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出口的医药中间体主要是哪些?
药品生产需要大量的特殊化学品,这些化学品原来大多由医药行业自行生产,但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与生产技术的进步,医药行业将一些医药中间体转交化工企业生产。医药中间体属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医药中间体目前已成为国际化工界的一大产业。目前,中国医药行业每年约需化工配套原料和中间体2000多种,需求量达250万吨以上。
由于出口医药中间体不像出口药品那样会受到进口国的种种限制,以及世界医药中间体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目前中国医药生产所需的化工原料和中间体基本能够配套,只有少部分需要进口。而且由于中国资源丰富,原料价格较低,有许多医药中间体还实现了大量出口。
纵观整个行业,中国医药中间体行业有六大特点:一是企业大多为私营企业,经营灵活,投资规模不大,基本在数百万到一两千万元之间;二是企业地域分布比较集中,主要以浙江台州和江苏金坛为中心;三是随着国家对环保日益重视,企业建设环保处理设施的压力正在加大;四是产品更新速度快,一般入市3-5年后利润率便大幅度下降,迫使企业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或改进工艺,才能获得较高的利润;五是由于医药中间体生产利润高于一般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又基本相同,有越来越多的小型化工企业加入到生产医药中间体的行列,导致业内无序竞争日益激烈;六是与原料药相比,生产中间体利润率偏低,而原料药与医药中间体生产过程又相似,因此部分企业不仅生产中间体,还利用自身优势开始生产原料药。专家指出,医药中间体生产向原料药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但由于原料药用途单一,受制药企业影响很大,国内常发生企业开发出产品后却没有用户的现象。因此,生产企业应当与制药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才能保证产品销售畅通。
1.典型医药中间体市场
1.1.苯乙酸需求继续增大
我国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目前几乎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除专利期内的品种外)我国都能生产,而且成本很低,青霉素产量居世界前位,大量出口供应国际市场;头孢类抗生素基本能够自给自足,还能争取一部分出口。
目前,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配套的中间体我国全部能够自己生产,除了半合成抗生素的母核7-ACA和7-ADCA需要部分进口外,所有的侧链中间体均可生产,而且大量出口。
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配套中间体苯乙酸为例,我国现有苯乙酸生产厂家近30家,总年产能力约2万吨。但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最大的年产2000吨,其他大多年产数百吨。2003年国内苯乙酸总需求量约1.4万吨,消费结构中青霉素G占85%,其他医药占4%,香料占7%,农药及其他领域占4%。随着国内香料、医药、农药等行业的发展,苯乙酸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加。2005年我国医药工业消耗苯乙酸1.4万吨,农药行业约消费500吨,香料行业约消费2000吨。再加上其他领域的消费量,2005年国内苯乙酸总消费量达1.8万吨。
1.2.含氟吡啶类中间体成热点
目前,我国已开发并已投入批量生产的喹诺酮类抗菌药主要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等。其中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生产量最大,约占国内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总产量的98%。
喹诺酮类一般由含氟苯环合成含氟喹啉类化合物后与哌嗪(或甲基哌嗪)缩合而得。我国是世界含氟药物和中间体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有80%以上的含氟中间体供应出口。从整体上看,我国氟苯类中间体发展较早,目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三氟甲苯类中间体发展较晚,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而对于杂环芳香族化合物特别是含氟吡啶类,我国目前只有个别研究单位和生产厂家拥有含氟吡啶类中间体的合成技术,因此,含氟吡啶类中间体将成为今后几年国内含氟中间体研发的主要方向之一。
1.3.对氨基酚缺口较大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解热镇痛药生产国,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安乃近等品种的产量均超万吨,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安替比林等品种的产量超过1000吨。目前我国解热镇痛药的产量增长很快,预计今后还将以8%左右的速度增长。为解热镇痛药配套生产的中间体产量大,生产企业多。随着解热镇痛药的增长,其中间体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国内扑热息痛消费量快速增加,出口也呈迅猛增长势头。对氨基酚是合成扑热息痛的重要中间体,近年来也增长迅速。目前,我国对氨基酚年产量约为3.2万吨,2005年国内扑热息痛产量达到5万吨以上,医药工业消耗对氨基酚4.5万吨,再加上在其他领域的应用,2005年对氨基酚总需求量约为5万吨,市场缺口较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2.我国医药中间体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大制药公司从节省生产成本与环保要求的层面考虑,将其医药中间体的生产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或者多从发展中国家进口质量可靠的医药中间体。这都给我国的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带来了极好的商机。由于多年累积的技术优势和未来医药市场的巨大需求,我国医药中间体行业蕴蓄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家对环保日益重视,环保成本对中间体生产行业来说将是一道不容忽视的难题。
2.1.选择优势品种
我国的医药中间体产品链上,中、上游基础原料药的中间体产品由于应用领域较广泛,占据了整个链条的优势地位,因此得到了较快速的发展,也在市场上备受瞩目。
然而,我国医药中间体产品出口也遭到了来自其他国家的压力,特别是印度。印度在医药产业上飞速崛起,如今与我国形成了竞争与共生的关系。事实证明,在我国医药中间体主要的出口地区欧盟、北美、中东、东南亚等,来自印度的冲击不容小视。
由此,我国医药中间体行业必须调整出口策略。选择有竞争力的中间体品种或将是一个有效的突破口。具体品种来看,磺胺类、四环素类、安乃近等商品是我国较早走出去的品种。随着时间推移,我国的医药中间体发展迅速,从目前部分品种占全球的主要产销份额可见我们的优势。如VC、青霉素、对乙酰胺基酚、扑热息痛、柠檬酸等占了全球60%以上的份额,阿莫西林、头孢曲松、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均为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产品种类。在产品分类上,抗感染药、维生素、解热镇痛药、氨基酸等是我国出口型原料药系列,占全部原料药出口总量的90%以上,相应的中间体国内需求量也较大。
相关的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应该注意的是:随着形势的推移,医药中间体的研究和生产也要有所调整。疾病谱的变化将造就医药市场新的领域,相应的医药中间体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带来了新的机遇。据预测,2010年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有精神疾病、绝经期疾病、勃起功能障碍、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鼻窦炎、偏头痛、糖尿病、老年性疾病、致命性感染等,这必将迎来相关药物中间体需求的增加。
2.2.出口结构要升级
尽管我国医药中间体产业面临走强的趋势,但也要看到,在药品产业的金字塔形价值排布来看,医药中间体利润处于塔底,甚至低于大宗原料药。而事实上,我国医药中间体行业自身也存在如产品附加值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渠道建立不畅、信息支持不足、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等等方面的“短板”,再加上水电煤运和化工原材料的涨价、环保成本的提高以及部分医药商品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外因,其国际市场优势竞争力渐渐受到威胁。
国内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对国际市场的把握缺乏经验,对贸易国(区域)医药市场、政策、贸易规则亦缺乏系统研究,以致中间体出口的综合质量并不高。因此,专家提出,必须改变国内中间体的出口结构,产业自身建设及生产软件建设亟待加强,努力打造一批具有cGMP、FDA、E/DMF、COS等认证的企业和产品。
2.3.加速形成核心竞争力
即使对于利润相对较好的企业,如何形成核心竞争力,树立自有品牌,增强技术消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应是考虑之中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国内医药中间体行业必须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加速形成核心竞争力。
目前,国内多数企业已经对“大路货”失去了兴趣,皆认为即使行情出现好转,其盈利水平也不会太高,所以,各种所谓的特色原料药才会大受追捧,企业不惜重金投入全力转产。然而,值得反思的是,特色原料药的需求比较有限,一旦市场供应量激增,价格波动极大,中间体生产企业所承担的经营风险将是巨大的。因此,企业要做的,不是追逐短期利益的盲目跟风,而是寻找到维持企业利润“长青”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尽管国内中间体生产和出口的主力军是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三资企业近年来也得到快速成长,但整体来看,中间体生产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实力有限,行业竞争激烈但处于无序状态。
目前一些国外的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已经在积极实施进军中国的发展计划,尽管产品定位不同,但这对国内大大小小的医药中间体企业来说压力又更添一重
如下:
梳理一下目前a股产业链有哪些:
1,美诺华,sm1片段可用于盐野义特效药合成,这个就不说了,国内外特效药产业链通吃,关键公司还配合,已经在新冠药上产生实锤利润了。
2,金城医药,周四晚上金城的年报可能大家都忽略了,之前大家都以为它的中间体只是实验室阶段,结果人家已经大卖了,还是sm1的上游。
3,同和药业,原料药和中间体深耕日本市场,和盐野义君实生物都有多年的合作关系,据说正在争取盐野义和君实特效药的cdmo订单(大家可以电话去核实)对于盐野义需要的关键中间体都生产能力。
4,中欣氟材,特效药中间体三氟溴苄,已给客户提供样品试用,机构给200亿估值。
5,京新药业,既有三氟溴苄产能也有也有三氟溴苄上游三氟苯甲酰氯产能,涉及到氟化工的股大家一定要重视,因为不容易扩产其他公司也不容易进入。
6,永太科技,盐野义和辉瑞的生产技术不一样,盐野义的生产路线,国内永太科技技术最强。
7,星湖科技,盐野义特效药中间体三氟甲苯+辉瑞利托那韦。
8,亚邦股份,生产中欣氟材的上游,不过又被盘后澄清了。
9,湖南海利,生产盐野义特效药中间体,叔丁基异氰酸酯。
10,国邦医药,两种特效药中间体的合成溶剂硼氢化钠,它家生产。
11,本立科技,已量产氟苯甲酰氯,已试产二氯氟苯,都可用于合成盐野义特效药原料三氟溴苄。
12,海辰药业,sm1,既是辉瑞链也是盐野义链。
13,闰土股份,三氟甲苯,特效药中间体原料。
14,大洋生物,三氟乙酸,股性太差。15,上海医药,逻辑类似于中国医药。
对氯三氟甲苯又名对氯三氟甲基苯(英文名称p-Chlorbenzotrifluorid)又名4-氯三氟甲苯(4-Chlorobenzotrifuoride);对氯三氟苄;对氯苄川三氟;简称 PCBTF。无色透明液体,不溶于水,可溶于醇、醚、苯等有机溶剂,分子式为C7H4F3Cl。
对氯三氟甲苯为易燃、有毒化学品,对皮肤、眼睛又刺激作用,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能燃烧,并散发有毒气体。
医药股短期最大的问题,不是基本面的问题,而是筹码结构的问题。要走好估计还需要2周至4周的时间,拐点才会出现。整理了相关个股,供大家参考。
1、恒瑞医药(化学制药)
现价:40.95,总市值:2619亿,流通市值:2612亿,2021年三季度:0.66
题材概念:国内化学制药、创新药龙头。A股最大市值医药股。
主营业务:药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2、华海药业(化学制药)
现价:20.99,总市值:313亿,流通市值:305亿,2021年三季度:0.41
题材概念:国内特色原料药行业的龙头企业,是全球最大的普利类和沙坦类药物提供商。
主营业务:片剂、硬胶囊剂、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的制造与销售。
3、通化东宝(化学制药)
现价:10.15,总市值:206亿,流通市值:206亿,2021年三季度:0.52
题材概念:国内胰岛素龙头股。
主营业务:生产、销售中西成药、生物制品及塑料建材。
4、药明康德(医药研发)
现价:104.80,总市值:3098亿,流通市值:2669亿,2021年三季度:1.22
题材概念:CXO完整产业链龙头,小分子药物临床前CRO,国内化学制药CMO排名第一。
主营业务:主营业务为小分子化学药的发现、研发及生产的全方位、一体化平台服务,以全产业链平台的形式面向全球制药企业提供各类新药的研发、生产及配套服务;此外,发行人还在境外提供医疗器械检测及境外精准医疗研发生产服务。
5、昭衍新药(医药研发)
现价:96.88,总市值:369亿,流通市值:310亿,2021年三季度:0.95
题材概念:药物非临床安全性龙头,药物临床前研究服务。
主营业务:以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服务为主的药物临床前研究服务和实验动物及附属产品的销售业务。
6、迈瑞医疗(医疗器械)
现价:323.28,总市值:3930亿,流通市值:3930亿,2021年三季度:5.48
题材概念:国内医疗器械龙头。
主营业务: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营销及服务,始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致力于为全球医疗机构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
7、凯利泰(医疗器械)
现价:9.10,总市值:65.53亿,流通市值:65.21亿,2021年三季度:0.28
题材概念:椎体成形微创介入手术系统、骨科手术器械龙头。
主营业务:椎体成形微创介入手术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8、寿仙谷(中成药)
现价:52.46,总市值:80亿,流通市值:80亿,2021年三季度:0.58
题材概念:国内灵芝龙头。
主营业务:从事灵芝、铁皮石斛等名贵中药材的品种选育、栽培、加工和销售。
9、太极集团(中成药)
现价:18.86,总市值:105亿,流通市值:105亿,2021年三季度:0.45
题材概念:中成药龙头之一,前期中成药板块的领头羊,业绩大增预期。
主营业务:中成药、西药、保健用品、医疗包装制品、医疗器械产销及原材料、中药材、药用包装的进出口业务。
10、江中药业(中成药)
现价:11.81,总市值:74.40亿,流通市值:73.73亿,2021年三季度:0.72
题材概念:中成药龙头之一,老牌OTC企业,江中牌健胃消食片。
主营业务:从事药品和大 健康 产品的生产、研发与销售。
11、通策医疗(医疗服务)
现价:11.81,总市值:476亿,流通市值:476亿,2021年三季度:1.93
题材概念:国内口腔医疗龙头股。
主营业务:投资管理,医疗器材的经营、进出口业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以及其他无需报经审批的一切合法项目
12、卫宁 健康 (医疗服务)
现价:11.51,总市值:247亿,流通市值:208亿,2021年三季度:0.12
题材概念:国内医疗信息化(云平台)龙头股。
主营业务:公司主要从事医疗软件研究开发、销售与技术服务业务,并为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13、星湖 科技 (新冠特效药概念)
现价:5.78,总市值:42.72亿,流通市场42.72亿,2021年三季度:0.108
题材概念:资产注入、新冠特效药、业绩大增预期。全资子公司四川久凌制药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抗HIVI病毒药物利托那韦的原料药生产企业,利托那韦是辉瑞新冠口服特效药的重要原料药。
主营业务:生产、销售化学原料药、核苷(酸)类及氨基酸类生化产品;食用调味剂、调味产品等。
14、大洋生物(新冠特效药概念)
现价:34.58,总市值:20.75亿,流通市值:14.07亿,2021年三季度:1.16
题材概念:辉瑞新冠药物重要原材料三氟乙酸乙酯生产企业,而且定价比较高。
主营业务:从事无机盐、兽用原料药等化学原料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15、前沿生物(新冠特效药概念)
现价:15.92,总市值:57.27亿,流通市值:29.93亿,2021年三季度:-0.49
题材概念:公司注射用抗新冠病毒在研新药FB2001,已在美国开展临床1期试验,并已在中国获批开展临床1期桥接试验。
主营业务:致力于研发、开发、生产及销售针对未满足的重大临床需求的创新药。
不作推荐或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