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的肌理是什么意思?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是表达人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一般来说,肌理与质感含义相近,对设计的形式因素来说,当肌理与质感相联系时,它一方面是作为材料的表现形式而被人们所感受,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通过先进的工艺手法,创造新的肌理形态,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工艺手法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肌理效果,并能创造出丰富的外在造型形式。
现代平面设计中肌理元素的运用是其不可或缺的处理手法,为此设计者必须在设计过程中合理运用肌理元素的变化,依照材料的不同,促进肌理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合理运用。
对既有图片资料的扫描,平面设计者在平日的书籍阅读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肌理图片,对此可以随时对其进行扫描保存,并进行归类,以便在以后的平面设计中借鉴使用。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采用不同的肌理涂料或者不同的工艺手法,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肌理效果,表现形式非常多,能创造出理想中的造型。
使用肌理涂料要注意肌理涂料在施工前要注意先将墙面处理干净,保证平整,保证无污染。
如果是作用在木质底层,要先做好底层的节疤处理,有松脂部位就用虫胶漆关闭,有钉眼的话就用油性腻填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肌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设计色彩
平面设计师常用的设计表现方法有哪些
平面设计师常用的设计表现方法有哪些,一个好的设计师会精通各种常见的设计方法,毕竟一个好的作品里面可能运用了不止一种设计方法,下面我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平面设计师常用的设计表现方法有哪些。
平面设计师常用的设计表现方法有哪些11、以小见大法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广告画面描写的焦点和视觉兴趣中心,它既是广告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设计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面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2、运用联想法
在审美的过程中通过丰富的联想,能突破时空的界限,扩大艺术形象的容量,加深画面的意境。 通过联想,人们在审美对象上看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经验,美感往往显得特别强烈。
扩展资料:
平面设计这个术语出于英文"grphic",在现代平面设计形成前,这个术语泛指各种通过印刷方式形成的平面艺术形式。因此,当时这个词是与"艺术"连用的,统称为"Grphic design"。
"平面"这个术语当时的含义不仅指作品是二维空间的、平面的,它还具有批量生产的,并因此而与单张单件的艺术品区别开来。设计(design)这个词,是由日文里以汉字翻译"design"这个字而成。
日文在翻译"design"这个字的时候,除了"设计"这个词以外,也曾用"意匠"、"图案"、"构成"、"造形"等等汉字所组成的 词来表示"design"。 所以在了解什么是"设计"时,我们可以先对这些字词来解释:英语的design则源自拉丁语的de-sinre,是为"作-记号"的意思。
在十六世纪意大利文disegno开始有现今design的含意,后经由法文的中介,而为英文所引用,成为现今英文中的design。特别是西方艺术史与皇家艺术教育学院课程里,从文艺复兴开始,就慢慢的形成以建筑专业技艺为首,并结合绘画专业技艺与雕塑专业技艺的承传,三者合称为造型艺术。
合称为设计。我们从这个角度就比较容易了解"设计就是具有美感、使用与纪念功能的造形活动或营造活动"的定义与解释了。不过不管怎么区分,纯美术也好、手工艺也好、建筑也好、设计也好,都要能符合"具有美感经验、使用功能、纪念功能"的条件。
平面设计师常用的设计表现方法有哪些2第一种:重复, 双重形态的形体进行规律性排列,具体可以体现在颜色形态,排列方式等形式上,重复会带来统一感和形式感,让人产生舒适的心理感受,以此来增强画面视觉效果
那我们在重复的基础上制造局部的变化,这个就叫做特异;在画面里利用颜色、形态动作等形式制造差异化,从而营造视觉焦点,突出主体的作用;
透叠,把某种特定场景叠加叠加在特定的物体轮廓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二次曝光,透叠常见电影海报就神秘感和紧张感,同时能增加空间层次点
第二种:渐变 ,相似元素通过有秩序的无限变动,产生节奏性的视觉变化,具体可以体现在大小、疏密、形态、色彩、虚实等表现形式,渐变可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容易引起人的欣赏兴趣;
相似,先确定一个基本型,在重复的基础上是基本性出现轻度的`非规律性的变化,具体方法就是在基本型上做加、减、变形、方向、角色等变化,近似可以引起人的好奇心及探索兴趣,增加画面的活泼性
交错不同的设计元素,进行前后错位交叉,制造空间感,交错可以体验在不同形状的交错或是不同颜色的交错,交错产生的节奏与韵律感是画面空间变得生动灵活
第三种:切割, 分割一个载体,进行破形、错位处理并载入类似元素重新组构,切割可以产生比例和秩序,改变原有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关系,形成富有有节奏感的构图;
层叠,多种素材元素,进行前后堆点,层叠是很常见的一种设计形式,可以制造空间感和层次感
替换元素的部分或者全部主体,用另外一种元素替代替换,替换会给人亲切幽默的感觉,同时传达出新的内涵和信息,替换创意需要丰富的联想能力,以超现实的视觉语言吸引大众视线,
第四种:对比, 对比是比较自由的一种构成,可以依据形体的大小、疏密、虚实、凝按颜色等对比因素,进行构成,设计过程说无对比不设计,几乎所有的元素都可以作为对立的因素,并且给人强烈鲜明的印象;
放射画面元素,环绕一个共同的中心点,向四周重复制造动势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方向的构成:有离心式、向心式、同心式、多心式等形式;
肌理,肌理是指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产生质感的差异化,表面的排列组是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的粗糙光滑、软硬感各有变化。
平面设计平面设计师将不同的基本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的。主要在二度空间范围之内以轮廓线划分图与地之间的界限,描绘形象。而平面设计所表现的立体空间感,并非实在三度空间,而仅仅是图形对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形成的幻觉空间
点、线、面的构成
形象是物体的外部特征,是可见的。形象包括视觉元素的各部分,所有的概念元素如点、线、面在见于画面时,也具有各自的形象。
平面设计中的基本形:在平面设计中,一组相同或相似的形象组成,其每一组成单位成为基本形,基本形是一个最小的单位,利用它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排列、组合、便可得到最好的构成效果。
1.组形:在构成中,由于基本的组合,产生了形与形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有:
2.分离:形与形之间不接触,有一定距离。
3.接触:形与形之间边缘正好相切。
4.复叠:形与形之间是复叠关系,由此产生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关系。
5透叠:形与形之间透明性的相互交叠,但不产生上下前后的空间关系。
6.结合:形与形之间相互之间结合成为较大的新形状。
7.减却:形与形之间相互覆盖,覆盖的地方被剪掉。
8.差叠:形与形之间相互交叠,交叠的地方产生新的形。
9.重合:形与形之间相互重合,变为一体。
平面设计表现技法――骨骼
骨格
骨格网决定了基本形在构图中彼此的关系。有时,骨格也成为形象的一部分,骨格的不同变化会使整体构图发生变化。
骨格分为:
1.规律性骨格:规律性骨格有精确严谨的骨格线,有规律的数字关系,基本形按照骨格排列,有强烈的秩序感。主要有重复、渐变、发射等骨格。
2.非规律性骨格:非规律性骨格一般没有严谨的骨格线,构成方式比较自由。
3.作用性骨格(有作用性的骨骼):作用性骨格是使基本形彼此分成各自单位的界线,骨格给形象准确的空间,基本形在骨格单位内可自由改变位置、方向、正负,甚至越出骨格线。
4.非作用性骨格(无作用性的骨骼):非作用性骨格是概念性的,非作用性骨格线有助于基本形的排列组织,但不会影响它们的形状,也不会将空间分割为相对独立的骨格单位。
5.重复性骨格:是指骨格线分割的空间单位在形状、大小上完全相同,它是最有规律性的骨格,基本形按骨格连续性的排列。
骨格的效果
平面设计表现技法――近似
近似
近似指的是在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特征,它表现了在统一中呈现生动变化的效果。近似的程度可大可小,如果近似的程度大就产生了重复感。近似程度小就会破坏统一。
近似的分类:
1.形状的近似:两个形象如果属同一族类,它们的形状均是近似的,如同人类的形象一样。
2.骨格的近似:骨格可以不是重复而是近似的,也就是说骨格单位的形状、大小有一定变化,是近似的。
注意:近似与渐变的区别,渐变的变化是规律性很强的,基本形排列非常严谨,而近似的变化规律性不强,基本和其它视觉要素的变化较大,也比较活泼。
近似的效果
平面设计表现技法――重复
重复
重复的一般概念是指在同一设计中,相同的形象出现过两次以上,重复是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手法,以加强给人的印象,造成有规律的节奏感,使画面统一。所谓相同,在重复的构成中主要是指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的相同。重复中的基本形:用来重复的形状称为基本形,每一基本形为一个单位,然后以重复的手法进行设计,基本形不宜复杂,以简单为主。
重复的类型:
1.基本形的重复:在构成设计中使用同一个基本形构成的图面叫基本形的重复,这种重复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例如:高楼上的一个个窗子。
2.骨格的重复:如果骨格每一单位的形状和面积均完全相等,这就是一个重复的骨格,重复的骨格是规律的骨格的一种,最简单的一种。
3.形状的重复:形状是最常用的重复元素,在整个构成中重复的形状可在大小、色彩等方面有所变动。
4.大小重复:相似或相同的形状,在大小上进行重复。
5.色彩重复:在色彩相同的条件下,形状、大小可有所变动。
6.肌理的重复:在肌理相同的条件下、大小、色彩可有所变动。
7.方向的重复:形状在构成中有着明显一致的方向性。
平面设计表现技法――渐变
渐变
渐变是我常常听说的一种效果,在自然界中能亲身体验到,在行驶的道路上我们会感到树木由近到远、由大到小的渐变。
渐变的类型:
1.形状的渐变:一个基本形渐变到另一个基本形,基本形可以由完整的渐变到残缺,也可以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渐变到具象。
2.方向的渐变:基本形可在平面上作有方向的渐变。
3.位置的渐变:基本形作位置渐变时需用骨架,因为基本形在作位置渐变时,超出骨架的部分会被切掉
4.大小的渐变:基本形由大到小的渐变排列,会产生远近深度及空间感。
5.色彩的渐变:在色彩中,色相、明度、纯度都可以出渐变效果,并会产生有层次感的美感。
6.骨格的渐变:是指骨格有规律的变化,使基本形在形状、大小、方向上进行变化。划分骨格的线可以做水平、垂直、斜线、折线、曲线等个总骨格的渐变。渐变的骨格精心排列,会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有时还会产生错视和运动感。
渐变效果
平面设计表现技法――发射
发射
发射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太阳四射的光芒就是发射的。发射具有方向的规律性,发射中心为最重要的视觉焦点,所有的形象均向中心集中,或由中心散开,有时可造成光学动感,会产生爆炸的感觉,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发射的分类:
1.中心点的发射:由此中心向外或由外向内集中的发射。
2.螺旋式的发射:螺旋的基本形式已旋绕的排列方式进行的,旋绕的基本形逐渐扩大形成螺旋式的发射。
3.同心式发射:同心发射是一个焦点为中心,层层环绕发射,如箭靶的图形。
发射效果
平面设计表现技法――特异
特异
特异是指构成要素在有次序的关系里,有意违反次序,使少数个别的要素显得突出,以打破规律性。
特异的分类:
1.形状的特异:在许多重复或近似的基本形中,出现一小部分特异的形状,以形成差异对比,成为画面上的视觉焦点。
2.大小的特异:在相同的基本形的构成中,只在大小上做些特异的对比,但应注意基本形在大小上的特异要适中,不要对比太悬殊或太相似。
3.色彩的特异:在同类色彩构成中,加进某些对比成分,以打破单调。
4.方向的特异:大多数基本形式有次序的排列的,在方向上一致,少数基本形在方向上有所变化以形成特意效果。
5.肌理的特异:在相同的肌理质感中,造成不同的肌理变化。
特异效果
平面设计表现技法――对比
对比
对比有时候是形态上的对比,有时是色彩和质感的对比。对比可产生明朗、肯定、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深刻的印象。在自然界充满了对比,天地、陆海、红花绿叶都是对比的现象。构成对比的关系,包括:大小、明暗、锐钝、轻重等。
对比的分类:
1.形状的对比:完全不同的形状,固然产生一定的对比,但应该注意统一感。
2.大小的对比:形状在画面的面积大小不同,线的长短不同所形成的对比。
3.色彩的对比:色彩由于色相、明暗、浓淡、冷暖不同所产生的对比。
4.肌理的对比:不同的肌理感觉,如粗细、光滑、纹理的凹凸感不同所产生的对比。
5.位置的对比:画面中形状的位置不同,如上下、左右、高低等不同位置所产生的对比。
6.重心的对比:重心的稳定、不稳定、轻重感不同所产生的对比。
7.空间的对比:平面中的正负、图底、远近及前后感所产生的对比。
8.虚实的对比:画面中有实感的图形称之为实,空间是虚,虚的地方大多是底。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比的使用中,要求统一的整体感,视觉要素的各方面要有一定总的趋势,有一个重点,相互烘托。如果处处对比,反而强调不出对比的因素。
平面设计表现技法――密集
密集
密集在设计中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图面的手法,基本形在整个构图中可自由散布,有疏有密。最疏或最密的地方常常成为整个设计的视觉焦点。在图面中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张力,向磁场一样,具有节奏感。密集也是一种对比的情况,利用基本形数量排列的多少,产生疏密、虚实、松紧的对比效果。
密集的分类:
1.点的密集:在设计中将一个概念性的点放于构图上的某一点,基本形在组织排列上都趋向于这个点密集,愈接近此点愈密,远离此点愈疏。
2.线的密集:在构图中有一概念性的线,基本形向此线密集,在线的位置上密集最大、离线愈远则基本形愈疏。
3.自由密集:在构图中,基本形的组织没有点或线的密集约束,完全是自由散布,没有规律,基本形的疏密变化比较微妙。
4.拥挤与疏离:拥挤是过度密集,所有基本形在整个构图中是一种拥挤状态,占满了全部空间,没有疏的地方。疏离与密集相反,整个构图中基本形彼此疏远,散布在各个角落,散布可以是均匀的,也可以是不均匀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密集效果处理中,基本形的面积要细小,数量要多,以便有密集的效果。基本形的形状可以是相同或近似的,在大小和方向上可有一些变化。在密集的构成中,重要的是基本形的密集组织,一定要有张力和动感的趋势,不能组织涣散。
密集的效果
平面设计表现技法――肌理
肌理
肌理又称质感,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排列、组织、构造个不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软硬感。
肌理的创造方法:
1.笔触的变化:利用笔触的粗、细、硬、软、重以及笔触的不同排列,而描绘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2.印拓:用油墨或涂料雕刻及自然形成的凹凸不平的表面上,然后印在图面上,便会形成古朴的拓印肌理。
3.喷绘:用喷笔或用金属网与牙刷,把溶解的颜料刷下去后,色料如雾状的喷在纸上。
4.染:具有吸水力强的表面,可用液体颜料进行渲染、侵染、颜料会在表面自然散开,产生自然优美的肌理效果。
5.纸张:各种不同的纸张,由于加工的材料不同,本身在粗细、纹理、结构上不同,或人为的折皱,揉产生特殊的肌理效果。
肌理的效果
平面设计表现技法――空间
空间
我们一般所说的空间,是指的二维空间。空间感表现手法有以下几点:
1.利用大小表现空间感:大小相同的东西,由于远近不同产生大小的感觉,近大远小。在平面上一样,面积大的我们感觉近,面积小的觉得远。
2.利用重叠表现:在平面上一个形状叠在另一个形状之上,会有前有后、上下的感觉,产生空间感。
3.利用阴影表现:阴影的区分会使物体具有立体感觉和物体的凹凸感。
4.利用间隔疏密表现:细小的形象或线条的疏密变化可产生空间感,在现实中如一款有点状图案的窗帘,在其卷着处的图案会变的密集,间隔小,越密感觉越远。
5.利用平行线的方向改变来表现:改变排列平行线的方向,会产生三次元的幻象。
6.色彩变化来表现:利用色彩的冷暖变化,冷色远离,暖色靠近。
7.肌理变化的表现:粗糙的表面是人感到接近,细致的表面感到远离。
8.矛盾空间来表现:所谓矛盾空间是指在真实空间里不可能存在的,只有在假设的空间仲才存在。
平面设计表现技法――图与底
图与底
图与底存在一种对比、衬托之中产生出来的关系。自然界中蓝天白云、红花绿叶都反映了一种对比与衬托之间的关系。在平面设计中图与底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有时是反转的关系。
图与底在设计中的运用:
1.色彩明度较高的有图的感觉。
2.凹凸变化中的凸的形象有正图感。
3.面积大小的比较中,小的有图感。
4.在空间被包围的形状有图感
5.在静与动的两这种,动态的具有图感。
6.在抽象的与具象的之间,具象的有图感。
7.在几何图案中,图底可根据对比关系而定,对比越大越容易区别图与底。
图与底的反转现象:有时候图与底的特征十分相似,不容易区别,这就是图底的翻转现象。
平面设计表现技法――打散
打散
打散是一种分解组合的构成方法,就是把一个完整的东西,分为各个部分,然后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重新组合。这种方法有利于抓住事物的内部结构及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解刨事物,从一个具象的形态中提炼出抽象的成分,用这些抽象的成分再组成一个新的形态,产生新的美感。
打散的效果欣赏
平面设计表现技法――韵律
韵律
韵律的表现是表达动态的构成方法之一,在同一要素周期性反复出现时,会形成运动感,这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韵律的表现是画面充满生机,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1.一次元的韵律表现:基本形在上下左右做单一方向的反复叫一次元的韵律。这时如果基本形的间隔相同,则韵律变化就少,如基本形价格不一,会产生复杂的韵律感。
2.二次元的韵律表现:像围棋的盘在上下左右方向作反复的叫二次元韵律,基本形可以等间隔,也可有一定的变化。
3.利用渐变表现韵律:根据数理性的规则变化产生韵律,数理比率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可造成渐变产生韵律感。
韵律的效果
平面设计表现技法――分割
分割
在平面构成中,把整体分成部分,叫分割。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随时可见,如房屋的吊顶、地板都构成了分割。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分割方法:
1.等形分割:要求形状完全一样,分割后再把分隔界线加以取舍,会有良好的效果。
2.自由分割:自由分割是不规则的,将画面自由分割的方法,它不同于数学规则分割产生的整齐效果,但它的随意性分割,给人活泼不受约束的感觉.
3.比例与数列:利用比例完成的构图通常具有秩序、明朗的特性,给人清新之感。分隔给予一定的法则,如黄金分割法、数列等。
分割的效果
平面设计表现技法――平衡
平衡
在造型的时候,平衡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平衡造成的视觉满足,使人的眼睛能够在观察对象时产生一种平衡、安稳的感受。
平衡主要分为:
1.对称平衡:如人、蝴蝶,一些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的形状。
2.非对称平衡:虽然没有中轴线,不是对称的关系,却有很端正的平衡美感。
平衡的效果
平面设计表现技法――排列
基本形的各种排列
基本形是构成中最基本的单位元素,在单位元素的群集化过程中,可能变化出无数的组合形式,为使构成变化不杂乱,基本形以简单的几何形态为好。
基本形的排列原则:
1.基本形线装的排列:排列向横向发展,发展成为现状图形,有很强的方向性。可以水平方向或斜线方向发展。
2.面状排列:基本形以二次方向排列,构成面状图形。
3.环状排列:把基本形线状的排列发展成为曲线,使两端连接
4.放射状排列:基本形由中心向外排列,造成放射图形。
5.对称排列:基本形左右对称排列,排列规律、整齐。
1、平面设计肌理构成图片
2、平面设计肌理构成图片
肌理构成分类
1、自然肌理
自于自然界中各种物体的可见面,人的肌肤、树的表皮、叶的脉络、水的波纹、山的受、土的堆积、火的燃烧、根的缠绕、石纹、动物皮纹、烟云变换、雨雪飘零、偶然产生的瓷器结晶釉、冰花纹。可以通过拓印、摄影等方法来采集。自然肌理通过形的改造和变化,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
2、人工肌理
一类是有意为之的,如刻意设计刻凿的石材表面花纹、生活电器的表面、刻花玻璃的表面等。
另一类是有意为之又偶然得之的,如水彩的渗水撒盐等效果,版画中的肌理、油画的肌理作底效果以及墨迹、扎染等。
扩展资料
肌理可以采用两类构造方法:即规则构造法和偶然构造法。
1、规则构造法:就是运用秩序构成方式,进行平面肌理的构造偶然构造法就是设计者利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用吹、撒、弹、压、印、染、刮、粘等不同方法来获取意想不到的、无法重复的肌理效果。
2、偶然构造法:有手绘法,拓印法,晕染法等。
直接用墨,然后在水里直接捞出,效果很好,而且方便。
肌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肌理给人以各种感觉,并能加强形象的作用与感染力。视觉肌理是一种用眼睛感觉的肌理,如屏幕显示出的条纹、花纹凹凸等,但都是二维平面的肌理。触觉肌理一般通过拼压、模切、雕刻等加工方式而得到。
肌理创造
创造肌理石由人工造就的现实纹理,即原有材料的表面经过加工改造,与原来触觉不一样的一种肌理形式。通过雕刻、压揉等工艺,再进行排列组合而形成。
肌理产品在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建筑设计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肌理应用恰当,可以使设计具有魅力。另外肌理的构成形式可以与重复、渐变、发射、变异、对比等形式综合运用。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肌理
点线面在平面设计中的分析
在平面设计的领域里,点、线、面有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价值,它作为视觉语言,通过一定方式的组合,向人们传达出特定的内涵和信息。下面是我分享的点线面在平面设计中的分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点
在几何学上点只有位置,没有面积,但在平面设计者眼里一个文字、一个符号、一个较小的单位图形称之为点,也就是作品中细小的形态都可视为点。这些点是存在着形状、方向、大小、位置的变化的,再加以不同的排列组合,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应。
一个点最能形成视觉中心,在平面设计中,我们可以把需要强调的部分归纳为一个点,人们的视线最终将凝结在这部分。当点位于画面中心时,与画面的空间关系显得和谐稳定位于中心偏上时会有不稳定感,形成自上而下的视觉流程位置偏下时,画面会产生安定的感觉,但容易被人忽略位于画面三分之二偏上位置时,最易吸引人们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当点位于画面边缘时就改变了画面的静态平衡关系形成了紧张感。
两个点,如果画面有两个点产生便形成两点之间的视觉张力,人的视觉就会在两点之间来回跳动,形成一种跃动闪烁感。当两个点有大小区别的时候,视觉就会由大到小的点去移动,产生运动趋势。有这样一则手机平面广告:在画面上,一只大狗盯着一部小手机,由于小点的凝聚力强于大点,人们的目光最终落到这部小手机上。一句成功的广告语:“个子比我小,人缘比我好!”立刻使人们记住了这款手机的特征。众多点的组合排列,点的重复、等大、等距排列,给人清晰、规整、舒适感。但绝对的整齐易显得呆板、单调,我们可以通过渐变、近似、特异等构成形式使画面变得活跃起来。当较小的点按一定的形状有规则的排列在一起时会形成面,点的大小不同会产生空间深度的感觉,点的聚散,会引起能量和张力的多样化,使画面极具情趣。
二、线
线是点运动的轨迹形成的,几何学上的线是没有粗细的,只有长度和方向,但在平面设计中线是有宽窄粗细变化的,一行文字、一条空白都可称之为线。线在平面设计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线可以分割画面空间、表现物象的形体轮廓与内部结构。
(一)线可以分割画面空间这里我们把线简单归纳为线条与线框。线条能划分空间同时具有视觉指引作用,我们可以把线条做多方面的尝试,摆出每一种可能的位置,了解线条支配空间的方法,分析线条在空间因位置、长度、宽度、疏密的改变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线框是对设计内容的有效限定,具有警示作用,可形成视觉焦点。实例证明,要想获得视觉的注意,线框是最后的解决之道,线框的界定,使主题产生空间的“力”和“场”。
因为线条的粗细、色彩、明暗及穿插的变化,能产生前后远近的虚实关系,使画面变得生动活泼,同时也具有相对约束的功能。线框的形态主要以几何方式出现,重视比例感、秩序感、连续感、清晰感、准确性和严密性,但略显刻板,我们完全可以打破传统的线框设计,根据作品的主题、内涵改变线框的形状大小、摆放位置,使格局生动、自由、丰富,通过弯、折、断、隐、徒手描绘等手段表现,向更趣味、新颖的方向迈进,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参与心理。当我们把技巧、感觉和线框这三者融合在一起时,能更好地解决功能、逻辑和美学上的问题,就会出现精美大方、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所以说线框是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
(二)表现物象的形体轮廓与内部结构用线来表现物象的形体轮廓与内部结构,不局限于具象的,也可表现抽象的、不稳定的、不确切的形象,如传统绘画中水波、云纹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每一种线条都具有独特的个性与情感,它们的疾徐快慢,起伏变化无不牵动着人们的思绪,成为储存精气神韵的一种境界,我们要善于运用它。如统一方便面的平面招贴广告,红色的背景,筷子在碗中夹出的面以对角线的形式呈现,与商品看似毫无联系的古筝和琵琶在画面以抽象的虚线存在,线的夸张表现将食品表现得淋漓尽致,再配上广告语———“可以弹的面”,商品诉求信息鲜明。
三、面
在绝大多数作品中,面占有的空间最多,因而在视觉上要比点线来得更强烈实在,更具鲜明的个性特征。这里重点提出“形”和“态”,因为它们的存在直接影响着设计作品的视觉感受。
(一)“形”形———其实质是实现设定的一个“框”,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各种各样的形状,所有的面都有一定的形状,它是受边沿限定而形成的,这些形状就是平面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图”,可能是经过处理后的各种图片,或者是勾画的某些图形。设计时我们可以把这些“图”按纯粹的形状处理。形状决定画面空间,必须了解自身预先设计出来的形状的虚实空间情况,控制虚实空间的比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把“框”的概念演绎到极致。三角形、方形、圆形是一切造型的基础形状,它们之间的相加、差叠、覆盖可以产生丰富的外形。简单的一张白纸通过折叠或一刀切尚能形成很多个新颖别致有趣的面,何况世界变化多端的万物。提高对形状的敏感性,尝试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大大提高我们的能力。
(二)“态”态———指物象的内在结构所呈现的外在表现,在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中,我们可称之为肌理,目的为了加强表现内容,达到更好的信息传递的目的,特意选用或增加一些新颖别致的视觉效果,而使面的存在更加生动。马蒂斯为基尔市戏剧院设计的戏剧海报“谁醉心于戏剧,请一起来”,画面中主要视觉元素是一个女演员的头部和很多蝴蝶。这些蝴蝶被大头针钉在女演员脖颈以上的部位,越接近头部越密集。女演员头发的材质肌理完全被蝴蝶代替,这种效果能够体现画面的新颖巧妙,各元素由疏到密的排列强调了戏剧内容的感召力。马蒂斯在这幅海报作品中别出心裁地选用了材质肌理不相干的'元素进行了新的置换,展现出新的形态,给人们独特的视觉享受。
四、点、线、面的综合设计
在具体的平面设计中,点、线、面是相辅相成,相互点缀的。它们是相对的,点的连续产生线,点的扩大形成面,线变粗得到面,面变小形成点、变窄便成了线。要善于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尤其理解掌握好点的活泼跃动,洞察线的敏感度,明确图形的重量感及扩张性。艺术大师霍尔戈马蒂斯的作品在点线面的处理上极有代表性。比如他在1996年为德国Ettingen戏剧节设计的海报中,作为短线的文字如同女模特喷出的海水,是那样的清凉,画面中间地平线上红色的字以点的形式出现,给视觉更添生机,整个画面的点、线、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处理的恰到好处。
五、平面与空间
将静态的设计概念转变为动态的设计概念。如今平面设计所采用的材质与制作技术不是局限于纸张与印刷,将平面置入动态的环境中考虑,针对平面设计的变化来感受其在语言形态诸方面的变迁。荷兰设计师师格尔登贝率先将招贴设计为异形,以使得招贴能融入周围的环境。德国设计师乌韦勒斯将招贴设计成可以向四方连贴的形式,直至无限。“瓶贴”虽然它的外形不复杂,仅是小小的平面,但它的成型状态必须依附于瓶子的体系,以空间立体的形态呈现。网页设计又给平面设计的点、线、面向四维空间转变提供了可能,所以我们要从空间角度思考平面。
综上所述,在平面设计中点、线、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点具有集中、线具有延长、面具有重量的性格特征,它们相互结合,借助设计者无限的想象力,通过一定的构成原理与表现形式联系起来,形成特定的视觉语言,用以加强对造型形象的理解和加强设计本身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以此提高设计作品的视觉魅力,并能传达一定的信息,使之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件作品通过点、线、面、色彩、肌理等基本构成元素组合而成的某种形式及形式关系,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肌理指形象表面的纹理。
肌理又称质感,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组织、排列、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肌理是理想的表面特征。人们对肌理的感受一般是以触觉为基础的,但由于人们触觉物体的长期体验,以至不必触摸,便会在视觉上感到质地的不同。我们称它为视觉质感。
肌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肌理给人以各种感觉,并能加强形象的作用与感染力。
视觉肌理是一种用眼睛感觉的肌理,如屏幕显示出的条纹、花纹凹凸等,但都是二维平面的肌理。触觉肌理一般通过拼压、模切、雕刻等加工方式而得到,是三维立体的肌理,用手能触摸感觉到。
你要问在什么中经常出现,范围很广,一般在美术里我们以肌理的效果完成一项视觉传达,也就是平面设计用得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