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支撑钢框架抗震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解答
第1章 绪论
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的程度。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
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设防?
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
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
小震就是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50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63.2%;
中震,10%; 大震是罕遇的地震,2%。
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
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他们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5.试讨论结构延性与结构抗震的内在联系。
延性设计:通过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与强度,使结构构件在强烈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后仍具有较大的延性,从而可以通过塑性变形吸收更多地震输入能量,使结构物至少保证至少“坏而不倒”。 延性越好,抗震越好.在设计中,可以通过构造措施和耗能手段来增强结构与构件的延性,提高抗震性能。
第2章 场地与地基
1、场地土的固有周期和地震动的卓越周期有何区别和联系?
;由于地震动的周期成分很多,而仅与场地固有周期T接近的周期成分被较大的放大,因此场地固有周期T也将是地面运动的主要周期,称之为地震动的卓越周期。
2、为什么地基的抗震承载力大于静承载力?
地震作用下只考虑地基土的弹性变形而不考虑永久变形。地震作用仅是附加于原有静荷载上的一种动力作用,并且作用时间短,只能使土层产生弹性变形而来不及发生永久变形,其结果是地震作用下的地基变形要比相同静荷载下的地基变形小得多。因此,从地基变形的角度来说,地震作用下地基土的承载力要比静荷载下的静承载力大。另外这是考虑了地基土在有限次循环动力作用下强度一般较静强度提高和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可靠度容许有一定程度降低这两个因素。
3、影响土层液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⑴土的类型、级配和密实程度
⑵土的初始应力状态(地震作用时,土中孔隙水压力等于固结水压力是产生土体液化的必要条件)
⑶震动的特性(地震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⑷先期振动历史
或者:土层地质年代;土的颗粒组成及密实程度;埋置深度、地下水;地震烈度和持续时间。
第3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计算
1、结构抗震设计计算有几种方法?各种方法在什么情况下采用?
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静力弹塑性法
⑴高度不超过40m 、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
⑵除⑴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⑶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表3—10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2.什么是地震作用?什么是地震反应?
地震作用:结构所受最大的地震惯性力;
地震反应: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内力、变形、位移及结构运动速度与加速度等统称为结构地震反应。是地震动通过结构惯性引起的。
3、什么是地震反应谱?什么是设计反应谱?它们有何关系?
地震反应谱:为便于求地震作用,将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最大绝对加速度、速度和位移与其自振周期T的关系定义为地震反应谱。
设计反应谱:地震反应谱是根据已发生的地震地面运动记录计算得到的,而工程结构抗震设计需考虑的是将来发生的地震对结构造成的影响。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不能采用某一确定地震记录的反应谱,考虑到地震的随机性、复杂性,确定一条供设计之用的反应谱,称之为设计反应谱。
设计抗震反应谱和实际地震反应谱是不同的,实际地震反应谱能够具体反映1次地震动过程的频谱特性,而抗震设计反应谱是从工程设计的角度,在总体上把握具有某一类特征的地震动特性。地震反应谱为设计反应谱提供设计依据。
4、计算地震作用时结构的质量或重力荷载应怎样取?
质量:连续化描述(分布质量) 、集中化描述(集中质量);
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所考虑的重力荷载,称为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的重力荷载分恒载(自重)和活载(可变荷载)两种。活载的变异性较大,我国荷载规范规定的活载标准值是按50年最大活载的平均值加0.5~1.5倍的均方差确定的,地震发生时,活载不一定达到标准值的水平,一般小于标准值,因此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时可对活载折减。抗震规范规定:
。
5、什么是地震系数和地震影响系数?它们有什么关系?
……(3-41)
缺地区设防烈度条件!设为7度。采用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1、经初步判断应考虑液化影响;
2、进一步判断:
①#不具备标贯条件;②-1#临界指标Ncr=17.6击, 5击< 17.6击 . 为液化土。
②-2#临界指标Ncr=20.8击, 6击<20.8击. 为液化土。
③-1# 临界指标Ncr=18.4击, 12击<18.4击. 为液化土。
③-2# 临界指标Ncr=15.2击, 18击>15.2击. 为非液化土。以上按公式(4.3.4-1)
④#临界指标Ncr=6.4击, 24击>6.4击. 为非液化土。按公式(4.3.4-2)
⑤#卵石层,不需标贯条件,为非液化土。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与抗震结构【1】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工程事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汶川地震给我国建筑工程事业敲响了警钟,我国建筑工程设计未来的发展要更加注重抗震设计以及抗震结构的构建,努力通过抗震设计提高建筑工程的稳固性,保障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建筑工程 抗震设计 抗震结构安全
1对建筑工程震能力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1.1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标准要根据国家对不同地区地震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对地震的危害程度所进行的初步预测来确定不同地区的基本设防烈度。
设防烈度的确定是对抗震标准进行设计的主要参考依据,只有抗震烈度测量预测的准确性,才能够保障抗震设计标准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建筑施工单位根据抗震设计标准以及工程项目开发对住宅使用性能的要求,来进行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抗震设计的烈度,设计烈度与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成正比,与建筑工程造价成反比。
1.2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是否合理
所谓抗震设计主要是对建筑的结构形式进行合理的设计,并对建筑结构抗震措施加以选择,保障建筑结构具有稳定的抗震性,在地震灾害威胁的情况下要确保建筑结构不倒。
高层建筑物对抗震设计有着比普通建筑更高的设计要求,通常选择现浇剪力墙结构、框架- 剪力墙结构作为高层建筑物的首选结构类型。
这种类型的建筑结构强度高、在外力的强烈作用下,能够维持建筑结构的平稳性,抗震效果非常明显。
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合理性是确保建筑抗震性能的基本保障。
1.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在地震振幅的强烈刺激下,建筑物的稳固性很难得到保障,为此必须对建筑物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规范建筑施工工序,加强质量监督与检验工作,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质量,保障建筑物的高抗震性。
2选择适合的抗震结构与高质量的建筑材料
2.1建筑结构体系对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要作用
现阶段在我国建筑结构体系中主要包含了框架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与筒体结构体系等主要结构体系表现形式。
这些结构体系根据建筑物的实际需要被广泛的运用到高层建筑物中。
而目前国外在地震多发区,已经开展广泛的采用钢结构体系,作为提高建筑结构防震的主要结构体系,我国目前所采用的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抗震性能远远比不上钢结构的抗震性能。
钢结构在强度、韧性以及延展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通过对地震区建筑房屋的倒塌情况进行调查我们可以发现,钢结构建筑物的倒塌机率是最小的。
我国工程建造开发者在进行高层建筑物设计时,为了节省用钢数量,往往采用框架- 核心筒体系。
在混合结构震层中所产生的剪应力的八成以上都由内部的混凝土来承担。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外力的作用下容易出现弯曲变形,为了减少建筑结构的侧移,往往需要采用小的钢结构对框架-核心筒结构加以辅助,这不但没能达到节省建筑钢材用量的目的,还增加了建筑结构的负担,不利于建筑整体结构稳固性的发挥,为此我国要积极推进钢结构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2.2建筑材料对建筑物抗震效果的影响与应用
建筑材料的使用性能对建筑物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高质量的建筑物又具有良好的抗震效果,为此若想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首先要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
在对建筑材料进行选择时,通常要选择强度高、安全性好,以及具有良好耐久性的建筑材料,研究实践表明,高性能的建筑材料在提高建筑结构的使用性能与使用寿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混凝土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领域所普遍运用的人工石材,它产生于1824年,它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世界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状况,为促进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但混凝土建筑材料却属于脆性材料,从建筑结构抗震的角度进行分析,混凝土材料不利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为此不应作为结构性材料应用到建筑结构当中。
为解决这一问题,建筑工程领域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
目前主要通过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合理设计以及采用钢筋来化解混凝土的脆性。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混凝土自身的性能加以改变来实现对混凝土脆性的改良,达到提高混凝土材料抗震效果的目的。
通常状况下对混凝土自身的性能进行改良,提高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着手:首先,要对混凝土搅拌过程中的用水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水对混凝土的水化反应以及混凝土的和易性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决定混凝土的性能,为此在混凝土加工、搅拌、运输、使用的全过程要通过会混凝土用水量的控制,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及其耐久性。
然而为了确保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我们不能一味的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因为混凝土强度与极限压成反比,当混凝土的强度达到一定高度时,在外力作用下一旦混凝土遭到破坏,此时混凝土的脆性特征就会变得更加明显,为此必须在考虑增强混凝土强度的同时要考虑增强混凝土的韧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混凝土具有较好抗震性能。
提高混凝土的使用性能还可以采用聚合物改性,这样可以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抗侵蚀能力,改善浆体与集料界面的结合,而且掺加达到一定量时,脆性的混凝土开始呈现聚合物良好的延性特征,在国际上已经开发成功的超高强水泥弹簧,即是该应用的一个极端例证。
在保证混凝土足够的碱度防止钢筋锈蚀破坏以及碳化破坏的同时,适宜掺加掺合料可降低混凝土结构中主要存在于孔隙和浆体与集料界面的氢氧化钙的含量,改善界面结构,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
集料质量也是影响混凝土质量、尤其是混凝土的耐久性的重要因素。
例如,用碱活性集料或含有害组分的集料制备的混凝土不仅可导致混凝土耐久性的降低和寿命的缩短,而且可能在突发灾害中加速破坏而导致巨大损失。
2003年土耳其地震后对倒塌建筑调查的结果表明,由于不当使用含氯离子高的海砂作为集料制备混凝土是导致增强钢筋加速锈蚀而使混凝土建筑在震中倒塌的主要原因。
当然,从通用水泥自身也可提出许多有益于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如适宜控制水泥比表面积和水化热、降低水泥中氯离子含量、碱含量等。
此外,还可以从根本上调整水泥品种,例如选用低水化放热、高后期强度、尤其是抗折强度高、抗侵蚀性好的低热硅酸盐水泥,即高贝利特水泥,对于重点工程建设是一种更好的技术途径。
高贝利特水泥低热高强的特性表明,它是配制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理想的胶凝材料,所配制的高贝利特大体积混凝土抗裂性优越、且具有良好的体积稳定性和优越耐久性,已在国家重点工程应用中得到证明。
3结束语
良好的抗震设计与抗震结构对建筑物抵抗地震灾害的威胁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为确保我国建筑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我国必须努力通过合理的设计创造出高性能的抗震结构,提高我国建筑物的抗震效果,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实施全面的保护,避免汶川地震的惨剧再次上演。
参考文献:
[1] 王丽霖.我国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11,(03) .
[2] 和佳一.浅谈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
[3] 陈维东.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05).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非抗震与抗震设计的区别【2】
摘要:鉴于高层建筑结构的多样性,转换层的结构设计,应该针对高层建筑的结构类别,进行区别性方案的设计,通过精心组织施工,高要求控制模板、钢筋和混凝土等的施工程序,提供这些施工程序的有利条件,降低施工难度,为高层建筑转换层的结构设计奠定基础。
而抗震设计与非抗震设计在具体结构构件梁、柱及剪力墙的构造配筋上均存在一定区别,结构设计时应进行区分。
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带转换层高层建筑抗震设计
前言
随着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建筑结构多功能的要求,带转换高层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多,且转换层的设置位置也越来越高。
六度抗震地区与非抗震地区在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上的存在区别,不同区域的建筑结构设计,根据抗震等级不同也存在区别,对不同地区进行整体结构概念设计,应避免在实际设计工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或者安全度偏大,以达到节省建筑工程造价的目的。
一、带转换层结构的设计原则
带转换层建筑结构总体设计应遵循的如下原则:首先,传力直接,避免多次转换。
布置转换层上下主体竖向结构时,要尽量使水平转换结构传力直接,通过结构的合理布置,使不落地的剪力墙通过转换托梁直接传给竖向承重构件,尽可能的避免转换次梁及水平多级转换,实现传力路劲的最短化。
其次,强化下部、弱化上部。
要保证底部大空间有适宜的刚度、强度、延性和抗震能力,要有意识的强化转换层下部主体结构刚度,弱化转换层上部主体结构的刚度,使得转换层上下部主体结构的刚度及变形特征尽量接近,以避免出现薄弱层。
再次,计算全面准确。
必须将转换结构作为整体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符合实际受力变形状态的正确计算模型进行三维空间整体结构计算分析。
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转换结构进行局部补充计算时,转换结构以上至少取2层结构进入局部计算模型,同时应计及转换层及所有楼盖平面内刚度,计及实际结构三维空间盒子效应,采用比较符合实际边界条件的正确计算模型。
二、建筑结构平面布置
关于建筑物的结构平面布置,仅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表4.3.3中对建筑物在考虑地震作用时的平面长宽比以及局部凹凸进行明确规定并且在4.3.5条中对建筑的位移比和周期比进行严格的限制。
非抗震设计时,由于对周期比没有严格的限制,故在设计转换层以上的小开间住宅部分的竖向构件时,可以只按照竖向构件的承载力进行设计作抗震设计时,为了使周期比满足规范要求的限值,必须对建筑物周围的竖向构件进行加强处理,这就人为地增大了转换层上部的建筑物结构刚度,也增加了竖向构件的数量或者截面,同时也会引起转换层下部刚度相应增大。
三、建筑结构竖向布置
考虑地震作用下,仅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4.4.2和4.4.3条对建筑物的侧向刚度进行限制,保证建筑物的侧向刚度的连续。
4.4.5条对建筑物的竖向收进和外挑进行限制。
(1)底部大空间为1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2。
(2)底部大空间层数大于1层时,其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1.3。
由于转换层结构上部建筑多为住宅,根据建筑住宅使用功能的要求,房间分隔较小且对结构梁高进行限制,故造成上部住宅部分的竖向构件柱子或短肢剪力墙数量较多,梁较密。
并且转换层上部住宅部分层高一般比下部大开间的商场部分小得多。
这些都是造成转换层上部结构刚度远远大于下部结构刚度的客观原因。
为了增加下部结构刚度,只能在适当位置处增加竖向构件或原竖向构件的截面尺寸。
上、下部刚度越要求接近,则增加的下部竖向构件越多或者截面越大。
四、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的区别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4.7.1条中规定:无地震作用时,构件承载力设计值大于等于结构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与结构重要性系数的乘值(结构重要性系数的取值在1.~1.1之间)有地震作用组合时,构件承载力设计值大于等于结构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与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乘值(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取值在1.0~1.33之间)。
以上分析均针对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计在结构概念设计上的区别,属于确定建筑方案前需要考虑的结构体系对建筑物的总体影响,是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计在性能设计上的根本区别,需要在建筑方案确定前进行经济综合性比较分析。
整体结构概念设计是实现非抗震结构性能经济性设计的根本方向。
五、具体建筑构件单项比较分析
1、框支梁
梁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30%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不应小于0.60%、0.50%和0.40%加密区箍筋最小面积含箍率在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9ft/fyv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不应小于1.3ft/fyv、1.2ft/fyv和1.1ft/fyv。
梁截面高度在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计算跨度的1/6,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计算跨度的1/8框支梁截面组合的最大剪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无地震作用组合时:V≤0.2βcfcbh0
有地震作用组合时:V≤0.15βcfcbh0/γRE。
2、框支柱
框支柱截面组合的最大剪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要求:无地震作用组合时,V≤0.2βcfcbh0有地震作用组合时,V≤0.15βcfcbh0/γRE。
柱截面宽度,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400mm,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450mm柱截面高度,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框支梁跨度的1/15,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框支梁跨度的1/12非抗震设计时,框支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0.8%,箍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50mm。
3、剪力墙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底部应加强部位墙体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3%,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25%错层处平面外受力的剪力墙,其截面厚度,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200mm,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250mm,并均应设置与之垂直的墙肢或扶壁柱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采用。
错层处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3%,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5%。
结语
转换层在高层建筑的应用必不可少,每座建筑的结构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转换层类型。
在施工中,还用注意每一环节的施工,在了解各构件特性的基础上,合理的发挥其长处、解决其短处,保证转换层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西安.高层建筑结构实用设计方法[M].第3版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2]毛华毅.浅谈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若干问题[J].山西建筑,2010,36(9):72-73.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要求,建筑抗震以‘三个水准’为抗震设防目标, 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全球范围内采用装配式建筑的国家,房屋抗震能力都能满足抗震性能要求。不同国家的设计地震加速度、房屋高度、结构体系等不一样,采用的装配式建筑抗震设防理念也不尽相同。
扩展资料
我国的抗震设计:
总体来看,我国在抗震法律法规、国家标准上做得比较充分。
我国发布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等国家标准,对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责任划归、防灾规划均有具体划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第八条规定:当遭受多遇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正常;当遭受相当于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及生命线系统基本正常,重要工矿企业能正常或者很快恢复生产;当遭受罕遇地震时,城市功能不瘫痪,要害系统和生命线工程不遭受严重破坏,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震设计
(1)选择利于抗震的场地
▲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段,避开不利地段,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
▲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
(2)选择利于抗震的地基和基础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土上,也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集;
▲地基有软弱粘性土、液化土、严重不均匀土层时,宜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性。
(3)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平面和立面布置
▲建筑物平、立面布置宜规则、均匀、对称,并应有良好的整体性;
▲质量和刚度在平、立面上变化均匀,尽量避免错层。
▲对体型复杂的建筑:a.设置防震缝,应将建筑分成规则的结构单元;b.不设防震缝,应选用符合实际结构的计算模型,进行较精细的抗震分析。
(4)选择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
▲在选择建筑结构体系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应具有明确的结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宜有多道抗震防线,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载能力。
▲应具备必要的强度,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
▲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度分布。
(5)在选择抗震结构的构件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砌体结构构件:应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结构圈梁、构造柱、芯柱或采用配筋砌体、和组合砌体柱,以改善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混凝土结构构件:应合理地选择构件尺寸、配置纵向钢筋和箍筋,避免剪切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压溃先于钢筋屈服破坏、钢筋锚固粘结先于构件破坏。
▲钢结构构件:应合理控制构件尺寸,防止局部或整个构件失稳。
(6)在设计结构各构件之间的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构件节点的强度,不应低于其连接构件的强度。
▲预埋件的锚固强度,不应低于其连接件的强度。
▲装配式结构的连接,应能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7)处理好非结构构件和主体结构的关系
▲)对女儿墙、雨棚等附属构件,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和锚固。
▲应避免围护墙和隔墙的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装饰贴或悬吊较重的装饰物,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
(8)注意材料的选择和施工质量
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最低要求。
▲对钢筋接头和焊接质量应满足规范要求。
▲构造柱、芯柱和底层框架砖房填充墙施工,应先砌墙后浇柱的混凝土。
▲砌体结构的纵、横墙交接处应同时咬槎砌筑或采取拉接措施,以免地震中开裂。
4.1一般规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VBJ 11—89
5.1.2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和层数,不应超过表5.1.2的规定;对医院、教学楼等横墙较少的房屋总高度,应比表5.1.2的规定相应降低3m,层数应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房屋,应根据具体情况再适当降低总高度和减少层数。
注: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檐口的高度,全地下室可从室外地面算起。
5.1.4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
五、烟道、风道、垃圾道等不应削弱墙体;当墙体被削弱时,应对墙体采取加强措施;
5.1.5多层砌体房屋抗震横墙的间距,不应超过表5.1.5的要求。
5.2.4各类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
式中fvE——砌体治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
FV ——非抗震设计的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
——砌体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按表5.2.4采用。
4.2粘土砖、多孔砖房屋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 11-89
5.3.1多层粘土砖房,应按下列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以下简称构造柱):
一、构造柱设置部位,一般情况下应符合表5.3.1的要求。
砖房构造柱设置要表5.3.1
二、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砖房,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表5.3.1要求设置构造柱,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均应按外墙处理;
三、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第一款或第二款的要求设置构造柱。
5.3.3 7度时层高超过3.6m或长度大于7.2m的大房间,及8度和9度时,外墙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当未设构造柱时,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置2 6拉结钢筋。
5.3.4后砌的非承重砌体隔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置2 /0 6钢筋与承重墙或柱拉结,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500MM,8度和9度时长度大于
5.l米的后砌非承重砌体隔墙的墙顶,尚应与楼板或梁拉结。
5.3.5多层粘土砖房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或木楼、屋盖的砖房,横墙承重时应按表5.3.5的要求设置圈梁,纵墙承重时每层均应设置圈梁,且抗震横墙上的圈梁间距应比表内要求适当加密;
二、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与墙体可靠连接的房屋可不另设圈梁,但楼板应与相应构造柱用钢筋可靠连接;砖房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要来表5.3.5
5.3.6多层粘土砖房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应上下搭接;
二、圈梁在本节筹5.3.5条要求的间距内无横墙时,应利用梁或板缝中配筋替代圈梁;
5.3.7多层粘土砖房的楼、屋盖应符合下列要求:
二、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当圈梁末设在板的同一标高时,板端伸进外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20MM,伸进内墙的长度不宜小于100MM,且不应小于80MM,在梁上不应小于80MM;
三、当板的跨度大于4.8MM并与外墙平行时,靠外墙的预制板侧边应与墙或圈梁拉结;
四、房屋端部大房间的楼盖,8度时房屋的屋盖和9度时房屋的楼、屋盖,当圈梁设在板底时,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应相互拉结,并应与梁、墙或圈梁拉结。
5.3.12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二、8度和9度时,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 500MM,并应与圈梁连接;
三、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栏板;
四、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预部圈梁连接,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 /0 6拉结钢筋。
《多孔砖(KP1型)《建筑抗震设计与施工规程》 JGJ 68-90
5.0.1一般情况下,多孔砖房屋应按表5.0.1的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以下简称构造柱)。
5.0.6多孔砖房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或木楼、屋盖房屋,应每层设置圈梁。
《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多层砖房抗震技术规程》JCJ/113-94
3.14构造柱应沿整个建筑物高度对正贯通,不应使层与层之间构造柱相互错位。
03708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03709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
00015 3 英语(二) 14
00420 4 物理(工) 5
00421 物理(工)(实践) 1
02197 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3
02198 6 线性代数 3
02275 7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3
02276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实践) 1
03347 8 流体力学 5
02439 9 结构力学(二) 6
02440 10 混凝土结构设计 7
02441 混凝土结构设计(实践) 1
02442 11 钢结构 4
02443 钢结构(实践) 1
02404 12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3
02447 13 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 4
02448 14 建筑结构试验 2
02449 建筑结构试验(实践) 1
00000 15 毕业论文(实践) 10
不考英语(二)的加考课程
建筑结构防火设计原理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加固设计原理
后面的数字是学分!
专业代号:080825
主考学校:武汉科技大学
一、课程设置及使用教材
序号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教材名称 教材主编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备注
1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王顺生、李 捷 高等教 育出版社 2008年
2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卫兴华、赵家祥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
3 00015 英语(二) 14 《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上、下册) 高远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
4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3 《工程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孙洪祥、柳金甫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6年
5 02198 线性代数 3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 魏战线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0年
6 00420 物理(工) 6 《物理(工)》 吴王杰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7年 含实验1学分
7 02275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4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曲俊华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0年 含实验1学分
8 02439 结构力学(二) 6 《结构力学》 张金生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年 学位课程
9 08458 土木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 4 《土木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 李远富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1年
10 02448 建筑结构实验 3 《建筑结构实验》 姚振纲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年 含实验1学分
11 02404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3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王铁儒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年 学位课程
12 02442 钢结构 5 《钢结构》 钟善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年 含实验1学分
13 03347 流体力学 5 《流体力学》 刘鹤年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年 含实验1学分
14 0600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5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霍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建筑工程课群组
15 08459 钢筋混聚土结构设计 5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康谷贻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年 学位课程,含课程设计1学分
16 05500 桥梁工程(二) 5 《桥梁工程》(第一版) 刘龄嘉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年 含课程设计1学分 道桥工程课群组
17 02407 路基路面工程 5 《路基路面工程》 何兆益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1年 学位课程,含课程设计1学分
18 06006 地基处理技术 6 《地基处理》 龚晓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年 学位课程,含课程设计1学分 地下岩石、矿山课群组
19 08463 矿山建设工程 4 《井巷工程》 东兆星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0 18910 土木工程实验 3.5 含(00421)物理(工)(实践)、(02276)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实践)、(02449)建筑结构实验(实践)、(05721)流体力学实验
21 18911 建筑工程课程设计 2 含(02443)钢结构(实践)、(08460)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22 18912 道路工程课程设计 3 含(02443)钢结构(实践)、(08461)桥梁工程(二)(实践)、(02408)路基路面工程(实践)
23 18913 地下、岩石、矿山课程设计 2 含(02443)钢结构(实践)、(08462)地基处理技术(实践)
24 18914 土木工程毕业考核 不计学分
总 学 分 72
二、报考条件
1.国民教育系列土建类专科及以上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2.不符合直接报考条件专业的国民教育系列专科及以上毕业生报考土木工程专业独立本科段时,须加试(02393)结构力学(一)、(02396)混凝土及砌体结构、(02389)建筑材料(或(02387)工程测量)3门课程。
三、实践性环节考核
1.实践课程
序号 课程代号 课程名称 所包含的考核内容 学分
1 18910 土木工程实验 (00421) 物理(工)(实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