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川椒简介
川椒为中药名,出自《太平圣惠方》。为《日用本草》记载的花椒之处方名。
详见百科词条:川椒 [ 最后修订于2015/8/31 11:46:26 共42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川椒如下:
川椒,中药名。为芸香科植物青椒(香椒、青花椒、山椒、狗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et Zucc.或花椒(蜀椒、川椒、红椒、红花椒、大红袍)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的干燥成熟果皮。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去除种子及杂质。生用或炒用。
川椒与川椒目的区别
小鸟在蓝天飞翔 >《药》
阅1422转82020.10.01关注
1、入药部位不同:川椒:川椒的入药部位是果皮。川椒为芸香科植物青椒(香椒、青花椒、山椒、狗椒)或花椒(蜀椒、川椒、红椒、红花椒、大红袍)的干燥成熟果皮。川椒目:川椒目是入药部位是种子。川椒目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种子。2、功效不同:川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川椒目:利水消肿,祛痰平喘。用于水肿胀满,哮喘。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3、性味不同:川椒:辛、麻,温。川椒目:苦、辛,温。4、炮制方法不同:川椒: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去除种子及杂质。生用或炒用。川椒目: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炒出汗(油)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椒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川椒
川椒与川椒目都来源于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植物花椒或青椒,但功效却完全不同。简言之,芸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果实外壳为川椒,而果实内核种子为川椒目。
川椒,中药名。为芸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去除种子及杂质。生用或炒用。川椒是成熟的果皮,味辛,性热,归脾、胃肾经,具有温中、止痛、杀虫的功效,用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常与干姜、人参、苍术、厚朴等配伍;单用本品炒热布包温熨可用于治疗腹痛;花椒还可用于蛔虫引起的腹痛、呕吐、吐蛔,常与乌梅、干姜、黄连配伍。
川椒目,为芸香科植物花椒 或青花椒的干燥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除去果皮及杂质。川椒目是成熟的种子,味苦,性寒,归脾、膀胱经,具有行水、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水肿胀满、痰饮咳喘、不能平卧,常与防己、葶苈子、茯苓配伍。
一川椒是什么
川椒也就是我们炒菜常放的花椒,可能是因为四川人喜欢吃而得名。花椒气味芳香,能除各种肉类的腥膻臭气,促进唾液分泌,增加食欲,据说还能降低血压。
别名:川椒、檓、大椒、秦椒、南椒、巴椒、蓎藙、陆拨、汉椒、点椒。香椒、大花椒、青椒、青花椒、山椒、狗椒、蜀椒、红椒、红花椒、大红袍。
二川椒的文献综述
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的《药性歌括四百味》中指出:“川椒辛热,驱邪逐寒,明目杀虫,温而不猛。胡椒味辛,心腹冷痛,下气温中,跌扑堪用。”
《子计然》: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秦椒,出陇西天水,细者善。陶弘景:秦椒今从西来,形似椒而大,色黄黑,味亦颇有椒气,或呼为大椒。蜀椒,出蜀郡北部,人家种之,皮肉厚,腹里白,气味浓。凡用椒皆火微熬之,令汗出,谓为汗椒,令有势力。椒目冷利去水,别入药,不得相杂。《药对》:蜀椒,得盐味佳。可收水银。中其毒者,凉水、麻仁浆解之。《唐本草》:秦椒,树叶及子都似蜀椒,但味短实细。蓝田秦岭间大有。《本草衍义》:此秦地所实者,故言秦椒,大率椒株皆相似,秦椒但叶差大,椒粒亦大而纹低。不若蜀椒皱纹高为异也。然秦地亦有蜀种。《本草纲目》:秦椒,花椒也。始产于秦,今处处可种,最易蕃衍。其叶对生,尖而有刺,四月生细花,五月结实,生青熟红,大于蜀椒,其目亦不及蜀椒目光黑也。
川椒是花椒吗?
同为花椒,只是出产地不同所具有的功效略有不同,川椒一般麻香,药效强些。
三川椒是麻椒吗?
不一样,麻椒发棕,发灰,味道巨麻,花椒颜色发红,主要是用来出花椒的香味儿的,川椒和花椒是一个东西。
四川椒的功效
川椒味辛、性热,归脾、胃经功效:芳香健胃,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解腥主治:呕吐,风寒湿痹,齿痛等症。除各种肉类的腥气促进唾液分泌,增加食欲使血管扩张,从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一般人群均能食用,孕妇,阴虚火旺者忌食。
第1步散寒燥湿
用于胃腹冷痛、呕吐不能食,可与干姜、党参等同用,如大建中汤。
用于久寒腹痛腹泻冷沫者,可与附子、干姜同用。
用于胃脘寒痛、脊背凉痛,可与附子、半夏同用。
第2步除湿杀虫
用于蛔虫引起的上腹疼痛,即胆道蛔虫,可与乌梅、黄连等同用,如乌梅汤。
用于疥疮、皮肤瘙痒起水疱丘疹,用本品内服或外洗均可,可疏风止痒、祛湿杀虫
治阴囊湿疹、阴囊潮湿瘙痒,可内服外洗。
用于脚气属寒湿者,以本品内服外用均可,有除湿散寒、活血通络之效。
第3步蠲痹止痛
用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寒湿性者,多与其他化湿温经散寒药同用。
用于风寒牙痛呈抽搐样痛,受冷则甚者,可以本品煎汤漱口,或少许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