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设计 > 正文

那位大侠有福建土楼的资料和照片啊

顺心的导师
繁荣的飞鸟
2023-03-08 23:55:27

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中的建筑非常有特色,它是以什么建筑为原型而创作的?

最佳答案
清秀的向日葵
妩媚的服饰
2025-09-07 17:46:03

  我相信在过去的几年里,每个人都看过充满浓郁中国风格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里面美丽的图片令边肖难忘。在圆形的土楼里,海棠盛开,一切都是如此美丽。《大鱼海棠》的背景是客家地区的风景建筑永定土楼。客家人几千年前为了逃避不断的战争而向南迁移,最终来到了南方。

  一位日本建筑师形容土楼是一个从地面升起的巨大蘑菇。的确,永定土楼位于深山之中,地势崎岖,位置隐蔽,因为当时客家先民考虑了安全因素。为了避免敌人和战争,它建在森林深处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

进入地球建筑的内部,你会发现它仍然像一个黑色飞碟。这是因为站在土楼里仰望天空,你会发现整个人就像坐在井里,仰望蓝天。此外,绿色瓷砖也呼应蓝天白云,色彩搭配非常美观。圆形土楼通常有两到四层,每层都有不同的生活功能。例如,一楼是客家人做饭和吃饭的地方,二楼可能是他们休息和生活的地方。

  当然,这些客家土楼的设计不仅具有巧妙实用的功能,而且注重艺术美。客家人特别注重家庭和谐,所以整个土楼都居住着一个数百人的大家庭,但没有高低之分。每个房间的面积和设计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分享土楼的建筑主体、水井和厨房。此外,你还会在永定土楼看到一些表达自我修养和家庭和谐的牌匾,还有一所刻有教育壁画的私立学校,反映了客家人民重视教育、弘扬客家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最新回答
阳光的香烟
精明的柚子
2025-09-07 17:46:03

客家土楼又称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南的永定、南靖和华安等地,是客家人世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奇特的风格、巧妙的构筑、恢宏的规模,被誉为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葩。现存的圆楼、方楼、五角楼、八角楼、吊脚楼等各式土楼有30多种23000多座,形成一个个依山偎翠、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的土楼群,如:永定初溪土楼群、南靖书洋乡田螺坑土楼群等。

楼不仅引起了建筑界的注意,同时也吸引了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民俗学等中外学者专家的浓厚兴趣。2001年,由福建永定、南靖、华安三地土楼组成的“福建土楼”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已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检查、评估和验收。

最大的圆楼是永定县大竹乡高头村的“承启楼”,

全楼直径73米,三圈四层,共400个房间,住60户人家。最小的圆楼是永定县的“如升楼”,共12层12间房,住6户人家。最古老的圆楼要数华安县沙建乡的“齐天楼”,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云霄县深土乡东平村有个“八卦堡”,整个村子由五圈圆环构成,中心是完整的圆楼,外围四圈断断续续按八卦阵布局,环绕四周。位于南靖县书洋乡下坂村的裕昌楼被称为“东倒西歪楼”,该楼建于明成化r年间(1487年),几乎所有看得见的梁、柱、楹都是歪歪扭扭的,据说最大的倾斜角有15度!

在1900多年前,中原一带历经变乱,举族南迁的客家人,几经辗转,来到闽西南一带的山区,为避免外来冲击,他们不得不恃山经营,聚族而居。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土楼。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炙热的棉花糖
刻苦的金针菇
2025-09-07 17:46:03
有这么一个笑话:冷战时期,CIA接到情报,发现中国福建沿海山区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圆形建筑,因为当时核威胁严重,核战争是一触即发,所以美国怀疑这些是核弹发射井。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用间谍卫星拍下无数的照片,仍无法进一步了解信息,一度让美国军方内部很紧张。1985年,CIA派出一对间谍夫妇伪装成游客到福建闽西永定县深入调查,才发现这些“发射井”原来是中国 历史 悠久的福建客家人所筑的土楼,让知道真相的军方内部啼笑皆非。

也难怪他们会搞出这样的乌龙事件,毕竟在我们的印象中,绝大部分建筑都是方形的,圆形的建筑是少之又少。不过,还是有一些特点鲜明的圆形建筑在建筑界里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所谓“存在就是合理”,这些圆形建筑(或者说光环形)之所以设计如此还是有其原因的。

如客家人的土楼,之所以设计成圆形的碉堡状,就是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并满足大家族共同生活的需求。

此外还可以营造出鲜明的未来感,毕竟很像UFO,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视逼格为生命的苹果公司打造的新总部。

光环形建筑之所以比较少,综合分析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空间利用率相对低。从外部土地利用来说,占地面积过大,不如方形建筑可以紧凑地布局。而且也不利于内部空间的布置,浪费较多。

2, 光环形建筑相对比较封闭,不利于与外部的交流。

3, 从建筑工学的角度来说,比较难以建造楼层,建造成本过高。

4, 因为其结构原因,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呈火烧连营之势,损失会很大。

所以,这些因素注定了光环形建筑是小众却又极富神秘吸引力的。下面我们就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两个经典的“UFO”吧。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 历史 悠久,而且已荣列“非遗“福建土楼,土楼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主要材料就是泥土。不过也不是一般的泥土,而是利用由沙质黏土和黄泥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做成碉堡状既方便聚族而居的、又具有高度防御性,而且便于就地取材,便于建造。这样,在经济成本上、在材料的获取上都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土楼虽带土字,但从功能、外观上看可一点不土。这种实用性极强的设计帮助在动乱中被迫迁徙到异地的客家族群有血雨腥风中抵御了很多外来风险,在异乡中顽强地扎下了根基并延续下来。

接下来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足够吸引力、而且在设计上可谓引导了潮流的苹果总部。

大名鼎鼎的苹果新总部大楼Apple park即将正式投入使用,这是乔老爷子非常重视,而且亲身参与的项目,耗资更是高达50亿美元。

Apple Park 的总建筑师名叫诺曼·福斯特,他的团队总共 250 人参与了该项目。他在参观乔布斯的办公室和家时,发现乔布斯对于树、玻璃和石头在新总部项目中的应用有很具体的想象和规划。随后,他又借鉴了斯坦福大学的一些校内设计,完成了最初 Apple Park 的设计草图。

这座大楼因其极具特点的环状结构被描述为“就像一座降落在地表的宇宙飞船”,从2004年开始,乔布斯亲自参与设计和推进。自它动工以来,就一直备受关注。

外表自然足够炫酷,那么走进它的内部,不知会有什么体验?以下是名记专访后给大家带来的关于 Apple Park 的一些细节。

1,首先,它绝对是苹果对细节追求的延续。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乔布斯向建筑师表态明确希望办公室墙面所用的木材全部是于冬天砍伐的,最理想的时间是 1 月份,因为那时候的木头含树叶和糖分都最低。对细节的这份苛求,和他打造手机时的吹毛求疵简直毫无二致。

2,进入苹果总部的圆环前,需要驱车经过二百多米的隧道。隧道墙上全部铺满了白瓷砖,这些瓷砖像高档浴室的墙面一样闪闪发光。沿着外围行驶时,太阳通过每层楼突出的玻璃发光,给人一种异国情调和复古未来主义的感觉。

3,在材料上,从巨型的玻璃面板、门把手、健身中心、甚至连瑜伽室墙面的石头,都是从堪萨斯州最好的采石场运送过来的。看起来简直就和约塞米蒂国家公园豪华酒店里的石头一模一样。

4,作为环状建筑,自然没有大堂入口,而是由9个入口通往不同区域。在咖啡店,有一个大型的中庭式空间中有楼梯可以直接到达四层,这里可容纳的人数达到了夸张的4000 人,而且他们可以在广阔的一楼大厅和阳台用餐。

5,考虑到要抵御地震,Apple Park建在一个巨大的钢制隔离器上。它能保证整个建筑即便向任何方向移动 1.5 米,内部的功能依然能正常使用。

6,楼梯由轻薄的混凝土制成,呈现出近乎完美的白色。扶手栏杆看起来就像雕刻在墙体内一样,没有突兀感。此外,乔布斯受到游艇防火楼梯的启发,决定在楼梯间安装高压喷头。一旦起火,喷头产生的高密度水雾足以迅速压制火势,这个设计最终通过了消防局的评估,又是一个美观而又实用的细节。

7,在楼内眺望时,感受到的是平静、远离外部喧嚣之感。而从远处看这幢楼时,又让人感受到一种极富有气势和恢弘的力量,以及企业展现出来的凝聚力。

8,每张办公桌都能调节高度,调节按钮就在桌子底部,而且按钮被贴心地设计成凹凸形状,凸起按钮用于升高桌子、凹陷按钮则相反。这样就不用弯腰确认,这种傻瓜式的贴心设计是随处可见。

9,整个 Apple park 室内自然通风,园内有幢叫“Breathing Building ” 的建筑是室内通风调节器。为了将室温保持在 20-25 度之间,地板和天花板都内藏了控温水管。这也是乔布斯一直以来的意愿:打破室内外的边界,唤醒每个员工的感官。

10,Apple Park的咖啡厅特意为员工设计了一款披萨打包盒,这种带孔可呼吸的包装可以保持披萨饼的良好口感,它还成功地申请了专利。

11,门把手不用螺丝固定,而是与门框融合,并且必须和 MacBook Pro 一样有铝合金质感。

其实这个设计也引起了一些争议,相比之下,Amazon、Google 等其他公司的总部大楼与其所在城市持开放性态度融合,Apple Park则显得封闭一些。但诺曼·福斯特认为这座建筑来自乔布斯的激情,而且更像一个乌托邦一般的愿景,所以他们愿意去对抗这些批评的声音,就像苹果的其他产品一样,能以自信的姿态去说服其他人接受苹果敢为天下先的美。

说一千道一万,各种经典设计之美是难以一一列举、一一细说的,最细致最真切的美还是要通过现场的体会才能get,希望大家都能有机会身临其境实地感受一番。

强健的小蚂蚁
负责的航空
2025-09-07 17:46:03
C

试题分析:客家土楼的设计注意吸收西方元素,说明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C正确;AB不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D错误。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创新的途径的识记和理解。要根据材料材料内容进行选择,材料较容易理解,难度不大。

多情的仙人掌
俏皮的糖豆
2025-09-07 17:46:03
“福建土楼”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初溪土楼群和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福建土楼 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

振成楼振成楼坐落在洪坑村中南部,由洪坑林氏21世林鸿超兄弟等人于民国元年(1912年)建造。俗称八卦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楼,以富丽堂皇、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而著称。振成楼承启楼承启楼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据传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世3代,阅时半个世纪,其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承启楼

看了我的福建土楼简介,不知道您了解福建土楼了吗?要是心动就去福建土楼旅游吧!

过时的电源
悦耳的自行车
2025-09-07 17:46:03
土楼是客家人居住的典范民居客家土楼主要有3种典型,五凤楼、方楼、圆楼。从整体看,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含有明确的主次卑意识,可以肯定,它是汉族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续发展,在其群体组合中,只有轴线末端的上堂屋(主厅)采用了坚厚的夯土承重墙。  方楼的布局与五凤楼相近,但其坚厚土墙从上堂屋扩大到整体外围,十分明显的是,防御性大大加强。而圆楼,仅就名称而言,已表现出2大特性,一方面,在圆形建筑物中,三堂屋已经隐藏,尊卑主次严重削弱;另一方面,楼就是堡垒,它的防御功能上升到首位,俨然成为极有效的准军事工程。此外,客家土楼建筑还具有充分的经济性,良好的坚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独特的艺术性等多种优越性。一是充分的经济性: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土。在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这2种材料取之不尽。特别是黄土,它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坏耕地问题。旧楼若须拆除重建则墙土可以重复使用,或用于农作物肥料,不会产生象现代砖石或混凝土房屋那么大量的建筑垃极。 二是良好的坚固性:客家土楼,特别是圆楼的坚固性最好。圆筒状结构能极均匀地传递各类荷载,同时外墙底部最厚,往上渐薄并略微内倾,形成极佳的预应力向心状态,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地基不均匀下陷的情况下,土楼整体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形。而由于土墙内部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即便因暂时受力过大而产生裂缝,整体结构并无危险。至今从未曾听说过圆楼坍塌事故的发生,很多传闻倒是某座土楼地震裂缝后,过些时日又自动弥合。 三是奇妙的物理性:客家土楼的墙体厚达1.5米左右,从而热天可以防止酷暑进入,冷天可以隔绝洌风侵袭,楼内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十分奇妙的是,厚实土墙具有其他任何墙体无法相匹的含蓄作用。在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年降雨量多达1800毫米,并且往往骤晴骤雨,室外干湿度变化太大。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厚土保持着适宜人体的湿度,环境太干时,它能够自然释放水份;环境太湿时,吸收水份。在昔日荒山寂野的客家人生存环境中,建筑内部的迥响正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气息。四是突出的防御性:客家土楼的厚墙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中国传统住宅内向性的极端表现。以常见的4层土楼为例,底层和二层均不辟外窗,三层开一条窄缝,四层大窗,有时四层加设挑台。土墙的薄弱点是入口,加强措施是在硬木厚门上包贴铁皮,门后用横杠抵固,门上置防火水柜。  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早先是一片莽荒。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不但是“天高皇帝远”,朝庭鞭长莫及,就连福州、广州、南昌这3省都城,也因相处极端、隘坚路险而奈何不得。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风强悍的土著袭击外,先后迁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间也不断发生殊死的械斗。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家客家人将住宅建造成一座易难攻的设防城市,聚族而居。在客家人中间,流传着很多在敌人久攻不下,“大楼安然无羔”的故事。五是独特的艺术性:客家土楼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整体造型上。五凤楼一般选址于山脚向阳处,其立面中轴线上,下堂、中堂、上堂高度递增,作为主体的上堂居于支配地位。轴线两翼横屋与之呼应地渐次升高,其重叠的三角形山面对峙左右,形成极工整的秩序构图。方楼的造型特征与五凤楼近似,唯其下堂和横屋的外墙另厚升高,形成更为壮观的整体。而圆寨是3种典型中造型艺术最富魅力的一种,崇山峻岭之间,它以浑然一体的纯粹形态出现,正如茫茫大漠中的埃及金字塔那样,极具纪念性。圆的外形与天穹呼应,本色的黄土墙与大地密接。随着时光流近,土墙出现无数不规则裂缝,更显得苍劲有力。圆寨是那样地苦心经营,却宛自天然,震撼人心,在当今方兴未艾的土楼旅游热中,圆寨具有最强的吸引力。此外,客家土楼许多是按八卦图设计的,中华传统文化铬印深深地铭刻其中。比如建于1912年,占地5000平方米的振成楼,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形成楼中有楼,楼外有楼的格局。外楼圈4层,每层48间,每卦6间;每卦设一楼梯,为一单元;卦与卦之间以拱门相通。楼内有一厅、二井、三门和八个单元。卦与卦之间是隔火墙,一卦失火,不会殃及全楼;卦与卦之间还设卦门,关闭起来,自成一方,开启起来,各方都可以相通。全楼的设施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迹,也有古希腊建筑的特点。1995年它的建筑模型与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建筑代表参加了美国落杉矶世界建筑展览会,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东方建筑明珠”。土楼是客家人集约节约用地的经典之作据初步统计,仅龙岩市就有土楼23000多座,其中圆楼360座。位于永定县古竹乡高头村的承启楼,迄今已有300年历史,整个建筑面积为5376.17平方米。全楼直径73米,走廊周长229.3米,外圈4层,高11.4 米,每层设72个房间;第二圈二层,每层设40个房间;第三圈为单层,设32个房间。全楼共计400个房间,住着80余户400多人,人均用地仅12.5平方米。馥馨楼位于湖雷镇下寨村。建于公元七六九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是永定客家土楼群中最古老的一座。占地1275.76 平方米,高四层,墙身通体以生土夯成。馥馨楼没有石基,这是沿袭了中原先祖的建筑技术和建筑形式,充分说明了永定土楼与黄河流域传统民居的渊源关系。楼四周有四米宽的护楼壕沟,门前设有吊桥通行,其底墙生土掺拌有石灰、红糖,坚固无比。 那数以万计用生土夯筑而成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客家土楼,是客家人从黄河流域辗转迁徙到这里后,将远古的中原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的特殊产物。进入任一土楼,就犹如回到久远的年代。在福建永定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婚宴上,两个年轻女子同桌吃饭,都夸耀自己的楼屋大。一个说:“我的楼,高4层,屋4圈,里外上下400间,1天换1间,1年住不完。”另一个说:“我的楼,大又圆,像座城,男女老少600人,媳妇来3年,叔伯识不全。”双方争执一番后说出了楼名,逗得在场人哄堂大笑……原来她们都是承启楼的人,一个是未出阁的客家妹子,住东楼;一个是刚过门的媳妇,住西楼,彼此还不相识。一座土楼如同一个小社会。在同一屋顶下,同祖同宗同血缘同家族,过着共门户、共厅堂、共楼梯、共庭院、共水井的和睦生活。这种聚族同楼而居的生活模式,典型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家族伦理和家族的亲和力。而且,楼内的客家人,住着层数相同、开间面积相等、无明显朝向差别、更无贵贱等级之分的均等居室。平等聚居,反映了客家人融洽和睦的家风和平等团结的传统。古往今来,土楼像日月一样与客家人同在。在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中,在茂密的树林里,在青翠欲滴的田园旁,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土楼。它像无数星星点点的智慧星座,充盈在神奇而又独特的山寨之中。难怪有识之士把它誉为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客家土楼”,是“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上冒出来的蘑菇”。 据史料记载,在四世纪初(西晋末年)九世纪末(唐朝末年)和十三世纪初(南宋末年)因战乱或饥荒等原因,汉人从黄河流域举家迁徙到南方,被土著人称为“客家人”。客家人为了安居乐业,繁衍生息,早在900多年前,就开始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大兴土木。他们按照中原的传统建筑风格与技术,开始营造防御性能强,同时又防风、防潮、防火、防盗的土楼。他们就地取材,在黄土中掺拌石灰,十分巧妙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粘合剂,以竹片、木条等做筋骨,以木料做框架,用木制的夯箱日积月累、由下至上夯实加固。建成后的土楼像柑橘瓣似的均匀分布着100—200间房间,族长根据实际需要分配给族人。仅此一点就可以充分体现客家的群体意识和团结氛围。他们朝夕相处,互帮互助,相依为命,活得充实、舒适、潇洒,到处洋溢着人间真情。客家土楼的设计,与今天我们所说的建筑设计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今天的建筑设计,既有效果图、平面图,又有施工图等等,而土楼设计师与泥水匠、木匠一样,全靠师徒传授,自学成才。建土楼的所谓图纸,统统都装在泥水、木匠等能工巧匠们心中,至多在动工之前画一张不成比例的草图,征求楼主们的意见,比如房间太大还是太小,数量够不够;厅堂、楼梯设置是否合理等。经充分讨论,双方都认可了,便选择良辰吉日正式动工。在龙岩市客家人聚集的每个村落,都有一批建造土楼的行家里手,他们传承了祖祖辈辈保留下来的土楼建筑工艺,只要一张正方形纸,依横直斜顺序各对折一次,呈45度角,展开后便成8等分的圆形几何图。若继续对折,便可得到所需的等分数。客家土楼在建筑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1)因地制宜:所谓因地制宜,即楼主根据选定的地块及周边环境、地质条件,适合建造什么种类的土楼,应当采用何种建筑风格,各种功能是否具备,是否适合楼主居住,附属建筑如何安排,门前的院落应怎样组织,与毗邻的土楼的关系如何协调处理等等。(2)因人因地而异。不同类型的土楼,由于受多种文化的影响,在民居建筑方面亦有微小的差异。有的前低后高、错落有致,有的土楼门前是一大片耕地,屋后是一丛丛翠绿的毛竹;有的楼内多了一座平房或两层的楼;有的在天井中间另建祖堂和厢房;有的设4道楼梯,有的只有两道楼梯。(3)因经济条件而异。客家土楼种类繁多、风格各一。一般来说,经济条件较好的楼主对土楼的档次要求较高,特别是那些富户人家要求更高;而经济条件较差的楼主自然要求较低,不求豪华,只求实惠,那些贫困户则要求更低,只要能住就行。(4)居住功能突出。毋容置疑,客家土楼具有突出的防震、防火、防水、防卫等功能,但它突出的居住功能却往往被人忽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土楼,底层作厨房、饭厅、客厅,二层作粮仓,三层以上作卧室;浴室、卫生间等则建于楼外两侧。可以说,楼内楼外几乎所有能利用的土地都被充分利用于生活设施的构建,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及其高超的生土民居建筑艺术,在世界民居建筑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客家土楼在选址方面也颇有研究,从外部环境来看,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作为楼址,以利于生活、生产。楼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耕地,后有竹林;楼址忌逆势,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后低,忌正对山坑;楼址建得高一些或离山稍远一些,既可避风防潮,又能使楼、山配置和谐。此外,客家先民还十分善于利用斜坡、台地等特殊地段构筑形式多样的土楼,乃至发展为参差错落、层次分明、蔚为壮观、颇具山区建筑特色的土楼群。这些讲究,无疑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都有密切关系。比如在山峦连绵、山间地带狭窄,不宜建筑大型居民点的,便利用空间有限的山间地带依山而筑单体土楼。如果四周群山且山势缓和、有阶梯状、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小平地,经整饬后被作为土楼的建设用地,较大的平地则开发为耕地,进行农业生产。据专家测算,客家圆楼可以最充分地利用建楼用地。如果圆楼与方楼的外围周长相等,那前者的面积是后者的1.273倍。例如,三分之二的圆形土楼房间总数在60-100间之间,居住30户、100人左右;而比较大的则有280多个房间,居住700人左右。换言之,在占地面积、楼层数相同的情况下,圆楼的建筑面积比其他类型的土楼要大得多。从宏观上看,客家圆楼的建设,不仅有效地实现了占用尽量少的耕地和自然绿地,而且还留出了足够多的农田和菜地,以此形成聚落的生产用地和生态屏障。从微观上看,闽西南客家民居充分利用坡坎台地进行建设。既保护了山腰、山脚平坦而肥沃的可耕地,而且还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形高差,通过架空、筑台、勒基、错层等构筑方法,使贫瘠且耕作不便的坡坎台地得以充分利用。通过对客家土楼用地的研究不难发现,在福建广袤的闽西南客家人聚集地,集约节约用地意识早已深深扎根在客家先民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