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我想知道这个装饰画 都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应该是有手工材料的成分在里面的,但是我不知道都有什么
这是装饰画中的沥粉画,没有手工材料。都是画画用的材料。需要的材料有:画板,画笔,丙烯颜料,这些你都知道吧。然后就是白乳胶,立德粉,金粉,白乳胶和立德粉,掺和紫气搅匀有凝固的作用。现在画板上起草稿画图,然后把掺和在一起的白乳胶立德粉放进袋子里,像是挤奶油那样均匀的进出在线条上,然后等完全干掉之后就可以在画上涂颜色,最后白色的线条上再用金粉涂色,衣服完整的沥粉画就完成了。
来历:
沥粉贴金:此种方法是我国传统壁画、彩雕以及建筑装饰常用的一种工艺手段。但古代这种手法多用于局部的点缀,如表现帝王将相的车饰、伞盖、朝服盔甲以及贵妇人的头饰。在壁画上大面积的应用沥粉贴金,这种方法近代才有。这一方法简便易学,而且画面古朴、浑厚、富丽。
介绍:
沥粉画制作程序:先把画稿拷贝在画面上,然后根据线稿沥粉,等粉线干透后设色、贴金。一般沥粉画用色可单纯些、浓重些,因为金银在较重的底子上可产生最佳的装饰趣味。传统沥粉画的贴金工艺是先把金胶油(桐油加适量的清漆熬制)仔细描在沥线上,待八九成干时再贴金箔。过干,金箔易于脱落;过湿,则金银不光亮。
沥粉工艺制作步骤
第一步:用五合板或三合板在背面钉骨架。
第二步:在钉好的板面上涂一遍白乳胶,然后用白粗棉布铺上板面,拉平,用手或排刷压、扫平,待白乳胶干后可用。
第三步:用铅笔或炭笔打草图。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作白乳胶与立得粉调和成浆状,灌入空白乳胶瓶内,白乳胶瓶的口,根据线条的粗细,用刀切成同样大小的口,用手挤白乳胶瓶,沿着画面的轮廓线立线。如果没有白乳胶瓶可用笔调沥粉浆立线。
第五步:沥完轮廓线后,用笔调水粉、丙烯或油画颜料绘制画面。
第六步:填涂颜色完成后,用毛笔调金、银粉,描画线条,完成后画面干净、华丽。
1、平整的木板:一般是五合板或三合板。
2、白棉布:裱在木板上,防止颜色不会被木板吸收太多。
3、白乳胶:可以用来刷在木板上进行打底,进行沥粉的调和。
4、立德粉:描绘沥粉画上的线条。
6、绘画材料:水粉、丙烯或油画颜料。
沥粉画是以凸出的线条为作画媒介,润色时是色与色之间的界限。作画时,根据构图要求使沥粉材料从工具口中沥出在画布或画板上。沥粉线条的粗细均匀全是手上工夫。虽然沥粉画创作过程是脑与力相结合的过程,但沥粉材料的稀稠适宜也是作画成功与否的关键。
扩展资料
据传远在战国时期,木结构建筑在我国已具相当水平,为了免遭风雨侵蚀,漆工艺人往往在建筑上抹漆彩绘。到了清代建筑彩绘已形成了一种等级制度,主要用在宫廷,寺庙等建筑上的装饰艺术。
沥粉工艺的特殊之处在于高出物面,并在它的上面贴金、银箔、上色等,具有厚度、硬度及华贵的感觉,同时可增加立体感。
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彩绘木棺上有着类似沥粉效果的纹样凸起细线,上面绘有各种颜色,有着低浮雕的效果。沥粉工艺的运用,盛唐时期就广泛被采用,如:敦煌223窟的菩提树杆,人物身上运用了沥粉、贴金工艺,形成了丰富的装饰艺术效果。
山西元代的永乐宫,北京明代的法海寺壁画中,沥粉的运用已经达到了十分精美的地步。清代的古建筑继承了沥粉工艺,并充分运用到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和一般的民居彩画中去。
它们多施水壁画的沥线、堆起、花边、纹样以及古建筑物的户板和斗拱,有的只施于局部,或独立的装饰物品、工艺品,以此来提高制做的装饰性、工艺性和艺术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沥粉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沥粉贴金
先把画稿拷贝在画面上,然后根据线稿沥粉,等粉线干透后设色、贴金。一般沥粉画用色可单纯些、浓重些,因为金银在较重的底子上可产生最佳的装饰趣味。传统沥粉画的贴金工艺是先把金胶油(桐油加适量的清漆熬制)仔细描在沥线上,待八九成干时再贴金箔。过干,金箔易于脱落;过湿,则金银不光亮。
沥粉工艺制作步骤
第一步:用五合板或三合板在背面钉骨架。
第二步:在钉好的板面上涂一遍白乳胶,然后用白粗棉布铺上板面,拉平,用手或排刷压、扫平,待白乳胶干后可用。
第三步:用铅笔或炭笔打草图。
第四步:作白乳胶与立得粉调和成浆状,灌入空白乳胶瓶内,白乳胶瓶的口,根据线条的粗细,用刀切成同样大小的口,用手挤白乳胶瓶,沿着画面的轮廓线立线。如果没有白乳胶瓶可用笔调沥粉浆立线。
第五步:沥完轮廓线后,用笔调水粉、丙烯或油画颜料绘制画面。
第六步:填涂颜色完成后,用毛笔调金、银粉,描画线条,完成后画面干净、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