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设计每天时间安排表?
【列计划】的一般步骤:
1、首先想好未来一段时间(一个假期/某某考试前/上半年等等)要做的几件大事。
2、列出这段时间每天固定要做的、不可控的事情,写出具体时间或时长。比如,8点~18点上班、13点~17点上课外班、5小时外出活动、全天串门儿等等。
3、将大目标合理地细化成每周、每天的小目标。比如,假期30天,作业有10张数学卷子。那么3天做1张,第一天做完,第二天对答案改错,第三天把错题再重做一遍。比如,我要准备雅思考试,平时还要上班。听说读写四科,我首先准备听力和阅读。精听需要整块儿时间,周末进行。泛听可以利用每天上下班时间进行。周末学单个题型阅读方法,平时做对应题型阅读练习。比如,下一年度计划健身。有氧运动占时长,所以周末练。无氧运动占时短,所以平时晚上练。比如,想养成读书的习惯。那么每晚计划出一小时,不看手机等一切电子设备,拒绝一切外来干扰,只看书。这时,已经列好了每天要做的几件事。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一步:
4、在每天固定要做、不可控事件之后,将自己要做的几件事以重要程度排序,并标出每件事所需时长。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以时间排序,不需死板规定,每天把要做的事儿做了就好;以重要程度排序,能保证先做更重要的事儿,就算今天计划没有全部完成,至少剩下的事情没那么急,可以放到第二天;规定了做每件事的时长,避免拖延,提高效率。
5、每完成一件事,写上实际完成时长,红笔打钩。给自己鼓励。
可能我们每个人从小都有这样的经历,寒暑假第一个任务就是列出每天的完美计划。
7:00起床, 7:30锻炼, 8:00吃早餐, 8:30听英语, 9:00写作业。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呢。一般都是放假第二天就恢复“每天从中午开始,起床直接brunch”的作息,还总是用“晚起毁上午,早起毁一天”来安慰自己。
之所以一份看似完美的计划总以失败告终,我想并非“懒”这么简单。仔细琢磨一下,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计划不切实际,没有考虑上补习班、外出活动、互相串门、晚上看了个电影等突发事件;2、时间安排过于死板,上一环节直接影响下一环节,最终可能导致全天崩盘;3、缺乏整体目标及规划,容易动力不足,拖延症频频复发。虽说列一个操作性强的计划不易,但我们还是要坚持【列计划】。为什么❓
以学习这件事为例。为什么经常学着学着就不想学了,因为不知道要学到哪儿、为什么学,这证明你缺少一个大目标。有了大目标,但学着学着觉得离目标太远,又不想学了,这证明你缺少一个大目标的有效达成路径,换言之就是,具体到每天的小目标。
一份假期时间表模板如下:
一、生活作息计划
每周星期天至星期四的晚上10点钟睡觉,早上7:15起床。
每天在完成学习计划和保证晚上10点睡觉的前提下,玩电脑一个小时。
二、学习第一阶段
1、每天完成《暑假作业》7页。
2、每天数学10道计算题(周一至周五:5道两位数乘两位数;3道除法带验算;4位数加减法各一道。家长每天签字)。
3、英语每天完成1页(*号单词抄5遍,汉语1;背所有*号单词;听写所有*单词两遍)。
三、学习第二阶段(在完成《暑假作业》和英语后,进入学习第二阶段)
1、每天数学10道计算题(周一至周五:5道两位数乘两位数;3道除法带验算;4位数加减法各一道。家长每天签字)。
2、培养语文作文能力(具体内容待定)。
3、培养英语读听能力(具体内容待定)。
4、数学奥数练习(具体内容待定)。
下面是一份“公认最佳的作息时间”,每天坚持做到让健康生活伴随着!
7:30:起床。
7:30―8:00:在早饭之前刷牙。
8:00―8:30:吃早饭。
8:30―9:00:避免运动。
9:30:开始一天中最困难的工作。
10:30:让眼睛离开屏幕休息一下。
11:00:吃点水果。
13:00:在面包上加一些豆类蔬菜。
14:30―15:30:午休一小会儿。
16:00:喝杯酸奶。
17:00―19:00:锻炼身体。
19:30:晚餐少吃点。
21:45:看会电视。
22:00:洗个热水澡。
22:30:上床睡觉。
良好按照作息时间的好处:
由于夜间关闭门窗睡觉,早晨室内空气混浊,恋床很容易造成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因此,坚持早起,到室外呼吸新鲜的空气,对身体益处多多。
所以即使在相对紧张的工作中,也要保持充足的睡眠。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睡眠时间一般每天不得少于7个小时。
麻烦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