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丁炔与2HCl反应生成什么?
1-丁炔与2HCl反应生成2-二氯丁烷。
HC≡C-CH2-CH3+2HCl=CH3-CHCl2-CH2CH3(2-二氯丁烷)。
2-二氯丁烷分子式是C4H8Cl2,分子量为27.01。闪点(ºC)为80°F。相对密度(20℃,4℃)为1.1171。相对密度(25℃,4℃)为1.1116。常温折射率(n20)为1.4450。常温折射率(n25)为1.4425。常温常压下,不分解产物。不溶于水,溶于氯仿。
扩展资料:
2-二氯丁烷可用作特殊溶剂,因为两端有卤素氯,均可在脱氯化氢后与其他基团相接,引进丁基,用于医药、农药(如杀虫剂)、香料、己二腈等的合成。
以四氢呋喃为原料,在25~40℃ 下与盐酸(30%)反应,反应在硫酸存在下进行, 反应完成后,分出有机层,精制,可制得。以1-丁炔为原料,与氯化氢进行液相反应,可制得。以氯丁烷为原料,与氯反应而制得。在金属铝与金属铅存在下,加热回流,可制得。同时生成金属氯化物。
可以这样去理解:炔由于三键使得碳碳之间缔合得比较紧,而对跟三键相连的H管得不严,所以H容易离去,从而使得端炔具有酸性。丁炔是端炔(R-C三CH),在液态氮和氨基钠NaNH2溶液中,端炔H+离去,剩下的R-C三C-与Na+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生成R-C三C-Na+盐。
当然,若是在夏天温度较高,二者都为气态,只需对二者进行降温处理即可,2-丁炔很容易就液化。或者将二者分别通入冷的浓硫酸中,乙烯会与冷的浓硫酸生成硫酸氢乙酯而溶于浓硫酸中,但2-丁炔不反应会从浓硫酸中逸出,所以可通过称量浓硫酸看是否增重了的方法鉴别二者。
(2)加溴水不褪色为1,加硝酸银有淡黄色沉淀为2,加硝酸银加热有淡黄色沉淀为3
1.观察颜色 蓝色的为硫酸铜。
2.加石蕊试液,变蓝的是氢氧化钠,变红的是硫酸,先变蓝后褪色的是次氯酸钠(有蓝色显示,说明次氯酸钠溶液呈碱性,颜色消失,说明次氯酸钠溶液的氧化性)
不变的是丁炔二醇和水。
3.再加溴水,能使溴水褪色的是丁炔二醇。
是的。2-丁炔用氢气还原(催化剂是Pa-BaSO4,喹啉)生成烯烃,是含有C=C键(碳-碳双键)(烯键)的碳氢化合物。
然后再与2kOH的醇溶液反应会生成酯。酯是指有机化学中醇与羧酸或无机含氧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产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例如乙酸乙酯存在于酒、食醋和某些水果中;乙酸异戊酯存在于香蕉、梨等水果中;苯甲酸甲酯存在于丁香油中;水杨酸甲酯存在于冬青油中。
扩展资料:
酸(羧酸或无机含氧酸)与醇起反应生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叫做酯。低级的酯是有香气的挥发性液体,高级的酯是蜡状固体或很稠的液体。几种高级的酯是脂肪的主要成分。有机上低级酯一般指含碳原子数少,而高级酯一般指含碳原子数多。
所以这里的低级酯指的是含碳原子数少的酯,高级酯即指含碳原子数多的酯了!之所以称为低级与高级,是因为低级的化合物含碳原子数少,所以结构也就相对简单些;而高级的含碳原子数多,会因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的不同而出现各种异构体,使结构更加复杂,即所谓的高级些。
分子通式为R-COO-R'(R可以是烃基,也可以是氢原子,R'不能为氢原子,否则就是羧基)。
酯的官能团是-COO-,饱和一元酯的通式为CnH2nO2(n≥2,n为正整数)。
鉴别方式如下:
1、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是丁烷。
2、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但能使溴水褪色的是环丙烷。
3、1-丁烯和1-丁炔均能同时使酸性高锰酸钾和溴水褪色,但1-丁炔能和银氨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1-丁烯不能。
扩展资料
丁烷的运用范围:
正丁烷除直接用作燃料外,还用作亚临界生物技术提取溶剂、制冷剂和有机合成原料。丁烷在催化剂存在下脱氢生成丁烯或丁二烯,在硫酸或无水氢氟酸存在下异构成为异丁烷,异丁烷催化脱氢生成异丁烯,异丁烷可作为烃化剂与烯烃反应生成抗爆性能好的支链烃。
丁烷经催化氧化可制顺丁烯二酸酐、乙酸、乙醛等;经卤化可制卤代丁烷;经硝化可得硝基丁烷;在高温下催化可制取二硫化碳;经水蒸气转化可制取氢气。
此外,丁烷还可做马达燃料掺和物以控制挥发成分;也可做重油精制脱沥青剂;油井中蜡沉淀剂;用于二次石油回收的流溢剂,树脂发泡剂,海水转化为新鲜水的致冷剂,以及烯烃剂格勒聚合溶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