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胍 的具体用途?
1.
可用作医药、农药、染料及其他有机合成中间体。可用来合成2-氨基嘧啶、2-氨基-6-甲基嘧啶、2-氨基-4,6-二甲基嘧啶,是制造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等磺胺药物的中间体。
2.
盐酸胍(或硝酸胍)与氰乙酸乙酯反应,环合为2,4-二氨基-6-羟基嘧啶,用于合成抗贫血药叶酸。还可用作合成纤维的防静电剂。
3.
也可用于蛋白质变性剂。
4.
作为提取细胞总rna实验中的强烈变性剂。盐酸胍溶液可溶解蛋白质,导致细胞结构破坏,核蛋白二级结构破坏,从核酸上解离下来,此外,rna酶可被盐酸胍等还原剂灭活。
盐酸胍溶解可以加热。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盐酸胍,性状白色或微黄色块状物。用作医药、农药、染料及其它有机合成物的中间体,是制造磺胺类药物及叶酸的重要原料,还可用作合成纤维的防静电剂。它的熔点是181~183℃。
英文名称:Guanidine Hydrochloride
也称Aminoformamidine hydrochloride或Guanidinium chloride
CAS NO 50-01-1
外观: 性状白色或微黄色块状物。
熔点:181~183℃
相对密度:1.354
吸光度(紫外线波长260NM) 《0.04
吸光度(紫外线波长280NM) 《0.02
风险术语:R22:
R36/38:
安全术语:S22
溶解性本品20℃时溶解度:200g/100g水,76g/100g甲醇,24g/100g乙醇。几乎不溶于丙酮、苯和乙醚。
由于外界因素作用,使天然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发生异常变化,从而导致生物活性的丧失以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异常变化,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变性可以涉及次级键、二硫键的断裂,但不涉及一级结构上肽键的断裂。
盐酸胍和尿素变性蛋白质包括两种机制:第一种机制是变性蛋白质与盐酸胍和尿素优先结合,形成复合物,当复合物被除去,反应平衡移动,随着变性剂浓度的增加,天然状态的蛋白质不断转变为复合物,最终导致蛋白质完全变性;第二种机制是盐酸胍和尿素对疏水氨基酸残基的增溶作用,因为盐酸胍和尿素具有形成氢键的能力,盐酸胍和尿素在高浓度(4~8mol/L)水溶液时能断裂氢键,结果盐酸胍和尿素就成为非极性残基的较好溶剂,使之蛋白质分子内部的疏水残基伸展和溶解性增加,从而使蛋白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
二者在蛋白质变性中的差别:
浓度 :在室温下,3~4mol/L盐酸胍可使球状蛋白质从天然状态转变至变性状态的中点,通常增加变性剂浓度可提高变性程度,约6mol/L盐酸胍可以使蛋白质完全转变为变性状态。盐酸胍由于具有离子特性,因而比尿素的变性能力强。一些球状蛋白质,甚至在8mol/L尿素溶液中也不能完全变性,然而在8mol/L盐酸胍溶液中,它们一般以无规卷曲(完全变性)构象状态存在。
溶解度 :尿素溶解能力较盐酸胍慢而弱,溶解度为70%~90%,尿素在作用时间较长或温度较高时会裂解形成氰酸盐,对重组蛋白质的氨基进行共价修饰,但其具有不电离,中性,成本低等优点;盐酸胍溶解能力达95%以上,且溶解作用快而不造成重组蛋白质的共价修饰,但成本较尿素高、在酸性条件下易产生沉淀、可能对后续实验有干扰等缺点。
总体而言,作为蛋白质变性过程中常用的试剂,盐酸胍和尿素的优缺点分别为:盐酸胍溶解能力和变性能力相对较强,不会造成重组蛋白质的共价修饰,但有成本高、在酸性条件下易产生沉淀、对蛋白质离子交换色谱有干扰等缺点;尿素溶解能力相对较弱,但具有不电离、呈中性、成本低、蛋白质复性后不会造成大量蛋白质沉淀等优点。在实际实验中,研究人员需要根据条件及目的进行选择,以获得最优的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