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苯的磺化反应方程式
苯与浓硝酸反应方程式为:C6H6+HNO3(浓)==浓硫酸,加热===C6H5-NO2+H2O苯和硝酸反应生成硝基苯和水。
甲苯磺化会变紫,紫色在下层,上层为清亮油状过量甲苯苯与浓硝酸反应方程式为:C6H6+HNO3(浓)==浓硫酸,加热===C6H5-NO2+H2O苯和硝酸反应生成硝基苯和水1,通过精馏法分离.苯沸点80°,甲苯沸点110°,常压下相差约30°,可以通过精馏来分离.2,通过分子蒸馏技术分离. 二减压蒸馏,加过量NaOH,上层是苯,下层是苯酚钠,分液后加酸就回来苯酚.比蒸馏彻底.
甲苯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可发生磺化反应,加热生成苯磺酸和水。苯分子等芳香烃化合物里的氢原子被硫酸分子里的磺酸基(—SO3H)所取代的反应。 磺化反应过程 一种向有机分子中引入磺酸基(—SO3H)或磺酰氯基(—SO2Cl)的反应过程。
可有腹泻、头痛、恶心、呕吐、胃痛或不适;较少见的有皮疹;少见而严重的有黄疸、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表现为咽痛、发热、感染)、血小板减少症(表现为出血、紫癜)等。有时引起腹胀,恶心,呕吐,腹泻,胆汁淤积,皮肤红斑,荨麻疹,粒细胞缺乏,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低血糖等。引起肝损害。 本品有致甲状腺肿的特性,口服时,发现有甲状腺功能降低的现象,尤其对甲亢的病人更为明显,甚至有死亡的病例报告。本品有与氯磺丙脲类似的抗利尿作用,而且可能导致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发育不良、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本品可引起皮肤光敏反应及伴有溃疡的苔癣样皮肤反应。
甲苯磺丁脲降糖药:临床上最常用的第一代磺脲类药物,作用最快、最弱,药效时间最短,近期疗效约70%~80%。服后迅速从胃肠道吸收,1小时开始起作用,3~5小时作用最强,一次服用0.5克能维持6~8个小时,12小时后作用消失。它在血循环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在肝脏氧化后于24小时内90%经肾脏排出,半寿期约4~6小时。开始剂量为每次0.5克,每日2~3次,饭前口服。
根据患者血糖变化及反应,必要时隔3-5天增加0.5克,每日用药总量不能超过30克,必要时与双胍类药物联合应用。此药副作用小,多数患者无不良反应,但长期服用可引起厌食、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等。
对甲苯磺酰基Tosyl是一个由对甲苯磺酸衍生出的取代基。常用作醇羟基的保护基。
对甲苯磺酸酯的通式为ROTs。
引入-OTs保护基:醇与对甲苯磺酰氯在吡啶中反应:
脱去保护基:磺酸酯在硫酸中反应。
OTs中的负电荷可以离域在整个酸根上,是个很好的离去基团。受保护的醇因此更容易发生亲核取代(见下)和消除生成烯烃。
一些相关的取代基:
Bs(Brosyl)-对溴苯磺酰基; Ns(Nosyl)-对硝基苯磺酰基; Nps-邻硝基苯磺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