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P生物化学名字是什么
三磷酸尿苷简称UTP。是3分子的磷酸结合在尿苷的核糖5′-OH基上的核苷酸。为伯格维斯特和多伊奇(R.Bergkvist和W.Deutsch,1953),芒奇-彼 得森等(A.Munch-Petersen等,1953)发现的,分布广泛,是RNA合成的直接前体。
与糖类代谢有密切关系,由UTP与1-磷酸葡糖经酶催化生成UDP-葡糖与焦磷酸。另外,也生成UDP-半乳糖、UDP-半乳糖胺、UDP-萄糖醛酸等。
扩展资料
三磷酸尿苷(英语:Uridine triphosphate,简称为UTP)是一种嘧啶核苷酸,结构中有尿嘧啶、核糖和磷酸。
尿苷三磷酸另外还接有一个三磷酸于5'位置。主要用途是RNA合成(转录)时的原料。 另外UTP也可用作能量来源,功能类似ATP,但较ATP少见。在半乳糖的代谢中,也有UTP的参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磷酸尿苷
1、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
核糖与碱基腺嘌呤脱水结合形成腺苷,腺苷再结合上三分子磷酸基团就形成了三磷酸腺苷,英文简写为ATP。一种不稳定的高能化合物,生物体内最直接的能量来源。
2、GTP——三磷酸鸟苷
DNA复制时的引物和转录时的鸟嘌呤核苷酸的提供者。是三羧酸循环中琥珀酰辅酶A转变为琥珀酸过程中的能量载体,它可以和ATP相互转换。
3、UTP——尿苷三磷酸
3分子的磷酸结合在尿苷的核糖5′-OH基上的核苷酸衍生物。主要用途是RNA合成(转录)时的原料,是RNA合成的直接前体。
4、CTP——三磷酸胞苷
经UTP氨化由酶催化合成,一种在胞苷的核糖-5'-OH基上结合三分子磷酸的核苷酸;有二个高能磷酸键。是RNA生物合成的直接前体之一。
扩展资料:
将ATP中的碱基A替换为G、U或C,则成为另外三种三磷酸苷,分别为三磷酸鸟苷(GTP)、三磷酸尿苷(UTP)和三磷酸胞苷(CTP),它们与三磷酸腺苷(ATP)一起构成了NTP家族。
1、CTP可参与甘油磷脂的合成,或是蛋白质的糖基化;
2、GTP也是细胞信号传导的重要物质,在此过程中它会在GTPase作用下转化为GDP;
3、UTP在糖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1)在半乳糖的降解代谢中,UTP与葡萄糖-1-磷酸形成UDP-葡萄糖,进而使得半乳糖-1-磷酸转变成为UDP-半乳糖,经过差向异构化又形成UDP-葡萄糖;
(2)在乳糖的合成代谢中,半乳糖-1-磷酸可与UTP形成UDP-半乳糖,进而与葡萄糖连接为乳糖;
(3)在糖原的合成代谢中,UTP与葡萄糖-1-磷酸形成UDP-葡萄糖,后者在糖原合成酶的作用下延伸形成糖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腺嘌呤核苷三磷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GTP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utp (尿苷三磷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CTP (三磷酸胞苷)
胰岛素是起降血糖的作用,而胰高血糖素是起到升血糖的作用,二者的关系在生物学上叫“拮抗”。
人体胰岛素分泌过多时,血糖会低于正常值,会影响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此时胰高血糖素就会分泌来提高人体血糖浓度,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是血糖就会增高,胰岛素的分泌就是为了降低血糖
1.DNA双螺旋结构特征
(1)主链(backbone):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主链有二条,它们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以右手方向盘旋,
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主链处于螺旋的外则,这正好解释了由糖和磷酸构成的主链的亲水性。
所谓双螺旋就是针对二条主链的形状而言的。
(2)碱基对(base
pair):碱基位于螺旋的内则,它们以垂直于螺旋轴的取向通过糖苷键与主链糖基相连。同一平面的碱基在二条主链间形成碱基对。配对碱基总是A与T和G与C。碱基对以氢键维系,A与T
间形成两个氢键。
DNA结构中的碱基对与Chatgaff的发现正好相符。从立体化学的角度看,只有嘌呤与嘧啶间配对才能满足螺旋对于碱基对空间的要求,
而这二种碱基对的几何大小又十分相近,具备了形成氢键的适宜键长和键角条件。
每对碱基处于各自自身的平面上,但螺旋周期内的各碱基对平面的取向均不同。碱基对具有二次旋转对称性的特征,即碱基旋转180°并不影响双螺旋的对称性。
也就是说双螺旋结构在满足二条链碱基互补的前提下,DNA的一级结构产并不受限制。这一特征能很好的阐明D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在生物界的普遍意义。
(3)大沟和小沟:大沟和小沟分别指双螺旋表面凹下去的较大沟槽和较小沟槽。小沟位于双螺旋的互补链之间,而大沟位于相毗邻的双股之间。这是由于连接于两条主链糖基上的配对碱基并非直接相对,
从而使得在主链间沿螺旋形成空隙不等的大沟和小沟。
在大沟和小沟内的碱基对中的N
和O
原子朝向分子表面。
(4)结构参数:螺旋直径2nm;螺旋周期包含10对碱基;螺距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的间距0.34nm。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the
principle
of
complementary
base
pairing:
在DNA分子结构中,由于碱基之间的氢键具有固定的数目和DNA两条链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使得碱基配对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就是Adenine(A,腺嘌呤)一定与Thymine(T,胸腺嘧啶)配对,Guanine(G,鸟嘌呤)一定与Cytosine(C,胞嘧啶)配对,反之亦然。碱基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有两个氢键,鸟嘌呤与胞嘧啶之间有三个氢键,即A=T,
G≡C
中文名称
胞苷-5’-三磷酸
中文别名
5'-胞嘧啶核苷三磷酸二钠盐磷酸胞苷钠
英文名称
CTP
英文别名
5'-CYTIDYLATE
TRIPHOSPHATEcytidinetriphosphatecytidine-5'-triphosphatecytosine-5'-triphosphatecytidine
triphosphate-Na2Cytidine
5'-(tetrahydrogen
triphosphate)
CAS号
65-47-4
上游原料
CAS号
中文名称
63-39-8
尿苷-5'-三磷酸
63-37-6
5'-胞苷酸
63-38-7
胞苷-5’-二磷酸
58-96-8
尿嘧啶核苷
4105-38-8
2',3',5'-三乙酰尿苷
65-46-3
胞苷
56-65-5
5’-三磷酸腺苷
下游产品
CAS号
名称
65-47-4
胞苷-5’-三磷酸
56-65-5
5’-三磷酸腺苷
更多上下游产品参见:http://baike.molbase.cn/cidian/1536630
中文名称
胞苷-5’-三磷酸
中文别名
5'-胞嘧啶核苷三磷酸二钠盐磷酸胞苷钠
英文名称
CTP
英文别名
5'-CYTIDYLATE
TRIPHOSPHATEcytidinetriphosphatecytidine-5'-triphosphatecytosine-5'-triphosphatecytidine
triphosphate-Na2Cytidine
5'-(tetrahydrogen
triphosphate)
CAS号
65-47-4
合成路线:
1.通过尿苷-5'-三磷酸合成胞苷-5’-三磷酸
2.通过胞苷-5’-二磷酸合成胞苷-5’-三磷酸,收率约30%;
更多路线和参考文献可参考http://baike.molbase.cn/cidian/1536630
转录过程所需要的原料是:腺嘌呤核苷三磷酸、胞苷三磷酸、鸟苷三磷酸、尿苷三磷酸四种核苷三磷酸。
转录也称为RNA的生物合成,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在DNA依赖的RNA聚合酶催化下,以4种核苷三磷酸为原料,按碱基配对的方式合成一条RNA分子的过程。对于有些RNA病毒,RNA也可以指导合成RNA。转录时,细胞通过碱基互补的原则来生成一条带有互补碱基的mRNA,通过它携带密码子到核糖体中可以实现蛋白质的合成。转录中,一个基因会被读取并复制为mRNA。就是说,以特定的DNA片段作为模板,以DNA依赖的RNA合成酶作为催化剂,合成前体mRNA。在体内,转录是基因表达的第一阶段,并且是基因调节的主要阶段。转录可产生DNA复制的引物,在反转录病毒感染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中文名称
D-氨基葡萄糖-1-磷酸
英文名称
α-D-glucosamine
1-phosphate
英文别名
GP1Glucosamine
1-phosphatealpha-D-glucosamine
1-phosphate[(2R,3R,4R,5S,6R)-3-amino-4,5-dihydroxy-6-(hydroxymethyl)oxan-2-yl]
dihydrogen
phosphate2-amino-2-deoxy-1-o-phosphono-|A-d-glucopyranoseD-glucosamine
1-phosphate
CAS号
2152-75-2
上游原料
CAS号
中文名称
66-84-2
D-(+)-葡萄糖胺
盐酸盐
下游产品
CAS号
名称
2152-75-2
D-氨基葡萄糖-1-磷酸
63-39-8
尿苷-5'-三磷酸
更多上下游产品参见:http://baike.molbase.cn/cidian/1547173
丙酮酸 辅酶A NAD →乙酰辅酶A CO2 NADH H
在植物和一些微生物体内,糖还可循乙醛酸循环分解。此循环是三羧酸循环的支路,因乙醛酸为其中间产物,故名。其总反应是
2乙酰辅酶A NAD 2H2O→琥珀酸 2辅酶A NADH H 即2分子乙酰辅酶A可通过此循环生成一分子琥珀酸,后者不但可补充三羧酸循环上的物质,还可作为合成葡萄糖的前体物质。如植物种子发芽时,乙醛酸循环很活跃,可把贮存脂肪降解所生成的脂肪酸转变成葡萄糖。在动植物和微生物体中,普遍存在的另一条糖的分解途径是磷酸戊糖途径。开始时,6-磷酸葡萄糖经脱氢和脱羧反应生成5-磷酸戊糖和CO2,然后5-磷酸戊糖经过若干复杂的转糖基反应,又生成6-磷酸葡萄糖。整个过程可以看作是每6个6-磷酸葡萄糖分子经过一系列反应重新变成5个分子,另一个分子则分解为CO2。6(6-磷酸葡萄糖) 6O2→5(6-磷酸葡萄糖) 6CO2 5H2O Pi磷酸戊糖途径产能不多,但有独特的生物学意义。首先,核酸中的戊糖赖此途径供应。其次,脱氢反应的辅酶是NADP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反应后产生的还原型辅酶NADPH是生物体的“还原力”,可直接参加合成代谢中许多重要的还原反应,如长链脂肪酸的合成,光合作用组织中磷酸丙糖的还原,许多羟基化反应(如苯丙氨酸转变成酪氨酸),肾上腺皮质固醇的还原等。另外,循环的中间产物还可转变成多种物质。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大气中的CO2合成糖。蔗糖不仅是重要的光合作用产物,而且是糖类在植物体内转运的主要形式;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特别在甘蔗、甜菜、菠萝的汁液中最多。蔗糖在高等植物中的主要合成途径是:
UDPG 6-磷酸果糖→UDP 磷酸蔗糖
磷酸蔗糖→蔗糖 磷酸
式中UDPG是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的缩写符号,其结构式是:
它是由1-磷酸葡萄糖与尿苷三磷酸(UTP)作用生成的。淀粉合成时,主要的葡萄糖基供体是腺苷二磷酸葡萄糖(ADPG)。在酶的作用下,供体将葡萄糖基转移到受体(含葡萄糖基的寡糖)上,经多次重复形成含α-1,4糖苷键的直链淀粉。然后部分α-1,4键酶促转换为α-1,6键,使直链淀粉转化为支链淀粉。人和动物肝脏及肌肉中糖原的合成过程与支链淀粉的合成相似,但以UDPG为葡萄糖基供体,催化反应的酶也不相同。其他单糖如果糖、半乳糖等先转变成1-磷酸葡萄糖,再合成糖原。非糖物质如丙酮酸、甘油、乳酸和大多数氨基酸,以及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代谢物等,可以转变为葡萄糖和糖原。非糖物质转变为糖称作糖异生作用,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在肾脏中也可进行。在糖原储备耗尽时,糖异生作用是葡萄糖的重要来源。糖异生作用中的一些步骤与酵解相同,而方向相反,正好是酵解中某些反应的逆反应。但是,有数个步骤则是由另外的酶催化的不同类型的反应。所以,糖酵解和糖异生是分别独立进行的代谢途径。这很有利于机体对代谢的调节。糖可以分解产生乙酰辅酶A,转而合成脂肪酸;糖又可转变成磷酸甘油;因而糖能转变成脂肪。体内糖原的贮备有限,如食用过多的糖类食物,多余的糖就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这就是食量过大易发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