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大师“安藤忠雄”
-- 人物简介--
安藤忠雄,日本著名建筑师。194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以自学方式学习建筑,1969年创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1997年担任东京大学教授。作品有“住吉长屋”、“万博会日本政府馆”、“光之教会”等。从未受过正规科班教育,开创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成为当今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
--建筑理念--
1.东西方的融合。 早期的安藤忠雄曾在1962~1969年,游学于美国、欧洲和非洲。目的是为了将其所见所闻与他个人的形式结合,安藤认为万神庙的静态几何布局形式的垂直发展的空间,与日本建筑具有明显的水平方向性的空间概念形成对比;万神庙是西方建筑空间的典型代表,两者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安藤就是要将这两种对立的空间观念融和起来,使其独树一帜。
2.对现代机能主义进行批判。 安藤反机能主义,是对于具有空调和户户相对建筑的立面,他认为这种舒适建筑切割了人和自然的联系。对安藤来说,建筑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是一脆弱的、理性的庇护所。他重复地再现“住吉的长屋”的风格,因为在这个设计中他在城市建造了另外一个世界,人们的生活似乎又重回了大自然的怀抱。
3.封闭--开放的都市。 安藤早期对建筑采取的是封闭设计态度,后期在组织建筑群体上,他将原本只限定于建筑物内部的动线回游手法,扩大到都市空间的尺度,藉由人行的步道、街道,重新组构都市的路径。
4.建筑构成三要素:可靠的材料,正宗完全的几何形式以及自然。
安藤的设计中注重光和风的渗透,他曾说过:光赋予美以戏剧性,风和雨通过他们对人体的作用给生活增添色彩。建筑是一种媒介,使人们去感受自然的存在。同时,在他的设计中,注重力场,纯质的层叠和风景融合。
--住吉长屋--
安藤的成名作--位于大阪住吉区的东邸,即“住吉的长屋”。 1979年,“住吉的长屋”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年度大奖。他的设计概念和材料结合了国际现代主义和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由于他注重并理解建筑工艺技术的重要性,使赢得了建筑师和施工员美称的他最出名的著作之一就是完全的木结构——92年在西班牙参览的日本亭榭。
住吉的长屋位于日本大阪住吉区的一条老街上,此处人口密度在二次大战前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基地面宽极窄(约4m),进深较深(约14m),地块狭长,与邻居的墙壁紧挨着,十分逼仄。
住吉的长屋建筑面积大约34坪,凝聚了安藤忠雄惯用的清水混凝土、铁玻璃、木材和石条。看似对称的平行中有着曲折的曲线,留设出的室外中庭将四季变化引导至生活空间。封闭的长方体均等分为三段后所形成的中庭扩大了生活领域。设计必须经过中庭才可到达起居室并由中庭来连接四周的空间,还原了住宅生活情趣,正是安藤忠雄企图找回在传统街屋曾经拥有过的生动感觉。
--总结--
安藤忠雄大师传奇的一生。不管是“将光线与风等抽象化的自然导入建筑内部”的住吉长屋;还是“以光为主题的清心寡欲式生活空间”的小筱邸;“让京都的水岸空间再次重生”TIME’S;“让过去继续活在现代”的表参道之丘;“与水畔风景合二为一”的本福寺水御堂;亦或是“水面上浮着十字架”的水之教堂;“光与影弹奏的交响曲”的光之教堂……那种庄严而美丽的,直捣人心的空间,就一首首美好的诗记在内心深处。在他的作品之中,能够最大限度呈现思考的结果。很多时候,安藤像是一位哲学家,在思考建筑与城市、自然、光影、生命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对建筑爱好的我,很是敬佩大师们的建筑思想,建筑作品。在学习的路上渐行渐远……
安藤忠雄建筑作品有如下:
1、Design Sight
该建筑是安藤和时装设计师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合作的作品。
2、4x4房子
安藤用不同材料制作的两栋房子,共同创造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设计作品。
3、光之教堂
光之教堂,位于茨城,距大阪约25公里。经过改造的基督教大院集创新与简约于一身。黑灰、沉静的混凝土建筑外壳被一个发光的十字架穿透,将室外的自然光传递到教堂大厅。
4、Oval
安藤为创造直岛的景观做出了巨大贡献,直岛目前已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现代艺术目的地之一。《Oval》是安藤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它是一家酒店,只有入住Oval的客人才能进入这个空间。
5、兵库县立美术馆
这座美术馆于2002年开放,展出了许多外国和日本艺术家的作品。这个艺术空间中最引人注目的元素是楼梯,多年来吸引了很多摄影师到此拍摄。
1、震旦博物馆
震旦博物馆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富城路99号,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典藏、研究、展览、营运、传扬为一体。新馆于2013年10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面积6316平方米。
震旦博物馆馆内藏品以佛教造像、玉器、陶器及青花瓷器为主;展览分常设展览与专题特展两部分陈列,并专门设立古器物学研究中心,在充分展现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成就的同时,从古器物学的角度对藏品进行解析研究,多角度、多侧面向观众揭示历史文物丰富的文化内涵。
2、上海国际设计中心
上海国际设计中心,位于同济大学科技园园区内,北依中山北二路、内环高架;南临国康路同济大学本部;东望四平路。
上海国际设计中心是世界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在上海的首个办楼建筑作品,也是他为中国建筑设计的第一个公共项目。
3、六甲山集合住宅
六甲山集合住宅项目是安藤忠雄成功的代表作之一,一开始,业主的想法是在陡峭山崖前的一小块平地上建造60坪大小的十几户商品住宅,而安藤却看中了平地后的倾斜山体。
在60度的斜坡上建房子,业主一开始便对这种设计的安全性产生了怀疑。安藤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计划,经过复杂的运算后,他向业主展示了缜密的设计方案图纸。
这时,业主又说,这么怪的房子是卖不出去的。日本人经常在嘴上说喜欢有个性的设计,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尝试需要勇气。
安藤对业主讲,今后的时代是一个重视个性发展的时代,这样的房子会争得崇尚个性的年轻人的青睐。经过长期的游说动员后,方案才获通过。
与环境的融合还有对建筑用地的斗争围绕着安藤忠雄多年来的设计生涯,他喜欢使用清水混凝土一次浇灌成型,搭配上一些别出心裁的玻璃,虽然像个突兀的灰盒子,但是这种原始的美感和随处可见的材料创造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空间。
纵然是安藤忠雄,在早期未成名时也只能做一些城市内的小住宅改造工作,但即使是成名之后,安藤忠雄也乐于做这种有条件限制以及周边环境较为复杂的项目。如何充分的利用空间,做出特点以及与周边环境融合,是安藤忠雄改建的一个重点方向。
大家可能比较熟知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但是对于安藤中雄来说,也许“住吉的长屋”更是他某一个建筑理念的延伸。
住吉的长屋的特点在于它拥有一个中庭的阳台,意味着每次从房子内的一个空间到另外一个空间需要经过一个露天的空间。
“住户会抱怨说冬天上厕所太冷了,我会让他多穿一件。”
“如果变得非常冷的时候呢?那就请忍着点吧。”
这是一次安藤对建筑理念的挑战,不跟随大众对房屋便利性的极致要求,而是希望能让住户体会到四季的变换,建立与自然的连接。
想来这个住户一定住的非常辛苦,但是也许他自己也从中收获了一些什么,因为四十多年来他也从未搬家。
在小有名气之时,安藤忠雄也经常会接到日本地方政府希望其建造的一些居民楼,学校的教学楼等项目。
六甲集合住宅第一期
我不知道有没有朋友在国内见到过这种阶梯式的楼房,使用下层的屋顶作为上层的阳台。但是依我所见,国内的某些建筑师只学到了皮毛,或者是受成本所限。
安藤这么设计住宅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在阶梯式的山坡上建造建筑的问题,并且提高建筑的利用率。
虽然住宅都是由混凝土的盒子搭建而成,但是其实根据山坡不同方向的斜度进行了调整和个性化设计,每一间房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还可以一眼看出,这个房子是具有非对称性的,这种非对称性来源于日本茶室的禅式美学。通过这种不重复的构造,以示“无常”。
东急东横线涩谷站
在这个公共场合下,安藤忠雄放置了一个蛋状结构的玻璃纤维混凝土,利用场地内的底下采光井构建了一个自然的通风系统。
城市内的公共空间让人们交流、汇聚,它是组成城市活力的一部分,对于在公共场所的留白是必要且有效的。
光之教堂
作为安藤忠雄最出名的建筑,光之教堂的光与影是其代表性的特色,它与自然的结合是如此的紧密,让在建筑物内的信徒不由自主地能感受到来自“光”带来的影响。
宗教的产生本质上与自然相关联,因为大家不知道是什么人能创造出像自然这样的神奇伟物,才有了对未知事物的信仰。
水之教堂
还有我们开头看到的那副画,它属于水之教堂,在一片湖边,倚着一座小坡建立一个教堂。教堂的正对面的水上立着一个钢铁十字架,与湖面融为一体。
这个教堂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它面对十字架的那面是没有玻璃的,也就是说整座教堂是开放式的,相当于大家坐在湖边祈祷。(冬天的冰雪想必也是十分dong人)
这个理念完全贯彻了安藤 为了美而牺牲某些便利性或者舒适性 的想法,我认为在某些场合确实是非常的有创意的。这种特殊的感觉,能让人更加记住这个时刻,也能更加珍惜这个时刻。
真言宗本服寺水御塘(ほんぷくじ)
水御塘的莲花和水面描述了一种西方净土的感觉,由中间的楼梯拾级而下,就进入了寺庙的正堂。
安藤也提及,虽然将水塘放置在建筑物顶部受到了寺庙和尚的一些反对,认为过于前卫,但是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设计,这同样也是要求与自然相连接的一种方式。
这个系列的建筑建造过程非常的长,而且也非常的艰难,他的目标是建造一个 “只有在这个地方才有的建筑” 。
地中美术馆
这个展览着莫奈《睡莲》的地方也许是跟这幅画作同样的出名。
安藤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来思考莫奈的艺术是什么,以及如何把这个美术馆融入到周边的环境当中,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倍乐生现代美术馆
这个建筑是安藤最早于直岛结缘的项目,在最早的建造过程当中,安藤与倍乐生董事长来到直岛,他自己都因为这个工程的难度有所退却,但是福武总一郎却坚定地鼓舞了他的士气。
南寺
南寺当中有着一个美国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的《月球的背后》,这幅作品的特点在于你必须适应黑暗的环境才能看见,就好像我们永远看不到的月球背面。
南寺采用了木结构,并且使用了当地的烧杉板,当观者走进南寺之后,只能看见一片漆黑,等到几分钟后适应了黑暗,才能观赏到艺术家的作品。不得不说,这应该是我见过最有个性和特色的美术馆了。
李禹焕美术馆
李禹焕是一位“物派”艺术理论奠基人,他的理论是现代美术不能成为向自然世界添加人为主观制作物的工具,应该成为引导人们认知世界真实面貌的媒介。(说实话我也不太懂什么意思)
这幅作品的名字叫《石头与柱子》,作品的重点在于空间内“场”与“物”的关系,形成对比与冲突感。
安藤忠雄博物馆
也许是安藤觉得直岛这个地方对他很有纪念意义,他选用了岛上的一个100年的木质民俗进行改造,建造了他的个人博物馆。
这里的馆藏大多是他的图纸和收藏,也许相比于馆藏,这个博物馆内对立的元素更加令人回味。他使用了混凝土与木质结构,制造了一些光与影的交错,是一个非常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建筑。
我认为,美这件事情一定是有代价的,需要花时间去欣赏它、剖析它。
美也是一种动态螺旋上升的标准,受时间和物质的约束。
但是欣赏美和追求美,应该也在现代人的生活当中占据一定的空间。即使你每天回到家已经筋疲力尽了,应该也看看一些有美感的东西,体会其个中滋味。
本文章取材于中信集团出版的Lens×安藤忠雄的《安藤忠雄》,推荐大家购买和阅读。
清水混凝土的建筑表现
清水混凝土一直是安藤最钟情的建筑材料,他的作品或多或少都会采用清水混凝土墙面,几乎不加任何修饰,从他的建筑中我们能感受到那种宁静与极简的精神。
安藤在使用材料时将日本传统手艺和现代外墙修补技术相结合,在拆掉模版后进行细致处理,他把清水混凝土运用到了高度精炼的层次。高超的木模制造工艺、优质的混凝土铸造以及严格的工程管理,共同造就了“安氏混凝土美学”。
安藤把原本厚重粗糙的清水混凝土,处理成一种细腻精致的纹理,以一种绵密的质感来呈现,对于他精确筑造的混凝土结构,只配用“纤柔若丝”来形容。这种精准、纯粹的特质,正好符合日本人的审美标准。
不过在安藤的建筑表现中混凝土只是这个精益求精的工艺的完成品。换一种理解方式,安藤其实是先用木头做了一个艺术品,接着往里面灌注混凝土,然后拆掉木头模板,最后留下的混凝土,其实只是那个木头艺术品的影子。
追寻自然的建筑理念
安藤的成名作住吉长屋一度颠覆了人们对日本传统名居的看法,激进的建筑方式以至于下雨会淋入家中,从卧室去厕所都要撑伞才行。也是在面对住吉长屋的各种批判声中,安藤渐渐明确了自己的答案:“让生活融合在自然中才是住宅的本质。正因为空间有限,所以首要之务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体会自然严峻与温柔的变化,于是我牺牲了方便这个选项。”
从开始的住吉长屋将自然带入建筑,到六甲集合住宅将建筑融入自然。自然一直是安藤建筑的核心理念。
对安藤来说建筑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是一个脆弱的、理性的庇护所。重复地再现成名作住吉长屋的风格,是因为他想要建造另外一个世界,他想让人们的生活重回大自然的怀抱。
光影交织的建筑空间
安藤觉得仅仅通过植物来表示季节变化的手法太过浅薄,他认为自然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化方式,应当把抽象化的光与影、风和水这样的自然元素与以几何为基础的建筑体同时导入来共同呈现。他的目的是让人在他纯粹的构成中,通过光影变幻、风雨飘摇就能判断时间的变化和自然的存在。
“光赋予美以戏剧性,风和雨通过他们对人体的作用给生活增添色彩。建筑是一种媒介,使人们去感受自然的存在。”安藤这样认为也是这样做的。他对光线的精湛运用体现在最有名的光之教堂:刻意在一面简单的水泥墙上切出一个狭窄的十字缝隙,那是阳光进来的地方,从而形成一个光之十字架。他把照明交付给自然阳光与季节交替,这种感受时间的流逝方式,让人有一种真正的活着存在感。
安藤在设计之初是没打算安装玻璃的,就想让风雨阳光自然的进入,最后却在无奈之下安装了玻璃。后来他还调侃过:“早晚要把玻璃拆了。”
在熊本县古墓博物馆可以看到安藤对壁体及其与顶棚之间的开口的运用,不单单为了使壁体本身具有个性以及利用光的投射使壁体美观,而是要表现一种建筑学上具有完美比例的空间流动。同时,这种手法也柔化了混凝土壁体形成的僵硬空间,调和了混凝土本身给人的冷漠感,促进了空间本身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对话。光影在室内自在的游走,给人一种简约、宁静的平和感。当我从混凝土中感受到它的冰冷与坚硬,它同时也从我这里得到了热量和柔软。
所有对建筑外部简约内部复杂有所偏爱的人绝对不能错过安藤忠雄,他身上充满矛盾的活力和谦逊谨慎的诗意是我一直崇拜的特质,很符合我认定的一种朴素的舒适观,谷崎润一郎将其定义为“非理性居住特质的感官享受”,让建筑空间带有了更多包容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