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哪个新小区是新加坡风格园林设计?
南宁碧湾小区。碧湾由新加坡国际著名设计大师规划设计,引入新加坡式居住文化理念,外观色彩搭配明快而富有现代气息,气质优雅别具一格。小区园林采用原汁原味的新加坡式园林,营造浓郁纯粹的异域风情。
获2020年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综合设计类荣誉奖。
“7个采石场占地近82英亩,每个采石场都提供了独特的地形,可在规模和稳定性条件迥异的情况下探索再生潜力。这些开凿在景观中的洞坑提供了不同的发展可能性——从位于峭壁上方的构筑物到位于采石坑内的下沉水生植物花园,其中一个坑中变化的水位使得浮动的亭子成为必要。场地中的高架通道架设于现有并仍在运行的渡槽上方,连接着这些截然不同的采石场花园,通过整体而连贯的设计使游客能够在潜在的灾害变动地质上方自由活动,不受阻碍地欣赏经过精心推敲而成的地面景观。”
————————2020ASLA大奖评审团
一. 建设背景
2018年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南宁市举办。园博园选址于城市郊区的一片滨河的丘陵农业区,场地东南区域分布有一系列的采石场。组委会希望将这些采石场转变为园林博览会中的有特色的园林,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二. 基地概况:
设计面积约33公顷。场地上共7个采石场,有的已停采了几年,有2个直到园博会申办成功时才停止开采。矿坑开采面崖壁破碎,坑底高低不平,场地内丘陵破碎,悬崖高耸,地表荒芜,水潭深不见底,渣土渣石成堆,生锈的采石设备散乱分布。
三. 设计挑战
1. 采石场地质情况复杂,岩壁破碎,有崩塌落石的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应对方案 :在设置设施和参观路径的时候将安全性放在首位,在突出采石场景观特色的同时避让危险区域。
2. 采石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植被的修复面临很大挑战;
应对方案 :设计师根据不同采石场植被恢复的目标,引入土壤,形成不同土壤厚度的种植区域,为恢复生境创造条件。同时,7个采石场看起来很相似,但实际上每个的尺度、形态和特征都不相同。针对不同的场地特征,设计采用了差异化的植被修复方法和人工介入方式。
3. 采石坑地貌复杂,无法依据现状测绘图纸进行设计;
应对方案 :通过无人机航拍扫描,得到所有采石场的三维数字模型,设计得以从始至终在三维空间上进行。
4. 采石坑的水位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尤其是最后停采的2个采石场,水位一直在持续上升。设计没有有效的水文数据参考。
应对方案 :设计单位委托当地机构每半个月记录一次每个坑中水位变化的情况,为设计提供依据。
如何认识并对待这些废弃采石场?是把它们看作大地上丑陋的伤疤,想尽办法将其完全掩盖遮挡,甚至装饰美化让人看不出来原来的痕迹?还是认为它们是人类破坏环境的见证,应当顺其自然不加人工干预,任由自然演替逐步恢复?或者认识到它们的景观独特性,通过利用场地特征,挖掘景观资源,因势利导形成别样的风景?
四. 设计概述
对于7个采石场,根据其特征,因地制宜,保留采石场景观的多样性,运用多种修复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人工干预,展现多样的景观类型和生态修复的多种可能,通过艺术性的介入提升景观的价值,通过不同的游径设计让人们参与体验,感受到每个采石场的恢复状况。同时,通过路径的组织,设计语言的整体性,以及原有水渠的联系性,使得这7个采石场又能够成为一个整体。
在保证景区的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采石坑的环境特点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手段进行设计,比如落霞池特别安静,便将其设计为宁静的、让人沉思的花园;有的场地碎石多,便设计成岩石园;有的场地地面没有土层,种植不了高大的植物,便设计成台地园,为植物生长创造条件。在每个采石场中都仔细挑选观景效果好的角度,设计观景平台。进行构筑物的介入,进行艺术性的提升,打破原本破败的采石坑的无趣。同时,设计采取了一些生态恢复的措施,低干预,放任自行修复。
五. 设计详述
1. 1号采石场(落霞池)
面积约1hm²。
该采石场停采之后地下水渗出,形成池塘,被附近村民用于养鱼。现状池塘周围环绕有石壁,雄浑厚重,呈现岩石的自然之美,整体环境宁静幽雅,符合传统自然山石审美。
古典文化精神空间的打造:
坑塘为被周围400多米长的岩壁环绕,空间内向封闭,远离尘世的喧嚣。石壁在岁月的打磨下显现出苍劲的纹理和斑驳的痕迹,犹如一幅笔墨雄健的天然山水画卷。该采石场的气质非常契合中国传统山水审美,无须着墨过多,便能转变为具有古典文化精神的空间。设计以保留原有石壁,以石壁和水塘为景观基底,增加瀑布及滨水亭榭,打造坐亭观水,卧轩听瀑的意境与氛围。
空间的对比(欲扬先抑):
从矿坑外部唯一通往内部的通道是一个以前为运送石料在山石间打开的一个豁口。从这个豁口往坑内眺望,能看见一大片水面和对面高大漂亮的岩壁。设计一个不规则形状的木结构建筑,嵌入池塘边缘的岩石豁口中,由山间的豁口一直延伸到水边,名曰“水竹居”。建筑从狭窄的山石豁口穿过,在屋顶与两侧逼仄的岩石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隧道般的空间感觉。狭长的建筑延伸到豁口尽端的池塘边缘,随着场地空间的放大,忽然向两侧延展扩大,产生了戏剧性的空间变化,产生强烈的内外空间对比加强并提升游人的空间体验,实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景及观景空间的设计:
在水竹居对面一侧崖壁的凹处设计一处瀑布,成为该矿坑的焦点景观,为采石坑景观增加了动态变化,潺潺水声更加衬托出宁静悠远的气氛,成为点睛之笔。
水岸的一条小径联系了4处不同标高的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岩石、瀑布和建筑的场所。
建筑的设计:
(1)建筑结构与形式:建筑结构形式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当地的乡土建筑,体现地域特色,建筑为胶合木结构,为了支撑宽大而不规则的屋面,柱网较为密集,同时采用大量斜向支撑结构,看似复杂,实则有清晰的逻辑,体现的是木结构体系中力的传递关系。
(2)建筑与水环境:为适应水位的变化,亭子的地板是随着水位浮动变化;
(3)建筑与岩壁环境:建筑屋顶是3组连续的双坡屋面,朝向水面的屋顶外侧被有意地抬高,以确保游人在一进入平台就能够看到完整的对岸景观。同时,建筑的地面、柱子和折板屋顶构成了一个宽阔的框景,将对面整个雄浑厚重的石壁纳入其中。
2. 2 号采石场(水花园)
面积0.4 hm²。
四周岩壁环绕,,仅有北侧一个豁口可进入坑内,坑底平缓,低处常年积水。因采石场废弃已有时日,在坡度较缓的岩壁和坑底部分区域自然生长着不少草本植物和灌木。坑体一侧的崖壁高24m,巉岩峭壁,倒映在水中,颇为壮观。
坑底既有陆地又有水面,且大部区域水不深,为植被恢复包括水生植物的种植提供了可能,因此将该矿坑定位为湿生植物花园。
地形处理:
在坑底南侧崖壁地势较高处设计两层台地,以毛石挡墙修筑并覆土,结合从浅水区一直延伸至挡墙前的覆土缓坡,为湿生和水生植物的种植创造条件。
山崖与矿坑底部的高差有10m,设计抛弃直接的台阶衔接,以景观栈道、构筑物、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坑顶及坑底之间的游览路径。
植物景观设计:
在最高层台地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搭配为花园创造观赏背景,同时遮挡景观效果较差的破碎岩壁。结合台地和水环境共种植了40多种水生和湿生植物。
景路径及构筑设计:
由于采石场内部空间较小,不适合设置环形路径,同时山崖与矿坑底部的高差较大,若设计台阶使游客进入坑底则会由于台阶过长而形成安全隐患。因此,为弱化阶梯的感觉,保证游客安全同时创造更多的空间变化,将游览路径分为3段进行处理,设计不同的景观构筑物,将高差的连接转变为一系列的游览和空间体验。
第一段,也就是最高的一段,设计成封闭木盒,使得木盒内部空间与山崖顶部开敞的观景平台形成对比,既是安全的步行通道,也是可以庇荫休息的小建筑。木盒的尽端开,设玻璃栏杆,成为一个空中的观景台,人们可在此欣赏岩壁,俯瞰花园。木盒底部采用不规则的钢柱支撑,加强景观构筑物的趣味性,也与采石场粗犷自然的景观特色相适应。
第二段是从木盒一侧引出的几段折曲的阶梯,采用较封闭的木质栏杆,下降到一个宽大的观景平台上。这是花园中人们主要的驻足点,在此可以欣赏滨水植物景观。
第三段是从观景平台引出的之字形钢格栅栈道,采用轻质栏杆,从湿生植物种植区穿过,沿着水岸通向采石坑内部,体现自然与人工的交融。
对景的设计:
这样的处理,成为从入口进入花园后视线的对景。在另一侧的水边,设计一个小观景平台,与对岸的大平台互为呼应,以连接崖顶和山脚的阶梯处理作为对景。在这里可以欣赏整个花园的景色——水面、水生植物、栈道、梯道、空中的木盒、岩壁及它在水中的倒影构成的一幅完美画面。
3. 3号采石场(岩石园)
面积0.4 hm²。
基址呈大半个碗状,三面环绕岩壁,一侧地面平坦,堆放了大量渣石和渣土。底部约1/3面积是凹陷区,雨后有积水。嶙峋的岩石缝隙里生长了很多乡土草本植物。
设想将这个采石场设计为精致的岩石园,以展现在瘠薄土壤上顽强生长的植物景观。
设计将原有的渣石渣土整理后塑造出地形的骨架,然后在上面覆盖种植土。微妙的地形变化不仅创造出干燥和湿润等不同的生境,为不同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也把场地雨水收集到最低的凹陷区。
沙漠植物景观区:
紧邻主园路区域,依据现状高差变化,设计层层尺度亲切、变化丰富的红色砂岩台地,种植仙人掌及多肉多浆等沙生植物,营造出极富特色的沙漠植物景观。
荒原植物景观区:
中间缓坡区展现荒原植物景观。低平细密的植物群落穿插在岩石和砾石的缝隙中,形成别具一格的花园景观。尺度精巧的园路从植物群落中蜿蜒穿过。
湿生岩石园区:
底部凹陷区被设计为湿生岩石园,有溪流层层跌落至最低处的池塘,展现溪边、石滩和池塘不同的生境景观。凹陷区的边缘设计有高低不同的观景台,人们可以凭栏俯瞰低处的湿生岩石花园、赏溪流跌水、观岩壁景观。
4. 4 号采石场(峻崖潭)
最后停采的2个采石场之一。采石场停采之后渗透出来的地下水汇成一个面积约1hm²的碧绿澄澈的大水潭。
设计在南北两侧主要观赏点设置了平台。
北侧的观景台是一个位于采石场边缘的耐候钢长廊,内部朝向采石场打开了一长条带形窗,在此可以望见对面高出水面40多米的高耸险峻的悬崖。长廊南端悬挑在岩壁上,人们站在玻璃栏杆内侧可以俯瞰脚下的一池碧水和对面的滨水平台,惊险刺激。
采石坑南侧,一个楔形平台从山石的一个豁口探出,悬挑于碧水之上,一条曲线的栈桥从平台引出,连接低处的滨水平台。坑体周围和和坑内缓坡处通过覆土,种植了南洋杉和一些乡土灌木及草本,使采石场有了生机并衬托出崖壁的险峻。
5. 5 号采石场(飞瀑湖)
面积最大的采石场约3.2hm²,开采深度也最深,达28m。
底部呈现几层岩台,崖壁破碎,残留的岩石岬角将坑体分隔成不同的空间层次。随着停采,地下水逐渐蓄积,根据水位观测和分析,预判整个采石坑将成为一片湖面。
设计通过覆土将采石坑底部两片开采深度相对较浅的区域抬高到水面之上,并种植耐湿高大乔木如池杉和水松,形成水上丛林,为荒凉的坑体内部带来绿色和生机。然后用不同高度的栈桥引导人们进入采石坑内部空间,而不仅仅是在周边环绕。栈桥穿越水面和树林,通往岬角高处的观景台,在下降和攀登的探索中体验空间和景观的变化。为了增加景观的丰富性,栈桥对面的崖壁上设计了飞流而下的瀑布,人们可以在桥上观赏到精彩的瀑布景观。
6. 6 号采石场(台地园)
面积为0.7hm²。
一侧是采石场崖壁,一侧是乡村水塘。场地上有制砂生产线的全套设备,展现着场地采石工业的历史。
依据现状特征,将该区域设计为一个以南宁特色花境植物景观为主的台地园艺花园,一个具有后工业气氛的浪漫绚丽的花园。几层台地沿南侧崖壁蜿蜒展开,它们的覆土厚度满足不同植物生长的需要。机械设备大部分被置于绿地之中,生机勃勃的植物与锈迹斑斑的机械形成有趣的对比。道路在不同高度的台地中和原有高架传送带下方曲折穿过,路边设置了舒适的木质靠背椅供人休息。
7. 7 号采石场(双秀园)
位于一座小山两翼的两个1000多平方米的小采石坑,一个较深,终年有水;另一个较浅,有季节性积水。因为废弃了若干年,两个坑的石缝里长出了各种乡土先锋植物,景观朴野自然。
设计未采用人工干预,只在两个坑体中间未被开采的山坡上设置了一圈环形栈道,让游人在这里俯视两侧的采石坑,让人们了解在矿坑修复中自然的力量和作用。在西侧坑体边缘设了一个临水小平台,与山上的环形栈道相呼应。栈道和平台都采用钢格栅的材料,透光透水,不会影响场地自然植被的恢复。
8. 其他
场地上原有一道水渠,是场地农业历史的见证。我们在设计中保留了水渠,将它作为该区域几个水面的补水水源,延续它原有的功能,并水渠上方架设高架步行桥,与相临的采石场花园的游览路径连接起来,形成该区域独特的立体游览体系。为了给游客提供一些基本服务,同时也展示园区生态修复的理念和方法,我们在采石场区域设计了一个600m²的信息亭。木结构的建筑呼应了当地乡土建筑的形式。
设计分析及学习要点
1. 矿坑花园设计要点:
(1) 做该类设计时,因地制宜,从现状场地特征出发,以保护为主,尊重和展现场地特征,以最小的干预手法进行设计,展示其自然之美、历史雕琢之美、人文雕刻之美,呈现矿坑岩壁、水潭原有的风貌;
(2) 依据现状景观,设计景观点及观景点,在保证生态及安全的基础上规划和设计坑塘入口及游览路线,注意坑顶到坑底的交通衔接处理;
(3) 注意安全环境的设计;
(4) 注意材料的运用;
(5) 注意水的汇集、处理及应用;
(6) 注意地形的处理。
2. 矿坑处理手法:
(1) 观景栈道:围绕坑顶一周、坑底水边、架在矿坑水面之上,绕着坑边向坑底延伸;
(2) 观景构筑物:高差较大的地方结合构筑物消解高差,保证其安全;景观视线良好的地方设置观景构筑物,构筑物和周边环境相融合,形成景观;
(3) 岩壁的保留:结合水形成瀑布,打造景观焦点;结合大水面形成岩壁水倒影,形成景观;结合植物,作为景观环境背景;
(4) 台地花园:结合坑的地形变化,形成台地花园,注意观赏面和观景点的设计;
(5) 水的设计:保留原有坑潭,营造自然氛围;设计瀑布,打造景观焦点;低洼处设计雨水花园。
3. 旧工 业改造
(1) 工业设施保留作为景观设施,如雕塑等;
(2) 设计采用具有工业文化氛围的材料,如耐候钢板、不锈钢板等;
(3) 原场地碎石、煤渣等废料回填,塑造地形,打造多种空间。
相关知识拓展
1. 棕地 :指由于开发产生的有害物质而使其受到现实或潜在的污染的不动产。
基本特征 :可能存在一定污染和环境问题;未被充分利用;用地性质可以是工业用地、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但以工业用地居多;具有一定开发潜力。
2. 棕地修复与棕地再生 : 利用一定技术手段,通过治理污染、修复场地生态环境、改善场地设施等,将已被污染遗弃的棕地进行再开发再利用并形成其他功能与用途的土地,最终提升土地的生态、经济等综合价值,最终激发城市活力。
类型: 垃圾填埋场、工业类棕地、矿坑类棕地
3. 矿坑类棕地 : 采矿、选矿和炼矿过程中被破坏或污染的非经治理而无法利用的土地。包含了废弃矿山、矿坑及因矿业活动被污染的建筑用地、仓储用地、交通用地等;包含煤炭型棕地、油气型棕地、金属与非金属型棕地(采石矿场属于该类型)等。
广西南宁市万军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是2015-05-2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南宁市西乡塘区路西村老直队27号周万军房屋。
广西南宁市万军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50103340345689Y,企业法人周万军,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广西南宁市万军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园林景观设计及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园林养护(以上项目取得资质后方可开展经营);批发零售:温室大棚设备及材料、农膜、肥料、泥炭土、栽培基质、花盆、盆栽、奇石、雕塑、园林机械、园林养护用品、城镇绿化树木(具体项目以审批部门批准的为准),花卉的种植及销售,温室大棚工程的施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2733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54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广西南宁市万军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南宁市四职高有汽车运用与维修、学前教育、运动训练、服装设计与工艺等专业。学校办学经验丰富,师资力量雄厚,全校现有专任教师307名。教学及辅助设施完善,实习设备齐全,实习手段先进,能充分满足教学和学生技能培养的需要。
学校初步形成交通运输、文化艺术体育和学前教育三大专业群,以及汽车运用与维修、学前教育、运动训练、服装设计与工艺等特色鲜明的龙头专业。
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其他情况简介。
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拥有完善的校园网及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教室、仿真实训室、教学录播室、班班通多媒体设备满足教学与管理的需求,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支持着教师的教学活动,2015年7月学校被教育厅评选为广西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
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注重培育学生良好品德和职业素养;坚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有效提高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
以上内容参考 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学校简介
广西南宁大秦园林有限责任公司是2004-07-2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南宁市青秀区双拥路40号汇金苑27E号房。
广西南宁大秦园林有限责任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501037630948694,企业法人翟武能,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广西南宁大秦园林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景观工程(以上项目凭资质证经营),园林绿化管护;土石方工程专业承包(凭资质证经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482531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266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广西南宁大秦园林有限责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广西高职高专教育优质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城市园林绿化与设计的理论知识,掌握园林植物生产与管理、绿地规划与工程施工方面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主干课程:绘画、园林规划、园林工程、园林建筑、园林工程预算、观赏植物学、花卉学、园林制图等课程。
就业方向:毕业后可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单位、旅游休闲景区、城建规划、房地产公司、城镇园林绿化等单位从事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及养护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