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光伏玻璃龙头
1.超白玻璃行业进入门槛更高,市场参与者少
公司是国内超白玻璃的开创者和产品标准的制定者之一,引领行业发展。 在上市之前,公司就确立了发展高端产品的战略目标,2002年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利用募集资金投资建设600T/D超白玻璃生产线,将业务重心逐步向优质浮法玻璃、超白玻璃等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上转移。公司产品品质与性能得到行业及 社会 的高度肯定,在北京银泰中心、鸟巢、水立方、上海世博阳光谷、上海中心大厦、环球金融大厦、金茂大厦、阿联酋的迪拜塔(哈利法塔)等地标性建筑均采用了金晶产品,彰显了公司产品的高端品质与实力。
超白玻璃性能更优,同时建设成本及生产成本也更高。 超白玻璃的含铁量仅为普通浮法玻璃的1/10,可见光透过率接近92%,比普通玻璃高6%,具有较好的透热性和热导率。超白玻璃的成分比普通玻璃更加均一,其内部杂质更少,从而大大降低了钢化后可能自爆的几率,安全性更高,因此应用领域也更高端。超白玻璃与普通浮法玻璃最大的区别在于透明度,为了降低玻璃中的杂质和含铁量,从原料供应到原料配比、混合、澄清等生产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把控,熔制时熔池的池底设计和设备选型也都有较为精细的标准。因此超白玻璃的生产对于技术和资金都有较高的要求,建设一条超白玻璃生产线所需资金远多于建设一条普通浮法玻璃生产线,同时超白玻璃的生产成本也更高,体现在原材料、能源、制造成本等各个方面。
国外玻璃巨头为了保证对市场的垄断,大都采取技术封锁手段,不对外转让技术及采用限产的营销模式,进一步提高了行业进入门槛。 目前只有少数企业掌握超白玻璃生产技术,国际有美国PPG、法国圣戈班、英国的皮尔金顿、日本的旭硝子等,国内除金晶 科技 外,有南玻、信义玻璃、旗滨集团等。目前全国超白玻璃在产总产能为12230t/d,公司有四条线生产超白浮法玻璃,总产能达2600t/d,占比21%。
相比于普通浮法玻璃,超白浮法附加值更高。 目前公司5mm超白浮法玻璃出厂价达202.5元/重量箱,同样规格的普通白玻出厂价146.5元/平米,较超白玻璃低56元,从毛利率水平来看,超白玻璃毛利率更高,2020年公司技术玻璃(其中主要是超白玻璃)毛利率27.6%,而普通浮法玻璃毛利率仅14.2%。
2.超白浮法渗透率快速提升,BIPV光伏幕墙或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超白浮法玻璃需求端仍较为强劲: 1)17年开始的地产新开工-竣工剪刀差仍未修复,2020年地产竣工恢复较慢,或与地产商资金状况有关,21Q1地产销售情况良好,新开工面积有所放缓,存量项目竣工有望加快,且交付期来临,我们预计21年地产竣工仍有望迎来修复;2)据随着建筑领域节能降耗要求不断提高,单位面积建筑玻璃需求有望逐步提升;3)随着 汽车 、电子行业20年底景气度回暖,带动 汽车 玻璃、家电玻璃需求增长,同时海外出口需求也有望好转。
超白玻璃在光伏产业主要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的封装玻璃。 太阳能电池分为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包括单晶硅(sc-Si)太阳能光伏电池、多晶硅(ms-Si)太阳能光伏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主要包括非晶体硅太阳能光伏电池、碲化镉太阳能光伏电池和铜铟镓硒(CIGS)太阳能光伏电池三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一般使用超白压延玻璃,而超白浮法玻璃多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
BIPV光伏幕墙或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BIPV是一种将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即光伏一体化,从施工过程来看,与建筑物同时设计、施工和安装,并与建筑物形成高度结合,其作为建筑物外部结构的一部分,既具有发电功能,又具有建筑构件和建筑材料功能,与建筑物形成统一体,因此,其对光伏组件的美观性、透光性、以及定制化等要求较高,而薄膜电池相比于晶硅电池韧性更好,可在柔性衬底上制备,具有可卷曲折叠、不怕摔碰、重量轻、弱光性能好等优势,更适合于BIPV市场。2020年我国公共建筑竣工面积约6.4亿平,我们预计未来竣工面积维持在6亿平左右,其中南立面可使用光伏幕墙的面积约6000万平米,若考虑采光顶、遮阳板、维护栏等部位,则实际需求面积更多,且我国存量建筑面积超过400亿平米,部分建筑也存在更新换代需求,未来若能解决薄膜太阳能组件的成本与效率问题,超白浮法玻璃新的成长空间将被打开。
布局马来西亚TCO玻璃项目,对接海外需求。 2018年8月金晶 科技 公告,以现金和实物出资的方式在马来西亚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投资总额约10亿元,一期建设1条500t/d背板玻璃生产线,配套联线钢化深加工,作为薄膜光伏组件的背板玻璃,二期建设1条500t/d前板玻璃生产线,生产TCO前板玻璃原片,项目预计于2021年陆续投产,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均收入82583万元,年均利润总额19375.91万元,投资收益率高达19.56%。
公司马来西亚项目主要对接美国FirstSolar公司,有望受益于美国薄膜组件需求增长。 此次马来西亚项目主要供应美国FirstSolar公司,FirstSolar系世界最大的薄膜光伏组件生产商,主要产品为碲化镉光伏组件,凭借其较低的生产成本、更好弱光性及更高的转换效率,近几年在薄膜光伏组件领域加速扩张。根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数据,全球薄膜电池所占市场份额自2010年起持续下滑,2018年降至3.2%,19年达4.4%,同比提升1.2pct,主要系FirstSolar产量增长拉动。目前FirstSolar已经占据全球薄膜电池近85%的市场份额,在需求最大的碲化镉薄膜电池领域市占率更是超过90%,公司2020年薄膜组件产量达6.1GW,同比增长8%,并规划2021年产量达到7.4-7.6GW,有望持续提振超白浮法玻璃需求。
3.20年开始布局超白压延产线,进军国内光伏市场
受益于“双碳”目标驱动,“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装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全球光伏装机较19年同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然而下半年以来,光伏需求持续改善。在竞价、平价项目的推动下,国内光伏市场实现快速恢复,前三季度光伏装机同比就已实现正增长,第四季度在抢装潮推动下出现装机高峰。2020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48.2GW,同比增长59.5%,装机量连续八年居全球首位,累计装机连续六年居全球首位。2020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130GW,超出市场预期,其中中国是最主要的增长来源。2021年1-5月我国新增光伏装机9.91GW,同比增长3.76GW,全年有望突破60GW,长期来看,在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下,我国新能源发电仍处于快速发展期,我们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装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价格方面,20年上半年3.2mm光伏镀膜玻璃出厂价维持在24-29元/平米,下半年抢装需求开始集中释放,带动价格快速上涨,年底涨至42元/平米,创 历史 新高。21Q1光伏玻璃价格仍维持在高位,同比20Q1高45%,但节后硅料价格连续攀升,下游组件厂商利润被进一步压缩,联合压价心理明显,同时随着20年抢装潮得结束以及部分新增产能的投放,供需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组件厂纷纷下调开工计划,造成光伏玻璃企业订单不足,库存小幅挤压,4月新单价格开始出现下滑,截至6月底,3.2mm镀膜玻璃主流价格已降至23元/平米,基本接近18年低位,5月末光伏玻璃原片毛利率仅4%,环比减少3.54pct,以企业纬度来看,一二线厂家尚能维持10-20%左右毛利率,对于三线厂家、老旧及小型窑炉来讲,已处于盈亏临界点,一方面价格下降幅度已几乎没有空间,另一方面若价格再次出现下滑,将加快小企业退出,有利于行业供给格局的优化,我们判断未来行业竞争将重点聚焦于成本的竞争,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将会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公司2020年开始在宁夏、马来西亚等地布局超白压延光伏玻璃产能,预计生产线将于21年开始陆续投产。 2020年11月18公司发布公告,计划在宁夏石嘴山建设一条600t/d一窑三线光伏轻质面板生产线,采用压延工艺,预计2021年6月份投产,另外公司于2021年2月10日发布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4亿元,用于宁夏及马来西亚光伏面板玻璃项目建设,计划在宁夏石嘴山建设两条日熔量1000t/d的一窑五线超白压延光伏玻璃及配套深加工生产线,产品为2.0mm~3.2mm太阳能光伏轻质面板,同时计划在马来西亚建设1条1000t/d一窑五线超白压延光伏玻璃生产线并配套深加工,产品为太阳能电池面板及背板玻璃,预计生产线将于22年年底或23年年初投产。主要光伏玻璃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华东区域尤其是安徽,当地超白压延玻璃产能占全国比重高达50%,公司产能建设完成后,将在宁夏地区形成日容量2600t/d超白压延玻璃产能,根据国家能源局,2020年三北区域新增光伏装机占全国总装机比重达64%,市场需求空间广阔,且西北地区最大的组件厂之一隆基股份在2020年进一步加快其组件产能的布局,公司已于2021年2月5日与隆基乐叶光伏 科技 有限公司、咸阳隆基乐叶光伏 科技 有限公司、银川隆基乐叶光伏 科技 有限公司、大同隆基乐叶光伏 科技 有限公司签订光伏玻璃长单采购合同,履行期限截至2022年底,当前其他企业在西北地区布局光伏玻璃生产基地的计划较少,且宁夏石嘴山周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丰富,价格相对较低,公司生产成本势明显,叠加靠近下游市场,运输费用更低,预计公司将成为西北组件厂商的主要供应商,光伏业务放量可期。
4.光伏玻璃产能迎集中释放期,纯碱或供不应求
光伏玻璃产能迎来集中释放期,有望带动纯碱需求高增。玻璃工业是纯碱的最大应用领域,占整个纯碱下游需求比重达42%。 供给端来看,我们认为再“双碳”目标下,纯碱行业准入条件有望逐步趋严,行业新增产能或有限。从投产情况来看,预计21-22年纯碱行业共存在392.4万吨的供给缺口。
1、光伏玻璃和普通玻璃的区别:光伏玻璃的含铁量在0.05%到0.02%左右,其可见光透射比大于等于91.5%,300-2500nm光谱范围内大于等于91%,可以承受500度以上的高温,对酸雨和环境中的有害气体欧一定的抗腐蚀性,并且抗冲击性比较好。而普通玻璃的含铁量在0.2%以上,可见光透射比在88-89%之间,并且不具有抗腐蚀性,以及抗冲击能力比较弱。
2、玻璃的简介:玻璃是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一般是用多种无机矿物(如石英砂、硼砂、硼酸、重晶石、碳酸钡、石灰石、长石、纯碱等)为主要原料,另外加入少量辅助原料制成。玻璃是一种无规则结构的非晶态固体,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用来隔风透光等。一般来说玻璃可以按工艺和生产进行分类,其中按生产可以分为平板玻璃和深加工玻璃。
当时这家玻璃企业的营收不过13.8亿港元,但已位居国内最大 汽车 玻璃出口商。竞争对手福耀玻璃(600660.SH)此时的营收规模约为信义玻璃的两倍,不过该公司生产的 汽车 玻璃主要销往国内市场。
相比于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李贤义颇为低调,极少接受媒体访问。仅有的几次电视采访中,他也只是用闽南味十足的普通话吐露寥寥数语。
他俩都是福建人,曹来自闽东福清,李来自闽南石狮,但两人行事风格迥异,两家公司此后的发展路径也截然不同。
时至今日,曹德旺执掌的福耀玻璃仍主要专注于 汽车 玻璃一项产品,并以超过三成的市场占有率雄踞全球第一。
李贤义则不断拓展其商业版图,先是延伸至上游的浮法玻璃业务,同时以光伏玻璃为切入口,跨界新能源行业,继而涉足光伏电站开发和锂电储能。进军多晶硅业务,则成为了李贤义的最新布局。
信义玻璃也因此拆分出多家专注于不同业务的上市公司,包括信义光能(00968.HK)、信义能源(03868.HK)和信义储电(08328.HK)。其中,信义玻璃和信义光能分别为浮法玻璃和光伏玻璃领域的全球翘楚。
上述四家信义系公司的总市值目前接近2400亿港元(约合1953亿元人民币),李贤义的财富因此在过去数年水涨船高。
胡润百富榜显示,李贤义2021年的身价达到675亿元,排名国内富豪榜第80位。曹德旺的排名则是第272位,身价约为李贤义的三分之一。
据最新披露的财报数据,2021年信义玻璃的营收和利润首次超越福耀玻璃。
尽管两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已不尽相同,并不是直接竞争对手,但业内认为这是信义玻璃对福耀玻璃的 历史 性反超,并冠以李贤义新晋玻璃大王称号。
1952年,李贤义出生于泉州市石狮永宁的子英村。家境贫寒的他15岁就终止学业,以开拖拉机谋生。
李贤义创业的起点始于一支由他组建的货运车队。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他找到八位亲朋好友,在家乡福建泉州组建了一支名为子英的车队,名称就来自于李贤义出生的村子。当时车队最重要工作,是往返福建和深圳之间拉货送货。
1982年,李贤义带着车队成员前往香港闯荡,因为当时香港经济快速发展。他们在当地办起了汽配维修店,生意逐渐壮大。
不久后,李贤义注意到,不少香港商人开始前往深圳投资,因此决定到这座新近开发的经济特区新办 汽车 修理厂。
在经营修理厂的过程中,李贤义发现深圳没有生产 汽车 玻璃的企业,汽修店采购玻璃必须从海外进口。于是,他动起了在当地设立 汽车 玻璃工厂的念头。
1988年,名为信义玻璃的公司成立,子英车队的九个成员成为了公司的创始股东,其中包括李贤义太太董系治的两位娘家兄弟董清世和董清波,李贤义的妹夫李圣典以及表弟施能狮。
信义玻璃开业后,李贤义逐渐摸索出了出口导向的商业模式,一步步将深圳工厂生产的 汽车 玻璃卖到了全球100多个国家。
李贤义后来总结说,“中国人均工资低,管理好,成本也低,所以我们制造出来的玻璃比美国、加拿大本土制造的要便宜。”海外客户因此都愿意选择购买信义玻璃的产品。
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2001年,加拿大PPG公司向加拿大海关总署提出对中国挡风玻璃的反倾销指控,涉案企业就包括信义玻璃和福耀玻璃。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遭遇的首起反倾销案。经过近一年的应诉,加拿大当地法院判决信义玻璃胜诉。
赢得这起诉讼案的信义玻璃继续壮大,连续多年蝉联国内最大的 汽车 玻璃出口商,超过六成的收入来自海外市场。
2005年,信义玻璃登陆港交所。这一年,李贤义做出了两项现在看来十分明智的决策:投资浮法玻璃产线,同时进入光伏玻璃市场。前者是寻求行业一体化发展的必要之举,后者则成为了公司多元化的一次成功尝试。
浮法玻璃是用于 汽车 玻璃生产的主要原材料。信义玻璃的首条浮法玻璃产线在2006年一季度启用,第二条同类产线在年中试生产。
到2006年底,信义玻璃的浮法玻璃日熔量就达到1200吨。李贤义在信义玻璃当年的年报中写到,新建浮法玻璃产线,有助于控制主要原材料的品质和生产成本,提高上市公司的利润。
信义玻璃在光伏领域的试水在2008年落地,首条日熔量为300吨的光伏玻璃产线在当年1月投产。李贤义认为,新产品的市场反应十分理想,并将其视为信义玻璃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此后,信义玻璃保持着浮法玻璃和光伏玻璃的双线并进,每年均有新产能落地,依赖 汽车 玻璃出口的业务模式逐渐得以改变。2009年, 汽车 玻璃对信义玻璃的营收贡献首次低于五成。
次年,这一比例再降低至37%,浮法玻璃和光伏玻璃则合计占比达到48%,成为信义玻璃业绩增长的新引擎。其中,光伏玻璃的表现尤其抢眼。这项业务当年的营收超过10亿港元,为2009年的五倍左右。
2013年,光伏玻璃板块营收已接近20亿港元,李贤义决定实施首次业务分拆。光伏玻璃板块以信义光能的名义独立运营,并于当年年底上市,新公司的董事局主席仍由李贤义担任。
信义光能分拆后,李贤义继续着手扩张光伏玻璃产能。在他看来,规模优势才能让公司继续保持竞争优势,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经营。
2016年,信义光能的光伏玻璃日熔量增至5800吨,为分拆时的三倍左右,跃升为全球最大光伏玻璃制造商。
至2021年底,这一数字再度翻番至1.38万吨,信义光能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超过30%。在国内市场与福莱特(601865.SH)形成了光伏玻璃的双寡头格局。
与此同时,信义光能也开始试水运营光伏发电场,与光伏玻璃业务形成互补充。首座250 MW电场在2014年并网投入运营。
李贤义将其视为信义光能迈入的一个新增长阶段,光伏玻璃和光伏电场业务由此在该公司并行发展。
剥离信义光能后,信义玻璃以浮法玻璃、 汽车 玻璃和建筑玻璃为主业,尤以浮法玻璃为重点。据界面新闻统计,信义玻璃在国内外陆续布局了十座浮法玻璃工厂,日熔量目前已超过2.4万吨,位居全球之冠。
之后,信义玻璃又完成了第二次分拆。 汽车 玻璃维修业务在2016年独立运营并上市,以信义香港命名。
上市不久后,信义香港即开始试生产用于储能等领域的锂电池,原有的 汽车 玻璃维修业务逐渐边缘化。
2020年,该公司更名为信义储电,向外界传递出业务转型的明确型号。与此同时,信义储电开始着手在江苏建设一座全新的锂电池生产基地。
独立出来的信义光能,则在2016年筹备继续分拆事宜。李贤义计划让孵化壮大的光伏发电场业务独立运营,新公司命名为信义能源。
但由于股市动荡等原因,信义能源的分拆直至2019年才告完成。李贤义出任信义能源的首任董事会主席,继续执掌新公司。
至此,凭借 汽车 玻璃出口起家的李贤义已拥有了四家上市公司,“玻璃+新能源”的双主业战略逐渐清晰。
2021年,这四家公司均实现营收和利润的同比增长,三家新分拆公司的业绩都数倍于独立运营前。
其中,信义光能去年160.6亿港元的营收,较分拆前增长了7倍;49.24亿港元的净利润,则增长了15倍。就公司市值而言,信义光能甚至以1250亿港元的市值超过母公司信义玻璃。
去年底,这两家信义系的龙头公司还共同宣布,将合计出资40亿港元,建立一家名为信义晶硅的合资公司,信义光能和信义玻璃的持股比例为52:48。
合资公司将生产光伏行业的核心原料多晶硅,首期项目的年产能为6万吨,远期规划则达到20万吨。
李贤义在信义光能最新的业绩报告中称,设立信义晶硅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公司在光伏产业链的业务范围,并预期这笔投资将成为信义光能的一个新里程碑。
对于这位已在商界驰骋四十年的玻璃大王而言,他的故事看来还远未结束。
玻璃是用多种无机矿物(如石英砂、硼砂、硼酸、重晶石、碳酸钡、石灰石、长石、纯碱等)为主要原料,另外加入少量辅助原料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