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乡愁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愁教案 篇1二、熟习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这首诗。
2.放《席慕蓉诗歌朗诵》磁带,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味、感悟诗的意境和情感:诗的节奏和舌音划分如下:
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三、分析、解读课文。
1.诗中运用厂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明确: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和没有年轮的树这三种形象采表现乡愁。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饱含着诗人何种情愫?
明确:营造出-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看月亮,思故乡”,表明自己的故乡情结。
3.第二节写故乡的面貌,诗人连用了两个虚实结会的比喻。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故乡的面貌-一模糊的怅恫--雾里的挥手别离
(虚) (虚) (实)
诗人首先以虚写虚,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怅悯,并参进了通感手法,写出了诗人离别故乡后怅惘的心情。然后诗人又以实注虚,把故乡的“面貌”和“怅惘”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非常具有画面感、形象性的场景,突出自己离别故乡时的依依不舍。比喻独特新颖,意蕴丰富。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现实中并没有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这种不可能的事情来作比,只是为了说明: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与己同在。这是诗歌艺术中“无理有情”的手法。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5
乡愁教案 篇2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储备点: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一、 研习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积累。)
2、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乡愁教案 篇3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角度:
语言品味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二、 朗读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 品味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
乡愁教案 篇4一:训练重点
诗歌赏析能力的训练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比较·品味课
三:预习要求
1:查字典、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
四: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通读,了解诗歌大意
1:结合对预习的检查,让学生通读本诗
教师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了解大意,请同学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教师点拨:
两首同题“乡愁”诗,真是一种愁情两首歌。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旋律,吟咏着同一个主题——这就是思乡情意,别乡愁绪,道尽游子怀恋故土情。
教学板块之二:练读,品味诗歌的意蕴
1:全班活动,教师指导两诗的朗读技巧
教师指导:要把一首诗歌读好,必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音的修饰、调的把握、速的调控、情的渗透、节奏的明晰,在对诗歌意象想象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发之于声,见诸于音。
(依据图表,进行朗读练习)
2:同学朗读练习,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诗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三:诵读,用声音表现诗歌的情感
1:个人读,同学品评优劣得失
2:分组读,全班齐读,共同感受诗歌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四:比较赏析,获得丰富的感受
1:比较两诗,加深理解
先用图表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作答。(大屏幕显示)
教师进一步简明分析
1.余光中的《乡愁》
(一):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二):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特征:
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三):表达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一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一层层加深。
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2.席慕蓉的《乡愁》
(一):三节诗大致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有喜悦,有忧愁;
第二节写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
第三节写离别后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三节诗,三个画面,意境深远,被笼罩在乡愁的怅惘中不能自已;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诗作到此,戛然而止,一缕乡愁却传给了读者。
在 思想意蕴深度的开掘上,席诗不如余诗主题有明显的升华。
2:吟咏朗诵,反复品味
依据诗中的具象物,自己运用想象、联想,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3:以情作线,当堂背诵
教学板块之五:拓展阅读,增进理解
(大屏幕显示)
《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五:课堂 小结
诗歌语言浅显,重在体味其中的意蕴。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利用大屏幕显示,作为板书。
[创意说明]
全诗语言精粹,句式灵活,结构整齐。看起来清爽怡人。这样的美文,不读难悟作者构思之巧、选词之精、情感之丰,不读,难以领略诗歌意蕴之厚、音韵之美。
于是就以朗读训练为主来进行这节课的教学。
以朗读来组织教学,五个教学板块思路层层推进,要求步步攀升,体现出训练目标的单纯性;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有几处简洁的指导和精粹的点评,学生占有充足的时间.可以习得朗读的技巧;本设计淡薄了对诗歌构思、主题、哲理的深入分析,淡化了对字、词、句、修辞的显性积累,以读代讲,以读带思,体现了诗歌需要“歌”的特点。
诗本浅显,讲之再三,不过了了;况且,诗言志抒情,非一言半语可道明;故作“比较”的设计,冀以在比较中让学生多思、多品。
于是就冠以阅读·比较课。
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诗以配乐朗诵作为示范,以散文《乡愁》的MTV作为 导语和背景音乐;利用大屏幕投影作为板书。充分利用视听手段为教学服务,对学生进行多种感官的信息传输。
《乡愁》是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下面是七年级语文下册《乡愁》教学设计,为大家提供参考。
知识目标:
1、反复朗诵,把握诗歌内在的旋律和节奏。
2、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表现抽象感情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
2、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美点进行赏析,逐步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抒发的的思乡愁绪,明确祖国的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诵,把握诗歌内在的旋律和节奏,领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向,理解诗意的拓展和升华。
教学难点:
诗歌美点赏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的旋律与节奏,体味诗歌蕴含的情感。
2、研讨点拨法:对诗歌具体的意象和主题进行解读。
3、探究欣赏法:引导学生从诗歌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言运用、思想等方面进行美点探究赏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乡愁自古以来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代的诗词里就有许多关于“乡愁”的诗句,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收集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在学生交流之后,多媒体课件展示下面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_____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_____张九龄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余光中的照片及作者简介。
1、简介作者。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评论家。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 民党军队赴台。《乡愁》《听听那冷雨》是其诗歌和散文中流传最广的。
2、背景:自从作者21岁离开大陆,由于台湾与大陆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2004年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现在我们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要求学生朗读诗歌,交流朗读诗歌该注意哪些方面?
师生明确:朗读本诗要注意语速、节奏、重音、感情基调。
2、听读,用多媒体播放flash示范朗读录音,进一步体味诗歌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
3、学生试读,把握好诗歌的节奏、重音,体味每一节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展示朗读指导。
回忆,语气稍平淡-----增加遗憾的语气------深深的失落和哀痛之情------表现如今的惆怅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领会诗人的忧郁深沉的思乡之情。
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深情朗读,我们体味到了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四、问题研讨:
1、“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诗人在是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凄婉的愁绪?
2、诗人所抒发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加深、升华的?第四节诗在诗意的拓展方面起什么作用?
3、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诗人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心头?
4、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讨论后师生共同明确(用多媒体课件显示板书):
1、诗人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物象具体表达出作者凄婉的愁绪,这种写法叫作托物寄情。
2、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小小的邮票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窄窄的船票寄托了对妻子的依恋。到后来,母子死别,矮矮的坟墓表达对母亲的追念。而现在,远离大陆,浅浅的海峡融入了我对故土的眷恋 。如果没有第四节诗,前三节只是普普通通的思乡诗,有了第四节诗作者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诗意得到了拓展与升华。这节诗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3、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
4、小时侯少年清愁长大后夫妻离愁后来丧母哀愁现在思归浓愁。
小结::作者在这首诗里,把人生四个时段的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的物象上,通过四个阶段时空的变化,感情逐层推进,由个人的思乡之思升华为国愁、民愁,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五、美点赏析:
刚才通过讨论把握本诗的构思立意,下面我们来欣赏本诗的其它美点(教师提示:可从结构形式、语言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分析)。
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形式上。例如:全诗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1、学生发言,教师评点。
学生任选角度进行赏析。
2、教师小结,归纳整理。
(1)形式美
美在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
美在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
(2)语言美
美在数量词、叠词的运用上。“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四个数量词、四个叠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之情。
(3)情感美
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可运用多媒体展示四幅与诗歌意境非常吻合的画面,让学生展开联想,用语言进行描绘,体会诗人的情感。
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如果学生能从其它角度发现诗歌的美,那教师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延伸:
学习《乡愁》的写法:
请学生仿照诗作中的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多句。
多媒体显示例句: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乡愁是那根细细的丝线,捻的越细越长越牵肠……
乡愁是黄昏的落日。
乡愁是夜晚的圆月。
总结:《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七、课后练习。
1、比较阅读: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容也写了一首同名的《乡愁》诗(见课本第5页)所抒发的也是乡愁之情,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小时侯 邮票 故乡之思
长大后 船票 加升
(托物寄情)
后来 坟墓 深华
现在 海峡 家国之思
课后反思:
这是一首表达海外游子思乡的有名诗篇,在教学中要体现出诗歌的特点。首先,重视朗读,在教学中我采用赏读--试读--齐读等多种方法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所描写意境中,为学生营造特定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诗歌蕴涵的情感。其次,本文的构思立意和其它思乡诗有所不同,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研讨问题,学生能够顺利地感悟出本诗的精妙之处。再次,引导学生赏析诗歌形式、语言、情感中的美点,这对初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我针对不同的学生作不同层次的要求,但语言方面的赏析是重点,应加以重视。诗歌美点赏析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提高我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学设计 篇1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5、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设计
一、诵读
1、朗读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二、感知、研习诗歌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提示:《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物化、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点拨: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一》,来自网!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学生自由交流。
三、课堂练习
阅读舒兰(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你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一—九年级语文教案人也圆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
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学生收集描写乡愁的小诗。
五、布置作业
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2、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第三节
国魂
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参考答案:
1、略
2、长大后/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面
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
参考答案:
1、D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
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学设计 篇2教材分析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
二、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教师示范朗读。(多媒体配乐)
⒉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板书: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故园别
⒌把握诗歌主题。
⑴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⑵补充资料图片,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多媒体显示)
设疑:⑴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⑵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3、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4、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写乡愁。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___。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仿写诗歌。
板书设计
乡愁(余光中)
母子别邮票
新婚别船票
生死别坟墓
故园别海峡
一、现代诗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诗歌教学是学生审美情感提升的载体
古人说“诗言志,歌咏言”,意思也就是说诗歌是人们抒发情感的产物。诗歌发之于情,也止之于情,有情才有诗歌。因此人们要读懂诗歌,必然也必须倾注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情。从存在主义理论出发,诗歌教学特别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教学时如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都能从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出发,去有感而读、有感而思、有感而得,那是一件愉快的事。
2、诗歌教学是学生综合艺术提升的载体
诗歌本身就是可以吟诵,可以歌唱的。因此诗歌教学可以辅之以音乐。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在一边听音乐,一边驰骋想象,与诗人对话,学生的思维一定很活跃,感情一定很投入。诗歌教学又可以辅之以绘画。如唐代诗人、画家王维,人们就评价他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我们也可以在课堂上,或在课后,布置学生以绘画的形式来表现诗歌的内容,那也是极其有意义、也有趣味的事情。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来看,这对激发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是大有好处的。
3、诗歌教学是学生学习结构提升的载体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三维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诗歌教学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来进行。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老师在设计《乡愁》一课的教学时,必然要确定此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也必然要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我认为可供选择的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朗读教学法,二是情境教学法,三是比较教学法。各种教学法各有侧重。朗读教学,从品味语言入手,重在整体感知。情境教学,从激发想象入手,重在情感陶冶。比较教学,从分析异同入手,重在诗歌鉴赏。当然三种方法是可以有选择地结合使用的,这全在乎老师的匠心独运。
二、《乡愁》一课比较教学举例
1、自身比较:可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用“美,美在”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然后归纳:“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反复句“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以及结构相似的小节富有节奏美,所有这些又都有整齐美。而量词“枚、张、方、湾”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2、同类比较:引导学生从情感、结构、语言、意象、意境、意蕴、写法等方面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然后归纳总结。
首先从诗的意象来看,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四个典型的意象来载情——“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不同的意象与关情对象一一呼应,思儿的母亲、思夫的新娘、已故的母亲、祖国的大陆,诗人正借此传达出渐次凝重的感情,并逐步揭示出呼唤华夏统一的深远意境。而席慕蓉《乡愁》的意象是“一支清远的笛”、“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诗人借哀怨悠长的笛声抒发了对故乡绵绵不断的情思,借“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喻自己永不老去的思乡情结。离别时间愈长,思乡的感情之树愈茂。两首诗都用了多个意象来寄托自己思乡的感情,把分离后的怅然迷惘和无尽的思念抒发得淋漓尽致。
其次、两首诗在形式上各有千秋。余光中的诗在形式上很整齐,具有建筑的美。全诗四节,各节结构相同、字数也相同,而且形式也都一样,这样从整体上看就显得句子齐整,结构紧凑和谐。开头一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形式上定下了模式,以下三节的句式都与此相同,这样就形成了回环复沓的形式。在音节、节奏方面也有一个固定的格式,读起来确有音调和谐之美。席慕蓉的《乡愁》在形式上虽然没有余诗那般整齐匀称,但也另有一番情趣。开头一节仅两句,字数相同,形式整齐,内容连贯。第二节的第一句较长,第三句中间一句较长,整首诗显得参差不齐、错落有致,避免了呆板划一的句式。
再次,语言风格也各具特色。余诗语言朴素,生活气息浓,完全口语化,诗中多用叠字,读起来感到亲切,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愉悦感。全诗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侃侃叙说着思乡的故事,从小到老,时间愈久思乡愈切。席诗在语言上较为讲究,“清远的笛”、“模糊的怅惘”,用词典雅而富有诗意。就是常见的用语,也被诗人诗化了,那“没有年轮的树”、“有月亮的夜晚”,都是从日常用语中提炼出的妙语,令人耳目一新,给人一种“似曾相识却不是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