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中现象有哪些?
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中,现象包括:
在碳酸钠溶液层上方有无色油状液体出现,而且能闻到香味。
其化学反应的方程是为:
乙酸乙酯是无色透明液体,低毒性,有甜味,浓度较高时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对空气敏感,能吸水分,使其缓慢水解而呈酸性反应。能与氯仿、乙醇、丙酮和乙醚混溶,溶于水(10%ml/ml)。能溶解某些金属盐类(如氯化锂、氯化钴、氯化锌、氯化铁等)。相对密度0.902。熔点-83℃。沸点77℃。折光率1.3719。闪点7.2℃(开杯)。易燃。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11.3ml/kg。
因为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种溶解度不同,并且乙醚在上层。
萃取是一种常用分离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组分在不相容溶剂中溶解度不同或在吸附剂上的吸附性不同来分离混合物。萃取过程无化学变化,是一个物理过程。萃取的方法多样。包括液液萃取,或抽提,液固萃取,或浸取,气液萃取和气固萃取等。
萃取分离用途广泛,可应用于实验室中目标样品的制备与纯化,也可应用于实际工业生产,如化学,冶金,原子能,食品,石油炼制中。萃取是利用系统中组分在溶剂中有不同的溶解度来分离混合物的单元操作。溶剂萃取工艺过程一般由萃取,洗涤和反萃取组成。一般将有机相提取水相中溶质的过程称为萃取。水相去除负载有机相中其他溶质或者包含物的过程称为洗涤。相解析有机相中溶质的过程称为反萃取。
乙酸乙酯的密度要小于碘水,所以浮在上层,无色,下层碘水则呈现出棕黄色。
将容器倒转静置后,上层是碘的乙酸乙酯溶液。若此时乙酸乙酯中碘的含量较大,则为紫红色,如果含量较小就呈现为黄色。
分配定律是萃取方法理论的主要依据,物质对不同的溶剂有着不同的溶解度。同时,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加入某种可溶性的物质时,它能分别溶解于两种溶剂中,实验证明,在一定温度下,该化合物与此两种溶剂不发生分解、电解、缔合和溶剂化等作用时,此化合物在两液层中之比是一个定值。
和溴水:颜色褪去
和石蕊:颜色变红
乙醇:和钠:有少量气泡、钠沉在底部、并上下浮动
和溴水:颜色到下层去、是萃取
如果和液溴、则颜色褪去(是加成反应、区别于乙酸)
和石蕊:颜色变蓝
苯:和钠:无反应
和溴水:颜色褪去(是取代反应生成硝基苯、和氢溴酸、区别于乙醇)
和石蕊::无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