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厨房篇
我家厨房分里外间,外间属于操作间,是做饭炒菜的地方。操作间一般是天天清理,只要做饭就必然清洁一遍,看着还算窗明几亮。内间就是储存间,一般都是隔好久才大致整理一次。那空间不大,我储存的杂物又多,有时候想要找件东西,明明知道就在里面,却半天也找不到。今天一早起来就下了决心,一定要解决厨房里间现状,标准不高,最起码是我需要用啥打眼就能瞧见伸手就能够得着就行。
说着挺容易,等到真正干起来才发现,东西积累这么多不是一天就造成的,想要一次性整理规矩是个超级大的工程啊!
窝在厨房里这个小储存间一干就是半天,经过不断的搬挪摞擦,房间空间明显感觉大了。还收拾出一堆可有可无的东西 ,我把它们分了两类,一类直接丢进垃圾桶,一类像赠品饭盒饭碗杯子围裙酒瓶起子等等,都还是全新的,属于可再利用的物件,就装在干净纸盒里放置在小区垃圾桶旁边,估计小区里干保洁的大姐们会让它们物尽其用,我也算是体验一把断舍离吧。伸了伸老腰,审视着劳动了一上午的成果,我还是有些许成就感的,虽然没有达到我想要的理想状态,但也算清爽了不少。
最后再说个搞笑的事,估计也是因为我平时偷懒,不经常彻底打扫的事,厨房里间打扫的时候居然发现了一个妙物:一株发了芽生机勃勃的圆葱!我是真的记不得是啥时候买的圆葱,唉,我都佩服自己了。
清理废物只是断舍离的敲门砖,当达到观念精神上的断舍离时,我们才能获得俯瞰式思维——高视点.高视野.深洞察 进,则出;出,则进;然后再出。提升“人生的新陈代谢机制”,回归本真,让生活更上一层楼市面上给我们提供的“收纳术”、“整理术”本质上是在宣传如何把过多的物件密密实实地、见缝插针地塞满我们的生活。这种“收纳式”思维只会让我们在“浪费”、“过剩”、“惰性”中喘不过气来。其实,在收纳整理前, 我们应该先舍弃掉杂物及废物,不然是白做工。《断舍离》这本书讲述了从物的断舍离到执念的断舍离,并倡导通过不断实践断舍离最终实现人生的新陈代谢,获得怡然自得的人生,值得一读。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讲了什么。一、书本内容回顾 第一章:无法放手的原因1、冲动购物、懒于梳理,导致“新陈代谢”受阻,居所变成“污泥淤积的储水槽”。 2、生活年代的各种因素让我们喜欢囤货和买买买。 3、固化的 “物质轴” 方式:当面物质时,不是想这个东西需不需要,而是想这个东西能不能用。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使我们购买原本可能用不到的东西。要知道 “有效性”的前提是必要性“”。 4、家里堆满杂物,居所变得拥挤,会给我们带来压迫感,狭窄的空间带来的阻塞感会逐渐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思维迟钝、行动迟缓。长此以往,人们逐渐变得封闭,不想外出,进而演变成近似愤懑抑郁的状态。 5、断舍离以空间为主体的 “空间轴” :为确保空间的干净整洁,而将物品量尽可能地缩减成最适合的量;一开始没有处理掉,过后处理会困难许多,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沉甸甸,带有叫做“执念”的黏着剂。 6、外出光鲜亮丽,干净利落;家里却堆积大量衣物、杂物,混乱不堪,犹如贫民窟。 7、无法放手:逃避现实、执着过往、忧虑未来,是因为时间的意识比较淡薄。 8、舍与弃的不同:前者审视内心,考虑自己与物品的联系,如果物品还有用但自己不需要,那么把它给到需要的人;后者针对不需要的东西扔掉。在“舍”的基础上,执行“弃”,我们可以保留对自己而言高品质的东西,并将物品压缩到能够建立和保持一定社会关系的量。 9、获得的自由与放手的自由:想要的东西买不到,人会难过;但是想扔的东西扔不得,会更痛苦。明确自己是否需要一个东西,如果不需要,那么运用你的权力,勇敢放手。第一章内容总结 :主要讲了物质过剩的社会现状以及造成居所堵塞的原因。大多数人在面对一个物品时,以“物质轴”的思维方式为主。第二章:断舍离的工作机制1、明白舍弃东西的效果,更新对待事物价值的观念,只有这样,身体才能觉醒,我们才会自觉地做出行动,建立断舍离的系统程序: 1)观念上的断舍离:认识现状、停止自我否定、描绘家的具体构想 2)杂物上的断舍离:拿出杂物,俯瞰;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以“ 必要.合适.愉快 ”为标准进行取舍;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打扫的程序是首先清除垃圾、废物,以及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之后再转而进行杂物收纳、进行“清扫.擦拭.磨刷” 3)收纳指南:三分法、7.5.1法、“ 1 out 1 in法 ”、“ one touch法 ”、“ 自立.自由.自在 法” 2、从切实能出成绩的小地方着手:从小的地方积累成功的信心,给自己勇气去面对老大难的问题。 3、有心无力时,先找“出口”:肉体生命、精神生命以及社会生命。从最基础的肉体生命出发,从容纳生命体的居所出口开始实践断舍离,让肉体保持舒畅和健康。 4、居所整体进行断舍离的要点:衣柜、壁橱、厨房、餐具柜、冰箱、书架、厕所、玄关、客厅.餐厅、再利用。第二章内容总结 :讲述了需要建立一套断舍离的机制,并且提供了一些着手执行的小窍门,比如从小处着手增加信心、通过找出口的方式使身体舒畅,以及提供居所内不同场所进行断舍离的要点。第三章:断舍离改变人生1、从瑜伽感悟断舍离,并通过实践感受到断舍离带来的好处。 2、东西是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是“具象化的形态”和“抽象化的感情”的结合体。家里的每个东西都带有一定的故事色彩,与我们有着某种联系。但如果这种联系不是良性的,把东西处理掉,摆脱杂念,内心会感到轻盈,从而实现心灵减重。 3、有舍,便有得:那些囤积的、未利用的人.事.物就等同于没有被实践的知识。只有放手,才能真正地走进“知识”。 4、物品是我们思维结果的证据。只有处理掉那些不需要的东西,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到“生活关系度高=喜爱”的物品,并逐步形成螺旋上升式的人生路线。从关联度上升,到思维质量上升,最后到结果质量上升,最终过上舒适愉快的人生。 5、按照断舍离的方式去执行,会不经意间触发人生的开关,真正地实现有舍便有得。 6、引导自己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与决断。通过对杂物的取舍,了解自身,获得对自己的肯定,从 物品轴 转化为空间 思维轴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获得了勇敢面对问题、处置问题而不是被其捉弄的能力。 7、断舍离最核心的思想是新陈代谢。我们居住的空间处于代谢的状态是最理想的,因此,不断地进行“使用所有物,清楚无用物”的循环,才能让居所充满流动感和活力。 8、提高沟通力。有意识地利用 时间.空间.手间(精力) 的“间”意识,随机应变,因地制宜,人际关系机能才能更顺畅地发挥作用,与他人的沟通才能更有效率,人生才能更上一层楼。在日常生活中掌握“间”意识的方法就是“断舍离”中宽松有度的空间制造。也就是说,利用看得见的物品,俯瞰空间整体,重新恢复居所的“间”功能。 9、“空”并不意味着空洞、空无一物。这些“空”地方隐藏着那些安抚我们的内心、激励我们、给我们带来畅快心情、让我们与世界建立良好关系的事物,正因为这些事物,才让“间”充满了温暖。从脱离执念开始断舍离,到运用断舍离的方法锤炼执念,我们逐渐学会与空间力为伍,并获得比想象更怡然自得的人生。第三章内容总结 :讲述了实践断舍离可以带来许多好处,比如让我们生活在更加整洁干净的居所,不经意间触发人生开关,提高思维清晰度,提高选择和决策的速度与质量,节省时间和精力,改善人际沟通关系,提高对事物的掌控能力。第四章:断舍离,怡然生活1、只进不出的空间,会让我们的生活停滞不前。住所出现“排泄”阻塞后,住在这里的人也变得散漫、没有精神,总是提不起劲投入生活。结果,生活变得越发无聊和枯燥。 2、“相”指从“看得见的世界”的相关信息来判断其背后“看不见的世界”的状况。脏乱拥挤的居所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人的生活状态。需要意识到的是,“居住环境自带强大能量”,通过“排出”改善居住环境,而可以让生活产生“流动感”、人生出现新陈代谢、明白舍弃的辛苦,更慎重对待获取、有意识地入手对自己发挥更好机能的东西、物品量压缩成适度,生活范畴得到优化。在改善与杂物的关系时,我们的内心也发生崭新的变化。我们学会在摄取东西时,同时从时间轴(现在)和重要轴度(自己)两方面考虑问题,掌握了如何保持空间的平衡感和关系度的方法,把“ 此时.此地.自己 ”的思维方式化为己有,最终逐渐 形成自己的主体性的生活方式。3、在和别人同住的居所实践断舍离时,尤其要注意不管自己多介意别人的东西,也不要随意地处置。 4、利用断舍离,只保留自己喜爱的物品就是提升花费的时间、精力的质量,坦然地面对自我的思维.感觉.感受,就不会出现表里不一的自己,自然袒露自己的内心,也逐渐消除了对方的戒备心,也加速了自己碰见“机缘”的速度。在断舍离的指导下,实践“活在当下”、“结果反馈到自身”、“给予”成功三原则的过程中,自我内部的变化与外部的协助两相吻合的机缘会越来越多。 5、长期实践断舍离会上升到“自在”的境界。 1)信息与自在人生:不信、不疑、亲自确认 2)时间与自在人生:保持一定宽松度的“放满”方式比是较理想的时间利用法 3)“烦恼”与自在人生:对于烦恼的人来说,一个良好的状态会让烦恼本身自解除 4)“节约”与自在人生:不要被人们口中的“常识”所束缚,从自己独特的“ 必要.合适.愉快” 来决定事情的优先顺序,或者减少浪费,或者投资理财。这才是超越节约本身,将各自人生中的杂物进行精简智能化(乘坐软座,是因为软座宽松的空间里有更大的价值,可以让这个时间在更大的空间里被充分利用起来,总体来看,价值更大) 5)“结婚”与自在人生:精神性的结婚、动物性的结婚以及社会性的结婚。不管什么样的结婚,重要的是“保养”,也就是,通过家务劳动来体现对对方的关心和 爱护 6)“家务”与自在人生:越是觉得家务麻烦的人,就越要尝试一下“ 压缩杂物=节省时间精力 ”。这是达到“享受家务活=获得自在人生”境地最好、最便捷的通道 7)“终活”与自在人生:日常生活中必要的并不是“未来”,而是“当下” 6、先通过“清零式的断舍离”彻底缩减物量,之后就能顺势进入轻松地让居所恢复简洁.舒适状态的良性循环中。 7、从实际情况来看,“因为处理掉多余杂物,人生才重新恢复光芒”的人远比因为“扔掉了某些东西,之后特别发愁”的人要多得多。怀着愉快的心情,利用“加分法”,积极地、反复地实践断舍离,这个过程让我们即使碰到什么么困难,也能带着明媚的犹如乐天派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 8、想要获得自在的人生,也要恢复健全的“呼吸空间”。 9、东西越压缩,就越激发对当下的人.事.物的珍爱之心。生命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也是有限的,可用的能量也是有限的。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断舍离。 10、断舍离是在“出”的思维指导下,讲物质、空间乃至自我内心精简化,让“此时此地的我”焕发人生光彩的“美学”。第四章内容总结 :讲述了实践断舍离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怡然自得的人生。我们会逐渐关注当下,把“ 此时.此地.自己 ”的思维方式化为己有,最终逐渐 形成自己的主体性的生活方式 ,会加快我们与“机缘”碰面。二、内容分析与感悟1、章节内容分析。第一章从大环境时代到人类自身,阐述了物质丰富时代,人们以“物质轴”的思维方式考虑,导致买入的东西越来越多,进而造成居所堵塞;第二章讲述了如何进行断舍离并提供了一些技巧;第三章讲述了作者断舍离的来源,以及实践断舍离有很多好处;第四章,进行升华,断舍离可以帮助我们过上怡然自得的人人生。 2、出,进,出,直到让居所恢复新陈代谢,由此推广到人际关系、为人处世等等,最终人生实现新陈代谢。 3、部分很值得可取的概念:物质轴、空间轴,物品与自己的关联度。 4、控制购物欲:买东西时考虑时间轴(现在)和重要轴度。“时间轴”是现在,即对现在的你来说这件东西是必要的,而不是以后可能会用得上;“重要轴”是这个东西对现在的你很重要,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状态。 5、处理杂物是要遵守“必要.合适.愉快”的原则。一个东西对当下的你来说是必要的,合适的,且能带来愉快的心情,从这三点出发,就能很快判断一件东西是该扔还是该保留。 6、学会利用“间”的力量。人与人相处要保持合适的距离,事与事之间也需要合适的间隔,物品与物品之间同样需要合适的空间。好好利用“间”的力量,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情。 7、活在当下,不要过于缅怀过去或幻想未来。缅怀过去,不舍得把带有过去记忆的东西扔掉;幻想未来,以为某个东西对未来有用,因此提前购入。这两类与当前的自己关联度低的东西,都会降低对当下的关注度,对自己当下需求的关注度,有可能陷入不良循环。三、我的观点1、本书内容由浅及深。翻看目录,章节的设置可能不像一般专业书籍或畅销书那样逻辑清晰,但是每个章节主题明确,章节主题层层递进,倒也不必过于纠结章节。 2、书中的举例和比喻生动形象,能让读者快速领略作者意图,快速掌握作者表达的意思,比如“陌生的大叔”、“爱管闲事的大叔”看起来诙谐有趣,却又十分形象。 3、书中有些章节作者分享了通过实践断舍离获得人生新发现的案例,验证了断舍离理念的巨大效益。最后,推荐阅读《断舍离》!
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断——只买必需品,不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买回家。
舍——扔掉家里已有的,但你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心情变得愉悦。
断舍离的理念核心不是需要整理的物品,而是你自己。
你在收纳的时候,筛选每一件物品,要问的并不是这个东西值不值钱,能不能用,扔掉可不可惜,而是你现在真的需要它吗?
断舍离的重点是“收拾”,这里的“收拾”是指如果不需要,就果断扔掉。
如何做到断舍离?
1、哪些东西应该扔掉?
不用的东西——已经不用了,但仅仅因为觉得扔掉可惜就一直留着的东西。
还在用但却不是很满意的东西——在用,但不满意,也就随便用着的东西,也不珍惜。
筛选下来的物品也分为:
日常——每天、每周、每月使用
非日常——每年、特殊日子使用
要确保物品是“使用中”。
2、断舍离中打扫的步骤
① 确定打扫的地方——没有必要花一整天时间把全屋都搞定,很有可能会做到一半累了就放弃了。根据自己的时间一点一点打扫,即使只是一个抽屉都可以开始打扫。
② 收拾——扔掉不需要的物品
先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的物品
再筛选剩下的
③ 整理——完成第②步,才到分类收纳整理这一步
大中小三分法
把自己想分类的杂物按“大中小”分为三类,从中分类开始再细分。小分类部分完成才正式进入“收纳”阶段。以厨房物品为例:
④ 打扫——扫、擦、刷等
3、收纳整理的原则
七五一总量限制原则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物品只能放七成。比如衣柜,留三成是因为这样会让人有收拾的欲望和心情。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物品只能放五成,比如书柜,东西太多影响美观。
装饰性的空间物品只能放一成。最低限度地放东西,主次一目了然。
157+268=?
426-157=?
算好了吗?
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三下五除二,没两下子就算出来了。那请你想想,刚刚的计算过程,你是算加法快呢,还是算减法快?
我想大部分人估计是加法算得比减法快。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其实也是。
不信?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现象,是否有你所熟悉的?
打开衣柜门,衣柜里堆满了衣服,可是你哀叹一声“还是没有衣服穿”,或者找了半天都没有找到自己想找的那件衣服。
亲戚朋友突然有一天要来家里玩了,你想赶紧把家里收拾下,可是这么多杂物放哪呢?算了,算了,收拾太麻烦了,放床上用被子盖起来吧,或一股脑塞进某个柜子吧,眼不见为干净。
冰箱、厨房柜子塞得满满的,有些食物或调味料已经过期好久了。
好不容易收拾房间,这个东西还能用,这个东西扔掉太可惜了吧,发呆、犹豫、纠结中……
这些都是我们平时习惯过加法生活,不善于减法生活所造成的一些现象。
如果上述的这些现象,你看到了你熟悉的身影,我觉得你适合看看山下英子写的《断舍离》。
作者通过学习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并将断舍离的观念应用于家居空间收拾整理,并推广至物、事、人,身体、心灵和生命等,通过断舍离,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怡然的生活。
这篇文章先来讲下如何将断舍离应用于家居空间的收拾整理。
断,就是斩“断”物欲;
舍,就是“舍”弃废物;
离,就是脱“离”执念。
断×舍=离,断与舍的反复就是离。
一般市面上的“收纳术”、“整理术”,大都是宣传如何将过多的物件密密实实地、见缝插针地塞满我们的生活。但这只会让我们在浪费、过剩、惰性中喘不过气来,因为只是整理的话,东西还是会越来越多。
而断舍离和一般意义上的“收纳术”“整理术”不一样,它是强调断和舍,强调做“减法”,强调“出”,强调空间新陈代谢,强调空间“留白”,是在这些基础上才进行的收纳。
断舍离的核心是“出,则进”,“进,则出”。通过扔掉不必要、不合适、令人不愉快的“忘却物”,清理掉“留恋物”,给空间留白,促进家居环境的新陈代谢。
就像人的身体,不能只有吃喝,没有拉撒,吃喝拉撒完整,再加上运动,才能形成较好的新陈代谢,才能使身体更健康。
人体只“进”不“出”,会“便秘”,影响人体健康;家居环境只“进”不“出”,它也会“便秘,”影响在里面居住生活的人。
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断舍离杂物来整理人生,进而撼动我们根深蒂固的“物质价值观”,鼓励我们甩掉惰性,采取行动,促进生活和生命的新陈代谢,迎来焕然一新的人生,达到一种“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
断舍离,不单单是扔东西那么简单。“清理废弃物”只是断舍离的敲门砖,只有做到了观念精神上的“断舍离”,才能获得俯瞰式的思维——高视点·宽视野·深洞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在·随心”的生活之路,在这条路上才会“怡然自得”。
主要有两个原因:社会原因、个人原因。
社会原因: 消费型社会创造了洪水般的物量,我们生活在“事物随意渗入人生活空间”的过剩年代,各种优惠、打折、广告推销随处可见,引诱着你去购买,去“进”。
个人原因: 一对舒适的家居生活空间所需的物品数量估测和考量不足。
二是“扔掉太可惜、不能浪费、总会用得上、没有会发愁”的价值观念根深蒂固,不能做到有效的“出”。
“不收拾”的深层原因
如果再深究一步,其实“不收拾”的深层原因是顽固的“物质轴”思维。
上面的两个原因,导致家里杂物过多。有人可能会说,杂物是多了,但我们可以收拾呀。
可是很多人却无法做到有效收拾,主要是因为有顽固的“物质轴”思维。
“物质轴”思维指的是,当我们面对物质时,不是从这个东西现在需不需要的角度,而是从这个东西能不能用的角度——以物质资料为基准轴的观点进行取舍和判断。
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这个东西还有用处时,我们就不愿意扔掉,而不是从现在的自己出发,没有认真考虑我们现在是不是需要它。
正如某位哲学家:人们总是习惯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有效性”的前提的“必要性”。
家居环境就像一个蓄水池,以上两个原因导致蓄水池进水口不断进水,而出水口却关住了,久而久之水就漫出来了,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流动。
逃避现实的人 :待在家的时间少,不会认真做家务,所以感觉乱七八糟不要紧;可越是乱七八糟,那就越不想待在家里。
执着过往的人: 不愿直面现实,总是沉湎于过去的快乐时光。总觉得扔东西太可惜的人,一般是这类人。
忧虑未来的人 :总是担心没有那个东西会发愁。这类人一般会觉得某样东西如果扔掉的话,担心万一将来会用到。
这三种类型的人共同点:对时间的意识比较淡薄,没有活在现在。
介绍完上面是断舍离以及家居杂物过多、人们不愿意清除杂物的原因,接下来讲下如何实施断舍离。
实施关键的一点是要将“物质轴”观念转变为“空间轴”,也就是转变为关注空间居住的舒适性,清爽性;将怀念过去和忧虑未来转变为过好现在。
下面主要讲如何断舍离的方法论,主要有观念上的断舍离、杂物上的断舍离及最后的整理收纳,总共包含了8个技巧和5个收纳指南。
一、观念上的断舍离
1.认识现状。 首先确认物品的量,打开你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收藏空间,估量你的杂物量;接着判断居住空间的质处于什么水平:
凌乱 :收纳空间物品量合理,没有过量,东西取出用过后偶尔凌乱摆放,但只要把东西放回原位,很快就能收拾干净。
过剩: 东西取出来之后随意摆放置之不理,想放进收纳箱,却因为收纳箱已满无法收纳的情况。
堆积: 东西多年未整理,一层压一层,反复堆积,目前使用的东西或知道存在的东西仅仅是上面几层。
上面三个水平分别对应:严选层->挑选层->分类层->分辨层的后三个层次,最高就是严选层的怡然自得空间。
2.停止自我否定。 我们处于物质和信息极为丰富甚至过量的时代,我们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如何与物质和信息打交道的方向标的话,是很容易被物质和信息吞噬的。
因此,我们不要有“不会收拾家务的废材女,不收拾的男生、邋遢男女”的观念,尤其是在职场中精明干练,家中却一塌糊涂、乱七八糟的人,其实造成这种局面也不能全怪自己。
3.描绘家的具体构想。 我们要心中想好自己想要怎样的居住空间,是健康舒适的,简约风格、还是民族风格,确定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这样才不会乱“进”杂物。
而一般人,常常没清晰地想清楚自己生活居住的目的是需要怎样的一个居住空间,只是热衷于一段时间的收纳术和整理术,一段时间后又恢复了原样,往往成为为了整理而整理的人。
总的而言,观念上的断舍离,是指对家里进行杂物处理时对让自己士气低落,不愿意再进行收拾整理的旧观念、旧思维进行摒除和更新。
二、杂物上的断舍离
主要步骤是清除忘却物,抛弃留恋物,筛掉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之后,再进行归类整理收纳。
1、首先,拿出杂物,俯瞰。 从面到体,从表面上能看到的,到放到最里面平时没看到的东西,都一一拿出来甄选,从从简单的东西开始挑,但不要从大块头、和含有个人情节的东西开始。
2、然后,用三层“筛子”来进行选择取舍。
(1)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垃圾·废弃品,相当于忘却物,连存在本身都被忘记的东西,挤在各种小盒子和壁橱里,挤在关上门统统可以装作不存在的收纳空间里。这些一般都是可以帅气扔掉。
根据“巴莱多定律”(80/20定律),居住空间80%都是忘却物,20%是目前使用的东西。比如过期的药品、食品,已经损坏不能用的东西,或有些还能用但过了自己心里保质期的东西(也就是对自己来说已经不再美味、没有吸引力的东西)。
对于废旧物,有很多人可能会想,这还能换钱或再利用,如果有这个精力的话,估计早就整理了,主要还是有“花大价钱买的”“扔了可惜”的观念作怪,我们要从这种罪恶感中逃避出来。直接扔掉吧,记住这种痛苦,不再重蹈覆辙,真正做到下定决心不再乱买东西。
(2)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用时间轴和重要度轴形成纵横坐标系,原点就是现在的自己,原点左边是他人,右边是物品,上边是未来,下边是过去。
焦点要集中在我现在需不需要用,而不是这个物品我能不能用。对杂物不要从频率,而要从与自己的“关联度”的视角进行判断,因为美食即使再美味而自己吃饱了或没胃口,那也是不合适的。
(3)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问三个问题: 这个东西是不是我必要的?适合我吗?使用起来是不是心情愉快?这三个问题原则的时间轴是现在。
对现在的我来说,如果三个问题都是否定的,那就要舍,要坦然面对自己的感受。这里一般面对的是那些“有的话确实比较便利”的物品,这类叫留恋物。
从容易对付的“忘却物”开始,然后再对用“问三个问题”对付无用处的“留恋物”。
3.最后,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 。在用前面三个筛子筛选后,现在留下来的东西都是比较高质量的,这个时候才可以开始进行整理、归类和收纳。
而一般意义上的“整理术”、“收纳术”在开始时,是没有提醒读者思考东西价值的,他们通常一开始就着眼于如何高效分类保管杂物上,其实,这样做实际上杂物是没有减少的,这样做,很容易很快就恢复回去了。
断舍离收纳概念的出发点在于“如何才能不做收纳”。
三、收纳指南(用‘’留白‘’的方法创造更有内涵的美的空间)
具体如何进行收纳呢?主要有5种方法。
1.“三分法”。 把杂物放入收纳箱之前最重要的是分类,分类不能做的太细或太粗,太细,自己记不住,太粗,东西容易找不到。
一般分为 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 。分类完成了才进行收纳。比如:
厨房的大分类把东西分为食材、料理用具、餐具;
食材之下用冰箱的三个部分分为冷藏室、蔬菜室、冷冻室;
素菜室之下叶菜类、根茎类、作料类。
最主要的是大分类要比较准确,否则中小分类容易出错和混淆。
2.“7·5·1法”。 7·5·1法和下面的1 out 1 in法属于总量限定法。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 ,放7成东西。那为什么不塞满它呢?原因主要是为了建立物品的进出通道,且易于整理,比如衣柜、抽屉;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 ,放5成东西。储物的同时能保持一定的美观,比如带玻璃门的橱柜或碗筷架;
展示性的收纳空间 ,放1成东西。主要借鉴美术馆和艺术画廊的布置,显示美感,比如玄关鞋柜上或橱柜上这些地方的水平面上面放的东西最好不要超过1成东西,如放上一束花之类的。
3.1 out 1 in法。 按上面7·5·1法收纳后,如果房屋里面还要再“进”东西,就要遵守“处理一个,收纳一个”的原则,先out再in。这样可以给自己制造“绝不能再随意买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的觉悟,提升自己的筛选物品水平。
4.one touch法。 经过前面的三种收纳方法后,这第四步其实主要是针对你取出已收纳的东西后,还需要放回去而做的。就是打开门,拿出来;或打开门,放回去。
one touch意思就是一键式,两步法,如果多一步,就会让人感觉多一份麻烦,如果让人感觉到麻烦的话,就不会愿意去取,也不会愿意放回去,这样取出来的东西就会被乱七八糟地扔在桌子上或地板上等等。
5.自立自由自在法。
自立,就是让收纳的杂物有“立”起来的意识。比如说厨房的方巾,衣柜的T恤,如果有多条、多件的话把它们叠好立起来。
自由,就是选择自由。可以参考便利店卖饮料的冰箱,你拿走一瓶,后面的会自动被推到前面,家中的餐具柜放茶杯、酒杯等的可以根据杯子不同形状排列,一个一个套着摆放。
自在,底裤、袜子等无法“立式”收纳时,可以把它们团起来扔进框子里自由滚动,框里适当留点空隙。
上面那些方法,可以从切实能出成绩的小地方着手,不断提升自己的断舍离信心。
面对着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庞大的整理量,我们不要找那些大件的,容易纠结的物品下手,而要从简单的东西下手,比如说收拾一个钱包、一个抽屉。
四、居所整体进行断舍离的要点
主要有三个步骤:Step1“认清现状”,step2“选择取舍”,step3“收纳整理”。
五、实操案例
比如衣柜:
Step1:把衣柜的门全打开,摆出全部衣服。
step2:丢掉发霉的、坏了的旧衣服,从“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压缩衣服。
step3:按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放7成东西,按易取·易收·美观三个维度收纳。
以此类推,壁橱、厨房、餐具柜、冰箱、书架、厕所、玄关、餐厅、客厅等都可以按照这三个步骤来进行。
这里需要提一下的是,书架比较特别,因为人对书有比较特别的执念,可以稍微有点不同。
Step1:书架上的书基本都可以全部看到,首先估计藏书量。
step2:书籍就像食物,这时你得看这本书对自己而言“好不好吃”,是否过期,如果像过期食物一样,就可以清理掉。
step3:一般而言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放5成东西,可是书架比较特别,书籍能全部放上去就可以,按易取·易收·美观三个维度收纳,做到使用方便。
总的而言,《断舍离》用俯瞰的视角审视我们的居住空间,从宏观到微观,从思想观念到具体物品,层进式地进行剖析,注重先“出”后“进”,不全塞满等,通过整理达到不整理或不经常整理,大大不同于一般的“简法生活”类的书。一般的整理术和归纳术,往往只是介绍在现有物品的基础上归类整理收纳,这很多时候治标不治本。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把人体新陈代谢的概念运用到了家居环境物品的“进”和“出”,强调了家居环境整理“出”的重要性;
把书画留白的概念运用到了家居空间布局,强调了居住需要怡然自得的美适感;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不单单把瑜伽的断行·舍行·离行的修行概念迁移到了家居环境整理布局,还引申到了婚恋、人际关系处理、时间管理等的人生领域,提出了人生断舍离的理念,非常值得学习。
做一道小小的生活减法题,解决家居环境大问题;小小的家居环境整理,大大的生活质量提升。
追求物质的增加看似提高了生活水平,没有控制好“进”,实则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我们要给居住空间一定的留白,创造出怡然自得的美。
家居物品缘在则存,好好珍惜;缘尽则去,不要有一丝留恋,这样才不会被执念所牵绊,搞得乱七八糟。 其实人生又有何异!
下一篇文章,我将会着重介绍断舍离在人生领域的运用,这里不赘述。
篇末话题:
你居住环境有出现过乱七八糟的现象吗?有凌乱到不想收拾的感觉吗?你一般又是怎么处理家居环境过载的问题的?
来留言说说你的观点吧。
01首先从空间较小的厨房开始,那是经常使用的地方。
1、冰箱里过期的食物。2、刷不干净有裂纹的碗和碟子。3、脏兮兮的抹布和洗碗巾。4、根本不用的玻璃杯,不再使用的饮水杯5、一年都没用完的调味料。
02即便衣柜堆的满满的,但还是觉得没有能穿出去的衣服。
1、只剩一只的袜子,有洞和没松紧的袜子。2、不戴的围巾和帽子。3、发黄的T恤,因为起球就没穿几次的毛衣。4、不合身形的连衣裙。5、不再舒适的家居服和睡衣。6、学生时代的短裙,穿起来很丑的衣服。7、便宜且过时的衣服。8、不用的旧包包和坏的手表。衣柜中尽量保证每季20件衣物以下,扔一件再买一件的原则。
03接下来就是鞋柜了。
1、2年没穿过的运动鞋。2、磨脚且不舒服的漂亮高跟鞋,可以送给适合的人。3、后跟磨掉不再舒服的鞋子4、坏掉的拖鞋。5、多余的鞋盒6、不用的鞋垫、用不到的鞋带。
04化妆品,每个女人每日必备品
1、不再舒服的毛巾。2、旧的不想再用的化妆品,过期的化妆品。3、干掉的指甲油。4、没挤干净的润肤露和牙膏。5、好几年也没想起来用的去角质产品。6用了几年都没用完的口红。7、剩下瓶底且并不再用的乳液。8、不再佩戴的饰品。9、不用的卷发棒直发器,其实直接去理发店更方便。
05书房,整洁的工作读书环境有助于专注力的提升。
1、从来不看的旧课本。(虽然怀念青春,但该放手了}2、过去工作时的东西(证书留着就行了)3、已经不用的老电脑、手机和各种旧家电。4、旧杂志、买回来从来不看的书(珍藏版除外)。5、旧日程本和根本没在用的。6、旅行宣传册,留下的电影票、景区门票、交通车票。7、各种不再需要的会员卡。8、储存的各类包装纸。9、失去粘性的便利贴。
06玩具篇
1、家里小孩已经不用的各种玩具。2、你家的喵星人汪星人不喜欢的玩具3、坏掉和洗不出来的玩具。4、变样子的玩具。小孩子的东西一般都用时不长,如果可以放到二手市场卖掉更好。
07什物篇
1、过期药,已经黏乎乎的止咳药水。2、抽屉里不再使用的眼镜布。3、已经很久没用过的老地毯。4、几乎坏掉的行李箱。5、你以为能用到的打包带和泡泡纸,现在没用,以后永远不会再用了。6、你都有什么用的旧钥匙和不再用的钥匙扣。7、已经枯萎或者快要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