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浓度要除二吗
为你什么要除2呢?
乙酸乙酯的皂化反应是一个典型的二级反应:
CH3COOC2H5+OH-→CH3COO-+C2H5OH
设反应物乙酸乙酯与碱的起始浓度相同,则反应速率方程为:
r = =kc2
积分后可得反应速率系数表达式:
(推导)
式中:为反应物的起始浓度;c为反应进行中任一时刻反应物的浓度。为求得某温度下的k值,需知该温度下反应过程中任一时刻t的浓度c。测定这一浓度的方法很多,本实验采用电导法。
用电导法测定浓度的依据是:
(1) 溶液中乙酸乙酯和乙醇不具有明显的导电性,它们的浓度变化不致影响电导的数值。同时反应过程中Na+的浓度始终不变,它对溶液的电导有固定的贡献,而与电导的变化无关。因此参与导电且反应过程中浓度改变的离子只有OH-和CH3COO-。
(2) 由于OH-的导电能力比CH3COO-大得多,随着反应的进行,OH-逐渐减少而CH3COO-逐渐增加,因此溶液的电导随逐渐下降。
(3) 在稀溶液中,每种强电解质的电导与其浓度成正比,而且溶液的总电导等于溶液中各离子电导之和。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活化能=27.3KJ/mol
活化能与温度无关,主要与反应物本身的身份以及有没有加入催化剂有关,基本上每个反应的活化能是一定的。温度只影响反应的速度。
乙酸乙酯对空气敏感,吸收水分缓慢水解而呈酸性。乙酸乙酯溶水(10%ml/ml);能与氯仿、乙醇、丙酮和乙醚混溶;能溶解某些金属盐类(如氯化锂、氯化钴、氯化锌、氯化铁等)反应。
扩展资料:
在乙醇铝催化剂作用下,在0-20℃时乙醛自动氧化缩合成乙酸乙酯,化学反应式如下:
2CH₃CHO→ CH₃COOC₂H₅
从原料的来源和成本分析,以乙醇为原料的合成路线较合理、廉价。乙醇氧化法按其反应机理可分为两种双功能催化剂体系。
氧气参与反应:采用Pd-Cu/分子筛催化剂,反应温度为150℃,乙醇被氧化为乙酸乙酯。其反应机制如下:
C₂H₅OH+½O₂→CH₃CHO+ H₂O (Pd-Cu)
CH₃CHO+½O₂→CH₃COOH (Pd-Cu)
C₂H₅OH+ CH₃COOH→CH₃COOC₂H₅ + H₂O (酸)
采用负载在二氧化硅等载体上的杂多酸金属盐或杂多酸为催化剂,乙酸和乙烯在反应温度为150℃ 、压力为1.0MPa 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CH₃COOH+ C₂H₄→CH₃COOC₂H₅(150℃.1.0Mpa)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乙酸乙酯
酯化反应基本上是吸放热平衡的,因此酯化反应都是平衡反应,进行不完全的。但乙酸乙酯皂化是放热反应,酯水解成酸和醇,吸放热基本平衡,但酸和碱中和形成醋酸钠是放热反应,因此皂化反应可以进行的非常完全。
误差主要有:
1、实验过程中,恒温槽的温度不稳定,致使实验的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
2、乙酸乙酯配置太久,部分挥发掉了,致使实验出现较大的偏差;
3、经过多次读数,误差比较大;
4、系统本身存在的偶然误差。
5、实验过程中,仪器,药品等会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
乙酸乙酯对空气敏感,吸收水分缓慢水解而呈酸性。乙酸乙酯溶水(10%ml/ml);能与氯仿、乙醇、丙酮和乙醚混溶;能溶解某些金属盐类(如氯化锂、氯化钴、氯化锌、氯化铁等)反应。
制备乙酸乙酯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在保持在60℃~70℃之间,温度过高时会产生乙醚和亚硫酸或乙烯等杂质。液体加热至沸腾后,应改用小火加热。事先可在试管中加入几片碎瓷片,以防止液体暴沸。
扩展资料:
反应条件温和、反应转化率和乙酸乙酯的收率高、原料成本低、经济效益明显,但该方法存在如下缺点:一是催化剂制备技术难度较大且在水中易被水解;二是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需要用温度较低的冰盐水冷却。
皂化反应仅限于油脂与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混合,得到高级脂肪酸的钠/钾盐和甘油的反应。
如果使用氢氧化钾水解,得到的肥皂是软的。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可以减小脂肪酸盐的溶解度从而分离出脂肪酸盐,这一过程叫盐析。高级脂肪酸盐是肥皂的主要成分,经填充剂处理可得块状肥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皂化反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乙酸乙酯
CH3COOC2H5+OH-→CH3COO-+C2H5OH
设反应物乙酸乙酯与碱的起始浓度相同,则反应速率方程为:
r = =kc2
积分后可得反应速率系数表达式:
(推导)
式中:为反应物的起始浓度;c为反应进行中任一时刻反应物的浓度.为求得某温度下的k值,需知该温度下反应过程中任一时刻t的浓度c.测定这一浓度的方法很多,本实验采用电导法.
用电导法测定浓度的依据是:
(1) 溶液中乙酸乙酯和乙醇不具有明显的导电性,它们的浓度变化不致影响电导的数值.同时反应过程中Na+的浓度始终不变,它对溶液的电导有固定的贡献,而与电导的变化无关.因此参与导电且反应过程中浓度改变的离子只有OH-和CH3COO-.
(2) 由于OH-的导电能力比CH3COO-大得多,随着反应的进行,OH-逐渐减少而CH3COO-逐渐增加,因此溶液的电导随逐渐下降.
(3) 在稀溶液中,每种强电解质的电导与其浓度成正比,而且溶液的总电导等于溶液中各离子电导之和.
设反应体系在时间t=0,t=t 和t=∞时的电导可分别以G0、Gt 和G∞来表示.实质上G0是
NaOH溶液浓度为时的电导,Gt是 NaOH溶液浓度为c时的电导与CH3COONa溶液浓度为- c时的电导之和,而G∞则是产物CH3COONa溶液浓度为 时的电导.即:
G0=K反c0
G∞=K产c0
Gt=K反c+K产(c0- c)
式中K反,K产是与温度,溶剂和电解质性质有关的比例系数.
处理上面三式,可得
G0- Gt=(K反- K产)(c0- c)
Gt- G∞=(K反- K产)c
以上两式相除,得
代入上面的反应速率系数表达式,得
k=
上式可改写为如下形式:
Gt= + G∞
以Gt对作图,可得一直线,直线的斜率为,由此可求得反应速率系数k,由截距可求得G∞.
二级反应的半衰期t1/2 为:
t1/2=
可见,二级反应的半衰期t1/2 与起始浓度成反比.由上式可知,此处t1/2 即是上述作图所得直线之斜率.
若由实验求得两个不同温度下的速率系数k,则可利用阿累尼乌斯(Arrhenius)公式:
ln=()
计算出反应的活化能Ea.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活化能Ea=27.3KJ/mol
是一个定值,与温度无关,每一个温度只是对应一个反应速率常数
乙酸乙酯:
乙酸乙酯是无色透明液体,低毒性, 甜味,浓度较高时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对空气敏感,能吸水分,使其缓慢 水解而呈酸性反应。能与氯仿、乙醇、丙酮和乙醚混溶,溶于水(10%ml/ml)。能溶解某些金属盐类(如 氯化锂、氯化钴、氯化锌、氯化铁等)反应。相对密度0.902。熔点-83℃。沸点77℃。折光率1.3719。闪点7.2℃(开杯)。易燃。蒸气能与空气形成 爆炸性混合物。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11.3ml/kg。
物理性质
外观:无色澄清粘稠状 液体。
香气:有强烈的醚似的气味,清灵、微带果香的酒香,易 扩散,不持久。
燃烧性: 易燃
闪点(℃):-4(闭杯),7.2℃(开杯) 乙酸乙酯
引燃温度(℃):426
爆炸下限(%):2.0
爆炸上限(%):11 乙酸乙酯.5
爆炸极限:2.2%—11.2%(体积) [1]
最小点火能(mJ):0.46
最大爆炸压力(MPa):0.850
极性:4.30
粘度:0.45
沸点:77.2
吸收波长:260
熔点:-83.6 [1]
相对密度(空气=1):3.04
相对密度(水=1):0.90
临界温度:250.1
乙酸乙酯熔点(℃):-83.6
折光率(20℃):1.3708—1.3730
相对密度(水=1):0.894-—0.898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3.04
饱和蒸气压(kPa):13.33(27℃)
燃烧热(kJ/mol):2247.89
临界温度(℃):250.1
临界压力(MPa):3.83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0.73
室温下的分子偶极矩:1.78D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醇、酮、醚、 氯仿等多数 有机溶剂。
化学性质
乙酸乙酯又称 醋酸乙酯。纯净的乙酸乙酯是无色透明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精细化工产品,具有优异的溶解性、快干性,用途广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极好的工业溶剂,被广泛用于 醋酸纤维、 乙基纤维、 氯化橡胶、 乙烯树脂、乙酸纤维树酯、 合成橡胶、涂料及油漆等的生产过程中。我们所说的陈酒很好喝,就是因为酒中含有乙酸乙酯。乙酸乙酯具有果香味。因为酒中含有少量乙酸,和乙醇进行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因为这是个可逆反应并且反应缓慢,所以要具有长时间,才会积累导致陈酒香气的乙酸乙酯。
官能团酯基 -COOR(碳与氧之间是 双键)
存在:除人工合成外,还存在于 菠萝、 香蕉等果品中。
反应中 浓硫酸主要作用
⒈ 催化剂
⒉吸水剂
注意:为了分离乙酸乙酯一般用饱和 碳酸钠溶液
因为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同时可以吸收没有反应的 乙醇并中和挥发的乙酸。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r=kc2,式中:为反应物的起始浓度,c为反应进行中任一时刻反应物的浓度,为求得某温度下的k值,需知该温度下反应过程中任一时刻t的浓度c。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标准值:25℃时是6.42L/molmin,35℃时是11.9411L/molmin。乙酸乙酯的皂化反应是一个典型的二级反应:CH3COOC2H5+OH→CH3COO-+C2H5OH。测定这一浓度的方法很多,本实验采用电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