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设计 > 正文

宝鸡廊桥介绍

激动的汽车
追寻的香烟
2023-03-08 23:34:22

宝鸡廊桥介绍

最佳答案
苗条的纸鹤
幽默的信封
2025-07-05 00:28:23

国庆前夕,作为 2012年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十大文化精品工程之一,东岭石鼓山廊桥正式竣工通行。400米宽的橡胶坝,廊桥上镶嵌着 1156幅中国古典铜版画是最为抢眼的亮点。

东岭石鼓山廊桥已经成为宝鸡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符号,它将让每一个从廊桥上走过的人都能记住宝鸡这座城市,更让宝鸡深厚的历史文化随着廊桥的建成而传扬四方。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最新回答
英俊的信封
秀丽的香水
2025-07-05 00:28:23

提到古建筑,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山西。

提到浙江,我们的第一反应也大都是西湖、雷峰塔、水乡古镇……

然而当 「古建筑」 与 「浙江」 二词相结合时,却迸发出了无比奇妙的效应。

南方建筑的秀雅精巧与北方建筑的恢弘大气,在这里相遇共处;中式建筑传统与西洋之风,在这里碰撞交融。浙江古建,因此呈现出别具韵味的特色面貌。

寺观、塔楼、园林、桥台、民居、牌坊……这个面积不大的省份,仍保存着数量可观、类型丰富的古建筑,当然也不乏经典之作。

在浙江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就有 140余处古建筑 , 占全省“国保”总数的50%以上,且以木构建筑居多 。

今天,小艺就向大家隆重推荐20处浙江不容错过的古建筑,看看你都去过几处?

ps:文末附有浙江省古建筑的详细国保名单,记得点个收藏,留作备用哦!

# 杭州 #

六和塔

南宋时期建筑与艺术水准的体现

六和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名字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塔基的位置原本是吴越王钱弘俶的南果园,后来钱弘俶为了镇压江潮,舍弃了园子改建六和塔。

从外观看,六和塔是八面十三层密檐式,而塔的内部却是七层的楼阁式 。内外两种不同形式的结合,让人不得不感叹构思之妙。

六和塔是杭州古城最重要的宋代建筑,也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着南宋时期的建筑科技与艺术水准。

闸口白塔

较为典型的五代吴越末期仿木构塔建筑

闸口白塔是 现存的五代吴越末期仿木构塔建筑中较典型的一座 。

白塔全部以白石雕刻砌筑而成,是仿木构楼阁式的雕制塔。塔的最下边是基座,雕刻有山峰、海浪等纹饰,象征着“九山八海”,其上立有须弥座。塔座的束腰上刻有佛经,塔身壸(kǔn)门两侧浮雕有佛、菩萨和经变故事,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文澜阁

江南三阁仅存的一阁

文澜阁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是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

这一处典型的 江南园林建筑 ,融合皇家对称而庄重的建筑特色,颇具价值。

主楼仿宁波天一阁建造,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外观看上去为两层,但中间还有一夹层,实际为三层楼。庭院里的亭廊水榭、池桥山石等,则顺应地势起伏合理布局,营造出清幽雅致的意境。

# 宁波 #

保国寺

浙江木构建筑的顶尖之作

保国寺之于宁波,就如灵隐之于杭州,宁波人无人不晓,除去名气大外,其在建筑上的成就也极为了得。

保国寺可谓一部建筑类古代史 ,一寺集齐汉唐宋明清民国的建筑——有汉代骠骑井、唐代经幢、北宋大雄宝殿、南宋净土池、清代钟鼓楼、民国藏经楼等。

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的 大雄宝殿,是江南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构建筑 。

厅堂式构架、藻井、四段合瓜棱柱……这座大殿里保存的宋代建筑结构风貌,与《营造法式》如出一辙,却比《营造法式》颁布早90年。

阿育王寺

我国现存唯一以阿育王命名的古刹

阿育王寺位列宋代“五山十刹”中的“第五山”,尽管宋代原物已荡然无存,但 完整保留了宋代最高级别、最大规模寺院的格局 。

加上前面保国寺大雄宝殿的宋代结构,一派中国最典型的东南沿海山地宋代超大规模禅寺风范,跃然于脑海中。

正是这样的 宋代大寺风范+精美的建筑形制 ,影响了一衣带水的日本寺院。

根据日本僧人描绘的“五山十刹图”,大到法堂、经堂的布置,小到一块匾如何书写,都弥漫着以径山寺、天童寺、阿育王寺为代表的“五山”韵味。

庙沟后、横省石牌坊

我国现存年代最为久远的仿木构石坊

隐匿于青山密林间的庙沟后石牌坊与横省石牌坊,分别于1982年、1999年的文物普查中被发现,2001年共同成为“国保”。

这两座牌坊形制类同,均为单间二柱一楼仿木结构石牌坊,单檐歇山顶。不同的是, 庙沟后牌坊 规模相对更大,翼角高翘,出檐深远,柱头用阑额与普柏枋; 横生石牌坊 阑额位置下移,插入柱身,无普拍枋,华栱用插栱,正面刻出“七朱八白”式样的凹槽,等等。

庙沟后、横省石牌坊为 我国现存年代最为久远的仿木构石坊 , 共同填补了我国元代以前没有石牌坊的空白 。

天一阁

明清园林式藏书楼

说起天一阁,宁波人无不骄傲。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 ,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天一阁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书阁二层硬山顶重楼式建筑,阁前凿“天一池”蓄水防火。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曾孙范光文又绕池修亭建桥,叠山理水,使藏书楼更具园趣。

秦氏支祠,南方近代祠堂建筑及朱金漆木雕的代表之一 ,于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国保单位,归入天一阁。

在这座规模宏大的木结构建筑群中,最华丽的莫过于戏台了,其藻井更是设计精巧,由斗拱花板昂嘴组成的16条几何曲线盘旋而上,会集穹窿顶,中间覆以“明镜”。抬头仰望,极致的繁复之美便映入眼帘。

庆安会馆

浙江唯一一处保存完整的会馆建筑群

庆安会馆,又名“甬东天后宫”,由甬埠九家北洋船商捐资创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建成。它是航运行业办公聚会的场所,也是祭祀天后妈祖的殿堂,为我国现存的宫馆合一的实例。

会馆现存建筑沿中轴线层层推进,采用了国内会馆中极为罕见的前后双戏台建筑形制,并以“三金”“三雕”工艺加以装饰,是 浙东近代木构建筑典范 。

2014年,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庆安会馆作为大运河的重要遗存点,成为 宁波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

# 金华 #

天宁寺

元代南方“官式”做法的木构建筑范例

天宁寺大殿建于北宋年间,是 中国南方现存不多见的”官派“风格的元代木结构建筑之一 ,带有北方风格的大气。

现存大雄宝殿,通称为天宁寺大殿。大殿深广各3间,呈正方形,单檐九脊顶,抬梁式结构,正梁整根粗大园木,纵横交接处用斗拱,斗拱承受压力较大的部位,用一根长梢木贯穿交接。 全殿斗拱多达数百,状如飞鸟,邑人称为“百鸟朝凤” 。

它的梁架结构较多地保存了宋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并集合了宋至明代中国古建筑一些基本特征,是研究中国南方地区从宋代过渡到明代的古代建筑重要实物例证。

延福寺

江南元构之一

中国现存木构古建中,多为明清建筑,元及元以前的木构遗存均属珍贵。 江南仅存的数座元代木构,金华便占两座 。

重建于元延祐四年(1317)的 延福寺大殿 ,就是那座被梁思成和林徽因“宠幸”了9天的建筑,为 “江南三大元构之首” 。

梁思成先生说:“它那彻上露明造的梁架结构是复杂的大木作精品之一。它虽具有元代特征,但其柔和轻巧却与北方那些较为厚重的结构形成鲜明的对照。”

东阳卢宅

东阳木雕极高水准之作

东阳卢宅从南宋初年开始兴建,直到20世纪30年代建成,前后历时800多年。

卢宅和别的江南建筑不同之处,在于它 既有北方的大气布局,又有南方的精雕细刻 。

厅堂宅第广泛采用东阳的木雕装饰,无论是建筑构件,如斗、梁、枋、拱、檀、雀替、门、窗,还是室内的家具,都巧构细接,体现出了东阳木雕的极高水准。

黄山八面厅

东阳木雕扛鼎之作

明清金华人地关系紧张,迫使金华人走上“以一技之长闯天下”之道。尤其 东阳形成以建筑、泥瓦、木作、竹编、纺织为主的百工队伍,号称“东阳帮” 。其中东阳木雕更是江南古建装饰的极品。

义乌黄山八面厅是一处典型的江南民居。 最大特色是几乎无木不雕、无雕不精、无一败笔的东阳木雕 。

各种寓意吉祥的 戏曲、神话、鸟兽花木 等题材,通过成熟的 线刻、深雕、浮雕、透雕、镂雕 等技法表现得尤为生动自然。堪称东阳木雕巅峰期的集大成者,唯震撼二字好形容。

# 温州 #

玉海楼

集藏书、民居和私家园林于一体的建筑群

玉海楼,由晚清著名学者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是 浙江四大著名藏书楼之一 ,藏书曾达10万卷。

这是一座 集藏书、民居和私家园林于一体 的建筑群,由玉海藏书楼、孙诒让故居和百晋陶斋组成。

三面环水的玉海楼,为重檐硬山造建筑,设计上注重防潮、防火、防盗,在各单体建筑间设有高大的封火墙。楼西为百晋陶斋,斋后为丁字廊,其西为孙诒让故居。无论是环境布局,还是构架装饰,这里都充分显现了浙南的地方特色。

圣井山石殿

浙南石构建筑群之最

圣井山石殿,包含石殿和玉皇塔两部分,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为人们祈雨之所。

石殿现存建筑为明代重建,清至民国多次重修。石殿所有构件及殿内陈设都是用石料仿木构制成。玉皇塔由亭式塔和拜坛组成。塔为六边形三重檐亭式结构,造型独特,构架复杂,工艺精湛。

圣井山石殿历史悠久,明嘉靖前就以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绚丽的景色而著称于民间,是 浙南历史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构建筑群 。

# 绍兴 #

斯氏古民居建筑群

江南巨宅

斯氏古民居建筑群,为清代江南典型的聚族而居大型宗族建筑群,保存较为完整的达14处,个个规模宏大,有 “江南巨宅” 之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斯盛居、笔锋书屋、发祥居和华国公别墅。

斯氏古民居每个组群都以高墙围护,构成各自独立的建筑组合空间,形如堡垒。内部则由若干小院组合而成,布局对称,轴线明确,讲求端正。院落以中轴为中心,向左右两侧扩展,是斯氏古民居布局的一个重要特色。

# 湖州 #

飞英塔

“湖州三绝”之一

飞英塔始建于唐代,以塔内套塔的特殊结构著称于世,也是 中国现存的众多古塔之中唯一的“塔中塔” 。

内塔为石质,外塔为砖木混合结构。南宋年间,塔身在雷击中被焚毁,内外塔相继得到重建,元明清三代也经过多次修葺。

飞英塔在结构上与日本国宝建筑物——平泉中尊寺“金色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然而诞生时间却要比金色堂早得多。

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

近代著名私家藏书楼+江南名园

富甲南浔,既有江南水乡古镇的婉约之韵,又有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风貌。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便是其中两座代表性建筑。

嘉业堂藏书楼,建于1920年,因溥仪题匾“钦若嘉业”而名。这是一栋平面呈“回”字形的二层楼房,中央是天井,外设四周廊,是 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功能最齐全的私家藏书楼 。

与嘉业堂隔溪相望的小莲庄,为晚清时期南浔首富刘镛的私家花园,历经刘家祖孙三代40余年建造而成。因受晚清西风东渐的影响,小莲庄还 引进了西洋建筑风格 ,比如荷花池畔的东升阁。

# 台州 #

国清寺

隋代古刹

国清寺位于天台山麓,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也是隋唐“四大丛林”之一。

寺院格局完整,建筑依山势而造,殿堂齐全,气势恢宏。其中,弥勒殿、雨华殿、大雄宝殿等为 清代早期原构 ,三圣殿、罗汉堂和禅堂为 南方典型厅堂建筑 ,妙法堂、方丈楼和迎塔楼为 中西合璧近代建筑 。

寺南有一古塔高耸入云,即为 隋塔 ,但如今所见并非隋代原物,而是宋代重建的。塔身残高59.4米,是浙江省现存古塔中最高的。

# 丽水 #

时思寺

大殿、钟楼——混搭独特的建筑风格

时思寺建于元代,明末清初续建。寺庙由山门、钟楼、大殿、三清殿、马仙宫、梅氏宗祠等建筑组成,是 一组兼有元、明、清各时代特征的古建筑群 。

整组建筑中 最能体现宋元建筑特色的,是庄严雄浑的大雄宝殿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歇山顶,副阶周匝,柱头卷刹明显,部分柱脚置覆莲础,特别是如帽翅突出的昂, 已成云中大漈的标志物。根据殿内存留的阳刻题记,此殿建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

时思寺钟楼,是中国木阁楼建筑中少见的缠住造实物 ,造型优美,极具观赏价值。

同时,时思寺也是“寺祠院三观同址、宋明清三代同堂、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古寺建筑群,一个混合佛、道、民间地方等多神信仰的香火圣地。这也就 形成了时思寺混搭独特的建筑风格 。

# 温州&丽水 #

廊桥

浙南山区的建筑瑰宝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廊屋的桥,外观精美别致,是浙南山区的一大特色建筑。 当地居民更是充分利用廊桥的桥体功能,将过水和宗教信仰活动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 。

温州 泰顺 境内现存各式廊桥33座,其中 15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具有代表性的有 仙居桥、泗溪上下桥(溪东桥、北涧桥)、三条桥、文兴桥 等。

20世纪70年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组织科学家对浙南叠梁木拱桥进行了实地考察与比较研究,确定大量留存于浙南山区的叠梁木拱桥,就是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结构。

泰顺木拱廊桥以梁木穿插交错编织成拱桥结构, 与北宋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极为相似,确定泰顺廊桥中的编梁木拱桥与虹桥结构一致,由此引起全世界关注 。

编梁式木拱廊桥,不仅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而且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类。

尽管《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神秘地消失了,但泰顺廊桥的存在,成为了这一营造技法的实物载体,可谓弥足珍贵的“活化石”。

丽水,古称处州,地处浙南,多山地、丘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座座廊桥在此建成,成为沟通古道村落的必要设施。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丽水现有古廊桥218座,是廊桥保存数量最多的地区,尤以庆元、景宁、龙泉三县分布最为密集。

2013年,丽水境内具有代表性的 24座廊桥与第五批国保庆元如龙桥合并为“处州廊桥” ,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如龙桥 ,迄今发现有确切纪年,时代最早的木拱廊桥; 兰溪桥 ,全国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木拱廊桥。 步蟾桥 ,石拱廊桥的典型代表。 永和桥 ,木伸臂式廊桥,有廊屋42间,是浙南现存廊屋最长的廊桥。 护关桥 ,木平梁廊桥,为浙江省少见的三层建构廊桥……

这些形式多样、别具风姿的处州廊桥,也是浙南廊桥的代表之作。

诗画浙江,凭着清丽山水,引来游人如织。热门景点自是熙熙攘攘,藏匿在山水之间的古建却安守一隅,等待着人们走进其中,细细品味别样的建筑美学。

那就不妨耗费几天光阴,去看看“滞后却高级”的浙江古建精华,相信你一定不会觉得“浪费”。

-END-

编辑整理|艺旅文化

设计 | 霂白、菠萝

发嗲的溪流
俏皮的裙子
2025-07-05 00:28:23
泰顺廊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包括泗溪姐妹桥和三条桥等,其发展历史之久远、文化沉淀之深厚引人注意,在中外文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关键词

泰顺、廊桥、历史、文化、地位

说起廊桥,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美国电影《廊桥遗梦》和电影里那座麦迪逊郡的著名廊桥“猪背桥”。的确,这部电影呼唤起了人们对于“廊桥”这种桥梁建筑艺术的关注和喜爱。自古至今,“廊桥”在中外建筑和园林景观设计史上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我国,它已经有了约2000年的历史,早在汉朝就有关于“廊桥”的记载。浙江泰顺更有“廊桥之乡”的美誉,现存的有达200多座古廊桥。泰顺是浙江省南部一个山区县,历史上,许多名人贤士为避祸乱,陆续迁移到泰顺这个群峦起伏、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创造了具有山区田园特色的地方文明,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泰顺廊桥,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自觉的背包
淡淡的巨人
2025-07-05 00:28:23
说起廊桥,人们不由自主地就会联想到美国电影《廊桥遗梦》和电影里那座麦迪逊郡的著名廊桥“猪背桥”。

的确,这部电影呼唤起了人们对于“廊桥”这种桥梁建筑艺术的关注和喜爱。

自古至今,“廊桥”在中外建筑和园林景观设计史上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广泛应用。

尤其是在我国,它已有2000年的历史,早在汉代,史书上就有关于“廊桥”的记载。

四川省雅安市位于川藏、川滇公路交会处,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曾为西康省省会,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

青衣江畔的雅安,因雅雨、雅女、雅鱼三雅而美名远扬。

雅安以雅雨展示其城市特色;因为有了雅雨的滋养,雅安女子个个成了雅女;还有青衣江的鱼,味道特别新奇,当地人称之为雅鱼。

因为雅安独特的气候条件———一年四季雨水丰润,所以修建几座风雨廊桥也在情理之中。

廊桥不仅给城市增添了景观,同时给市民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横跨青衣江的风雨桥,是雅安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廊桥,桥全长243米,宽22米,高3层,廊桥上的通道很宽敞,来往的行人在这里可以毫无顾忌地行走,通道的两旁设很多商铺,商铺的两边分别有两条更宽的非机动车道。

在廊桥上,人车各行其道,各得所乐。

雅安还是世界茶文化、茶栽培的发源地,这一特点也在青衣江的廊桥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座被称为风雨桥的廊桥,古色古香、高贵典雅。

整体为木结构建筑,无论是墙体还是圆柱,用的全是雕花木刻,这些木刻图案精美,雕工精细。

在这里,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人在画中走,景在水中移。

穿行在廊桥上,总会让人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廊桥有两层,一楼的商铺以小百货、生活用品为主,顾客与游客穿梭而过,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比起一楼的喧嚣,二楼就宁静得多了,设在二楼的基本是一些画廊与茶室,有闲情去二楼坐坐的大多为一些文人雅客。

每天,这里有慕名来看廊桥的外地游客数以千计。

入夜,廊桥的霓虹灯映照在青衣江上,蒙蒙雨雾中如同一幅亦真亦幻的油画,伴着细细绵绵的雨夜游廊桥,沉醉这样的夜色中,令人不忍归去。

夜游雅安廊桥回来,耳畔仍有雅女热情的叫卖声在回荡,廊桥的夜景如电影镜头在脑海中一幕幕回放,如果可以,我多么希望能在雅安停留三天五天,或者更久,看看雅安美丽的女子,尝尝雅安名贵的雅鱼,感受雅安绿色的雅雨。

风生水起,树动鱼跃,初秋的雅安在我的眼里,是周庄之外的另一个水乡江南。

无论掌酒把茶,还是吟诗作画,抑或雨中踏步,雅安的午夜都如那琴弦的音乐在水中蔓延。

廊桥项目总投资3885万元,2004年11月开工建设。

雅州廊桥和雅安啤酒一条街、红墙客栈、西门茶廊、青衣江等城区景点融为一体,共同构筑雅安古色古香的浪漫景致,吸引众多的游客到来。

如果来到雅安,这依偎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的廊桥,一定会让游人感受到一种视觉的冲击,勾起 "长桥卧波,不霁何虹"的感念,走在桥上更有一股怀古的幽思油然而生,让游人充分感受浪漫雅安古典的诗情画意。

花痴的枕头
美丽的草莓
2025-07-05 00:28:23

婺源彩虹桥的桥身有105米。

婺源彩虹桥,建于南宋(1127-1279年),桥身宛若一道跨越时空的彩虹,全长140米(桥身105米),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设计最为科学的一座古廊桥,不仅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廊桥史上的绝版”,“中国最美的廊桥之一”,是国务院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婺源彩虹桥位于江西省婺源县清华镇,是婺源有一种颇有特色的桥,也被称作廊桥,所谓廊桥就是一种带顶的桥,这种桥不仅造型优美,最关键的是,它可在雨天里供行人歇脚。

彩虹桥桥面宽3米多,4墩5孔,由11座廊亭组成,廊亭中有石桌石凳。彩虹桥周围景色优美,青山如黛,碧水澄清,坐在这里稍作休憩,浏览四周风光,会让人深深体验到婺源之美。

扩展资料

江西婺源800年彩虹桥被洪水冲断

7月8日晚间,一则“江西婺源县清华镇彩虹桥被洪水冲坍塌”的消息在网络流传,引发众多网友关注,这座有着八百年历史之久的桥梁也牵动着社会各界和无数网友的心。

根据网友发布的图片显示,婺源县彩虹桥有部分坍塌,一侧桥面被冲毁,有一个桥墩也有部分损毁。对此,网友惋惜不已。

7月9日7时,婺源旅游景区官方微博回应,“只是部分桥面受损了,故事和历史都刻在桥墩里,洪峰退去后他依然坚挺。”并配有一张彩虹桥部分桥面受损的图片。

7月9日,记者拨通了婺源县清华镇政府电话,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只是部分桥面受损,桥墩基本保存完好,天气好了之后会进行修缮。目前水位已经下降了一些,现在也没有下雨。”

参考资料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江西婺源800年彩虹桥被洪水冲断?官方回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婺源彩虹桥

彩色的保温杯
平常的猫咪
2025-07-05 00:28:23

蟾溪桥 明正统十三年(1448)建成,名为西城桥;

嘉靖二十四年(1545)改建,更名蟾溪桥;

1984年,该桥被拆除改建为石拱桥。

寿宁最古老的一座木拱廊桥就这样从蟾溪上消失了,留给人们的是遗憾和叹息。

桥梁为三层叠架,底层用三扇牛头串拱,中层用杉木梁架,再横架面梁,上竖柱子,用2寸厚木板铺成桥面,两边木板围拦,加刷油漆,上架枋桁檩子、角板、椽子。桥中楼阁,宏伟壮观,桥中上方布局幔天,雕梁画栋,造型深幽古朴。 子来桥 明天顺年间(1457-1464)主簿史正建,原名惠爱桥;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失火,烧毁惠爱桥、升平桥和鼓楼及民屋五百余家、坊表十二处;

明万历七年(1579)任、秦二家失火,烧毁子来桥、鼓楼、总铺和民房四百余家;

万历十年(1582)知县李应春重建为两孔石桥,改名子来桥;

清乾隆十四年(1749)暴雨冲毁子来桥,后由叶尚奎等改建石拱桥。 升平桥 清乾隆四十三年重造,俗称横溪桥。

始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邑人叶伯铭等建;

嘉靖二十四年(1545)毁于火;

明隆庆五年(1571)知县梁元杲重建;

清乾隆十四年圮于水;

乾隆四十三年(1778)再重建。

1997年修缮时,拆去桥北端。

1986年公布为寿宁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桥长24米,宽5.8米,底层27根拱梁,30根横梁,桥面48根木柱,分列11间。上有遮雨的飞檐屋顶拱斗重叠,边有披风的木板档墙淳朴古雅,其造型之奇巧令人赞叹。 仙宫桥 又名玉带桥。约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子来桥、升平桥同时圮于水,三十二年(1767)重建(一说四十三年)。

《寿宁待志》载:“懿政行祠,祀马夫人也,旧在主簿公廨,后徙城南,民祷祈必应焉。每岁六月吉,县官设祭,合邑迎祀。”懿政行祠即马仙宫,宫前有一跨溪木桥,叫马仙宫桥,有塑佛数尊。

明朝柳元游马仙宫后赋诗《登马仙宫观音阁》:“长桥虹影接郊垧,高阁翚飞倚太清”。

解放后,该宫做为鳌阳区公所办公地点,今为县总工会所在地。 飞云桥 又名步云桥,俗称后墩桥,

明天顺七年(1463)县丞李贞、邑人吴永忠募建,

民国二十七年(1938)重建,1995年修缮。 七星桥 位于茗溪水头,明正德年间(1506-1521)王进等募建。

在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寿宁县志》中记载已改为石拱桥;

清末被水冲毁;

1976年重建为公路桥。

明邑人柳元教谕在《山居赋》中有句:“七星长桥,玻璃浩渺。临浅水以观鱼,步长堤而听鸟。”为鳌城八景之一。 西振桥 在电影院门口,朱坑溪流经高厝下,注入蟾溪;

明天顺年间(1457-1464)知县沈能建;

1960年改石拱桥。 报功祠前桥 按《福宁府志》中寿宁县疆域图中所标,报功祠在城内西门(现县医院所在地)。

由于郑怀茂在官台山聚众数千武装采银对抗朝廷,明景泰六年(1455)刘广衡和沈讷带兵,报功祠是为纪念刘广衡和沈讷而建。

在康熙二十五年刊本的《寿宁县志》中明朝训导王贵的《报功祠记》载:“寿宁县治西去百步许,新构祠堂,以祀御史中丞刘公(刘广衡),宪副使沈公(沈讷),从民欲也。”

报功祠于成化二十年(1484)建,弘治间(1848-1505)刘公玉重葺,万历二十年(1792)知县戴镗重修。

《鳌阳镇志》载,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吴氏家失火,烧毁报功祠前桥及房屋百栋。报功祠前桥很可能是西成桥(今蟾西桥)的前身。 登云桥 清乾隆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1771-1773)建,在杨梅桥村,因为先有桥,而后有村,村随桥名。 张坑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芹洋尤溪村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位于芹洋乡张坑村西南约1公里,清道光八年(1828)造。1954年,寿宁县人民政府修缮。南面桥堍建在岩石上,北面桥堍用河卵石砌筑。长40米,宽5.0米,孔跨33.4米。南北走向,17间,72柱。桥屋为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上覆双坡顶。桥下有原桥墩孔,直径大者80厘米,小者20厘米。桥中梁上墨书捐款人,建桥工匠等丰富的人文资料保存尚好。由于牛头山水电站建设需要,于2006年由业主投入50万元,聘请年迈的郑多金师傅主持异地迁建至尤溪村尾,新址选在尤溪村下游1公里处的袋仔面。 长濑溪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芹洋尤溪村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位于芹洋乡长濑溪村上游1公里,离乡政府驻地2.5公里,清道光九年(1829)造,董事李周泽。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长39.2米,宽5.2米,孔跨32米。东南西北走向,15开间,64柱。上覆双坡顶。桥中梁上墨书有建桥时间、捐款人等保存尚好的人文资料。长濑溪桥由于牛头山水电站建设需要,于2006年由业主投入50万元,聘请年迈的郑多金师傅主持异地迁建至芹洋乡政府左侧的溪涧上。

世界最长贯木拱廊桥---鸾峰桥 : 鸾峰桥 “寿宁县鸾峰桥跨长三十七点六米,为现存之最。”这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史 · 桥梁卷》著作者唐寰澄考察福建省寿宁县贯木拱廊桥后,于日前在寄给寿宁县人民****以“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题赠的附注内容之一。无疑又给鸾峰桥的文物保护级别加重了砝码。

鸾峰桥是寿宁19座贯木拱廊桥中最为壮观的一座。

该桥单拱跨度37.6米,位于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南,俗称下党桥。始建于明代中期,清嘉庆五年(1800)正月重建。桥中心间用如意斗拱叠梁建成八角藻井,上覆双坡顶。在唐寰澄考察此桥之前,福建省博物馆曾派员作过专门调查,沈为平、赵辰等众多国内著名专家亦亲临考证,结论与唐寰澄一致:鸾峰桥系现存中国单拱跨度最长的虹桥。 里仁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芹洋尤溪村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也称尤溪下桥,位于芹洋乡尤溪村东面,《建宁府志》载:里仁桥在尤溪,黄彦畴等建。

现桥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建。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长26.4米,宽5.6米,孔跨21米。东南西北走向,13开间,56柱。上覆双坡顶,中梁上墨书楹联四对,还有历次维护、修缮的工匠、董事、捐资人的姓名。

桥两侧立柱间架设厚木板,行路劳累在此或坐或卧休息片刻是种享受。桥中设佛龛,供奉观世音菩萨。里仁桥是明清古道寿宁出南门到政和的必经之处。“里仁”一词,出自《论语》第四篇的题目《里仁》。里:就是住的地方;仁:仁厚,博爱。“子曰:里仁为美。”其意思是:孔子说,我们所住的乡里,四周邻居都是仁人君子,就够美了。 大宝桥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梅州风景名胜区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俗称小东桥,位于坑底乡小东村东南1公里,始建于明。《建宁府志》载:大宝桥在小东下,僧惠明等建。清光绪四年(1878)重建。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长44.3米,宽4.6米,孔跨33.1米。东南与西北走向,19开间,80柱,桥面弧度较大。上覆悬山顶加两坡,鹊尾脊。两端桥头檐下至梁上部分施粉墙,有彩绘。桥中视神龛,祀临水夫人。桥中有两处用木板铺民床状,供行人躺卧歇息。桥中梁上墨书丰富的人文资料保存尚好。由于浩溪、坑底溪、西宅溪在小东村头交汇后水流变大,始建于明朝的大宝桥曾被洪水冲垮,光绪年间重建时,建设者在将拱桥整体提升的同时,在较宽阔的一侧桥墩巧妙设计了倒“V”字型的分流石砌桥墩,并在该桥头设计了“U”字型的泄洪口,每逢发大水时,洪水便从低处泄流,确保廊桥安然无恙。 杨梅州桥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梅州风景名胜区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位于坑底乡杨梅州东北1公里,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道光二十一年(1841)、同治十七年(1869)二次重修,现桥为1939年募缘再重修,寿宁造桥世家的第五代传人郑惠福工匠是承建的主墨师傅之一。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长42.5米,宽4.2米,孔跨35.7米。东西走向,17开间,72柱。上覆双坡顶。桥中梁上墨书捐款人、工匠等丰富人文资料保存尚好。过去杨梅州桥是浙南地区的泰顺、平阳、苍南通往寿宁至闽北以至赣东南地区的交通要道,来往的挑夫、商旅络绎不绝。如今杨梅州桥所处的位置属省级风景名胜区杨梅州生态长廊的中心腹地,有着“江南小九寨”的美誉。 单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梅州风景名胜区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位于坑底乡猛虎林村南1公里,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始建,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已卯岁次十月初四日重建。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长20.1米,宽4.1米,孔跨16.3米。东北西南走向,8开间,36柱。上覆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临水夫人。与寿宁其他木拱廊桥不同,此桥屋单边为半封闭式,且桥拱架圆木外7根内6根。主梁上有记载,将募建杨梅州桥的余款用于建造单桥。桥上人文资料字墨保存尚好。单桥过去是泮洋、浩溪等村经猛虎林通小东的必经之路,是连接景宁经大安通寿宁的捷径。 红军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梅州风景名胜区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位于犀溪乡李家山村东北1公里,1954年造。1937年3月12日,山洪暴发冲毁木桥,住在李家山村的范式人、许威等遭国民党军队和民团的围捕。此时,李家山的9位地下交通员,连夜赶制木筏,把他们抢渡过河。1954年福安专区副专员许威拨款建木拱桥,群众取名红军桥。两端桥堍用河卵石砌筑。长42.2米,宽5.1米,拱跨32.6米。南北走向,15开间,64柱,上覆双坡顶。桥挡风雨板的板洞呈五角星状。1997年,寿宁县人民政府在北岸的桥头竖起一块“红军桥纪念碑”石碑,碑文记载了建桥的历史和经过。 回澜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又名渤潭桥,位于南阳镇南阳村南,因桥下河水迂回环流,形成一潭,潭深莫测,取名渤潭,渤潭桥因此而得名。两端桥堍用条石砌筑。长26米,宽5.2米,孔跨17.2米,东南西北走向,10开间,44柱,上覆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临水夫人。回澜桥,由龚振声等为缘首自清光绪十九甲午冬(1893)始建,因事繁费巨,备历艰辛,停停续续到辛亥(1912)秋,才完全落成,前后将近修建二十年。1959年,拆桥的木料建大队畜牧场。嗣后,村民又于1964年重建,时隔二十五年后至1989年才铺设桥板。1986年建山坑公路时,拆去西向桥头一榴,移到东向桥头。渤潭桥的始建与重建,对姓氏集中人口众多财力也不弱的南阳村来说,工程不算浩大。但两次建设,时间跨度都长达二十年以上,可以说是历尽艰辛与曲折,在寿宁廊桥的建筑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普济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溪南桥,位于南阳镇溪南村。始建于明代,《建宁府志》载:普济桥在溪南,龚志和等建。现桥于1965年重建,由寿宁造桥世家第五代传人郑惠福、第六代传人郑多金父子俩共同主墨承建,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长25米,宽5米,孔跨16.4米。东南与西北走向,9开间,40柱。上覆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临水夫人。溪南桥外观朴实,处地也不险峻,但它是溪南村连接外界的主要通道。溪南桥的东北面桥头建有大王庙,古树苍天,环境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