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到张家郡有多少公里
驾车路线:全程约2135.8公里
起点:罗平县
1.曲靖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东南方向出发,沿振兴街行驶360米,过右侧的振兴楼家电广场约140米后,左转进入云贵路
2) 沿云贵路行驶4.4公里,直行进入江召公路
3) 沿江召公路行驶14.8公里,直行进入汕昆高速
2.沿汕昆高速行驶10米,直行进入汕昆高速
3.沿汕昆高速行驶72.9公里,朝万屯/兴仁/S65/S309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单喇叭互通
4.沿单喇叭互通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晴兴高速
5.沿晴兴高速行驶72.5公里,朝晴隆/贵阳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6.沿匝道行驶450米,直行进入沪昆高速
7.沿沪昆高速行驶195.6公里,朝观山湖区/白云/遵义/重庆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8.沿匝道行驶480米,直行进入兰海高速
9.沿兰海高速行驶20.9公里,直行进入贵阳绕城高速
10.沿贵阳绕城高速行驶14.7公里,朝瓮安方向,稍向左转上匝道
11.沿匝道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银百高速
12.沿银百高速行驶16.2公里,稍向左转上匝道
13.沿匝道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银百高速
14.沿银百高速行驶70.2公里,稍向左转进入安江高速
15.沿安江高速行驶141.8公里,稍向左转上匝道
16.沿匝道行驶580米,直行进入杭瑞高速
17.沿杭瑞高速行驶117.9公里,朝吉首/G65/G56方向,稍向左转上匝道
18.沿匝道行驶920米,直行进入杭瑞高速
19.沿杭瑞高速行驶34.3公里,朝常德/杭州/G56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吉首立交桥
20.沿吉首立交桥行驶600米,直行进入杭瑞高速
21.沿杭瑞高速行驶220.9公里,朝杭州/张家界/常德南/机场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2.沿匝道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长张高速
23.沿长张高速行驶20.7公里,朝荆州/岳阳/G5513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4.沿匝道行驶950米,直行进入杭瑞高速
25.沿杭瑞高速行驶18.4公里,朝广州/荆州/长沙/澧县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6.沿匝道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二广高速
27.沿二广高速行驶155.1公里,朝宜昌/武汉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8.沿匝道行驶710米,直行进入沪渝高速
29.沿沪渝高速行驶160.6公里,朝蔡甸/三环线/郑州/S15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30.沿匝道行驶1.6公里,直行进入汉蔡高速
31.沿汉蔡高速行驶22.0公里,朝蔡甸/孝感/郑州/G4(北)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32.沿匝道行驶2.1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武汉绕城高速
33.沿武汉绕城高速行驶12.1公里,朝黄陂/荆门/成都/G42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34.沿匝道行驶1.6公里,直行进入沪蓉高速
35.沿沪蓉高速行驶26.5公里,过盘龙路大桥,直行进入武汉绕城高速
36.沿武汉绕城高速行驶18.6公里,朝麻城/合肥/天兴洲大桥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新集互通
37.沿新集互通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沪蓉高速
38.沿沪蓉高速行驶210.5公里,稍向左转进入沪陕高速
39.沿沪陕高速行驶142.4公里,朝蚌埠/芜湖/徐州/南京方向,直行进入路口枢纽
40.沿路口枢纽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京台高速
41.沿京台高速行驶4.7公里,朝芜湖/杭州/G5011方向,直行进入芜合高速
42.沿芜合高速行驶57.1公里,过清溪河桥,朝马鞍山/和县/南京/常熟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马鞍山西枢纽
43.沿马鞍山西枢纽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天潜高速
44.沿天潜高速行驶31.2公里,直行进入巢马高速
45.沿巢马高速行驶34.5公里,直行进入常合高速
46.沿常合高速行驶38.5公里,直行进入沿江高速
47.沿沿江高速行驶12.5公里,直行进入常合高速
48.沿常合高速行驶137.1公里,直行进入沿江高速
49.沿沿江高速行驶4.1公里,在张家港/顾山/S228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50.苏州市内驾车方案
1) 沿匝道行驶1.7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金港大道
2) 沿金港大道行驶6.0公里,右转进入南环路
3) 沿南环路行驶130米,直行进入东环路
4) 沿东环路行驶2.1公里,过范庄桥,左转进入人民中路
5) 沿人民中路行驶29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张家港市
2015年10月23日下晚,我一家五口自驾车去合肥,准备参加第二天小妹妹女儿的婚礼,晚上6时半到达合肥政务区怀宁路西湖国际广场,满堂宾客等待我们远来的客人。当晚在小区附近的“张家厨房”就餐,大舅一家的到来,自然让姑舅娘亲们欣喜雀跃,晚餐也很热闹,还有些素不相识的“亲戚们”相互见面,握手、寒暄、碰杯,别有一番情趣,一下子把彼此的距离拉近了,也算是为第二天的婚宴进行了“预演”,当晚下榻在离小区不远的“速8”宾馆。
夜深了,我在想怎样收获这次“婚礼之旅”。记得我在“寒梅傲雪”大姐的驻地河北平山县,参加过农村的婚礼,独特的风景,热闹的场面,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对于城市婚礼的场面当然我也并不陌生,但是在脑海里深究其境,绘刻思维的美图,追溯“爱情与婚姻”的原始含义,还是第一回。
大千世界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但无论怎样五光十色,千变万化,总会九九归一,回归自然,也许这就是“阴阳轮回,香火传递”。就人类而言,这世上只有两个人,即男人和女人,造物主刻画了细微点滴的异同,赋予了雌雄阴阳的本能,畅达了阴晴圆缺的心曲,演绎了爱恨情仇的故事。地球也因为有了他们而充满活力,世界因为有了他们而丰富多彩,宇宙因为有了他们而不再漫无边际,留下永无休止的生命延续便是“爱情与婚姻”的原意,如果说这是一篇诗歌的话,那这就是画龙点睛的“诗眼”。
按照主人的安排。婚礼的议程是从10月24日下午1时半开始的,化妆师提前为新娘“浓妆”,摄影师三部机子试镜,不多会儿四位女傧相,来到侄女的闺房,五朵金花,尽相绽放,新娘美丽的容颜、洁白如玉的婚纱和灿烂的笑容,在伴娘们粉红短裙和开心欢笑的映照下,格外艳丽可掬,五颜六色的气球在闪光灯下,发出奇光异彩,摄影师竭尽完美的录制,为姑娘们淋漓至尽的临场发挥,提供了大好机会。
时间定格在下午1点50分,娘家的大门外听到敲门声,新郎带着男傧相们在门外“叫号”,“哪能那么顺利地让你们出场”,女方的家人组织队伍在门内“抗号”,于是丢下“买路钱”的“要彩礼”游戏在门洞的猫眼里展开,五元、十元、百元的红包,从猫眼里艰难地“进出”。“财源滚滚终有限,性急悠悠怎奈时。”大约2点零8分,娘家人在恻隐之心的驱使下,“放马过潼关”,“让他们进来”。新郎首当其首冲,手握99朵玫瑰“闯”了进来,四位男傧相簇拥着新郎挤开了娘家的房门,直奔新娘的闺房,尽管有四位女傧相的低档,也经不住男傧相的“力量型”诱惑。
迎娶新娘的“仪式”在新娘闺房中文明、风趣、热烈地进行着,女傧相们设计的“难题”,围绕着“爱”的主题,变换花样的要让新郎回答“为何爱,怎么爱,爱什么”这些普世的话题,其实哪里能够难得倒聪明机灵的新郎,真挚守诚、伶香惜玉、海誓山盟、永结同心便是最好的答案。彩色气球的飞舞,别具一格的婚书,唇膏涂抹的口印,众目睽睽下的接吻,猜谜式的脑筋急转弯,花样翻新的打趣无所不用其极,招路千奇百怪,应接天衣无缝,是文化?是娱乐?是情话?是游戏?都是,都不是。热热闹闹、开开心心、高高兴兴、欢欢笑笑才是真实的主题。
下午2点28分新郎正式迎娶新娘,从闺房中走出来,来到客厅,两位“祖宗”端坐在沙发上,一位是九十岁的“外婆”,一位是八十四岁的“奶奶”,喜笑颜开地等待孙辈们的“喜别”,接下来是与新娘父母“辞行”,当然也是演绎着“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的不朽的婚姻程式,“红包”便是参拜的媒介、亲昵的祝福、临别的嘱咐,也是不可或缺的“内涵”,含金量自然也是佐证。临场出门的瞬间,新娘母女紧密相拥、珠泪旁落,喜惜交加的心情,上演了一曲喜泪横流,依依惜别的情感大戏。让身边的亲人,深受感染而蹉叹不已。
2点38分,楼顶上,楼底下4万响8大门冲天火炮声声炸响,告示亲友们新郎把新娘“娶”走了,六辆黑色靓丽的婚车驶出了“西湖宋都飞云苑”,“十月烟花送新娘,云燕芳菲唱吉祥,亲朋好友尽欢畅,祈福新人过重洋。”婚礼彩车沿合肥政务区天鹅湖缓慢巡游一周,开往新郎的云楼。一场热闹的欢迎仪式在云楼拉开,自然是“从此开辟新天地,恩爱相守一世牵。愿伊拥抱新生活,劝君携手宝贝添”。
婚宴在合肥“同庆楼”大酒店举行,走进楼道迎面六对新人共同喜庆,分厅摆宴,真是热闹非凡,外甥女喜宴头厅靠左,进入楼道首先签字登记,留下墨宝。步入喜宴大厅,但见镁光灯、闪光灯、聚光灯依序排开,二十多酒桌在大厅的吊灯下相应摆放,十分气派,大厅中央偌大的“T”型台,是供婚礼仪式使用的'“演示区”,正面舞台背景的侧面,是设计好的花纹图案,写明新娘、新郎的名字和婚礼的时间“2015.10.24”,正面舞台的巨大屏幕上播放着新娘新郎的靓照和影视录像带。亲朋好友们陆续到场,一面欣赏新人的艳照,一面落实自己的座位,彼此打招呼、握手、聊天,忙得不亦乐乎。
6点58分,婚礼主持人首先登场,他要求各位亲友配合他导演一场“揭开婚姻面纱”的喜剧。“婚姻”是个神圣的称谓,当一对男女从相识相认到相知,爱的喜果在心中萌芽,再从倾心相爱到形影不离,情在你来我往的“放电”中不断升华,然后逐步进入以身相许相互依靠和依赖的阶段,于是用契约的形式把这种“天定的缘分”固定下来,就是“婚姻”。古往今来,国内国外,婚礼都是一种“证婚”的仪式,外国的教堂婚礼,中国古代的花轿迎娶,现代的集体婚礼,还有各色各样的风情民俗,都是为了告示天下,取得合法名分。
主持人今天要诠释的婚姻是为围绕着“新娘”展开的,展现的是两个男人之间爱的传递,他面对“T”型台另一端站立的新娘说:“当你的父亲挽着你的母亲,走进婚姻后,于是有了你的存在,而你平生接受的第一个男人的爱就是‘父爱’,当你长大成人需要婚嫁的时候,你又一次接受第二个男人的爱,那就你未来的丈夫的‘夫’爱,从某种意义上说婚姻是两个男人之间爱的传递。”他把新娘的父亲和新郎请上台,导演了这场模拟“爱的传递”的短片,精彩纷呈的演绎激起了婚礼现场亲友们的热烈掌声。当新郎单膝跪下给新娘戴上“结婚戒指”的时候,全场再一次爆发雷鸣般的掌声。
其实婚姻不仅仅是男女两个人的事,它牵动的是另外四个人的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婚姻也是两个陌生家庭的相识和结合。儿女是父母的牵挂,是人类有希望的延续,香火传递正是在牵挂中延续,这是婚姻的另一层意义。主持人把双方父母请上舞台,六双手交织在一起,彼此错位的交流,让六位当事人百感交集,泪融眼眶,到场的亲友见证了这一激动心弦的场面。是的,从现在起,你们需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两个家庭共同为一对新人造势,使“爱的传递和延续”更加充满力量,更加诗情画意。最后六位“同情者”共同高高举起酒杯,感谢亲朋好友亲临婚礼现场,祝福大家心情舒畅,幸福安康。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婚宴终于开席了,碗筷瓢碟的和声把喜宴推向高潮。
在合肥成功举办的婚礼,无疑加大了这对新人爱的“宽度”和“长度”,温馨、喜悦溢满心怀。第三天这对新人回娘家,在安庆“尊锐酒店”举办亲朋好友答谢宴会,妹婿代表家属致答谢辞,“爱的传递和延续”像一首悠扬的颂歌,随着欢声笑语在宴会大厅里激扬,像天使安琪儿的摇篮曲,随着亲友们“早生贵子”的祝福声回荡!
合肥四姐妹是相较于 历史 影响力极大的宋氏三姐妹外,在民国时期最有名气的姐妹了。 不仅才貌双全,婚姻也很圆满。
这背后最应该 归功于她们的生母陆英的悉心培养,但可惜的是在陆英36岁时就去世了 ,一共为张家生下了14胎,留下了9个子女。在她临死前都在为自己的子女操心,并做了一系列安排。
因为她知道自己走后,自己的孩子们会有新的母亲,而这个母亲 不会如她一样疼爱他们 。这位 新母亲就是张武龄创办的乐益女中里的一位老师 ,21岁就“喜当妈”的富有艺术气息的绝世女子— 韦均一 。
有着姣好的外形,还读过新式学堂,对自己的未来有目标和追求,还擅长昆曲和国画。她进门后, 为让她感到自然舒适一些 , 张武龄采取了抹去前妻的痕迹 ,更是很少在家提及此人,并且让孩子们称她为母亲。
让她做了乐益女中的校长,带她去上海看美术展、听戏,支持她学习,鼓励她发展兴趣、爱好,还让她考取无锡国学专修馆本科。在家里对于她与孩子发生的冲突也不加干涉。
这些行为更是加重了大家心理的积怨,孩子们觉得有人会代替母亲的位置,霸占父亲和这个家,家里的仆人也为前女主人打抱不平,并不对这个新来的主母买账。
要说这世上最难当的,也是最吃力不讨好的就是“后妈”了。更何况还是年轻貌美自己还没有孩子的女子,就要当9个孩子的继母,确实足以想象是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期的。
这个和张武龄的长女张元和仅相差7岁的“母亲” , 也是在渴望爱情的年纪被张武龄的才貌吸引,不顾一切地选择了他。 却不想嫁入他家后是此番景象,子女不顺服于她,处事也格外艰难。
韦均一与张武龄结婚后在先的两个孩子,都夭折了。于是疑神疑鬼了一段时间,感觉身边全是不希望她好的人。等到她再怀孕,便干脆直接回娘家安心养胎了,确保生下一个 健康 的孩子。
孩子们的年少无知,再加上继母的年轻不成熟,后面的矛盾也就可想而知了。在面对张家这9个幼小的子女时,韦均一是很难真情实意的付出与喜欢的。
韦均一和长女张元和只相差了7岁,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少女和刚嫁入府的年轻母亲,矛盾自然是最大的。
而且韦均一还在乐益女校担任校长,所以 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里,她对于四姐妹都是紧密掌控的 。张元和因为与后母不和,是走了一段弯路的。
曾以学费太贵无法负担为由,要张元和退学回家,断了其的学习生涯。好在二女儿张允和性情十分刚烈并且足智多谋,不可能眼见着大姐的学业被后母断送掉,便决定要 为姐妹撑腰 。
她想到的办法便是向媒体公开了他们的家庭矛盾,想要得到舆论和民众的支持,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 被张允和这么一闹,不仅张家面子上挂不住,而且韦均一还是当时女校的校长,只会另张家上下更加陷入舆论的漩涡里面。
所以在她的为保护自己兄弟姐妹所做出的努力下,不仅让姐姐不至于被退学,张家的其他孩子也都顺利完成了大学的学业,才会有后面知书达理,才貌双全的“合肥四姐妹”。
再后来,为外出求学三个年纪大一点的姐妹都离开了家。韦均一在那个时候已经适应目前的生活,和自己这个母亲的身份。把最小的女儿张充和从寄养的家里接回了家里,一起生活。
其实无论是从昆曲还是从对知识的追求上来看,韦均一和这四姐妹都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也是可以成为朋友或者知己的方式相处的,像后面和张充和一起生活时。
因为张充和出生较晚,与生母相处时间并不算长没有特别浓厚的记忆与感情,所以对待这个继母更能以平常的心态来相处。她们探讨书法、昆曲,一起绘画写诗,也是相处十分融洽的。
就张充和自己后面的回忆,在《一生充和》里,她也觉得和这位年轻并且富有才情的母亲相处的非常融洽和美好的。
“合肥四姐妹”是民国时期的中式才女的典型代表。她们热爱戏曲、精通诗词、擅于书画,有着较高的学历,在对于传统文化热爱与尊重的同时,又有着她们进步和现代化的一面。
对于爱情和婚姻她们从一而终“上得厅堂也下得厨房”,既能做好贤妻也能做好良母 。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能够娶到她们是非常有福气的。有着古典的文化素养,也有着现代的文明思想。
大姐张元和对戏曲十分热爱,她选择的丈夫是梨园行的“戏子”顾传玠。 这个选择在那个传统 社会 里是很容易受人非议的 。虽然后面顾传玠改了行并且上了大学,但因为其是唱“昆曲”的戏子的原因,就连新婚去拜会亲戚,都是被拒之门外的。
二姐张允和性格果断豪爽,她选择的丈夫虽然在后来是被誉为国宝级大师。但起初也不算一个理想伴侣,家境贫寒,因为对他提供过帮助的人太多,所以婚后也需要负担很多人的生活。
而张允和却 愿意和他一起创造他们的未来 ,才有了后面理想的生活和这个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国宝级大师周有光。
三妹张兆和在四姐妹中最为出名,因为嫁给了她的老师也是著名的作家沈从文。沈从文对张兆和的追求基本上是全校皆知,还是在张允和的帮助和撮合下才成就了一段良缘。
沈从文起初家世也不算好,张家算是豪门大户,但并不在乎门当户对,对于儿女婚事也未多加干涉。事实也证明,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沈从文都是最爱张兆和 的。
四妹张充和是四姐妹中才华最高的,也是结婚最晚的,在34岁的时候才与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结为夫妇,傅汉思非常欣赏张充和的才华。
张充和不仅精通古典文学,也是书法家和昆曲行家,他总说张充和 代表着中国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 。虽然嫁给了外国人,但他们也始终敬畏和学习着中国的传统精华的文化。
在四姐妹都成家后,也懂得了当时韦均一的不容易,到了晚年也保持着密切联系,也算是比较好的结局了。
尊敬的故事15篇
尊敬的故事11959年,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
开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将座位让给老人,待老人座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尊敬的故事2落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为了让他吃得比别人好,住的比人舒服,穿得比别人漂亮,落落爸和落落妈虽然只是工厂里的普通工人,可是他们省吃俭用地攒下每一分钱来满足落落的需要。落落呢?开始也感激父母对自己的呵护,可是时间一长,她变了,变得有点看不起爸爸和妈妈了。
“妈妈,您这衣服真土,还不如我们学校打扫卫生的阿姨穿得好呢!”妈妈听了一笑,“我这不是想给你买好看的衣服嘛!”
“爸爸,您怎么那么黑呀?跟卖炭翁差不多!我同学看见我们走在一起,还以为您是到我们家收废品的呢!”爸爸听了摇了摇头,“我这不是为了多赚钱,放弃车间工作,选了露天岗位,晒坏了嘛!”落落听了皱皱眉,“和你们在一起真丢份儿 !”
落落爸和落落妈听了这话,以为是小女生随便说说的玩笑话,可是,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的心开始越来越“寒”。“妈,您一个人去买菜吧,我要和同学出去逛街!”以前,妈妈去菜场,落落总是亲热地挽着妈妈的胳膊,现在......“爸,明天放学您不要到学校来接我了,同学家有车,我搭他们家的顺风车!”以前,落落总是坐在自行车后座,亲热地抱着爸爸的腰......
落落开始避免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他想尽量不让人看到她“卑微”、“丢人”的爸爸妈妈。
叮铃铃!放学的铃声响起来。落落正要走出教室,却别同学张丽和李美拦住了,“落落,今天我们去你家写作业吧,我们还没去过你们家呢!”“这......”落落有点犹豫。“怎么?不欢迎啊?”张丽拧了落落一下,“每次要去你家,你都拒绝,今天我们非去不可!”“对!非去不可!”李美也附和着,“落落,带路吧!”落落不是不想带同学回家,只是她想到妈妈今天休息,她不想让同学看见她“土的掉渣”的妈妈。进了门,落落顿时有点生气,妈妈穿着补着补丁的旧睡衣,头发蓬乱的搭在肩膀上,眼角居然还有眼屎呢!“回来了?妈妈才睡醒,还没做饭呢......哎哟,这是你的同学吧?快请进!快请进!”落落妈见同学们回来了,赶紧削苹果,拿巧克力招待他们。“别客气,吃点水果在写作业!”妈妈热情地招呼他们。“走,到我房间去!”落落拉着他们走进自己房间。“喂,把苹果和巧克力都拿过来!”落落冲外面喊了一句,妈妈很快把东西拿来了。砰!落落一下子把门甩上了。张丽和李美对看了一眼,问:“你怎么对你妈妈这么不客气!”“别理她,写我们的作业吧!”落落绕过话题埋头写作业。咚咚咚!厨房传来剁肉的声音!落落的脸耷拉下来,“吵死啦!”“没关系的,一点也不吵!”李美笑着说。“是啊,两耳不闻窗外事,咱写咱的!”张丽也笑了。可是落落坐不住,“你干什么呢你?”落落打开门,冲到厨房大吼,“我们在写作业,你剁什么剁?吵死人了,你怎么这么烦啊?”“我想晚上做肉丸子给你吃!”妈妈紧张的丢下菜刀,伸出手想把落落推出厨房。“你的手脏死了!别碰我!”落落大叫,“看看你什么样,邋里邋遢,也不知道收拾一下,丢尽我的脸了!”“我......”罗妈妈惊愕的看着她,脸涨得通红。“以后不要在我同学面前和我说话,我怎么有你这样的妈妈,丢死人了!”落落疯狂的攻击着自己的妈妈,这让张丽和李美吃惊极了,意外极了,不多会儿她们就找借口离开了。
尊敬的故事3子贡尊师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也是第一个打破贵族教育垄断,开创私学的人。他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有名的弟子有七十二个,子贡便是其中之一。
子贡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 一次,鲁国有个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刚好被子贡听到了。他非常气愤,丝毫不因为那人在夸自己而给他留情面,当即打了一个比方。他说,如果说每个人的才能就是一所房子,那么老师的房子围墙就有十多丈那么高,屋子里富丽堂皇,一般人没法翻过围墙看得到里边的摆设而子贡我的房子呢,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接着,他又把老师比作太阳和月亮,太阳和月亮可是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呀!大夫听了这一席话,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十分惭愧。
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整整守墓六年。
竭力维护老师的尊严和名声,守护老师的遗冢(zhǒng,坟墓),是子贡尊重老师的方法。
尊敬的故事4尊敬父母邢嘉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华美德。有句古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孝敬父母是美德中的重要品德。它是儿女必须做的事。因此,我从小就学会了孝敬父母。父母为我的成长付出了太多、太多……。下面说说怎么孝敬父母。一天,爸爸到外面吃饭,喝酒喝多了,回来后一直吐很难受的样子,于是我给爸爸端来盆,拿来纸,又给爸爸冲蜂蜜水喝。然后坐在床边,照顾爸爸。妈妈八点多钟回家时表扬我长大了,会疼爸爸了,我开心极了。还有一次,妈妈得感冒打点滴,我很心疼,于是忙前忙后干家务。妈妈在一旁夸我,鼓励我,我干得更来劲了!
你会发现,不必太费事,就足以让父母欣慰!父母渴时,端上一杯水,他们的心里会很温暖当他们歇歇时,只需拿把椅子,他们会无比开心!不应该对他们的爱视而不见,更不能对他们发脾气!其实自己的孝心会使家庭充满欢乐,只需一点而而已……
尊敬的故事5在传说中,乌鸦反哺的故事是最让人感动的一个故事,乌鸦——是一种通体
漆黑、面貌丑陋的小鸟,因为人们觉得它不吉利而遭到人类普遍厌恶,正是这
种遭人嫌恶登不了大雅之堂入不了水墨丹青的小鸟,却拥有一种真正的值得我
们人类普遍称道的美德——养老、爱老,在养老、敬老方面堪称动物中的楷模。
据说这种鸟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后,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
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
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
吃不下东西为止。
尊敬的故事6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
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
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
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
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
老莱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
“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
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
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
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者
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
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这个成语形容子女想尽办法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畅。
尊敬的故事7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
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
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
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
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
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
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
尊敬的故事8张良拜师
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井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张良特别高兴。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
尊敬的故事9周恩来不忘师恩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岑突患脑血栓逝世,周总理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挽联上写着:“张伯岑老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张伯岑病故后,周恩来一直惦记着张家的生活,自然灾害时期,周恩来把自己的购物证给张伯岑夫人,还派人给张夫人送去500元,并嘱咐交际处对张夫人及其子女的生活要倍加关照。
尊敬的故事10很久以前,一只母羊生了一只小羊羔。羊妈妈非常疼爱小羊,晚上睡觉让它
依偎在身边,用身体暖着小羊,让小羊睡得又熟又香。白天吃草,又把小羊带
在身边,形影不离。小羊说:“妈妈,您对我这样疼爱,我怎样才能报答您的养
育之恩呢?”羊妈妈说:“我什么也不要你报答,只要你有这一片孝心就心满意
足了。”小羊听后,不觉下泪,“扑通”跪倒在地,表示难以报答慈母的一片深
情。从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它知道是妈妈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
是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羊羔跪乳”。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
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
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
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
顺的好孩子。
尊敬的故事11自从我读了《中国古代敬老故事》这本书,引起了我很长的思索,特别是《小黄香温席侍双亲》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文章里写的是:古代有一个名叫黄香,九岁就以自己的才华和敬老闻名。冬天的夜晚非常寒冷,小黄香每天读书到了深夜,母亲让他早点休息,可他先钻进了父母的被褥里,父亲惊异的问他做什么,过了一会儿,黄香起来说:“冬夜寒冷,我为双亲温一温床席,好让二老歇息呀。”
夏夜,全家人都在院子里乘凉,小黄香却不知道在屋子里做什么,母亲提着灯到屋子里一看,原来小黄香在用扇子一下一下地把父母帐子里的蚊蝇驱走。母亲心疼他,而小黄香却说:“尊敬父母,自古以来都如此。”
看看故事中的小黄香,再看看现在的少年朋友,那可就不一样喽。晚上我会把袜子乱扔,鞋子满地飞,第二天早上,妈妈叫了我,袜子和鞋东一只西一只找不到,我就会站在地上跺脚,嘴噘着,只有妈妈哄我,我才不这样。
以后,我一定要向小黄香学习,从我做起,人小尊敬父母。
尊敬的故事12朱德给老师让座
1959年,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将座位让给老人,待老人座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尊敬的故事131、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杨时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2、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3、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4、孔夫子的误会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
尊敬的故事14张良拜师
张良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在他年轻时,曾经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可是失败了。为了躲避官府通缉,他隐姓埋名潜藏在下邳( pī )。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五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张良有些莫名其妙,但还是遵照老翁的指示,五天后天刚亮,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已呆在那里了,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五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又过了五天,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五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并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十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十三年,你到济北,灸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等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
张良高兴极了,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
尊敬的故事15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