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建筑风格的主要特点
1、第一特点是: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
2、第二特点是: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种柱式:多立克柱式(Doric);爱奥尼柱式(Ionic); 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女郎雕像柱式。
3、第三特点是:建筑的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
4、第四特点是: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
5、第五特点是: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希腊建筑就是用石材雕刻出来的艺术品。
扩展资料:
1、希腊建筑的结构特点:拱门结构,拱架结构,桁架结构,梁柱体系,喷泉结构,门楣结构,拱券结构,交叉拱顶结构,多穹顶结构
2、连接方式:希腊的石头柱子,通过鼓状砌块进行垒叠。有一些柱子,是由完整的一块石头雕刻的。有一些柱子,是由砖块连接的。砖块之间有榫卯或金属销子进行连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的服饰特点:
1、服装的披挂性和缠绕性;
2、服装的悬垂性和服装线条的流畅性;
3、服装的自由性和变化性;
4、服装的舒适性和功能性;
5、服装的简洁性和富于内含的单纯性;
6、以无形之形的方式表现人体。
约公元前4世纪,世界服装进入了以欧洲希腊为代表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希腊人以其涌动不息的创造激情,创造出的服装艺术无比优雅,无比轻松的整体形象,从而被后世树为楷模,称之为古典而完美的形式·后来的罗马文明也深受其影响 。
扩展资料:
进入21世纪,人类对生态环保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成为新世纪发展的主旋律。古希腊服饰风格在此主题之下散发着无限的活力。
它表现出来的人类追求自然、美好、和谐的精神境界已成为一种超越历史而存在的崇高象征;它的松弛、舒展、随意的造型风貌已凝练为一种跨越时间长河的经典风格。
它的灵动的褶裥线条、多变的款样形式、精彩的系扎、别针、装饰细节等已化为穿越时空隧道的典型符号,成为人们创造新世纪美妙乐章的重要音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希腊服装
古希腊建筑风格
1. 历史文化背景
古希腊人信奉泛神论,他们信奉的诸神如同人一样也有亲缘关系,还能不断繁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庞大、复杂而开放的神谱。几乎每一座城池都有自己的保护神,并由此而得名(如雅典城的雅典娜),他们喜欢在城内或附近建一座祭祀该保护神的庙,庙的周围还建有敬拜其他神、半神、英雄、“城邦保卫者”的设施,这个建筑相对集中的地方就演变成为圣地。
自公元前7世纪起,平民在与贵族的斗争中逐渐占据上风,自由与民主在希腊半岛各城邦中风行,雅典等城邦甚至还建立了自由民的民主制度。为了纪念这些成果,人民定期在这些圣地举办行“庙会”,以示庆贺,如雅典的泛雅典娜节、奥林比亚的庙斯节、德尔斐的阿波罗节等。“庙会”期间,人们从各城邦如潮水般地汇集而来,各种体育、戏剧、诗歌、演说等比赛活动争先登场,香客、游客和商贩云集。各城邦为了吸引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都试图将自己领地内的圣地建造得更加精美、更具魅力。这种开放式的竞争,促进了木质建筑向石材建筑的进化,并形成了以“柱式”为基本特征的具有统一性的建筑式样。
公元前5世纪,希腊各城邦在雅典的主导下击败了波斯大军的入侵。自此,希腊文化进入鼎盛时期,为报答雅典娜女神的护佑,雅典人重建了自己的圣地——雅典卫城(Akropolis),卫城里的各个神庙便成为代表古希腊建筑最高成就的精品。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又将古希腊建筑的精华推广到中东、中亚和意大利等殖民地。尽管后来希腊本土沦为罗马人的殖民地(自公元前2世纪起),但是希腊建筑形式仍然继续被罗马人奉为高尚艺术,并加以模仿。
2.公共建筑
古希腊最重要的建筑类型为神庙,附近还常有露天剧场、竞技场、广场和敞廊等。这些公共建筑和建筑群在艺术形式上极为完美,集中地反映了古希腊建筑的伟大成就。
希腊神庙一般在平面布局上呈沿东西向伸展的长方形,神庙的屋顶是两坡的,在东西两端各构成一个三角形山花,山花为浮雕等装饰的重点区域之一。另一个装饰集中的地带就是山花之下的檐部,檐部通常由台基上的柱子支撑,形成开放的柱廊。神庙没有窗只有门,主入口设在东部的山花下。由于地处低纬度地带,清晨神秘而柔和的阳光就可以穿过主入口,直接照射到正殿深处的神像上,金光灿烂的神像使膜拜者为之神往。
小型的神庙只在前端或前后两端设柱廊。最小的只有两棵柱子,夹在侧墙前端之间。重要的神庙在四周都建有一圈柱廊,从而构成周围柱廊(图1)。围廊使神庙的四个立面连续统一,造成了丰富的光影和虚实的变化,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使神庙同自然相互渗透,关系和谐。
另一种在平面上为圆形的建筑物,一般用于祭祀,其外围有一圈柱廊,内有一园桶形墙,墙上开有一门二窗,顶部成坡度很小的圆锥形或双锥。
大型露天剧场都依天然地势而建,可容纳数万人。观众席在平面上尽可能呈完美的半圆形,外围地势较高,向内逐级降低,整体呈漏斗状,漏斗的低部(即中心位置)为一圆形表演平台。平台的后面为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楼内可分为化装室和道具室。观众席一般由石头切筑的台阶和坐席构成,中间设有宽阔的放射状过道,顺圆弧方向也设有辅助走道,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如埃比道拉斯露天剧场(图2)。这种设计使剧场的视觉效果和声学效果均处于理想的状态。
3.三种柱式
作为古希腊建筑的典型代表,大型神庙是石质梁柱结构构件和组合的特定的艺术形式。主梁及以上部分的巨大重量平均地落在下部的支柱上,并通过支柱直接向下传递到基础。人们认识到柱子在造形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便反复推敲,仔细琢磨,终于达到精细入微的境界,形成了讲究柱子和与它联结的各部分的形式与比例的三种基本柱子格式(简称柱式)。柱式系统,除柱身、柱头、柱座之外,还包括有檐部(图3)。这三种柱式的基本特征如下:
多立克柱式: 柱头为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20个),柱子高度约为底径的4——6倍,没有柱座,雄壮的柱身从台基上拔地而起,檐部的高度为柱高的1/3.
爱奥尼柱式: 柱头为精巧的涡卷,柱身有凹圆槽,槽背呈带状(24个),有复杂的、看上去富有弹性的柱座,柱高约为底径的9——10倍,檐部的高度为柱高的1/5.
科林斯柱式: 除了柱头如盛满卷草的花篮外,其他各部与爱奥尼柱式雷同。
如果说多立克柱式体现了男性的雄健,爱奥尼柱式则表达了女性的柔美清秀,而科林斯柱式代表了华丽和高雅。
4.追求完美的视差效正
古希腊人很早就发现:从远处观察所有物体的直线边,不管它是直立的还是水平的,都可以感觉到它们在中部有轻微的凹陷。这种直线曲线化的视觉印象,称为视差。为了消除这种视差,希腊人在建造大型建筑物时就会有意识地将直线造得少许凸曲。经过这种效正处理的建筑,由于视差和凸曲相互抵消,该直的边和线看起来就是“直”的了,整个建筑就显得更为端庄和完美。效正值是经过精确计算而得出的,比如要使一个长60米的檐部水平线看起来很平直,就要对其中部做上调10 厘米的效正。由于这种效正操作既费钱又费时,因而只在特别重要的建筑物上应用。效正方法更多地运用于用于立柱本身,既将立柱的中上部造得少许肿涨(卷杀,曲线精度以毫米甚至毫厘计),这样就可避免中部显细的错觉。此外,古希腊人还针对立柱所处的位置、相互间的影响等发明了一系列效正立柱粗细、站立角度和柱间距离的方法,使立柱的阵列在远处看来更加整齐。以雅典卫城中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为例(图4 帕提农神庙西立面),建筑师有意识地将基座的中部微微隆起,靠边的立柱会有意识地作的较粗并轻微向内倾斜,外侧的柱间距也相对较小,墙壁和山花上部的雕饰也要相对放大一点,等等。这些精细的效正使希腊建筑艺术达到了完美境界。
5.古希腊建筑对后世的影响
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驱,它在建筑美学法则、建筑的艺术形式和梁柱的结构方法等方面都成为欧洲建筑的典范,深深地影响了欧洲两千多年的建筑史。在历史上出现的诸多建筑风格中,古希腊建筑艺术达到了典雅和端庄的最高境界。它的建筑形象能深刻而充分地反映人们的崇高理想以及希腊人民对自由、民主与共和的强烈愿望。这种建筑形象已经成为思想的载体,普遍地存在于代表现代西方国家最高全力机构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