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治具设计制造流程是什么?
先明确了解工艺规程及产品效果图而设计治具之目标,应明确产品的生产性,根据设计策划、工艺规程和产品图纸进行设计。务必注明产品的零件号、工件穴号、治具名称、制造的数量、要用的型号和规格以及其它特殊说明。根据工艺规程可以了解工件的定位基准和夹紧面、本工序详细的加工要求、原始尺寸及技术条件和公差、加工余量、定位基准的精度和光洁度、工件的材料硬度和处理、以及表面处理的情况等。务必了解各工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在本工序之前的有关表面的尺寸和光洁度等。根据产品图纸可以了解工件的全貌及尺寸,各个表面化的尺寸精度、光洁度及技术条件、检查工艺规程所规定的要求是否正确合理,确认治具状态。
再确定设计方案就是根据生产性,所用的设备,工件的技术要求和使用要求,来确定治具的结构型式。
关于夹治具的确切定义,没有找到(也没必要追究,知道是什么就足够了),我认为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或实现某个功能而针对性制作的辅助性装置。特点是:结构简单,应用广泛,种类繁多,可以是一块铁片,也可以是一台设备。比如,磨床用挡块,可以叫它夹治具;比如,Hi-pot测试机,可以叫它治具。(注:名词来源日本,我们叫夹具) \x0d\x0a电子行业的夹治具,大致有压入、折弯、切断、铆合、熔接、测试、固定等分类,当然,也可以分为普通和特殊两类,看个人喜好或等专业书记去整理规定了。基本上,除了电测和熔接,一般工厂都有自己的设计部门或干脆自己制作。可以断言,有电子厂的地方,就会有夹治具;没有电子厂的地方,夹治具也比比皆是。 \x0d\x0a从某种意义上讲,夹治具设计更能锻炼一个人的异常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而设计能力相对比较复杂设备如自动机之类而言,会比较淡薄和次要些。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有二: \x0d\x0a1. 治具在设计上以简单、好用和安全为原则,体现在结构上也体现在工件上。所以,知道怎么做了,从画图到组装到调试成功,几乎不用费多大劲。然而,治具服务的对象,往往有些是不能实现自动化而手工作业又困难的棘手产品,这时,会经常头痛,如果有问题不是机械本身问题,但如缺乏异常分析和甄别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被混淆欺骗,就会被搞到寝食不安,每天头发像刺猬:) \x0d\x0a大多数工厂(尤其大陆)生产基本工序大都仍是人在主导,治具发挥的是辅助性作用。由于结构相对简单,有时要实现某个“复杂”功能或解决某些疑难问题,确实很伤脑筋,而主管或别部门的人才不管这些,他们通常会说,某某,产线XX产品不良多,你弄个治具或把已有治具改善一下。简单解决,当然没问题了。遇到麻烦的,可能就要考验一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而一旦你找到原因和对策,设计个夹治具要不了两三天,因为简单。有时,产线会拿一大堆不良品来找你算帐,如果你不能找出“反证据”,那么你要么可能稀里糊涂做了替罪羊,要么可能费老大一番工夫才找到原因,然后吐血30两。 \x0d\x0a2.通常设计夹治具,考虑最多的,往往不是机械本身,而是产品或制程方面,无论怎么做,每套治具的成本差别不大(专案费用也限死了),就算多花个三五万,企业也能接受;如具备丰富的产品和制程经验,往往能洞悉先机,在未生产时就对产品可能问题提出改进,同时拟出一套合理高效的生产方案,然后再细化到各工站夹治具制作,也就长远性地保障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这部分是企业最在乎的。同工站的治具,会有很多方案,有时需要综合考虑产品特性、产能要求、成本控制等因素才能定稿,这个过程其实更多是一种机械以外的分析能力,而不单纯是所谓的设计能力。换言之,优秀夹治具设计者同时应该是产品、制程和设计全通,否则水平会低一个档次,哪怕图画得再漂亮,治具做得再巧妙。事实上,不懂产品不了解制程的设计师,我相信也捣不出象样的治具,甚至可以说只会制造麻烦。 \x0d\x0a当然啦,强调机械以外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并非忽视淡化机械本身的功用。相反,机械设计师必须以设计能力和水平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拳头”来武装自己,而且要注意不断增进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否则很容易就落伍了,至少很多案子会由于困难或毫无头绪而经常找借口:老板,这个东西,难以做到!而事实上,同样的问题,也许别的厂家或者别人正在克服或已解决。 \x0d\x0a我一直认为,设计师拟定一套设计方案需要考量的东西很多,很大一部分就在机械之外。机械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算是很烂熟了,为什么还会遇到各种棘手问题,为什么还会有些技术难题难以逾越,很大程度上,与这些发展更快几乎日新月异的机械以外的因素有关。比如,摩托罗拉对手机连接器端子共面要求,从以往的0.15mm到0.1mm直到目前的0.08mm,可谓难度不断提升,但机械技术呢,更别说作为个体的设计能力和经验了? \x0d\x0a夹治具尽管简单、易上手,但其设计理念和水平,基本上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机械功底;反之亦然。很多功能或问题,都要结合机械来考量,否则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或“扯蛋”。恰恰有些部门的同事就这样,他们对机械乃至夹治具毫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只会根据自己的想法要求或批判,有时会让人无所适从或不知所谓。在企业做事,问题永远解决不完,很多时候会有黔驴技穷的感觉,但还是得想方设法去完成,别人只看结果,借口只有老板才有。 \x0d\x0a大多数夹治具设计者,可能都在使用AutoCAD,原因很简单,3维软件昂贵而公司不敢用盗版的,当然,还可能是设计主管偏好或只会2D软件。我个人觉得,对初学者而言,三维设计二维出图,绝对是个比较理想的方式。类似Pro-e、Solidwork、Onespace等软件,学起来并不太吃力,用于夹治具设计那部分更是可以轻松学会。三维软件有个好处,比较直观,看不懂图纸的人,会操作也能把图“摸”个大概,这样解放了设计上的读图和想象力障碍;同样道理,好的IDEA或设计灵感,只要动动鼠标键盘,也能快捷明了表达出来。把构思完整描绘出来了,其实设计已经完成了一半,含金量最高的一半。当然,在这强调三D设计的好处,绝不是在否定2D,恰恰相反,我甚至很佩服2D设计者,当然,大多数情况,是其绘图能力和水平:)软件只是个工具,根据看个人喜好和擅长去选用,这才是正确的。我想,如果有人喜欢徒手设计,并且设计出来的东西OK,那么也是可以接受的,不是吗? \x0d\x0a夹治具设计过程,第一步是了解产品。相信很多设计者,可能习惯搬,也难怪,产品都是搬的,夹治具有理由不搬?说个笑话:我搞自动化前两年,夹治具做了很多,但有次到一家公司面试,人家拿一张很复杂的产品图给我看,而且是英文的,我当时愣了大半天,呵呵。有从这以后,我就很注意拿到个案子,先分析产品,不是为了以后面试,而是慢慢感觉到,对产品深入了解,其实对做夹治具百利无一害。原本,我习惯每次都是直接吊产品3D图进行“经验设计”,所以基本上做的东西没什么问题,但有很多其实是误打误撞或者事后修改的。如果一开始就把握好产品,那么可以少走弯路,也可以将很多以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先行消灭,为公司减少浪费也是种好品德啊! \x0d\x0a设计的第二步,当然是设计构思啦。谁都知道夹治具简单,可是正如前文提到的,还是要费不少头脑的。涉及的东西很多,我自认为精髓的,已经归纳为一句话了:定位准,限位稳,取放易,加工少,结构巧。别看就这几个字,可综合了成本、人机、机构等相关内容了的,每个人可能掌握和应用的层次不一样,但绝对在应该用着。而具体到实际设计中,用的东西就更多了,凸轮、连杆、弹簧、气缸、马达、轴承??等等。需要考虑的也很多,刀具是否有较强互换性,机架是否能撑得住,定位槽的间隙留得是否合适,万一卡料了怎么处理??.综上,其实,这一步可以说是最费头脑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有实质意义的设计。 \x0d\x0a再接下来,是边绘图边检查,差不多了就把图甩出去加工了,再接着,等工件回来就装上试试,有问题赶紧趁早改好,免得到时来不及,然后就是做样品阶段了,可能会很顺畅也可能有麻烦,要费点心思琢磨下,最好不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问题解决把样品送出去,设计基本完成了70%,(至少说明没有致命错误:)还有20%则要留待正式生产时才能发现和解决。也只有经过量产确认OK的夹治具才是成功的,设计到此也就基本结束。那么还有10%呢,请注意,绝对不会有完美的夹治具,这10%留给产线去改善,直到产品game over了,设计宣告彻底完成。-----注意哦,以上是一个成功的设计过程,如果是失败的呢?其过程有时是让很多人痛苦的,越往后惹上的人越倒霉痛苦,甚至客户:)说到这,大家也许可以体会到,真正搞一个设计是多么不容易,哪怕是个简单的夹治具。
夹具设计的基本原则:
设计焊接工装时必须考虑实用性、经济性、可靠性、艺术性等。在机械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普遍存在尺寸链问题。在把零件组装成机器的过程中,也就是将零件上有关的尺寸进行组合和积累。由于零件尺寸存在制造误差,因此装配时也就会有误差的综合和积累。
累积后形成的总误差将会影响机器的工作性能和质量。这就形成了零件的尺寸误差和综合误差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设计工装夹具也不例外。合理地确定零件的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显得很重要。
扩展资料:
夹具的分类:
1、车床夹具
在车床上用来加工工件内、外回转面及端面的夹具称为车床夹具。车床夹具多数安装在主轴上,少数安装在床鞍或床身上。
2、三坐标夹具
使用在测量机上,利用其模块化的支持和参考装置,完成对所测工件的柔性固定。该装置,能够进行自动编程,实现对工件的支撑,并可建立无限的工件配置参考点。
3、铣床夹具
均安装在铣床工作台上,随机床工作台作进给运动。主要由定位装置、夹紧装置、夹具体、连接元件、对刀元件组成。铣削加工时,切削力较大,又是断续切削,振动较大,因此铣床夹具的夹紧力要求较大,夹具刚度、强度要求都比较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夹具
以固定用台钳及夹持具等来固定产品及工具,以解放人手从而进行双手作业
2.使用专用工具
生产线中所用工装应最适合该产品及人工操作的专用工具以提高生产效率
3.合并二种工装为一种
减少工具的更换麻烦,以减少转拉的工时消耗,提高工作效率。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红、蓝两用毛及带有橡皮的铅笔
4.提高工具设计便利性减少疲劳
⑴工具手柄方便抓握
⑵作业工具与人体动作相协调
⑶工装夹具的操作应以IE的方法进行评估
5.机械操作动作作相对安定并且操作流程化
⑴操作位置应相近集中
⑵让机械尽量减少或脱离人的监控和辅助
⑶开关位置与下工序兼顾
⑷工件自动脱落
⑸能够自检的自动化
⑹安全第一
⑺小型化
⑻容易进行作业准备
请问机械加工工装夹具设计的三要素是:工装夹具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夹紧的可靠性、良好的工艺性。
利用工件前工序中加工完的孔进行定位时,需要使用有公差的销子进行定位。 通过工件孔的精度与销子外形的精度配合,根据配合公差进行组合,可以使定位精度达到实际需求。
此外,在使用销子定位的时候,一般一个使用直柱销另一个使用菱形销,那么这样装拆工件就会变得比较方便,很少会出现工件与销子卡死的情况。
扩展资料:
基本要求
1、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保证加工精度的关键,首先在于正确地选定定位基准、定位方法和定位元件,必要时还需进行定位误差分析,还要注意夹具中其他零部件的结构对加工精度的影响,确保夹具能满足工件的加工精度要求。
2、提高生产效率专用夹具的复杂程度应与产能情况相适应,应尽量采用各种快速高效的装夹机构,保证操作方便,缩短辅助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3、工艺性能好专用夹具的结构应力求简单、合理,便于制造、装配、调整、检验、维修等。
4、使用性能好工装夹具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操作应简便、省力、安全可靠。在客观条件允许且又经济适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气动、液压等机械化夹紧装置,以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5、经济性好专用夹具应尽可能采用标准元件和标准结构,力求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以降低夹具的制造成本。因此,设计时应根据订单及产能情况对夹具方案进行必要的技术经济分析,以提高夹具在生产中的经济效益。
夹具设计大平面限制3个自由度。
分别为为叙述方便,垂直于平面的轴为Z轴沿Z轴的移动自由度,绕X轴的转动自由度和绕Y轴的转动自由度。
夹具是指机械制造过程中用来固定加工对象,使之占有正确的位置,以接受施工或检测的装置,又称卡具,从广义上说,在工艺过程中的任何工序,用来迅速、方便、安全地安装工件的装置,都可称为夹具。
夹具通常由定位元件确定工件在夹具中的正确位置、夹紧装置、对刀引导元件确定刀具与工件的相对位置或导引刀具方向、分度装置使工件在一次安装中能完成数个工位的加工,有回转分度装置和直线移动分度装置两类、连接元件以及夹具体夹具底座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