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镇的建筑特色
丽江古城 历史 悠久,古城中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建筑,其深厚 文化 底蕴也同样影响到了它的建筑特点,现在,随我来看看丽江古镇建筑特色吧!
丽江古镇建筑特色之古街
古城中的古街是古城建筑的特色之一,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五花石)铺就,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石上花纹图案 自然 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
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四方街是一个大约4000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五花石铺地,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
独特的三层门楼。西有西河,东为中河。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可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从而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沿街逐层外延的缜密而又开放的格局。
丽江古镇建筑特色之古桥
众多古桥交织错落 ,构成了复杂的交通网络。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飞架有354座桥梁。大石桥为古城众桥之首,位于四方街东向100米,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因从桥下中河水可看到玉龙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桥。该桥系双孔石拱桥,拱圈用板岩石支砌,桥长10余米,桥宽近4米,桥面用传统的五花石铺砌,坡度平缓,便于两岸往来。
丽江古镇建筑特色之代表性建筑
古城中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建筑,例如木府、福国寺五凤楼和束河民居建筑群等。
木府原系丽江世袭土司木氏衙署,“略备于元,盛于明”。修复重建的木府占地46亩,坐西向东,沿中轴线依地势建有忠义坊、义门、前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配殿、阁楼、戏台、过街楼、家院、走廊、宫驿等15幢,大大小小计162间。
五凤楼(原名法云间),位于黑龙潭公园北端,始建于公元1601年,楼高20米,为层甍三重担结构,基呈亚字形,楼台三叠,屋担八角,三层共24个飞檐,就象五只彩凤展翅来仪,故名五凤楼。全楼共有32棵柱子落地,其中四棵中柱各高12米,柱上部分用斗架手法建成,楼尖贴金实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束河民居建筑群在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街头有一潭泉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青龙河从束河村中央穿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高4米、宽4.5米、长23米,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桥束侧建有长32米、宽27米的四方广场,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同样可以引水洗街。
丽江古镇文化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它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丽江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丽江木氏先祖将其统治中心从白沙移至狮子山麓,开始营造房屋城池,称“大叶场”。 经过近一千年时光的积淀,丽江古城的韵味也变的醇厚,其源远流长的文化也变得更加神秘,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纳西、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丽江古城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城中民居朴实生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以下为几种比较常见的建筑类型。
猜你喜欢:
1. 关于丽江古城的导游词3篇
2. 关于丽江的散文
3. 河下古镇建筑特色
4. 描写丽江的优美散文欣赏
5. 丽江古城的历史资料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在丽江大坝的中部位置,始建于宋末元初,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
丽江古城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里面的景点有四方街、五凤楼、木府、文昌宫、黑龙潭、雪山书院、王家庄基督教堂、王丕震纪念馆、方国瑜故居、白马龙潭寺、顾彼得旧居、净莲寺、普贤寺等。
四方街四方街,位于丽江古城中心,交通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据说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玺形状而建。这里是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枢纽站。明清以来各方商贾云集,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生息,是丽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四方街以彩石铺地,清水洗街,日中为市,薄暮涤场的独特街景而闻名遐迩。
五凤楼五凤楼原名法云阁,位于丽江市黑龙潭公园北端,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1983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高20米,为层甍三重担结构,基呈亚字形,楼台三叠,屋担八角,三层共24个飞檐,就象五只彩凤展翅来仪,故名五凤楼。全楼共有32棵柱子落地,其中四棵中柱各高12米,柱上部分用斗架手法建成,楼尖贴金实顶。天花板上绘有太极图、飞天神王、龙凤呈祥等图案,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具有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木府木府是丽江木氏土司衙门的俗称,位于丽江古城狮子山下,是丽江古城文化之“大观园”。整个建筑群坐西向东,是一座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它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风采气质,同时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而其座西朝东,府内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则又见纳西族传统文化之精神。 丽江旅游有一句话:“不到木府,等于不到丽江”。
文昌宫“文昌宫”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至今已有二百八十多年的历史。集道、儒、佛三教于一殿。历史上每年二月初三在该宫由地方长官、乡绅及读书学子、社会名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地方文风昌盛、人才辈出、财源广进、风调雨顺。平素民间洞经会“谈经班”在这里进行道教科仪、斋醮(道教音乐)等法事活动。
黑龙潭黑龙潭(又名玉泉公园)始建于乾隆二年(1737),其后乾隆六十年、光绪十八年均有重修记载。旧名玉泉龙王庙,因获清朝嘉庆、光绪两朝皇帝敕封“龙神”而得名,后改称黑龙潭。位于城北象山脚下,从丽江古城四方街沿经纬纵横的玉河溯流而上,约行一公里有一处晶莹清澈的泉潭,即为中外闻名的黑龙潭。
雪山书院雪山书院是雍正元年(1723年)改土归流后,丽江首任流官知府杨馝所创建。此之后至光绪年间,雪山书院经历了多次的修葺、扩张和改建,特别是在光绪十九年(1893年),知府陈宗海、晚清进士和庚吉,雪山书院山长李福宝,在书院原基础上作改建,藏书楼十分为之壮观,教室宽敞,门楼更高大。直到1905年的停科举、兴学校,其使命才告结束,办学历史长达180年。期间,共培养出了2名翰林,7名进士,61名举人,12名副榜,154名贡生,其余廪生、增生、附生难以计数,正是这些边疆人才推动了纳西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体现古代丽江平民子弟从此能够普遍接受汉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王家庄基督教堂王家庄基督教堂遗址位于五一街王家庄巷75号,是丽江古城多元宗教文化交相辉映的见证。
教堂由英国传教士安永静、杰西夫妇于1921年设计建造,结合了欧洲风格与丽江纳西民居建筑风格,是古城内一栋独具特色的建筑。教堂为土木结构建筑,高15米,顶部盖瓦,呈东西向长方形布局,四个角落分别立有四个砖柱,也是丽江最早的砖柱建筑物。教堂顶部西侧曾有一座钟楼,所悬挂的铜钟由英国生产。铜钟直径约0.8米,高约1.2米,钟声响起,方圆几里都能听到其悠扬的钟声。据说,当时教堂还通过建筑周边的水系,设计和安置了水力发电,为这栋建筑提供电力照明,从而使这座教堂成为了丽江最早使用电力照明的建筑之一。教堂东南侧是传教士的生活院落,与教堂相贯通。从1935年开始,传教士们在丽江古城开办教会小学,曾有孩童40余人入学。1996年丽江“2·3”大地震后建筑物受损严重, 2014年10月正式启动了原址原貌修复建设工程,至2016年3月修缮完成建设开馆。王家庄教堂的修复不仅恢复了丽江古城特色历史建筑,同时展示了丽江古城多元宗教文化。
王丕震纪念馆王丕震纪念馆坐落在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新华街翠文段 71号。王丕震退休后回到家乡丽江古城至 81岁创作了142部长篇历史小说,是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文苑中的奇人。主展厅中陈列有王丕震先生创作手稿和台湾秋海棠出版公司出版的王丕震“经典系列”、“历史实践系列”、“北洋劫”系列,以及台湾“黎明”、“培真”等 4家出版社出版的王丕震作品;此外,还陈列有丽江市委、市人民政府主持,由丽江中国西部研究发展促进会主编的《王丕震全集》 80卷、 127部及四川、辽宁等国内出版社出版的王丕震作品、“王丕震创作年谱”、王丕震遗物等珍贵史料,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值得瞻仰的文化名人纪念馆,在这里展现了中国“文坛奇才”王丕震的传奇人生,展示了其巨大的艺术成就。
方国瑜故居方国瑜故居位于丽江古城五一街文治巷一所重点保护民居内,占地1.98亩,共70余间房。著名学者方国瑜的故居,坐落在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东北边。
白马龙潭寺白马龙潭寺位于丽江古城南端狮子山脚,系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所建,咸丰年间毁于兵战,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重建,此处也是当时丽江文人学士吟诗作赋的重要活动场所。白马龙潭寺,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从古至今都引来无数文人墨客,吟诗酬唱。大殿左侧厢房南山墙内壁,镶嵌有五块清代纳西族著名诗人杨竹庐、马子云、桑映斗、牛焘等人撰刻的唐诗碑五通,计11首,碑为汉白玉,总面积1.57平方米。为研究纳西族文学艺术,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寺中还收有“留法法科大学士李汝哲故里碑”供人瞻仰。
顾彼得旧居顾彼得旧居位于狮子山西路义正办事处金甲村38号,为俄国作家顾彼得在丽江古城期间租住工作生活的民居。是一座二层小楼,为丽江民居骑厦楼式样,重檐悬山顶,坐南朝北,面阔三间9.3米,进深5.3米。该旧居原为一进三院,分别由主院、生活院、书房院构成。仅存顾彼得所居一坊楼房,修复后旧居换上灰砖墙壁,门窗刷上红漆,一派崭新面貌。
净莲寺净莲寺位于狮子山北麓,新华街双石段128号,又名嵌雪楼,清道光年间著名诗僧妙明法师按纳西族建筑风格建造,是古城内佛教寺庙之一。
普贤寺普贤寺位于七一街崇仁巷76号,是丽江古城内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汉传佛教寺庙,建于清道光年间,寺内供奉普贤菩萨。据清朝《光绪丽江府志》载:“普贤寺,在府城西门外。道光年间修建。”普贤寺的建筑格式既有纳西族四合五天井的风格,又有汉地佛教寺庙的明显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