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大剧院的设计理念
“山高人为峰”是神农大剧院的建筑设计主题。神农大剧院的建筑造型,采用“人”字的罗旋上升的态势。建筑与环境得以紧密结合,在起伏的山丘上一座曲线优美的建筑拔地而起,象一座圣火燃烧的圣坛,热情奔放,活力四射,似现代文明为褪去的台地拔起的峰峦,是神农文化与株洲城市精神的有机结合,极具标志性与纪念性。方案中的建筑表达出了大剧院的本质特征,在造型上采用了多重语义的象征手法,建筑的平面由小提琴及音符演变而来,建筑造型又如翩翩起舞的芭蕾舞演员,在神农城上空演绎出一曲经典优美的历史舞剧,既充满艺术表现力又充满动感与力量。整个建筑造型采用钢、木、玻璃等绿色环保建材,体现绿色生态理念,现代的建筑技术向我们的后辈证明了我们今天的文明,就像神农氏被记住一样,神农大剧院将成为株洲这个时代的印迹载入人类文明的历史。
扬州运河大剧院位于城市与明月湖之间,为了维持并强化城市与公园的联系,总体设计以虚代实,以一个对外开放的庭院作为整个场地的核心,再现园林、艺术与生活三位一体、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场景。庭院灯光勾勒出醒目、优美的空间轮廓,再现“亩中山水、壶中天地”的园林意境。建筑简洁的体量结合斑驳的石材,唤起古城深厚的文化和历史记忆。隐藏在石材之间的泛光照明,使大剧院在夜晚幻化为文化巨幕,将扬州故事娓娓道来。通透柔美的玻璃幕墙透出内部照明,与室外空间形成紧密联系。大剧院室内空间取运河神韵,开放的九曲长廊贯穿南北,串联起各观演大厅,并兼具展示、参观和社交等功能。四个观演厅以专业、灵活、互动为设计目标,以“春花、夏竹、秋叶、冬雪”为主题,打造出“四时不同、扬州特色”的艺术空间,彰显新型观演空间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和科技含量。大剧院北门厅和南门厅,点光源灯光、线性光与材质相结合,塑造出流光溢彩的艺术空间。东西两个建筑通过空中连廊在五层相连,形成对市民开放的城市客厅,将明月湖与城市美景尽收眼底。天花造型为与屋面钢架对位而采用了菱形的框架,结合连续的弧线灯带和金属垂片形成立体的波浪造型,表现出“水波轻扬”的文化主题。观众厅设计以“春江花月夜”为主题,平面呈马蹄形,采用三层台地式布局的看台如繁花绽放,一轮明月悬于天顶,呈现出云开见月明的唯美意象。照明设计实现了多样、灵活的场景化设计,烘托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主题效果。戏剧厅同样采用马蹄形平面与镜框式舞台。观众厅为双层台地式坐席,内饰设计以夏竹为主题,墙体与顶面连成一体。将竹节抽象成墙面的肌理,配合LED柔性灯带,勾勒出竹林纤细摇逸的身姿。在舞台口外两侧设置耳台,与活动的乐池配合使用,拓展舞台的面积,拉近演员和观众的距离。扬州之秋以银杏为美。多功能厅墙面深浅不一的吸音模块如同纷纷落下的银杏叶。运用灯光勾勒出鳞次栉比的古城剪影。多功能厅空间为黑匣子模式,配备活动的看台、舞台和灯光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