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公司如何回应小米手机充电“自燃”?
7月4日,小米用户陈先生的小米max1手机在家中充电时发生疑似自燃的情况,不仅手机完全损坏,还熏黑了家里的床头柜。
购买手机的官方网店告知陈先生,愿意赔偿300元,遭陈先生拒绝。
事后,陈先生在“知乎”网上以维权日记的形式“直播”自己的维权进展。7月10日,陈先生接到小米售后的电话。“小米方要求删帖,我坚决拒绝后,小米方又表示从没有接到电商企业提供的相关信息,也不存在‘小米不受理过保手机检测’的说法。
目前陈先生还在等消息,对于来回折腾的一个星期,他也感慨颇多。“产品质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厂商面对质量问题的态度。产品的良品率不可能达到100%,总会有小概率事件发生。因此,一杆尺子量到底、公平透明地解决问题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现在陈先生心中有很多问号。“如果之前接受了网店解决方案,那我能得到的赔偿也就只有300元。而我发了贴,在小米这能得到的却达到了1799元。那我不禁猜想,如果我同意删帖,是不是就能得到更多的赔偿?那么,这样对那些不擅长用网上发帖、不清楚维权途径的群体来说,是不是太不公平?”
因此,对于手机和家具的损失,陈先生可以要求网店赔偿,也可以要求手机厂家赔偿。华震注意到,在此案例中,小米在愿意赔付消费者损失的同时,还要求消费者签署协议对此事保密。“小米公司作为生产厂家,在产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时,对于消费者的赔偿责任是基于法律规定,并非是基于双方的约定。该赔偿责任并不以消费者须履行保密义务为前提。”他解释说,如果证明陈先生的手机损坏是因为产品存在缺陷所导致的,那么就有可能威胁到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公共利益。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对于商品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而不能以保密条款的方式来掩盖产品质量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在赔偿协议中签署保密条款,这一做法显然违反了法律规定,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即使签了保密条款也是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