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酚和苯甲醚的硝化反应活性比较
难易程度,由易到难依次是:苯酚
甲苯
苯
硝基苯
原因是:苯环上连接取代基对苯环活性影响不同,对于硝化反应而言,给电子的取代基更易被硝化,给电子能力有强到弱依次是:羟基
甲基
氢
硝基
鉴别苯甲醇、苯酚、苯甲醚需要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1、首先鉴别出苯酚:
利用苯酚对水 的溶解度进行鉴别。苯酚稍溶于水,加入水后溶液变浑浊;而苯甲醚和苯甲醇由于含有醇羟基和醚基而溶于水,加入水后溶液不会出现浑浊。因此可用水鉴别出苯酚。
2、鉴别苯甲醇和苯甲醚。
利用苯甲醇的氧化性进行鉴别。苯甲醇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使得溶液的紫色褪去,而苯甲醚不具有这种性质,因此可以通过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苯甲醇和苯甲醚。
扩展资料
苯酚、苯甲醇和苯甲醚三者化学性质的差异:
1、苯酚化学反应能力强。与醛、酮反应生成酚醛树脂、双酚A,与醋酐;水杨酸反应生成醋酸苯酯、水杨酸酯。还可进行卤代、加氢、氧化、烷基化、羧基化、酯化、醚化等反应。
2、苯甲醚易燃,遇高热、明火及强氧化剂易引起燃烧。 和碱一起加热,醚键容易断裂。与碘化氢加热至130℃时,分解生成碘甲烷和苯酚。与三氯化铝和三溴化铝加热时,分解成卤代甲烷和酚盐。加热到380~400℃分解成苯酚和乙烯。
3、苯甲醇经氧化或脱氢反应生成苯甲醛。加氢可生成甲苯、联苄或甲基环己烷、环己基甲醇。与羧酸进行酯化反应生成相应的酯。在氯化锌、三氟化硼、无水硼酸或磷酸及硫酸存在下,缩合成树脂状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苯甲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苯甲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苯酚
用化学方法鉴别苯甲醚和对甲基苯酚的方法是看能否和氢氧化钠水发生溶液反应。溶液是由至少两种物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被分散的物质(溶质)以分子或更小的质点分散于另一物质(溶剂)中。
苯甲醚作为醚,是不溶于水的;对甲基苯酚作为酚,是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继而溶于水的。
扩展资料:
苯甲醚化学性质:
1、稳定性
易燃,遇高热、明火及强氧化剂易引起燃烧。和碱一起加热,醚键容易断裂。与碘化氢加热至130℃时,分解生成碘甲烷和苯酚。与三氯化铝和三溴化铝加热时,分解成卤代甲烷和酚盐。
加热到380~400℃分解成苯酚和乙烯。将苯甲醚溶于冷的浓硫酸中,加入芳香族亚磺酸,则在芳环对位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亚砜,并呈现蓝色。此反应可用来检验芳香族亚磺酸(Smiles试验)。
反复与人的皮肤接触,可引起细胞组织脱脂、脱水而刺激皮肤。生产车间应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应密闭。操作人员穿戴防护用具。
2、还原性。
被HI还原成苯酚(实验室中,为保护酚羟基,常用一碘甲烷将酚氧化为稳定的醚键,再用HI还原,以避免酚羟基被氧化)。
1、易燃,遇高热、明火及强氧化剂易引起燃烧。
和碱一起加热,醚键容易断裂。与碘化氢加热至130℃时,分解生成碘甲烷和苯酚。与三氯化铝和三溴化铝加热时,分解成卤代甲烷和酚盐。加热到380~400℃分解成苯酚和乙烯。将苯甲醚溶于冷的浓硫酸中,加入芳香族亚磺酸,则在芳环对位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亚砜,并呈现蓝色。此反应可用来检验芳香族亚磺酸(Smiles试验)。
2、反复与人的皮肤接触,可引起细胞组织脱脂、脱水而刺激皮肤。生产车间应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应密闭。操作人员穿戴防护用具。 1.急性毒性
LD50:3700mg/kg(大鼠经口);2800mg/kg(小鼠经口)
2.刺激性 家兔经皮:500mg(24h),中度刺激。
3.致突变性 DNA抑制:人淋巴细胞25μmol/L 1.生态毒性:N/A
2.生物降解性:MITI测试,初始浓度100ppm,2周后降解56%,且BOD去除率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3.非生物降解性:空气中,当羟基自由基浓度为5.00×105个/cm3时,降解半衰期为22h(理论)。 健康危害:该品具有刺激性。未见急性中毒报道。
燃爆危险:该品易燃,具刺激性。 S16:Keep away from sources of ignition.
远离火源。
S26:In case of contact with eyes, rinse immediately with plenty of water and seek medical advice.
不慎与眼睛接触后,请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征求医生意见。
S37/39:Wear suitable gloves and eye/face protection
戴适当的手套和护目镜或面具。 R10:Flammable.
易燃。
R20:Harmful by inhalation.
吸入有害。
R38:Irritating to skin.
刺激皮肤。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充装要控制流速,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2、对其余三个取样,加入溴水:混合互溶不反应,溴水不褪色的是苯甲醇;互溶,溴水褪色的是苯甲醛,即醛基被氧化了;产生白色沉淀的是对甲基苯酚,类似于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沉淀。
苯甲醇是最简单的芳香醇之一,可看作是苯基取代的甲醇。在自然界中多数以酯的形式存在于香精油中,例如茉莉花油、风信子油和秘鲁香脂中都含有此成分。
苯酚(Phenol,C6H5OH) 是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针状晶体, 有毒,是生产某些树脂、杀菌剂、防腐剂以及药物(如阿司匹林)的重要原料。也可用于消毒外科器械和排泄物的处理, 皮肤杀菌、止痒及中耳炎。熔点43℃,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能跟水以任意比例互溶。苯酚有腐蚀性,接触后会使局部蛋白质变性,其溶液沾到皮肤上可用酒精洗涤。 小部分苯酚暴露在空气中被氧气氧化为醌而呈粉红色。
苯甲醚,英文名为Anisole,分子式C7H8O,相对分子量为108.13,无色液体,熔点-37~-38℃,沸点155℃,相对密度0.9980~1.0010,折光率1.5165~1.5175。天然发现存在云龙蒿的油中,具有另人愉快的茴香样香气。用于有机合成,也用作溶剂、香料和驱虫剂。由硫酸二甲酯与苯酚在碱性溶液中反应制得。在合成茴香醚时,一般需使用剧毒的硫酸二甲酯。
其次醚与水不互溶(除了四氢呋喃 和1,4二氧六环) 而醇与水互溶甲醇、乙醇和丙醇可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4~11个碳的醇为油状液体,仅可部分地溶于水;高级醇为无臭、无味的固体,不溶于水。所以用水可以区别开苯甲醇和苯甲醚 苯甲醇微溶于水 而苯甲醚根本不溶于水。
鉴别有两种方法
1、可以加钠,产生气体的是苯酚和苯甲酸,没有明显现象的是苯甲醚和苯甲醛.在加钠产生气体的两种物质中分别加饱和溴水,产生白色沉淀的是苯酚,无明显现象的是苯甲酸;在加钠没有气体的两种物质中分别进行银镜反应,产生银镜的是苯甲醛,不产生银镜反应的是苯甲醚.。
2、先加碳酸氢钠,反应后分出水层加盐酸沉淀出苯甲酸,然后加氢氧化钠,反应后分出水层,加酸沉淀出苯酚,剩余加亚硫酸氢钠溶液,分出沉淀,加酸,分出油层得苯甲醛,前面加亚硫酸氢钠后的溶液中油层为苯甲醇。
扩展资料:
四种化学原料的相关资料:
苯酚:
苯酚是德国化学家龙格(Runge F)于1834年在煤焦油中发现的,故又称石炭酸(Carbolic acid)。使苯酚首次声名远扬的应归功于英国著名的医生里斯特。
里斯特发现病人手术后死因多数是伤口化脓感染。偶然之下用苯酚稀溶液来喷洒手术的器械以及医生的双手,结果病人的感染情况显著减少。这一发现使苯酚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外科消毒剂。里斯特也因此被誉为“外科消毒之父”。
也可用于消毒外科器械和排泄物的处理,皮肤杀菌、止痒及中耳炎。熔点43℃,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能跟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苯酚有腐蚀性,接触后会使局部蛋白质变性,其溶液沾到皮肤上可用酒精洗涤。小部分苯酚暴露在空气中被氧气氧化为醌而呈粉红色。遇三价铁离子变紫,通常用此方法来检验苯酚。
2、苯甲酸:
苯甲酸于16世纪被发现。
1556年,Nostradamus最早描述安息香胶的干馏作用;后由Alexius Pedemontanus和布莱斯德破译分别于1560年和1596年发现。
1875年,Salkowski发现苯甲酸的抗真菌药力,于是苯甲酸用于长期保存云莓。
3、苯甲醚,分子式C7H8O,相对分子量为108.13,无色液体,熔点-37~-38℃,沸点155℃,相对密度0.9980~1.0010,折光率1.5165~1.5175。
天然发现存在于龙蒿的油中,具有令人愉快的茴香样香气。用于有机合成,也用作溶剂、香料和驱虫剂。由硫酸二甲酯与苯酚在碱性溶液中反应制得。在合成茴香醚时,一般需使用剧毒的硫酸二甲酯。
4、苯甲醇是最简单的芳香醇之一,可看作是苯基取代的甲醇。在自然界中多数以酯的形式存在于香精油中,例如茉莉花油、风信子油和秘鲁香脂中都含有此成分。
物理性质: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芳香味。熔点(℃):-15.3
相对密度(水=1):1.04(25℃)
沸点(℃):205.7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3.72
相对密度(水=1):1.0419
分子式:C7H8O
分子量:108.13
饱和蒸气压(kPa):0.13(58℃)
闪点(℃):100
引燃温度(℃):436
溶解性:微溶于水,易溶于醇、醚、芳烃。
折光率:1.5396
CAS号:100-51-6
化学性质
经氧化或脱氢反应生成苯甲醛。加氢可生成甲苯、联苄或甲基环己烷、环己基甲醇。与羧酸进行酯化反应生成相应的酯。在氯化锌、三氟化硼、无水硼酸或磷酸及硫酸存在下,缩合成树脂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