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属剧毒化学品吗
不属于剧毒化学品,但是
丙酮CAS号:67-64-1,属于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是受监管化学品。
本品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受公安部门管制。
中文名称: 丙酮
中文同义词: 2-丙酮醋酮二甲(基)酮二甲基酮二甲酮木酮乙酮丙酮
英文名称: Acetone
英文同义词: ACETONE ALCOHOLGRAMS DECOLORIZERGRAM STAIN NO 3(CH3)2CO2-Propanonacetonaceton(german,dutch,polish)Acetone oil
CAS号: 67-64-1
分子式: C3H6O
分子量: 58.08
EINECS号: 200-662-2
相关类别:灭鼠剂及其中间体溶剂和助溶剂食品加工助剂食品添加剂
丙酮 性质
熔点 -94 °C(lit.)
沸点 56 °C760 mm Hg(lit.)
密度 0.791 g/mL at 25 °C(lit.)
蒸气密度 2 (vs air)
蒸气压 184 mm Hg ( 20 °C)
折射率 n20/D 1.359(lit.)
FEMA 3326
闪点 1 °F
储存条件 Store at RT.
水溶解性 soluble
Merck 14,66
BRN 63580
CAS 数据库 67-64-1(CAS DataBase Reference)
NIST化学物质信息 Acetone(67-64-1)
EPA化学物质信息 2-Propanone(67-64-1
丙酮 用途与合成方法
概述 丙酮也称作二甲基酮、二甲基甲酮、二甲酮,或称醋酮、木酮,是饱和脂肪酮系列中最简单的酮。熔点-95℃,沸点56℃,密度:在25时比重0.788,为一种有特殊气味的无色可燃液体。在常温下为无色透明液体,易挥发、易燃,有芳香气味。与水、甲醇、乙醇、乙醚、氯仿和吡啶等均能互溶,能溶解油、脂肪、树脂和橡胶等,也能溶解醋酸纤维素和硝酸纤维素,是一种重要的溶剂。丙酮对人体没有特殊的毒性,但是吸入后可引起头痛,支气管炎等症状。如果大量吸入,还可能失去意识。日常生活中主要用于脱脂,脱水,固定等等。在血液和尿液中为重要检测对象。有些癌症患者尿样丙酮水平会异常升高。采用低碳水化合物食物疗法减肥的人血液、尿液中的丙酮浓度也异常地高。丙酮以游离状态存在于自然界中,在植物界主要存在于精油中,如茶油、松脂精油、柑橘精油等;人尿和血液及动物尿、海洋动物的组织和体液中都含有少量的丙酮。糖尿病患者的尿中丙酮的含量异常地增多。蒸气与空气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 2.55%~12.8%(体积)。丙酮的羰基能与多种亲核试剂发生加成反应,例如催化氢化生成异丙醇,还原生成频哪醇;与氨衍生物、氢氰酸、炔化物、有机金属化合物反应等。丙酮还能进行α氢的反应,例如与卤素发生取代反应,自身或与其他化合物发生类似羟醛缩合反应等。
分子结构 丙酮分子中羰基上的C原子以sp2杂化轨道成键,甲基C原子以sp3杂化轨道成键。
极限参数 自燃点:465℃ 爆炸极限:2.6%~12.8% 最大爆炸压力:87.3牛/平方厘米 最易引燃浓度:4.5产生最大爆炸压力浓度:6.3% 最小引燃能量:1.15毫焦(当4.97%浓度时) 燃烧热值:1792千焦/摩尔(液体,25℃) 蒸气压:53.33千帕(39.5℃)。
纯化与除水方法 普通丙酮常含有少量的水及甲醇、乙醛等还原性杂质。其纯化方法有:
⑴于250mL丙酮中加入2.5g高锰酸钾回流,若高锰酸钾紫色很快消失,再加入少量高锰酸钾继续回流,至紫色不褪为止。然后将丙酮蒸出,用无水碳酸钾或无水硫酸钙干燥,过滤后蒸馏,收集55~56.5℃的馏分。用此法纯化丙酮时,须注意丙酮中含还原性物质不能太多,否则会过多消耗高锰酸钾和丙酮,使处理时间增长。 ⑵将100mL丙酮装入分液漏斗中,先加入4mL10%硝酸银溶液,再加入3.6mL1mol/L氢氧化钠溶液,振摇 10min,分出丙酮层,再加入无水硫酸钾或无水硫酸钙进行干燥。最后蒸馏收集55~56.5℃馏分。此法比方法⑴要快,但硝酸银较贵,只宜做小量纯化用。
作用 在化工、人造纤维、医药、油漆、塑料、有机玻璃、化妆品等行业中作为重要的有机原料,是优良的有机溶剂,可溶解许多有机产物如树脂、醋酸纤维、乙炔等,也是制造硝化棉的溶剂。在工业上丙酮主要作为溶剂用于炸药、塑料、橡胶、纤维、制革、油脂、喷漆等行业中,丙酮也可作为合成烯酮、醋酐、碘仿、聚异戊二烯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氯仿、环氧树脂等物质的重要原料。在精密铜管制造行业中,丙酮经常被用于擦拭铜管上面的黑色墨水。
常见用途举例:
溶剂:例如卸除指甲油的去光水中的主要(或唯一)成份就是丙酮。也是实验室常备的洗涤用溶剂。
试剂:丙酮在合成上是一种C3合成子,可以用于有机合成。另外丙酮也是一种保护基前体,通过生成缩酮来保护1,2-二醇,或者1,3-二醇。
冷剂:丙酮与干冰的混合物可当冷剂(摄氏:-50℃)。
制备方法 丙酮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异丙醇法、异丙苯法、发酵法、乙炔水合法和丙烯直接氧化法。目前世界上丙酮的工业生产以异丙苯法为主。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丙酮是制备苯酚的副产品,是异丙苯氧化后的产物之一。该技术目前主要的专利生产商有Kellogg Brown &Root公司、三井化学公司和UOP公司。
Solutia公司开发了一种用氮氧化物氧化苯生产苯酚的技术,但是该公司去年取消了采用该工艺建厂的计划,因为采用该项技术毛利水平太低。日本的研究人员最近还开发了一种采用铕-钛催化剂以苯为原料的一步法生产苯酚和丙酮的生产工艺。
干馏法:在异丙苯法尚未发明之前,早期丙酮多由乙酸钙的干馏制得。
发酵法:用丁醇酵母发酵可以获得丙酮。此法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哈伊姆·魏茨曼所发展,但不久就因产率极低而被放弃。
异丙苯氧化合成法:用石油工业产品异丙苯在硫酸的催化下被空气氧化重排成丙酮,副产物苯酚。该法产生的废品很少,称为“一箭双雕”法。
毒性与危害 丙酮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麻醉作用,高浓度接触对个别人可能出现肝、肾和胰腺的损害。由于其毒性低,代谢解毒快,生产条件下急性中毒较为少见。急性中毒时可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口服后,口唇、咽喉烧灼感,经数小时的潜伏期后可发生口干、呕吐、昏睡、酸中度和酮症,甚至暂时性意识障碍。丙酮对人体的长期损害,表现为对眼的刺激症状如流泪、畏光和角膜上皮浸润等,还可表现为眩晕、灼热感,咽喉刺激、咳嗽等。
代谢:丙酮经肺、胃肠道、皮肤等途径吸收后,由于水溶性强,易吸收入血液,迅速分布于全身。其排出取决于剂量,大剂量时以原形主要经肺和肾,极少量经皮肤排出;小剂量时大部分被氧化成二氧化碳排出。丙酮在血液中的生物学半衰期,大鼠为5.3 h,狗为11 h,人为3 h。丙酮在人体的代谢大多是分解为乙酰乙酸和转变为糖原的三羧酸循环中间体。
1、吸入:浓度在500ppm以下无影响,500~1000ppm之间会刺激鼻、喉,1000ppm时可致头痛并有头晕出现。2000~10000 ppm时可产生头晕、醉感、倦睡、恶心和呕吐,高浓度导致失去知觉、昏迷和死亡。
2、眼睛接触:浓度在500ppm会产生刺激,1000ppm会有轻度、暂时性刺激。液体会产生中毒刺激。
3、皮肤刺激:液体会有轻度刺激,通过完好的皮肤吸收造成的危险很小。
4、口服:对喉和胃有刺激作用,服进大量会产生和吸入相同的症状。
5、皮肤接触会导致干燥、红肿和皲裂,每天3小时吸入浓度为1000ppm的蒸气,在7~15年会刺激工人鼻腔,使之眩晕、乏力。高浓度蒸气会影响肾和肝的功能。
急救与防护 消防:
高度易燃性,有严重火灾危险,属于甲类火灾危险物质。在室温下蒸气与空气会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用干粉、抗溶泡沫灭火剂、卤素灭火剂或二氧化碳来灭火。用水来冷却暴露于火中的容器,并驱散丙酮蒸气。
人身防护:
1、吸入:如蒸气浓度不明或超过暴露极限时,应佩带合适的呼吸器。
2、皮肤:如果需要,应使用手套、工作服和工作鞋,合适的材料是丁基橡胶。在直接工作的场所应备有可用的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3、眼睛:戴化学放溅眼镜,必要时可佩带面罩。
急救:
1、吸入:脱离丙酮产生源或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如呼吸停止应进行人工呼吸。
2、眼睛接触:眼睑张开,用微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眼约10分钟。
3、皮肤接触:用微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处至少10分钟。
4、口服:用水充分漱口,不可催吐,给患者饮水约250ml。
5、一切患者都应请医生治疗。
含量分析 于一内盛水20ml的烧瓶中准确称取试样约1g,加水至1000ml。取该液10ml放人一具玻塞烧瓶中,加氢氧化钠试液(TS-224)25ml,静置5min。加0.1mol/L碘液25ml,加塞,于冷的暗处放置10min,加1mol/L硫酸30ml。用0.1mol/L硫代硫酸钠滴定剩余的碘,用淀粉试液(TS-235)作指示剂。按试样量作相同的空白试验并作必要校正。每ml0.1mol/L碘相当于C3H6O 0.9675mg。
毒性
ADI GMP为限(FAO/WHO,2001)。
LD503000mg/kg(小鼠,经口)。
对人的急性致死量为50ml/人。
使用限量
FDA§173.210(2000):香辛料油树脂中的限量为30mg/kg。
FEMA(mg,/kg):软饮料5;冷饮5;糖果8;焙烤食品8;布丁类5;涂抹食品5。
食品添加剂最大允许使用量最大允许残留量标准 添加剂中文名称 允许使用该种添加剂的食品中文名称 添加剂功能 最大允许使用量(g/kg) 最大允许残留量(g/kg)
丙酮 食品 食品用香料 用于配制香精的各香料成分不得超过在GB 2760中的最大允许使用量和最大允许残留量
丙酮 食品 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 / 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一般应在制成最后成品之前出去,有规定食品中残留量的除外
如果是1-丁烯,它和高锰酸钾反应,生成的应该是丙酸和CO2,水等。
丙酮
Acetone
67-64-1
分子式:C3H6O
分子量:58.08
EINECS号:200-662-2
Mol文件号:67-64-1.mol
丙酮 性质
熔点 :-94 °C(lit.)
沸点 :56 °C760 mm Hg(lit.)
密度 :0.791 g/mL at 25 °C(lit.)
蒸气密度:2 (vs air)
蒸气压:184 mm Hg ( 20 °C)
折射率 :n 1.359(lit.)
FEMA :3326 | ACETONE
闪点 :1 °F
储存条件 :Store at +5°C to +30°C.
溶解度 :Miscible with water and with ethanol (96 per cent).
酸度系数(pKa):19.3(at 25℃)
形态:Liquid
比重:0.79 (25/25℃)
颜色:Colorless, invisible vapor
气味 (Odor):Characteristic pungent odor detectable at 33 to 700 ppm (mean = 130 ppm)
相对极性:0.355
PH值:5-6 (395g/l, H2O, 20°C)
爆炸极限值(explosive limit):2.6-12.8%(V)
嗅觉阈值(Odor Threshold):42ppm
水溶解性 :soluble
Merck :14,66
JECFA Number:139
BRN :63580
Henry's Law Constant:2.27 at 14.9 °C, 3.03 at 25 °C, 7.69 at 35.1 °C, 11.76 at 44.9 °C (Betterton, 1991)
暴露限值:TLV-TWA 1780 mg/m3 (750 ppm), STEL 2375 mg/m3 (ACGIH)10 h–TWA 590 mg/m3 (250 ppm)IDLH 20,000 ppm (NIOSH).
CAS 数据库:67-64-1(CAS DataBase Reference)
NIST化学物质信息:Acetone(67-64-1)
EPA化学物质信息:Acetone (67-64-1)
丙酮 用途与合成方法
概述:
丙酮也称作二甲基酮、二甲基甲酮、二甲酮,或称醋酮、木酮,是饱和脂肪酮系列中最简单的酮。熔点-95℃,沸点56℃,密度:在25时比重0.788,为一种有特殊气味的无色可燃液体。在常温下为无色透明液体,易挥发、易燃,有芳香气味。与水、甲醇、乙醇、乙醚、氯仿和吡啶等均能互溶,能溶解油、脂肪、树脂和橡胶等,也能溶解醋酸纤维素和硝酸纤维素,是一种重要的溶剂。丙酮对人体没有特殊的毒性,但是吸入后可引起头痛,支气管炎等症状。如果大量吸入,还可能失去意识。日常生活中主要用于脱脂,脱水,固定等等。在血液和尿液中为重要检测对象。有些癌症患者尿样丙酮水平会异常升高。采用低碳水化合物食物疗法减肥的人血液、尿液中的丙酮浓度也异常地高。丙酮以游离状态存在于自然界中,在植物界主要存在于精油中,如茶油、松脂精油、柑橘精油等;人尿和血液及动物尿、海洋动物的组织和体液中都含有少量的丙酮。糖尿病患者的尿中丙酮的含量异常地增多。蒸气与空气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 2.55%~12.8%(体积)。丙酮的羰基能与多种亲核试剂发生加成反应,例如催化氢化生成异丙醇,还原生成频哪醇;与氨衍生物、氢氰酸、炔化物、有机金属化合物反应等。丙酮还能进行α氢的反应,例如与卤素发生取代反应,自身或与其他化合物发生类似羟醛缩合反应等。
【危化品名称】:丙酮
【中文名】:丙酮
【英文名】:acetone
【分子式】:C3H6O
【相对分子量】:58.08
【CAS号】:67-64-1
【危险性类别】:
二: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易流动液体,有芳香气味,极易挥发。
【主要用途】:是基本的有机原料和低沸点溶剂。
三: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出现乏力、恶心、头痛、头晕、易激动。重者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对眼、鼻、喉有刺激性。口服后,先有口唇、咽喉有烧灼感,后出现口干、呕吐、昏迷、酸中毒和酮症。慢性影响:长期接触该品出现眩晕、灼烧感、咽炎、支气管炎、乏力、易激动等。皮肤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炎。
四: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五:燃爆特性与消防
【闪点】:-20
【燃爆下限】:2.5
【引燃温度】:465
【爆炸上限】:13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六:泄漏应急处理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七:储运注意事项
【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26℃。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八:防护措施
【中国MAC】:400
【前苏联MAC】:200
【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糠醛分光光度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注意个人清洁卫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九:理化特性
【熔点】:-94.6
【沸点】:56.5
【相对密度(水=1)】:0.8
【相对密度(空气=1)】:2
【饱和蒸汽压】:53.32(39.5℃)
【辛酸/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0.24
【燃烧热】:1788.7
【临界温度】:235.5
【临界压力】:4.72
【溶解性】:与水混溶,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油类、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十: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聚合危害】:
【禁忌物】:强氧化剂、强还原剂、碱。
【燃烧分解产物】:
十一: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5800 mg/kg(大鼠经口);20000 mg/kg(兔经皮),LC50:无资料
【刺激性】:家兔经眼:3950μg ,重度刺激。家兔经皮开放性刺激试验: 395mg,轻度刺激。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生殖毒性】:
【致癌性】:
【致突变性】:
十二:环境资料
【环境资料】:
十三:废弃
【废弃】:用焚烧法处置。
十四:运输信息
【危规号】:31025
【联合国编号】:1090
【包装分类】:O52
【包装标志】:
【包装方法】:小开口钢桶;安瓿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十五: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3.1 类低闪点易燃液体。
十六:其它信息
【参考文献】:
【填表部门】:
【数据审核单位】:
【修改说明】:
【其他信息】:
转载自:http://www.hbsafety.cn/msds/msds_detail.asp?id=2509
中文名称
2-甲氧基-N-(1-甲基乙基)-3-吡啶胺
英文名称
2-methoxy-N-propan-2-ylpyridin-3-amine
英文别名
QC-5411N-(1-methylethyl)-2-methoxy-3-aminopyridineN-isopropyl-2-methoxypyridin-3-amine
CAS号
112777-37-4
上游原料
CAS号
中文名称
20265-35-4
2-甲氧基-3-硝基吡啶
67-64-1
丙酮
更多上下游产品参见:http://baike.molbase.cn/cidian/1568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