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很多人家里都有各种柜子,这是什么原因?
现在的农村和城市的房屋架构,几乎没有任何差别,无论是装修方法还是居住环境,都以现代风格为基准,但是在我小的时候,家里面却不是这种装修风格。
基本上家家的屋里面都有各种各样的柜子。放在地上靠着墙边的叫做地柜,一般来说在里面储存各种杂物,包括平时穿的衣服,会以打包的形式放在里面,而后来家里条件越来越好,在地柜的上面。放着黑白电视机或者收音机。
一般在农村分为里屋和外屋。外屋就是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第一个主卧室。在里屋也有一个地柜,在里屋的地柜里面,一般储存着家庭用的粮食,因为放在地柜里面不但有隔潮的效果,而且还防止蛇虫鼠蚁的侵害。
一般炕上还有一个炕柜,炕柜的主要用途是放正常家里被褥的柜子,而且家里的重要物品都会放在那里边。所以在看柜的上面一般都是带锁的。
这种柜子的材质都属于那种黑色的木头,但肯定是不值钱,因为家家户户都有。现在这种柜子基本见不到了,因为这种柜子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找东西特别费劲。
尤其是地柜,需要把所有的东西全都翻出来才能找到。小时候上爷爷奶奶家,第1件事情就是把柜子打开,因为爷爷的好吃的全都藏在里面,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也真的很淘气,也不懂得把好东西留给老人,我记得有一次把爷爷地柜在里面的,好吃的全都吃掉,结果还被爸爸揍了一顿。
你这个户型比较奇怪,是长条形的。不过,还好长宽都在控制范围之类。
如果要电视机的话,电视机就要放到距离远的那一边,保证眼睛的要求。
一般来说,卧室的电视机要离床头3.5米左右,5米又有点远,那就在电视机后面做一些造型,让电视机离床再近一米。
如果没有电视机那就好办了,床的对面做书桌、电脑桌。
火炕的原理就是用秸秆、树枝等燃料燃烧产生的热气流经过火炕烟道时将热量散发给土坯,土坯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土炕被烧热后其温度会持久的。火炕由炉灶、炕体和烟囱三部分构成。连炕的炉灶可以做饭,炕体既可取暖,又可坐卧。烟囱是砌筑的炕体排烟道。炕体有直洞式、横洞式、花洞式等。
火炕是一种宽约一米七到两米三左右的砖石结构的建筑设施。其内是用砖建有炕间墙,炕间墙中有烟道。炕都有灶口和烟口,灶口是用来烧柴,烧柴产生的烟和热气通过炕间墙时烘热上面的石板产生热量,使炕产生热量。烟最后从火炕烟口通过烟囱排出室外。
扩展资料东北大炕不仅是睡觉的,还是取暖的。冬天时炕面上很少放东西的,被褥什么的都要卷上垛起来放到炕柜里,以便大炕散热,而散热效果好,屋子才能更暖和。
大炕表面铺的是炕席,炕席是用高梁秸子编的,越使用越亮。牛皮纸开始进入生活后,有条件的人开始用牛皮纸糊炕,上面刷上清油,这样的炕面明亮,而且干净,比炕席的效果要好很多倍。(普遍也有铺上地板革的。越来越讲究了。)
东北民宅室内阵设也与万字炕格局相应。南北炕炕梢(靠房山墙的一端)摆放炕柜,上叠放被褥枕头等寝具卧具,俗称“被格”。西炕上则放与炕长相等的“堂箱”(或叫“躺箱”),装粮食和衣物。箱盖上摆放香炉、烛台等供器以及掸瓶、帽筒、座钟等日用陈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炕
火炕看上去其实和床差不多,但是面积大,一铺炕能睡个七八个人。火炕是用土坯垒的,外面看起来象个土台子,里面空的,通着厨房的锅灶和烟囟。灶里烧火,热气经过火炕从烟囟排出去,火炕就热了起来。
冬天能睡上热呼呼的火炕,那是一种享受。尤其是老年人,躺在火热的炕上,能缓解风湿,腰酸腿疼。如今还有很多老年人不习惯睡床。
到现在还有很多地方的旅馆,设有火炕,并且当成招揽顾客的卖点。
睡火炕会感觉嘴巴很干,但是不象睡电褥子(电热毯)一样上火。夏天睡起来也热(东北土话:烙得慌),不烧火又太凉。所以会有人在院子里另盘一个简单的灶做饭,厨房的锅灶只用来烧点开水,让炕不太热又不太凉。
东北说人身体好,有一句话: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旺。
以前一个房间两铺大炕,南北相对,又是客厅又是卧室。大冬天的,有客人来了,主人赶紧让客人脱了鞋上炕,坐在热炕头(最接近锅灶的地方)上。端来瓜子茶水烟笸箩,小炉子加几块柈子或者苞米穰子。屁股下一热,喝点热腾腾的茶水(没啥好茶,以前东北就喝茉莉花),炉子热气一烤,全身冒汗,哪里还管外面的西北风。
吃饭也在炕上,四方炕桌一摆,盘腿一坐。一喝就是一下午,土烧酒,杀猪菜,加上火炕的热度,人人脸红脖子粗,全身冒汗。这个情节电视上应该常见,清宫剧中也会有。
广东这边有很多东北菜馆也弄了些看起来象火炕的位子,和日本料理差不多。而东北有一些粗粮馆会设几个火炕雅间,用的是真正的火炕,冬天时生意很火。
平时,家务活(主要是棉活,主妇做全家人的棉衣棉裤棉鞋,一年忙四季)都是在炕上做的。冬天农闲时,邻家大嫂拿些鞋底麻绳过来,就坐在坑上,一边纳鞋底,一边东家长西家短的唠闲嗑儿。小孩子就在炕上玩,俺小时候就常趴在炕上写作业,看书。时间长了胸口比较疼。
晚上,火炕自然是用来睡觉。要是以前的时候,一般分南北炕的,中间有根长长的幔杆,上面挂着一大块布(即炕幔,作用相当于屏风),晚上睡觉时把南北炕就分成了两个空间。一代人一个炕,小孩子或随父母或跟爷爷奶奶。炕头自然是给一家之主或客人,以示尊敬,而老年人也确实需要热一点。半大小子就睡炕梢(炕的尾端),太热了怕上火。
白天,被子褥子就叠起来放炕稍或者炕里。有的是有个炕琴(就是炕上的柜子),被子就放在炕琴上面。我家当初把东西屋之间的夹壁墙凿了个窟窿,做成个柜厨,被子就放里面,我爸很创意。
外行人盘的炕,冬天不暖夏天热死人。一烧火就憋烟,满屋都是烟气,开门放放风呢,热气全跑了,一家人在屋里哆嗦。还有的不保温,上半夜滚烫下半夜冰凉。
有的人盘炕功夫好,那十里八村的都有名(俺就认识两个人称炕仙的)。一到夏天扒炕(每年一次的清理烟灰工程)时,那就非常的抢手。没几天闲着,总是有人请去帮忙,每餐饭居然都有酒,还有四个菜。
以前的炕都比较大,用土坯垒,上面铺的是草席(有钱人铺竹席),一般都是用高粱秆的皮编的,很容易伤到手脚。再好点是苇席。
现在大多数的炕都改小了,能睡三四个人,做得也漂亮,看起来和仿古的大床差不多。床帘拉起来,看不到那里有铺炕。炕面上铺的是炕革(比地板革要软,厚,比较耐磨)或者炕被。一个房间也只盘一铺炕,空地上可以放沙发,还可以放地桌,吃饭基本改在地桌上吃。现在已经有很多人不会盘腿坐着吃饭了。
俺也有十几年不常睡火炕了,偶尔回家睡几天,已经不习惯了。很热,踢了被子又冷;睡前总要放一瓶水在枕头边,要不半夜要爬起来喝水,很麻烦。不喝点水又干得不舒服。
如今,家已搬走,想再睡火炕,似乎已经是件奢侈的事情。
满族的住房很有特色:卧室内南北对起通炕,西边砌一窄炕,与南北炕相连,构成“匸”型,所以叫“万字炕”、“蔓子炕”,冬季可烧火取暖。西炕墙上供有祖宗饭,不许睡、不许坐,不许放置空碗、杂物。南炕一般由长辈使用,北炕归晚辈使用。留客人住宿,一般都安排在南炕。炕上放炕桌、炕柜,炕柜上叠置被褥。住房四周以土筑围墙。在院内迎门处砌“照壁”,照壁后立一高杆,称神杆或索木杆,杆下堆三堆石头,称神石,人不能踩神干的影子。
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多,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满族的住房很有特色:卧室内南北对起通炕,西边砌一窄炕,与南北炕相连,构成“匸”型,所以叫“万字炕”、“蔓子炕”,冬季可烧火取暖。
西炕墙上供有祖宗饭,不许睡、不许坐,不许放置空碗、杂物。
南炕一般由长辈使用,北炕归晚辈使用。留客人住宿,一般都安排在南炕。
炕上放炕桌、炕柜,炕柜上叠置被褥。住房四周以土筑围墙。在院内迎门处砌“照壁”,照壁后立一高杆,称神杆或索木杆,杆下堆三堆石头,称神石,人不能踩神干的影子。 院内种植花草、果木、蔬菜。房侧有用砖或土坯砌成,高出屋檐数尺的烟囱。
现在,大多数满族人家中的土炕都已被床所代替,住房的建筑及室内陈设都有了更多的现代气息。
居住在青海东部的回、土、撒拉等民族,住着一种叫“庄窠”的民居。
青海东部农业地区,沿湟水和黄河一带的湟中、湟原、大通、互助、西宁、乐都、民和、化隆、循化以及大通河中游的门源等县市,居住着汉、藏、回、土、撤拉等民族。庄窠就是这些民族几百年来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出的居住形式。庄窠四周被土筑墙包围,居室用木构架承重,通过檐廊使院落与房屋连为一体,院内有车棚、草料棚、畜料棚、果院、菜院等。 庄窠以平房居多,极少平楼结合的房屋。房屋为木构架承重,平顶屋面,上施草泥用小磙碾压光,顶坡度平缓。下雨时屋顶不易被雨水冲刷,下雪时便于上房扫雪,以免屋顶漏水。屋顶也可作为庭院的补充,上面可晾晒粮食、干菜,架设木梯可上下屋顶。
庄窠的居室一般三间为一组,一明两暗,即堂屋居中,两边是卧室。堂屋内沿庄墙对称布置家具。卧室的火炕顺窗或顺山墙布置,炕上放衣箱、炕柜、炕桌等,火炕和家具占居室面积的一半以上。居室的大小、进深与梁架的用材有关,六柱或八柱成的开间为基本开间。前廊是房屋与庭院间的过渡,每座庄窠都尽量设廊,廊檐部位是庄窠重点装饰的部位。
整座庄窠的外观是质朴的,大门偏于一侧,门楼的式样很多,有的入门砖砌雕饰,造型精美。每座庄窠都尽量装饰大门。廊檐雕饰最为丰富,窗格式样也很多。木雕是庄窠装饰的主要手段。
因各民族大分散、小集中分布,庄窠的形式虽基本相同,但部分设施却有差异。回民庄窠入门处多有砖雕、照壁,院内设有自用井;土族庄窠有套庄和联庄的布局,庄墙高大;藏族庄窠房顶四角和门前有各色布幡飘扬,室内增加了小佛堂;撒拉族庄窠,房子进深较大,庄内多为一面或两面建房,木刻花纹,透雕雀替,较为考究。
百年来当地居民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不断革新改造,创造和完善“庄窠”这种居住形式,使它不断适合当地自然、气候条件。虽然青海气候干燥,风沙较大,但庄窠内部却很洁净。同时,它还有方便生活,保障安全,能就地取材,施工方便等优点。因庄窠有避风沙、保温好、易美化、易建造等特点,所以至今仍被当地农民广泛采用。
锡伯族长相特点是:
样貌特色就是不论男女,年轻时候异常美丽,如独孤信,又如身体里又鲜卑血脉的杨广、兰陵王,皆是如此。
现在的锡伯族虽然经过了动荡和文化融合,但依旧保留着鲜卑的特点,族内的姑娘长相棱角分明,五官精致,个子也异常高挑。
锡伯族,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锡伯族人不仅仅是风俗习惯,穿衣打扮独具特色。
锡伯族传统民居特点:
锡伯族以西为贵,故西屋由长辈来住。过去房屋都有“安巴纳罕”(大炕),这种火炕具有很浓厚的民族特色,它由三面环绕的南炕、西炕和北炕组成。
南炕由爷奶或父母睡眠,北炕由客人睡眠,西炕一般不睡人,有贵客来时请之坐卧。一般客人和家人不能在西炕上坐卧,因为西炕靠山墙立佛龛供佛。
火炕高60-70厘米,造法很特殊,由五个烟道组成,火炕(环炕)的烟道都是互相通的。解放前后,随着房屋形式的改革,大炕也被改造,渐渐只打一面炕(或南或北,以北为多)。
西屋的摆设比较朴素,一般放小炕桌、大木柜、凳子、八仙桌等。八仙桌前挂先辈的画像,桌上放香炉、茶具,有钱人还摆一对瓷花瓶。炕上又放有特制的长方形木具称之为“吉伯浑塔图库”(被柜或炕柜)。
房屋的中间屋子有个过道,过道里屋是厨房,筑有两个锅台。锅台比里屋内的炕低,连着锅台修有小炕,炕和锅台中间隔有30厘米左右高的“古堆”(小隔墙)。
东屋为儿媳、子孙卧室,室内摆设也平常。 过去,因为没有“洋炉”(铁炉),冬季取暖很困难,因此房内温度很低,经常四壁结霜。
有钱人买铜铸火盆,穷人则仿照火盆,用粘土、牛粪、蒲棒(王)草、马尾等做土火盆,上面盛无烟榆木碳火取暖。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才开始用“洋炉”(铁炉)取暖。现在,锡伯族人民的取暖设备更为先进了。
代表作品:《三星图》、《四美图》等。
木版年画《三星图》在2006平遥民间工艺美术节展览中荣获优秀作品奖,作品《四美图》荣获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银奖。
大部分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取材于当地的习俗和传说故事,木板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
平阳年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
平阳木版画以戏曲题材为多,这与当地戏曲繁荣有关。临汾自金元时期即成为戏剧摇篮,以戏曲题材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平阳木版画,在中国木版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木版画将动态的戏表现为静态的戏,将瞬间的美定格为永恒的美。
戏剧人物画中人物着戏装,是根据舞台演出时摹写而来,如《黄鹤楼》中,刘备穿蟒系带躬身向周瑜作揖,周瑜戴紫金盔,插雉尾,穿袍靴,足蹬瓷墩,左手端带,右手高举,怒容满面;赵云穿铠甲,手抱竹节;东吴兵将则手拿长矛立于楼口,背后江水滔滔,将那《黄鹤楼》剧中紧张精彩的情节,尽善尽美地刻画出来。
平阳木版画除了年画外,还有中堂、屏条、拂尘纸、灶君、门神、天地神画,以及窗花、灯花等画。拂尘纸画俗称“扑楞纸”,是张贴于炕柜、墙窑、碗架、桌边的画,既防尘,又起装饰作用,故形式都是横方型。还有纸灯画,是专为农民自制灯笼的张贴画。
扩展资料
艺术特色
晋南盛产麻纸,枣木甚多,是木版印刷的理想材料。历代不仅官府在这里设置出版机关,私人开设书坊也很多,木版年画也就成为平阳人的一种行业。元、明、清是平阳木版年画的鼎盛时期,印刷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
除了年画外,还有中堂、屏条、拂尘纸、灶君、门神、天地神以及窗花、灯花等等,多种形式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要,形成了五彩缤纷的彩印艺术世界。
平阳木版年画有三大特征:
一是宗教神画多。作用之一是驱邪镇宅。如秦琼、尉迟恭门神画和钟馗年画等;作用之二是降祥纳福。如供奉灶神、财神、天地神、福禄寿三神等等;
二是戏剧人物画多。晋南是中国元代戏曲(元杂剧)的发祥地,商家迎合当地人民群众喜爱戏曲的口味,把戏曲和美术融合为一体,在表现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的同时扩大自己的销售;
三是民俗画多。过年过节,年年有余(鱼),人们图的是一个吉利,工艺美术家创作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等年画以及供人观赏的中堂“四季美人图”、“麒麟送子”、“吉庆有余”等民俗年画,使年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因此,山西平阳木版年画不但是民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且在中国绘画史上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华夏文明史极其宝贵的艺术珍品。
平阳木版年画在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上,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延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表现力。平阳木板年画,不受自然现象、客观文物的约束,而是采用集中概括、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运用注重人物传神、象征寓意的手法,力求使画面完整、造型夸张、形象生动、主题突出、装饰性强。在色彩运用上不受自然光色的局限,注重色彩的对比,艳丽、明快,给人以豪放、健康、洒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