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这两幅画是哪里的出处,叫什么名字?
第一幅出自著名的古希腊黑绘艺术品欧弗洛尼奥斯陶瓶(Euphronios Krater)
这个有2500年历史,图案精美华丽,用来盛放水与美酒的陶瓶,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在1972年通过非正规手段以100美元的价格得到。欧弗洛尼奥斯陶瓶,高为45.7厘米(18英寸) ,直径为55.1厘米(21.7英寸)。它可容纳约45升(12加仑)液体。花瓶是红色画面的陶器,画的背景是一个不透明的黑色防滑陶瓷粘土。
欧弗洛尼奥斯陶瓶的装饰有两个场景。画面上的特洛伊战争是显示在正面,它描述了死亡的萨耳珀冬,宙斯和Laodamia。反面的陶瓶显示了当时的雅典青年从公元前6世纪前战斗武装自己。虽然画面上的萨耳珀冬之死,是古代通常描述程式化的表演,但在这个场景中所描绘的是自然主义。这种风格代表着已故的古代画家,其中欧弗洛尼奥斯被认为是最有成就的。
萨耳珀冬的死亡,准神话的故事,这将是熟悉的人看陶瓶所知道的,涉及特定的历史和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这位年轻的男子不是英雄传说,经过欧弗洛尼奥斯精心细致的描绘,给予了他们生动的个性和特点。
这两个场景的画有类似的风格,使历史场景看起来更现代。
第二幅出自《东海道五十三次》的场景36《御油:旅人留女》。《东海道五十三次》是日本浮世绘画师歌川广重的名作之一,描绘日本旧时由江户(今东京)至京都所经过的53个宿场(相当于驿站),即东海道五十三次的各宿景色。该系列画作包含起点的江户和终点的京都,所以共有55景。不过有些景色并不完全写实,而是作者发挥了自己的想像。
初版的《东海道五十三次》约于天保4、5年(1832年、1833年)左右发行,主要的出版商为保永堂,所以初版也通称为“保永堂版”。保存状态良好的保永堂版全集曾在日本的物品鉴定节目《开运鉴定团》(开运!なんでも鉴定団)的2010年4月6日节目中估出5500万日圆的价值。
古希腊瓶画先后出现了三种彩绘风格,第一种风格为东方样式,第二种风格为黑绘式风格,第三种风格为红绘式风格。
东方样式:东方样式,盛行于大约公元前七世纪,是当时东方艺术普遍影响下的产物,本时期的陶瓶本身也有许多是供应埃及和两河地区的外销产品,因此,其装饰纹样中出现了师身人面,鹰首蛇身等东方艺术形象。植物纹,漩涡纹也较为常见。由于对东方出口,因此考虑到东方人的审美和实用,主要以动植物装饰纹样为主,有时直接采用东方纹样;其次是增强了装饰趣味,将动植物加以图案化。代表作品如出土于迪比斯的小香水瓶,瓶口为东方神话中的怪兽造型,瓶身绘制装饰纹样。
黑绘式风格:黑绘式风格,流行于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480年,陶瓶背景为陶土原色。上用黑色绘制人物和图像,再以针尖或刻刀来刻划细线,勾勒轮廓,使形象十分鲜明的突出出来,黑绘式瓶画最著名的作品是《阿喀琉斯和埃阿斯掷骰子》,作者是阿提喀著名的艺术家欧克塞,其作品表现了特洛伊战争间歇中阿喀琉斯和埃阿斯两人掷骰子取乐的情景,两人甲胄未解,手中还持有长矛,艺术家细节巧妙的烘托出战斗的氛围。
红绘式风格:红绘式风格出现于约公元前530年,与黑绘式不同,红会是不再以细线勾勒,而是以画笔勾勒轮廓,再绘制内容上保留陶土的本色,只是将背景以颜料涂黑,这种制作方法使艺术创作变得更加自由和方便,也因此产生了较多的叙事故事,画面也更为复杂,《燕子报春》陶瓶是古风时期晚期的一件有趣作品。
新石器仰韶文化特别是庙底沟类型以及马家窑文化有较大比例的尖底瓶都是无耳的...不过从陶器表面的环痕,腹部和颈部唇部的圆整程度来应该是用快慢轮制成,这在公元前7000至5000年前仰韶时期是没有的,那时都是手制。只有到公元前4700至前3200年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晚期才出现少量慢轮修整的灰陶,但是马家浜文化没有无耳尖底瓶这种器型,而仰韶文化特别是庙底沟类型以及马家窑文化尖底瓶主要都是细泥彩陶且以红陶为主,显然不符。
另外最早的施釉技术是汉代的低温铅釉... 综上所述 仅以看到的图片给我感觉是现代仿品或装饰品
作 者:尤泰米德斯
创作时间:约公元前6 世纪末
尺 寸:高60cm
类 别:希腊红绘式瓶画
收 藏:德国,慕尼黑,国立博物馆
右边这个双耳瓶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工艺精湛,本身就有很高的欣赏价值。瓶画上的内容是描绘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他的双亲正在对他作最后的叮嘱。
赏析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源头,他们的文化奠定了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础。古希腊人的生活是世俗的、理性的,这与东方诸民族有着根本性的差别。从世界范围来看,古希腊人很早就表现出尊重人性的特点,这从希腊神话中“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就能得到证明。他们关心的是“现实”的世俗生活,而不注重死去的灵魂问题。正因为如此,古希腊人对人死后的情景远不如古埃及人那么感兴趣。古希腊艺术代表了西方古典主义艺术的典范,是西方人心目中古典美的最高标准。但是从考古来看,古希腊艺术的遗存主要集中在建筑和雕刻作品上,绘画艺术,尤其是壁画作品基本没有什么遗留下来的。正如上面分析的那样,一方面他们不像古埃及人那样在墓壁上绘制大量的壁画,从而能够经过时光的流变而保留下来;另一方面,他们虽然在一些陶制器物上,绘制上一些图像形成了所谓的美术作品,然而由于所依附的介质容易损坏,随着这些器物的破损、毁灭,这些绘画也灰飞烟灭,化为灰烬。所以,古希腊的绘画艺术保存下来的极少。只偶尔在考古中发现一些少量作品,让后人有幸看到古希腊绘画艺术的一鳞半爪。这些绘画多是描绘在陶制器物上的装饰性绘画,后人将其统称为“瓶画”。从时间上来看,古希腊历史大约为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按美术史上的划分,一般将希腊的历史划分为黑暗时期(也称为“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四个阶段。这幅《辞行出征的战士》的瓶画,大约产生于公元前6 世纪末的古风时期,这一时期的古希腊瓶画,深受东方风格,特别是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的影响,绘画中多出现植物纹样、兽身像以及人身像等绘画样式。并且出现了多种绘制风格,比如黑绘式、红绘式以及东方风格等。题材多以神话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事物为主。绘画所依附的陶瓶大多是古希腊人经常用来盛放水、酒以及橄榄油等的器皿。画面上,父亲居于左边,拄着一根弯曲的竹子拐杖,穿着宽大的衣袍,伸着右手指,正苦口婆心地对儿子作最后的嘱托。居于中间的儿子,双手合拢着衣服,看着父亲,正耐心地听父亲的叮咛。出征时穿的盔甲放在地上。画面的右侧,母亲正给儿子戴上头盔,她也身穿宽大的衣袍,手里拿着一根长棍,表情凝重而肃穆。这个简短的辞行场面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举手投足间都洋溢着人性的光辉,远比古埃及壁画中那种冷冰冰的肃穆死亡之气,来得活泼、生动。画面的上方古希腊瓶画是指古希腊时期,绘制在陶制器皿上的图画,是实用物品与装饰性绘画相结合的产物。曾出现过东方风格、黑绘制风格和红绘制风格等。东方风格主要是受到埃及、美索不达米亚艺术风格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多纹样装饰的绘画样式。黑绘制、红绘制则主要是从绘制的色彩来区分的绘画样式。古希腊瓶画有美丽的花朵纹样,下方有精美的图案。这个瓶画属于红绘式的。基本绘制方法为:先把背景涂黑,留下赭红色的主体绘画位置,再用线条具体描绘人物的形象和相关细部,这种风格主要流行于古典时期。在同一时期曾发现了多个这种风格的瓶画,除了《辞行出征的战士》外,代表性作品还有《战士合唱队》等。画面颜色虽然只有赭红色和黑色,但是对比明快、鲜亮,加上各种图案的衬托,看上去醒目、协调,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从画中也可以看出,画面的空间构成、人物局部细节的描绘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希腊的陶瓶艺术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倒不是陶瓶材料的特殊,而是陶瓶画争得的荣誉。公元前六世纪中叶以后,雅典陶瓶曾垄断了国外市场。它那匀称和谐的比例,精致的工艺,生动的造型,写实的手法,追求理想化的风格,饱满的构图,富于戏剧性的情节,散发出浓郁的高贵美感。希腊瓶画多用黑红两种颜色。早期以红色做底,绘以黑色形象,称为“黑花式”;公元前五世纪出现以黑为底,形象用浅红色描绘,名为“红花式”。刻画人或动物均以线造型,其准确程度令人吃惊。但线条自身多无变化,与中国绘画不同。中国画线条很重自身的美感趣味和风格。
进入古典时期(约公元前480年—公元前323年), 还出现了一种白底彩绘瓶画,绰号“阿喀琉斯画家”的作品 代表了这种瓶画的风貌。
从黑绘到红绘,再到白底彩绘,反映出古希腊画家的追求, 其中的发展变化,充分体现着他们把绘画看成是 一面镜子,要复现自然的形态,使观画者注视画出来的图像时, 觉得跟真实的事物和景象相似。这种模仿自然, 再现对象的态度和方式,成为古希腊美术的基本特点之一,对此后欧洲及西方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古希腊绘画与古代东方绘画相互映照,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景观。
人们可以从保存下来的古希腊瓶画中,看到当时古希腊艺术的素描水平。古希腊瓶画有三种式样。早期的是黑像式,即在白底子上把用线条勾画的形象涂上黑色,像剪影那样。后期叫红像式,即与黑式相反,背景填黑釉而形像留空白(空白处为陶器的红色表面,故称之红像式)。以后又发展到使用白描的瓶画。这些瓶画造型简练优美,结构严谨,本身就是一幅幅素描杰作。 希腊陶瓶画是实用工艺品和绘画相结合的一种艺术样式。
陶器是古代希腊人的生活必须品和外销商品,特具实用和审美意义。希腊陶器工艺先后流行三种艺术风格即:“东方风格”、“黑绘风格”和“红绘风格”。
东方风格指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流行的一种陶艺,由于对东方出口,因此考虑到东方人的审美和实用,主要以动植物装饰纹样为主,有时直接采用东方纹样;其次是增强了装饰趣味,将动植物加以图案化。黑绘风格指在红色或黄褐色的泥胎上,用一种特殊黑漆描绘人物和装饰纹样的陶器。红绘风格与黑绘风格相反,即陶器上所画的人物、动物和各种纹样皆用红色,而底子则用黑。故又称红彩风格。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4世纪末。这种风格优越处在于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线条刻划人物的动态表情,充分发挥线条的表现力。据说这种风格是由阿提卡的安杜基代斯完成的。
在公元前8世纪之前,在和亚细亚沿岸东方民族的交往中,希腊绘画艺术发展起来。
公元前8世纪的狄普隆墓地的陶瓶,虽已显示出瓶画艺术动人的面貌,但其的黄金时代还得说是在在希腊古风时期和古典初期(约公元前650年—约公元前480年)。
希腊瓶画经历了“黑绘式”与“红绘式”两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黑绘瓶画上的图像是黑色的,红绘瓶画上的图像是赤褐色的。在不少没有留下姓名的瓶画家之外,也有一些人的姓名传了下来,如黑绘名家埃克塞基亚斯(活跃于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普斯亚克斯(活跃于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红绘名家欧弗罗尼奥斯(活跃于约公元前520一约公元前500年)等,这是迄今为止,在我们叙述的绘画历史中,首次出现的创作者个人的姓名。
小口尖底瓶的用途是装水,方便之处就是因为重力和瓶子重心的作用,这个瓶子扔到水里就会自己装水。小口尖底彩陶瓶属于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其分布范围较广,所以又分很多类型,如西安半坡类型。
仰韶文化尤以灿烂的彩陶文化著称。而这类尖底瓶在仰韶文化中的许多类型中都有发现,不同文化类型的尖底瓶的形制也不同。
小口尖底瓶的工作原理
小口尖底彩陶瓶符合重力原理。用这种尖底瓶在河边打水时,受水的浮力影响,水灌到一定的量后,瓶身就会自动立起来。
尖底瓶的小口在运输的过程中可以防止过多的水溢出。
尖尖的底可以在运输的途中插入松软的土地中,可以方便汲水者休息。有些尖底瓶上还带有双耳,方便提携。
多数尖底瓶只能装半瓶水或更少的水,这样在用绳子提携时瓶子才不会倾倒。否则,瓶身的水就会溢出。只有极少数的尖底瓶可以装满水正常使用。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是汉族的。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出自甘肃天水秦安大地湾,位于口部的圆雕人头像,披着整齐的短发,五官位置均匀端正。双耳有系挂饰物的小穿孔。整个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宛如穿着花衣的美丽少女。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介绍: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19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邵店大地湾。细泥红陶。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器形为两头尖的长圆柱体,下部略内收,腹双耳已残。口做圆雕人头像,披发,前额短,发整齐下垂。鼻呈蒜头形。
鼻、眼均雕成空洞,口微张。两耳各有一小穿孔,头顶圆孔做器口,腹以上施浅淡红色陶衣。黑彩画弧线三角纹和斜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三组。造型以抽象的线条与人头像相结合,颇具特色。装饰以雕塑与彩饰构成一体,极其自然。是一件既具实用性又具有艺术性的古代艺术品。
矮胖壮实的梅瓶是唐代的。
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梅瓶的主要用途:
关于梅瓶的用途,从文献记载、传世实物和古代绘画均可知,梅瓶从它产生时起,最初应为实用器,大多用于盛酒或其他液体物质。它的这种功用一直沿续到元明时期。
梅瓶作为酒具的用途,在许多梅瓶的铭文中有所反映。如上海博物馆藏有两件件宋代磁州窑梅瓶白地黑花梅瓶,一件腹部开光书。
此外,还有另外一些铭文则是从侧面反映了梅瓶的基本功能。如桂林博物馆藏有一件出土于明墓的本地民窑生产的陶梅瓶,其肩部堆雕了“天长地久”四字。
“天长地久”本身带有祈福之意,同时也隐含了“天藏地酒”之谐意,这就表明了其祈福与储酒的双重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