交所、英国伦交所和香港港交所上市,是为数不多的三地上市药企。

李嘉诚最初给和黄医药的定位是主打中成药、植物药。直到曾任职于辉瑞战略部的杜莹博士跳槽加盟后,和黄医药才增加了“抗癌创新药”的新方向。2005年开始,和黄医药启动小分子抗癌化学药的研究,尽管启动时间早,但至今只有三款创新药物获批。

2018年9月,和黄医药研发的呋喹替尼(商品名:爱优特)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结直肠癌的三线治疗。这是和黄医药成立近20年来正式推出的第一款抗癌新药。2021年,索凡替尼(商品名:苏泰达)、赛沃替尼(商品名:沃瑞沙)也先后上市。

此后,三款创新药撑起了和黄医药的肿瘤免疫业务。数据显示,呋喹替尼2022年上半年的市场销售额为5040万美元,增速26%;索凡替尼2022年上半年的市场销售额为1360万美元,其于2022年1月起首次获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赛沃替尼2022年上半年的市场销售额为2330万美元。

公司也在财报中坦言,受三款自主研发肿瘤创新药的商业化稳定推动,和黄医药肿瘤及免疫业务2022年上半年综合收入增长113%至9110万美元,上述三款创新药占比超八成。

霸气的天空
迅速的热狗
2025-07-05 17:46:52

首个独立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医生研究、中国企业研发的抗癌药“呋喹替尼”即将面世,可为接受过至少两次化疗方案,但仍发生疾病进展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带来希望,在临床研究中被证实可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6月28日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获悉,这一药物的III期关键性临床研究由该院肿瘤医学部主任李进教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副院长秦叔逵教授共同领导,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记黄埔医药与礼来制药等全国28家临床药物研究机构参与完成。

全球每年新发结直肠癌136万例,病死69万4000例。在中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37万6000例,且大部分结直肠癌患者诊断时已至中晚期。

目前,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标准治疗为化疗,对于化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有效的治疗选择非常有限。两期化疗失败后,许多患者仍然体质较好,生存愿望强烈,亟需安全有效的后续治疗方案。

对此,呋喹替尼的III期关键性临床研究吸纳了416名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平均年龄54.6岁,其中161例为女性,这些患者分成两组,一组使用呋喹替尼新药,另一组则使用安慰剂,通过每日一次,28天为一疗程(治疗21天,停药7天)的治疗,研究随访至2017年1月17日。

经比对:使用呋喹替尼组的患者的生存期延长到9.3个月,比使用安慰剂组的患者生命周期显著延长了2.7个月;同时呋喹替尼也显示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尤其对肝脏毒性相较于其他同类要来讲是最低的,和使用安慰剂组的患者没有差异。

通过临床试验,呋喹替尼显示出了对结直肠癌作用强、毒性低、耐受性好的优势。据李进介绍,试验所得结果是目前国际上此领域内所能达到的最大延长期数据。

目前此项临床研究已获得了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支持、上海市科委科技专项、浦东新区科委科技发展基金专项以及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对应的配套资金支持。

据了解,基于上述临床研究的数据,和记黄埔医药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递交了呋喹替尼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新药上市申请,呋喹替尼的上市申请因“具有明显临床价值”被授予“优先审评”资格。

来源:澎湃新闻网

闪闪的灰狼
现代的大船
2025-07-05 17:46:52
结肠癌的靶向治疗就是指应用靶向药物治疗结肠癌的意思。目前对于晚期转移性结肠癌一般采用靶向药物与化疗联合的综合治疗手段,临床上常用的靶向药物有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瑞戈非尼和呋喹替尼。贝伐珠单抗和西妥昔单抗,多是晚期结肠癌的一线靶向治疗药物,它们多是与化疗联合使用抗肿瘤。瑞戈非尼和呋喹替尼是三线肿瘤,可用于治疗晚期结肠癌患者。

大肠癌靶向治疗的主要优势就是能选择性抑制肿瘤的生长,而对正常组织器官无明显的毒性。目前大肠癌靶向治疗主要是抑制肿瘤细胞的信号转移通道,是目前的主要作用效应。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靶向治疗药物有两种,第一,是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靶向治疗,主要药物为贝伐单抗。第二,是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靶向治疗,主要药物为西妥昔单抗。靶向治疗具有针对性,特异性和有效性。目前靶向药物层出不穷,在大肠癌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大。

结肠癌靶向治疗,一般用在结肠癌出现肝转移或者肺转移做出的治疗,特别是在手术之前,也就是患者入院时行常规检查发现远处转移,包括肠镜、腹盆腔增强CT或者核磁共振,已经能够发现结肠肿瘤出现肝转移或者肺转移,采用转化治疗。靶向治疗的方案比较多,一般常用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同时联合靶向治疗药物,如果是在右半结肠,一般联合西妥昔单抗比较多,如果是左半结肠一般联合贝伐单抗比较多。一般靶向治疗2-3周期以后再重新评估远处转移的病灶是否缩小或者消失,再决定下一步治疗的方式。

野性的小蚂蚁
文艺的翅膀
2025-07-05 17:46:52
《2018年全国最新癌症报告》显示,恶性肿瘤(癌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恶性肿瘤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近十几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呈持续上升态势,每年恶性肿瘤所致的医疗花费超过2200亿,防控形势严峻。

一、靶向药开启肿瘤治疗新时代

靶向药物特异性高、毒副作用较小,对多种恶性肿瘤具有显著疗效,近十年来已成为抗肿瘤新药的主流。

1997年FDA批准了第一个靶向肿瘤药物:利妥昔单抗,开启了肿瘤治疗的新时代;1997年至2005年间有少数靶向小分子和大分子单抗上市,靶向药物正在快速发展中;2005至2017年间FDA批准的抗肿瘤药物中,靶向药物所占比例逐年升高,2015年批准的14个抗肿瘤药物中,靶向药物达到12个,2016、2017年批准的全部都是靶向药物。

图1 1997-2017年FDA批准的肿瘤治疗药物数量及类型

数据来源:FDA,火石创造整理

二、靶向药是指被赋予靶向(Targeting)能力的药物或其制剂

靶向药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药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快速进步,推动人类基因组计划,后基因组时代功能基因组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靶标的确证及结构生物学发展,并促进了基于靶标三维结构的精准药物设计。

1997年11月,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克隆抗体)是获准治疗肿瘤的第一个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2001年10月,甲磺酸伊马替尼(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成为获准治疗肿瘤的第一个小分子靶向药物。

靶向药物可作用于特定病变部位,减少对正常组织、细胞的伤害,主要用于癌症治疗。不同于传统的化疗、放疗地毯式轰炸,目标不明确,肿瘤细胞与人体正常细胞都被击溃,靶向治疗就像精准制导的巡航导弹,有的放矢,能准确击中癌变部位。这种药物被赋予了靶向能力,能瞄准特定的病变部位,在目标部位蓄积或释放有效成分,在目标局部形成相对较高的浓度,在提高药效的同时抑制毒副作用,减少对正常组织、细胞的伤害。根据不同靶向机理可将靶向药物分为被动靶向、主动靶向、物理靶向三类,根据不同标靶层次可将靶向药分为组织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及亚细胞水平三类。

图2 靶向药物分类

图片来源:火石创造

三、靶向药推动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高速增长

全球抗癌药市场规模较大,其增长速度远高于医药行业市场的平均水平。据《2018年全球癌症趋势》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的癌症治疗及辅助治疗费用高达133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2.5%。美国、日本和欧洲五国(德、英、法、意、西班牙)的抗癌治疗费用占全球治疗费用的74%,其中美国占比46%,抗癌治疗费用和辅助治疗费用合计约为610亿美元。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医疗质量要求的提高,未来五年,全球的抗癌药市场预计将增加至1800-2000亿美元。

图3 全球癌症治疗及辅助治疗费用

数据来源:Global Oncology Trends 2018

靶向药物由于其毒副作用小、特异性高等优势,对于治疗肿瘤有显著疗效,被医学界誉为最有希望“攻克”癌症的药物,已经成为近几年抗肿瘤新药的主流。从抗癌药物种类来看,靶向药物占据了半壁江山。据统计,在1997-2017年期间,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共批准141个抗肿瘤药物上市(不含辅助药物),其中生物制品35个(包括2个ADC),化学药物106个,化学药物中包括50个常规化疗药物,以及56个分子靶向药物(占抗肿瘤化学药的52.8%)。

图4 1997-2017年FDA批准的抗癌药物分类

数据来源:国家药监局

2017 年全球前10大抗肿瘤药全部为靶向药,其中6种大分子靶向抗肿瘤药(单抗、细胞因子),4种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2017年前十药物合计销售额共540.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3.4%,占2017年全球抗肿瘤市场份额达47.9%。

2017年全球全球TOP10肿瘤药合计实现销售额522.52亿美元,其中靶向药物有9个,实现销售额477.18亿美元,销售额占比高达91.32%。小分子药物来那度胺过去数年保持高速增长,在2017超越利妥昔单抗成为销售额第一的抗肿瘤药物;罗氏的抗癌三剑客:利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占据2-4位;免疫疗法的代表,2014年上市的BMS的PD-1单抗纳武单抗和默沙东的派姆单抗分列第5和第8位。未来随着利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专利到期,两款药物将大概率会退出榜单。而PD-1单抗药物纳武单抗、派姆单抗以及CDK抑制剂帕博西尼将有望扛起肿瘤药市场的大旗,成为新的代表性品种。

表1 2017年全球TOP10肿瘤药(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药监局

四、我国靶向药治疗起步较晚,未来增长空间广阔

我国是癌症发病大国,发病人数逐年持续上升,且癌症是我国居民第一大致死原因,2017年,我国死于恶性肿瘤的城市居民人数占比为26%,是第一大致死因素;死于恶性肿瘤的农村居民人数占比为23%,仅次于心脏病的致死率。基于此,我国癌症治疗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抗癌药市场规模高达1268亿元,较上年增长14.27%,预计未来抗癌药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12.30%,在2022年中国的抗癌药市场规模将高达2264.61亿元。

图5 2017年居民主要致死原因占比

(外圈:农村,内圈:城市)

数据来源:平安证券

图6 2010-2022年我国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平安证券

2005年由阿斯利康研发的吉非替尼成为首个进入中国市场的靶向药。2011年由贝达药业研发的埃克替尼获批,成为中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2018年由和记黄埔医药自主研制的呋喹替尼上市,成为我国首个从研发到新药上市申请都在国内完成的主流抗癌新药。以贝达药业、恒瑞医药、正大天晴等为代表的靶向药企业集中分布于江苏、上海等地。靶向药研制主要依托东南沿海的大型药企。

图7 我国部分靶向药企业分布

资料来源:火石创造

图8 我国部分靶向药科研单位分布

资料来源:火石创造

截至2017年底,CFDA共批准160个抗肿瘤药物(不含辅助药物),其中化学药物120个,生物制品40个;靶向药物仅有37个,其中8个为国产靶向药。在FDA批准的90多个靶向药中,仅有1/3在中国上市,中国肿瘤患者可选择的抗肿瘤新药仍然不多。

但是随着注册审批速度提升,以及一系列鼓励进口抗癌药物在国内上市的政策实施,2018年审批速度明显加快,新批准上市9个靶向抗癌药。近两年具有创新意义的靶向抗肿瘤药物均被纳入了CDE“优先审批”名单,2015-2018第三季度仅替尼类药物就有117个申报CDE生产或临床(包括原研药与仿制药),未来几年我国将有大量靶向药物上市。

表2 我国肿瘤靶向药创新原研药信息

资料来源:火石创造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五、靶向药未来市场预测

1.肿瘤靶向药物是全球研发热点

IMS Health的报告显示,全球肿瘤药物市场由2015年的832亿美元大幅增长至2019年的143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6%,分别占全球医药市场的7.5%和10.8%。并预计,到2020年全球肿瘤药市场将超过1500亿美元,比2015年的832亿美元增长近50%。

当前全球肿瘤药物为千亿美元巨大市场,其中抗肿瘤靶向药占比近50%,2011-2015 年复合增速为18%,明显高于激素类肿瘤药(5年复合增速为6%)和细胞毒类肿瘤药(5年复合增速为3%)。2011-2016年全球68个抗肿瘤新药获批上市,靶向药占80%以上。2016年后续肿瘤药在研管线共计631个研究项目处于临床II/III期,其中近90%为靶向药物,靶向生物药占比从2006年的21%提升至2016年的43%,有望成为未来肿瘤药的主力。2015年全球TOP10畅销肿瘤药中9个为靶向药物,销售总额达420亿美元,随着后续靶向药物陆续获批,未来靶向药物占比有望继续攀升。

图9 2010-2020年全球肿瘤药市场预测情况(亿美元)

数据来源:火石创造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2.紧跟热点、迎头赶上:国产靶向抗癌药后劲十足

快速增长的市场促使越来越多国内上市药企也加入抗肿瘤创新药物的研发。A股上市公司中,恒瑞医药、复星医药、丽珠集团、贝达药业等多家企业在肿瘤领域有所布局。尽管进入研发比较晚,但紧跟热点,重点切入靶向抗肿瘤药物领域,即靶向小分子与单抗、融合蛋白等生物制品。目前,CFDA已经批准8个国产1类靶向抗癌新药上市,其中6个为靶向小分子抗癌药物,2款为生物大分子类药物,大部分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审批时间缩短。长期以来,中国新药评审耗时长,从申请临床到上市平均63个月,远超美国新药平均10个月的审批时间。2015年以来,为加快审评审批、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在原有药品注册特殊审批通道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优先审评审批制度,先后将未在境内外上市的创新药、未在中国上市的境外原研药、列入重大专项的新药、防治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新药等纳入优先审评通道以鼓励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药物研发。

医保政策支持。2019年8月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发布,重点支持创新药、大病用药(如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儿童药等。97个谈判药全部纳入医保目录乙类药品范围,价格平均降幅为60%,涉及肿瘤、罕见病、慢性病和儿童用药等10余个临床治疗领域。政策利好肿瘤药物研发和市场扩容,未来关于肿瘤药的政策利好仍会延续,或涉及配套的审批、市场准入、医保报销等各方面。

国内龙头企业潜力巨大。国内外肿瘤靶向药市场代差明显,抗肿瘤靶向药领域竞争程度低,国内龙头企业潜力巨大。国内新药审批效率与欧美国家差距较大,目前有19个抗肿瘤靶向小分子(其中3个为中国原研产品)和6个抗肿瘤单抗(2个为原研产品)在国内上市,其中近60%为2010年前在海外上市的品种,近85%的市场份额由外企占领。在高发癌症布局靶向药物将是未来企业竞争核心。目前国内治疗肺癌小分子靶向药主要是第一代替尼类药物,治疗乳腺癌、肝癌、胃癌的小分子靶向药仅有拉帕替尼、索拉菲尼和阿帕替尼,而针对结直肠癌适应症尚无小分子靶向药,其中只有阿帕替尼属于国内企业原研产品。国内单抗领域更是处于导入期,市场份额大部分被罗氏占据,国内企业仅有成都华神的治疗肝癌的碘[131I]美妥昔单抗和百泰生物治疗鼻咽癌的尼妥珠单抗。对于肿瘤免疫疗法PD-1/PD-L1单抗和ADC药物,国内目前没有上市产品。

中国肿瘤药市场仍以细胞毒类药物为主流。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靶向药物占比近75%,但国内肿瘤药市场仍以抗代谢类药物、植物药和烷化剂为代表的细胞毒类药物为主流(将近50%),且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占主导。首先,传统肿瘤药数量品种多、抗肿瘤谱较广、仍多为一线抗肿瘤治疗方案首选;其次,传统肿瘤药价格较靶向药便宜,多进入国家医保或大部分省市地方医保,2012新版基药首次将肿瘤药纳入,全部是传统肿瘤药。2016年样本医院肿瘤药销售前十品种有7个是细胞毒药物。

中国肿瘤市场靶向药占比将逐年提高。国内肿瘤用药市场正在进行产品升级换代,自2005年起传统植物药和烷化剂销售占比逐年递减,靶向小分子占比从2005年的2.0%上升到2016年的8.9%,单抗药物从2005年的3.9%上升到2016年的12.6%。据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统计,2014年中国抗肿瘤市场约837亿,2010-2014年复合增长率近20%。假设肿瘤用药仍以细胞毒类等低价药物为主,预计2020年前中国肿瘤药市场将达到1000亿元,参考欧美国家靶向药比例,中国靶向药目标市场容量可达400-500亿元。

天真的飞机
现代的果汁
2025-07-05 17:46:52

近年来,全球新药研发突飞猛进,在丰富老靶点药物管线的同时,新靶点药物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研发投入。我国随着国力的不断提升,新药研发领域也正在追赶全球前沿,不断向医药创新强国迈进。据药融云《中国 I 类新药靶点白皮书》显示,自 2016 年至 2021 年期间,我国Ⅰ类新药申请受理数量持续增长,涉及靶点数量也在逐年提高,靶点数量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22 %。

中国 I 类新药靶点白皮书

2016-2021年我国合计受理新药1649个,涉及的靶点有 520 个;仅前 6% (30) 的靶点就涉及 41%(681) 的新药,药物同质化严重。

2016-2021新药涉及靶点申请数量TOP30

药融云《中国 I 类新药靶点白皮书》

一、国产热门新药靶点变迁:

在2016-2021年这六年统计期间,国产热门新药靶点申请数量变化迅速且落差巨大,在每年的国产热门新药靶点TOP10榜单里,排名第一的靶点投入最多有24款,最少的只有3款。同一个靶点去年还是排名垫底,今年就能冲进前3;相反还有的靶点一落千丈,一年之间从榜一直接下降多名,甚至还有的直接从榜单掉落,这样的靶点也不在少数。下图展示了2016-2021年国产热门新药靶点申请数量TOP 10及各靶点申请数量变化:

2016-2021年国产热门新药靶点TOP10(动图)

图片来源:药融云《中国 I 类新药靶点

2016-2021年国产热门新药靶点申请数量变化

药融云《中国 I 类新药靶点白皮书》

TOP1:VEGFR

简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是细胞内刺激血管生成的信号蛋白,具备促进血管新生和再生的功能。VEGF通过与细胞膜表面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又称酪氨酸激酶受体)结合,通过一系列信号通路传导产生生物学效应最终导致血管生成。VEGF家族主要包括5种: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目前国产上市VEGFR靶向药共5种分别是正大天晴的安罗替尼、恒瑞医药的吡咯替尼、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康弘药业的康柏西普、和黄医药的索凡替尼等。

变化趋势:“流水的新药,铁打的靶点”VEGFR在统计期常年霸榜,且一直都保持着较高的热度,以超出EGFR 8款领先排在国产热门新药靶点总申请数量第一的位置。在统计的第一年里,热度就很高,排名第二;次年,申请数量翻倍,直接夺下第一;但在中期的两年有点“被冷落”,2018年和2019年的申请数量虽然与2016年一样都是6款,但18年排名第八,在这六年里最差,19年排名第四;近两年势头慢慢恢复,在2020年申请数量同比2019年增长14款,重回榜一。预计之后还会持久的“火”下去。

TOP2:EGFR

简介:EGFR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家族成员之一。EGFR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胶质细胞、角质细胞等细胞表面,EGFR信号通路对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等生理过程发挥重要的作用。该家族包括HER1(erbB1,EGFR)、HER2(erbB2,NEU)、HER3(erbB3)及HER4(erbB4)。HER家族在细胞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国内上市的有9款,分别是艾力斯的甲磺酸伏美替尼、贝达药业的盐酸埃克替尼、豪森药业的阿美替尼、恒瑞医药的马来酸吡咯替尼等。

变化趋势:EGFR也是国产热门新药靶点榜单的元老,比PD-L1只多出一款,排在第二的位置。EGFR前两年趋势较好,与VEGFR不相上下。特别是在2016和2017年,EGFR还是药企争先追捧的靶点,但之后,申请数量一直不增反减,导致排名也越来越差,节节败退,有衰败的趋势,虽然在2021年申请数量有回升,但还是排在了历年最差的第8位。

TOP3:PD-L1

简介:PD-L1是PD-1的配体,可以在多种上皮细胞和造血细胞中表达。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在肿瘤微环境中,PD-1/PD-L1信号通路激活可使T细胞免疫效应降低,介导肿瘤免疫逃逸。PD-L1已被发现在辅助性细胞中表达,对肿瘤免疫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目前国产上市的PD-L1药品共2种,分别是基石药业的舒格利单抗和康宁杰瑞药业的恩沃利单抗。

变化趋势:PD-1\L1是近几年兴起的热门靶点,前几年PD-L1与PD-1的热度不相上下,但PD-L1在2020年开始走红,反超PD-1。PD-L1在单抗、双抗、小分子化药等领域均有企业布局。新药申请数量在统计期内逐步上升,特别是2021年,相比2020年增加13款,达到 24 个,拿下第一。如今风头正盛,成为了药企最青睐的国产热门新药靶点。综合下来看,PD-L1靶点比PD-1靶点更稳定、更有潜力和爆发力。

TOP4:FGFR

简介:FGFR,中文名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家族主要包括 FGFR1、FGFR2、FGFR3和FGFR4 这4种亚型以及一些异构分子,各亚型均具有与配体结合的胞外区、跨膜区和受体磷酸化的胞内区的结构特点,是负责细胞增殖和分化的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的一部分。在国内获批上市的有4款,和记黄埔的索凡替尼、正大天晴的盐酸安罗替尼、睿星基因的吡非尼酮和双鹭医药的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变化趋势:FGFR也是一个“老”靶点,前3年的热度很高,排名稳定在国产热门新药靶点的前三名,但在2019年申报数量却出奇的只有3款,没能上榜;之后年再上榜后排名就变得大起大落,2020年重回第二的位置,2021年却掉到了末尾。

TOP5:PD-1

简介: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也称为CD279(分化簇279),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通过向下调节免疫系统对人体细胞的反应,以及通过抑制T细胞炎症活动来调节免疫系统并促进自身耐受。这可以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它也可以防止免疫系统杀死癌细胞。目前国内上市有6款国产PD-1药物,分别是恒瑞医药的卡瑞利珠单抗、正大天晴/康方生物的派安普利单抗、誉衡生物的赛帕利单抗、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

变化趋势:PD-1在上榜前3年比较受药企追捧,并于2019年夺下国产热门新药靶点的榜首;但在2020年却迎来当头一棒,直接掉到第十;2021年又有回升,排名第五。如此可以看出,PD-1靶点在排名上,落差较大,最大掉落9名;在每年的申请数量上,变化也不大,最多只有13个申请,虽然2019拿下了第一,但是也只有10个申请药物。

二、2022年发现国内最有潜力的靶点

从2016-2021国产热门新药靶点变迁中可以看出,我国药企在新药研发上有着盲目扎堆热门靶点的现象,导致热门靶点赛道拥挤,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颁布政策鼓励创新药,提倡创新药要有差异化地进行研发,拒绝盲目跟风创新。药企应该及时调整研发策略,以患者为导向,根据政策保民生,提高患者用药可及性。另外,在2022年甚至未来药企急需发现新的潜力靶点。

l 用全球药物研发 IND 以上的靶点除去中国药物 IND 以上所涉及的靶点,得到的就是“中国新”靶点;

l 靶点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药物处于 IND 以上阶段,即在成药性上获得了一定的验证;排除国内在IND以上药物涉及靶点,即国内还没有该靶点的药物处于 IND 以上阶段;排序后,得到“中国新”靶点中的热门,研究价值更大;

l 后续可在药融云数据库中,查询针对这些靶点开发的药物主要的疾病领域,通过流行病学数据以及与公司自身的战略的适配性,来选择靶点进行深一步研究;

中国1类靶点白皮书

淡淡的短靴
缓慢的耳机
2025-07-05 17:46:52
首先,回答您关于呋喹替尼销售的问题,比较遗憾目前该药仍处在临床试验阶段,暂未上市销售,业内预计今年有希望上市但具体时间未知,价格尚不清楚。其次,回答关于疗效,目前呋喹替尼联合吉非替尼作为三线化疗方案,在临床试验中已被证实在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安全有效,可延缓患者的肿瘤进展。希望上述信息对你有帮助,祝一切顺利!

忧伤的羊
感性的白开水
2025-07-05 17:46:52

近年来国内新药研发受国内政策和市场的影响,药物研发突飞猛进,在丰富老靶点药物管线的同时,新靶点药物的研发投入更是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伴随着医药政策的成熟,国内创新药企及海外企业的入场,促使国内老牌药企转型为创新型药企。

据中国Ⅰ类新药靶点白皮书的热门靶点分析,在目前上市和在研药物靶点中,2021年有5大热门靶点,吸引药企纷纷布局,分别为PD-L1、PD-1、VEGFR、Claudin 18.2、CD3。

PD-L1

1、主要作用机制

PD-L1是PD-1的配体,可以在多种上皮细胞和造血细胞中表达。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在肿瘤微环境中,PD-1/PD-L1信号通路激活可使T细胞免疫效应降低,介导肿瘤免疫逃逸。PD-L1已被发现在辅助性细胞中表达,对肿瘤免疫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代表药物

中国Ⅰ类新药靶点白皮书显示,目前国产上市的PD-L1药品共2种,分别是基石药业的舒格利单抗和康宁杰瑞药业的恩沃利单抗,PD-L1 在单抗、双抗、小分子化药等领域均有企业布局;新药申请在统计期内数量排名逐步上升,PD-L1 处于临床前的药物数量最多,首次申请新药数量在 2021 年达到 24 个。

中国1类新药靶点白皮书

中国1类新药靶点白皮书

PD-1

1、主要作用机制

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也称为CD279(分化簇279),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通过向下调节免疫系统对人体细胞的反应,以及通过抑制T细胞炎症活动来调节免疫系统并促进自身耐受。这可以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它也可以防止免疫系统杀死癌细胞。

2、代表药物

国内上市6款国产PD-1药物,分别是恒瑞医药的卡瑞利珠单抗、正大天晴/康方生物的派安普利单抗、誉衡生物的赛帕利单抗、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在2016-2021年国内PD-1上市药物最多,在全新的肿瘤治疗模式,狂揽数十个肿瘤适应症、低毒副作用、联合用药基石……一时间“治愈神话”不断,市场行情一路高歌猛进。

中国1类新药靶点白皮书

中国1类新药靶点白皮书

小结:作为近年来最火的靶点PD-1/PD-L1,依旧是业内关注的焦点,但国内 PD-1/PD-L1 单抗数量繁多,赛道拥挤,多家企业布局这一领域,据药融云数据库显示,目前国内已上市PD(L)-1 单抗共有 10 款产品,包括 8 款 PD-1 单抗(6款国产,2款进口)和 4 款 PD-L1(2款国产,2款进口),在国家医保谈判中大幅度的降价纳入医保目录,竞争压力又不断增大,PD(L)-1 单抗的年化费用也在持续降低。

国内企业纷纷调整战略,比如百奥泰在2021年3月宣布终止BAT1306(即重组人源化抗PD-1单克隆抗体注射液)临床试验。在披露BAT1306项目终止原因时,百奥泰指出,从各家PD-1单抗的临床数据来看,预计未来2~3年,全球上市的PD-1产品可能超过20个,国内又是PD-1竞争最激烈的地区,据药融云数据库统计,全球154个PD-1产品中85个由中国企业研发或合作开发,占比达到55%,国内赛道拥挤,使得国内企业纷纷调整战略。

VEGFR

1、主要作用机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是细胞内刺激血管生成的信号蛋白,具备促进血管新生和再生的功能。VEGF通过与细胞膜表面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又称酪氨酸激酶受体)结合,通过一系列信号通路传导产生生物学效应最终导致血管生成。VEGF家族主要包括5种: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

1971年Folkman首次提出了肿瘤性血管生成理论,肿瘤的生长依赖于肿瘤的血管生成。VEGF(VEGFR)靶点抗体通过特异性结合VEGF(VEGFR),从而抑制下游信号通路,实现抑制血管生成的目的。

2、代表药物

据中国1类新药靶点白皮书显示目前国产上市VEGFR靶向药共5种分别是正大天晴的安罗替尼、恒瑞医药的吡咯替尼、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康弘药业的康柏西普、和黄医药的索凡替尼等,VEGFR 家族在2016年到2021年保持了较高的热度。

小结:VEGFR小分子抑制剂大多是多靶点抑制剂,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包括胃癌、肝癌和肾细胞癌等大癌种。VEGFR小分子抑制剂的适用症较广,选择合适的领域进行推广,对销量的提高有重要影响。例如,安罗替尼,其第一个适应症是三线NSCLC,之前几乎是空白市场,药物的销量迅速增长。

中国1类新药靶点白皮书

Claudin 18.2

1、主要作用机制

Claudins是一个蛋白质家族,其作用是维持控制细胞间分子交换的紧密连接。广泛分布于胃、胰腺和肺组织,可用于诊断和治疗。CLDN18.2亚型是一种胃特异性亚型,自从Sahin发现CLDN18.2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分子,并且只在癌细胞中广泛表达,它就成为一种理想的靶点。CLDN18.2通常埋藏在胃粘膜中,正常组织中的单克隆抗体基本上接触不到,恶性肿瘤的发生会导致紧密连接的破坏,使肿瘤细胞表面的CLDN18.2表位暴露出来,成为特定的靶点。

2、代表药物

Claudin 18.2 为填补胃癌靶向治疗多年空白的新兴靶点,自 2019 年国内企业首次注册申报以来,热度持续增长;目前共16款药物获批临床,研发阶段最高的药物处于临床二期,该靶点成为近年来药企们争相研发的方向之一。

小结:我国胃癌患病人数为48万例,位列全球前三 ,胃癌领域的热门靶点Claudin 18.2,就是当下研发扎推的一个热门靶点,国内研发进度最高为临床二期,Claudin 18.2作为极具前景的肿瘤靶向治疗靶点,众多创新药企争相布局,成为必争之靶点高地。

中国1类新药靶点白皮书

CD3

1、主要作用机制

CD3抗原作为T细胞表面的重要标志,是由四条蛋白链(CD3γ、 CD3δ 、CD3ε、CD3ζ)组成的蛋白复合物结构。T淋巴细胞活化是免疫应答的基础,T淋巴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的刺激。第一信号为特异性抗原识别信号,即APC表面的MHC-抗原肽复合物和TCR-CD3复合物结合,将刺激信号传入细胞内,第二信号为协同刺激信号,即APC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和T细胞表面系统刺激分子如CD8等结合。

2、代表药物

CD3 是双抗药物研究的主流靶点,据药融云数据库显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双抗药物卡妥索单抗即是针对该靶点的,据了解目前国内最高研发阶段为临床二期,共13种药物正在研发。

小结:CD3抗原在T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过程具有重要作用。通过CD3ε可以介导T细胞特异性攻击癌细胞,是T细胞导向的双特异性抗体(bsTCEs)主要作用机制。目前各个研发公司的双抗平台,都对T细胞导向的双特异性抗体(bsTCEs)进行了布局。总体来讲对于抗CD3ε端,目前以单价为主,适中的亲和力,来降低毒性问题。癌细胞靶点端,各家公司的肿瘤抗原各有不同。目前数据显示,血液瘤对应的靶点发展较快,实体瘤对应靶点发展较慢,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从分子设计和肿瘤微环境等方面解决毒性问题。

中国1类新药靶点白皮书

总体来说国产热门靶点中,都是针对肿瘤研发靶点,其中PD-1/PD-L1是目前国内非常火热的靶点,但布局药企众多,赛道拥挤,药企在研发立项时应结合自己公司实力判断是否投入,或转其它赛道;其中Claudin 18.2靶点为目前比较热门的胃癌类靶点,国内最高研发阶段在临床二期是极具前景的研发,众多药企争相布局,成为必争靶点格局;VEGFR在近几年一直保持高强度热度;以及CD3血液瘤对应的靶点发展较快,实体瘤对应靶点发展较慢,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欢呼的机器猫
机智的手套
2025-07-05 17:46:52
不局限于结直肠癌,我认为所有癌种治疗的最新技术应该就是细胞免疫疗法了,像CAR-T疗法、PD-1/PD-L1疗法、MSI-H疗法等,目前都有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具体大家可以通过全球肿瘤医生网了解最新的免疫疗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