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下厨房app分析
slogan:
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目标用户:
想做菜,但不会做菜的美食爱好者
会做菜,但无处分享的美食爱好者
由此分析得出,下厨房的使用人群主要集中在20-29岁的年轻人群,男女比例保持平衡,它被央视CCTV新闻频道报道为年轻人流行的生活方式APP。
创始人为原豆瓣设计师、UGC行业专家王旭升
1)菜谱运营,一开始把卖相好的,被赞次数多的作品挑出来,放在前面;后来用户觉得太难了,不愿意上传;
调整之后,按照菜谱上传的时间倒序排列,让用户可以看到最近一小时、两小时、一天内的作品,“那他就会觉得这个菜谱好像确实很热门,并且其他人做得好像也不咋地,自己做的比别人好多了,就有信心拍张照片传上去。
2)结构化菜谱形成多分类食谱;
3)社区化关键就是要让每个用户感觉到平等,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内容体系里来;
4)一开始按最靠谱的热门度排序,新用户一搜索,出来的都是最经典、做过率最高的方子。但这样一来就会形成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新菜谱完全没有出头机会,影响新作者的创作热情。具有热度的老菜谱越来越热,而老用户总是看到这些,也会缺少新鲜感。新菜谱进到社区,先给5000次曝光。在搜索列表里,有一个位置是留给新菜谱的。
第一批用户很多是豆瓣上的一些热爱美食的美食爱好者,下厨房做好 之后就给豆瓣的那些美食爱好者发了一些私信,然后就请他们来看一看,他们来了之后看到下厨房,嗯确实这边非常漂亮简洁,就有一批豆瓣的用户在这里驻扎下了,然后这批用户因为确实质量非常的高,后续产生了很多UGC 的优质内容,然后再通过口口相传,这样下厨房的种子用户就积累起来了。首先做的是web,那时候比较早,后来是做了移动端,11 年做了移动端,所以第一批app的用户其实是从web 用户转化过去的。
依靠《万能青年旅店》歌词“是谁来自山川湖海 , 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传播;每一句文案都考虑传播点?是否让人意想不到,原来还可以这样?首日3w独立访客;或者用户也很快留去;
花了1个月积累1000个作品,鼓励尝试,榜样效应与模仿效应。
豆瓣、微博、微信公众号,电视(明星真人秀下厨类活动)
从2011年到2016年,下厨房完成了从工具到社区到电商的转变。
菜谱相关功能更新
广告 :2013年,“下厨房”收入仅100万元,大多来自品类广告。在“下厨房”上做广告的品类包括食材、调料、炊具、橱柜,甚至超市。既有首页的banner广告,也有将调料、炊具嵌入菜谱的“品牌菜谱”。但品牌广告存在一个问题,就像新浪微博一样,人气博主完全可以借助“下厨房”平台自己做广告,品牌商也更愿意与他们合作,平台最终为他人做嫁衣裳。
为一号店导流 :和多数有人气没财气的APP一样,“下厨房”对商业模式进行了诸多探索。最初尝试是往1号店导流,但效果不理想。用户习惯就不是去网上打酱油。多数人看完菜谱会去超市买东西,价值转化发生在超市,没“下厨房”什么事儿。很快,他们放弃了。
食材导流 :2013年8月,“下厨房”上线了生鲜电商项目“有点田”,与北京周边多家有机农场合作,销售农场年卡、打包菜品。王旭升希望借这个产品验证用户网上买菜的习惯,但结果是转化率很低,甚至达不到广告价值。现在,“下厨房”已经把“有点田”的入口隐藏起来,食材导流的尝试宣告暂停。
市集 :主要以食材和厨房用品买卖为主。
衍生品销售 :下厨房从2013年开始,与下厨房美食达人合作出版了美食类图书,主要以菜谱为主要内容。美食图书的出版与销售形成作家分成与电商分成两部分的商业模式。
从最核心的环节,菜谱、清单、社交、电商四个方面进行功能拆解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菜谱的形式上,三款软件均以图文、视频为主。其中,下厨房与豆果美食是从图文蔓延到视频,而厨房故事则是主打视频,由于它的内容产生均由官方精心挑选和制作,所以在整体详细程度和美观程度都高于前两者。
在查找菜谱上,下厨房由于目前主打电商板块,菜谱的展示篇幅不大,在运营上推动用户去展示轻量级的美食秀,而不是复杂的整个菜谱,猜测也是因为平台的菜谱数量已经趋于饱和。
而豆果美食鼓励用户分享和制作美食和新菜谱的程度高于下厨房,从其最新菜谱、各类秀美食板块可以看出。
从菜谱查看的实用性来看,下厨房的优势更加明显,排版清晰,重点突出,尤其ipad版,让用户能在一个屏幕中看清楚整个制作步骤,还添加了计时器功能,但其缺点是留白太多,未充分利用空间。豆果美食的设计则有些粗糙,缺失美感;厨房故事的排版条理清晰,十分有美感,但就真实的使用场景来说,我认为下厨房不用翻页的设计更加实用,但厨房故事由于视频居多,这种设计更符合其核心。
将想做的菜添加到清单后,拿着手机就可以去超市进行菜品的选购了。在这部分的处理上,三款app的形式虽不尽相同,但本质来说差别不大,都能轻松查看、添加和删除。在删除操作上,前两者更符合用户习惯;在美观度上,厨房故事则更有优势。
豆果美食的社交部分强大,厨友间可以发帖交流、在各自感兴趣的圈子交流。且其个人主页展示内容也很丰富。下厨房目前的社交功能也逐渐成熟,甚至单独列出信箱一栏,从工具到平台到电商逐步转化。
对比三款app的电商部分,前两款app均采取商户入驻的形式,下厨房的商品范围目前以厨房用品和食材为主,食材暂时主打烘焙,而豆果美食的商品范围更广,生鲜等都涵盖在内。下厨房的每样商品做到和平台内的菜谱关联起来,而豆果则是在菜谱中生硬的插入不相关商品的广告,体验非常不好。
厨房故事目前仍是一个纯粹的工具型app。
就整体的设计风格来说,个人更偏好厨房故事,大片精致的美图占据版面,真正把制作美食是种享受的理念传递给了用户,从其筛选机制、小贴士、烹饪时间、单位转化等细节也可以看出,这是一款为零基础用户准备的厨房app。
下厨房由于转型寻求变现,整个app的大部分版面全被推广的商品占据,让人有些失望。个人认为让广告打的低调些,让用户先看到菜谱再触发购买会更恰当。在产品细节上,不如像厨房故事学习,为用户考虑再多些,也有助于老用户的留存。
anyway,菜谱还是非常好用的,鄙人学会的自己爱吃的红烧鱼和红烧土豆,感觉要幸福死了~
一、分析目的
希望通过产品形式表现,调研豆果美食和下厨房在美食垂直领域商业化中的竞争格局、所处行业地位、存在的差距以及形成差距的原因。
作为产品人,希望通过产品迭代及运营事件分析,调研豆果美食是如何在两年多时间从0到1快速成长为行业巨头的。
二、选择竞品
豆果美食产品内容
下厨房产品内容
我们通过分类来一览整个产品的布局,可以发现两者在布局方面相似度极高。
可以发现豆果美食的频道分类依次为个性化首页推荐、知识付费、笔记社区、电商。其中个性化推荐内容包含菜单、菜谱、文章、活动、广告等,产品定位偏重于内容社区。而下厨房业务类模块均集中在首页,依次为菜谱推荐、(半成品)商品推荐、知识付费(直播课、电子书)、常规商品推荐、菜单推荐、活动推荐、固定广告位,产品定位偏重于电商。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两者的内容类型基本,但是精确到每一个点却有所不同,说明两者是内容相似的平台。但平台定位的区别,结构并不相同。豆果美食有着庞大的内容体系,内容进一步的细分和个性化 突出了豆果美食在这一垂直领域的数据底蕴,同时也方面了商业化的拓展;下厨房为了将运营信息推广至用户,将基础功能作为频道,缩短了推广信息到达用户的路径,但场景过于偏向电商,且由于首页固定结构的原因,底部模块数据会不断递减,不利于新业务的拓展推广。
2.目标用户相似
这点其实由上一点就可以得出,当两款软件内容相似的时候,其目标用户往往也差不多,都偏重于厨房场景下的女性用户 。
例如二者的活动内容都偏向于厨具、亲子、母婴等,PGC内容也大都为菜谱美食。
通过第三方平台也可以得知两者的用户是很相近的,主要群体为25-38岁的女性。
3.规模相似
规模不同的产品在运营以及传播策略上会有较大的差异,能够将两个产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前提之一就是两者的体量相差不能够太大。
例如我们将某个超市自己办的网页和京东超市相比较就是不合适的,两者资金以及体量的差别导致了两者的经营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4.知识付费业务分析
知识付费的商业化路径其实已经比较清晰了,知识付费行业已经度过了探索阶段。现在的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盈利模式。豆果美食更偏向于内容类型的细分,方便用户匹配兴趣点。同时也给予了授课老师明显的曝光,便于粉丝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下厨房则偏向于平台推荐,但内容的类型与难易程度不明确,不便与新用户的转化。
知识付费+线下服务的O2O版图也很宏大,其影响几乎可以触及到各行各业。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知识付费和互联网一样,将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个基础设施,作为工具支持各行各业的发展。不过距离那一天还有很长的时间,毕竟现在国内的互联网发展速度也很有限。
4.电商业务分析
就厨房场景来讲,大多数的采购都发生在用户周边线下超市,或一些物流在1小时内的O2O平台。因此厨具、厨电、长期性厨房消耗品的结合空间更大。
豆果美食的售卖品类大多是厨具触电、粮油调味、高端食材,且平台本身占据了达人、老师和忠实用户资源,种草笔记同样会为商品引流,并建立社区关系的信任背书;而下厨房的食材包在此场景下不易于击中用户产生需求的第一反应,即使使用第三方物流业务,在本身利润较低的前提下依旧难以形成大规模业务场景。
三、改进建议
就产品角度来讲,家庭厨房场景基本都已包含定型,人们的使用习惯也养成了,大面积的革新反而会引起用户的不适感。 豆果美食和下厨房作为美食菜谱垂直排名最靠前的几个之一,互相是直接竞品,基本上会出现此消彼涨的趋势。
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平台更加有竞争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请更多知名的老师,占据性价比更高的商品来源,更多的带货达人。而豆果美食作为沉淀了几年美食达人的老牌平台,无疑具备了先天的竞争力。
能够固守自己以及发展自己的方式往往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外部的战争。例如资本,抢主播,公关,政策等。当然产品是前提,如果产品做不好,一切都是空谈。
四、总结
豆果美食和下厨房都是知名的美食类垂直平台,两者的内容,定位等多个方面也是相似的。能够将其进行区分的最佳方式是内容以及商业化形式,内容指的是推荐分类的不同,商业化则是两个软件不同的战略投资方向。两个软件设计上讲,豆果美食更加美食内容的百科全书,而下厨房则是垂直类电商店铺。
本文作为美食类产品商业化分析,最终得到的结论确是胜负不在产品本身,而在于平台定位。但如何平衡商业化与用户体验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研究课题,豆果美食与UGC内容紧密结合,无疑更容易被用户所接受 并产生进一步的互动数据。
2
/7
首页中,点击右下角“我”
3
/7
个人中心中,点击“浏览历史”
4
/7
浏览历史中,就能看到自己看过的菜谱。
点击右上角“编辑”
5
/7
选择菜谱后(可单选,可多选),点击右下角“删除”,可以把对应的菜谱在浏览历史中删除
6
/7
删除后,点击右上角的“完成”或者返回图标即可。
7
/7
总结:
1、查看浏览历史:下厨房app中,点击右下角“我”—浏览历史,可以看到自己浏览过的菜谱
2、整理浏览历史:点击右上角编辑,可以选择部分菜谱在浏览历史中删除开好的锅,平时炒菜时只要是注意热锅凉油,保证不粘锅,但是平时最好要保养一下。所有的菜炒完之后,把锅烧热,然后用水冲洗,刷干净,重新放在炉灶上加热,滑一下油,将多出来的油控出来,然后留着下次用,这就是养锅的办法。经常这样操作,锅是越用越好用,不仅不生锈,而且不粘锅,炒出来的菜也好吃。当然,对于懒人来说,炒完菜可以不刷锅,下次用的时候再刷,锅同样不会生锈。另外,如果有时候没注意,锅出问题了,比如说生锈了之类的,不要怕,重新再开一次锅就行,效果和新开的锅是一样的。熟铁锅的价格不高,几十块钱的就能用,没必要买太贵的千滚豆腐,万滚鱼,凡是豆腐和鱼类,在烹饪的时候,尽量时间久些!时间到位了,这两类食材才会把本身的味道发挥到极致。
小火出清汤,大火出白汤,在炖肉质食材时,想要出白汤,一定要锅内温度够高,才会熬出白汤!而且不能轻揭锅盖,更不能半途加冷水!最最重要的是,千万别往白汤里加醋,否则白汤全部溶解,白搭...
蒸水蛋,想要又嫩又好看,两个重点。第1:打好的蛋液,要把浮泡撇去,第2:水和蛋液比例1.5/1 。水的比例不能超过2,否则不易凝固!蒸多久就看你的器皿深度,和你蒸多少蛋了!
腌牛肉,想要又香又嫩,要分两次腌制,第一次腌制,是上味,第二次才挂粉,中间需隔20分钟!仅供参考哦
问:你会花5000元请三五个朋友到一个普通人家吃顿私房菜吗?
答:5000块一顿饭,疯了吧?
问:如果厨师是下面这个上海妹子,你觉得值吗?
答:这个,还有点意思。。。
哈哈,食色性也, 图中这个妹子就是“小怡私房菜”的创始人,80后上海最美厨娘沈小怡。
如今,她是“私房菜老板+网红”,上海知名电视美食节目【淘最上海】、【人气美食】和【回家吃饭】都报道过她,9月,她还登陆了国内知名视频媒体【一条】旗下的【美食台】录制了“芋艿两吃”视频,获得10w+的阅读量。来来来,围观一下。
3年前,她在家却是“十指不沾泥、从不下厨房”的金融小资女, 是什么让她在3年里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沈小怡出生在上海一个小康家庭,姆妈慈爱贤惠,爹爹风趣能干,她的降生给这个原本普通的家庭带来了不一般的幸福,一家三口人把日子过得温润如玉,爹爹每日努力工作,姆妈则在家中烧好可口的饭菜,把小家打点得温馨整洁。
上海人习惯贵养女儿,小怡在家从不做家务,出阁前更是没有下过厨房,她每日在父母膝下承欢,春日赏花、夏日游湖、秋日品蟹、冬日弄梅,日子如水一般流过,一晃二十年,沈家有女初长成,小怡出落得亭亭玉立、明眸皓齿、聪敏乖巧、知书达理,里弄的主妇和阿婆们在一起聊家常的时候,她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大学毕业后,小怡踏入了上海滩最令人羡慕的热门行当——证券业,成为了一名金融小资女 (这曾经是她的微博昵称),自那以后,金融圈多了一个聪颖靓丽的白领佳人,我想象小怡身穿素色旗袍站在外滩的银行大楼前的样子,恍惚觉得自己回到了烽火连天、美人与英雄辈出的民国时代。
几年过去,小怡在公司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每年都会加薪或升职;然而,在她乖乖女的外表下,一颗心却渐渐开始向往更大更精彩的世界。
可是她又是怎么开始做私房菜的? 请稍安勿躁,且听我慢慢分解。
在人生的前20多年,小怡的生活可谓是顺风顺水,双亲慈爱、男友体贴、工作顺遂、朋友多多,除了女孩子们都有的一些小小烦恼之外,她的生活可谓羡煞旁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可能是老天嫉妒小怡的幸运,偏要给她的人生一些磨难, 就在2012年底,小怡和先生领证的第四天,妈妈竟然在睡梦中突然故去,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小怡和爸爸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惊呆了,特别是爸爸,女儿即将出嫁,却在这个时候失去了陪伴和照顾自己几十年的爱妻,坚强如他却依然无法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他不愿回家,因为回到家中再也没有人给他烧几十年吃惯的家常菜,自那以后,他常常以加班为由,吃住在单位,整个人日渐憔悴。
小怡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后悔自己没有在妈妈在世的时候学一点厨艺,自己是什么都不会,怎么能照顾好爸爸?伤心之余,小怡慢慢开始面对现实,因为要忙妈妈的丧事和自己的婚事, 在这样双重的压力之下,小怡辞去了证券公司的高薪工作,回归家庭。
回归家庭之后,小怡首先面对的就是要烧饭的问题,一个从来没有下过厨房的女孩子,现在要顶替妈妈来照顾爸爸,还有自己新婚的先生,小怡会怎么做呢?
我一直以为上海女子有一种天然的自信和勇敢,还有一种要把生活过精致的倔强和品味。小怡也不例外,她从零开始,一手抱着iPad,一手掌勺,一边看菜谱,一边烧菜,硬是在半年里面,让厨艺突飞猛进。常常在外面应酬,吃遍上海滩各大知名餐厅的小怡先生也成了她的铁杆粉丝,还在朋友圈里安利小怡的菜品,搞得她家变成了朋友们的聚会地,最多的一次家里一共来了17个客人,那时的小怡初出茅庐技艺还不娴熟,那天一直忙到晚上11点多才完工。
我还忘了说,上海女子还有天生的商业敏感和营销才能,因着她的好吃、好学和好客,小怡的私房菜在朋友圈里的名气越来越大,2014年,也就是小怡开始学做菜后一年,竟然还引来了电视台的采访,节目播出的当天晚上,小怡就接了30多个电话,有称赞她的,还有要付费到她家来吃私房菜的!
接下来,她还真的开始在家里接单了!OMG,此处应有掌声! 一个女生,要在家里招待一大桌不认识的陌生人吃饭,这不光需要厨艺,还需要勇气。 第一次私房菜接单,小怡先生全程躲在里间,生怕有什么不测,好在第一单一炮走红,小怡私房菜就此诞生了。
读到这里,你一定在想,小怡太幸运了,一夜之间就成为了网红,创业一次就成功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是,在做私房菜之前,她开过淘宝店、卖过服装、做过外卖,曾经为了送两只怡之鸽,开车20多公里,也曾经为了赶制1000多只馄饨,通宵不眠。
创业的开始自然都没有那么顺遂,家人和朋友是小怡最强大的后盾, 爸爸和先生疼爱她,让她放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必担心物质生活;公公婆婆宠着她,做她的私房菜小白鼠,鼓励她不断尝试;朋友是她最大的地推团队,秋叶PPT的创始人秋叶老师也曾为她的卤牛腱芯代言。
在这样的人生历练之中,曾经的金融小资女小怡放下矜持,挽起袖管,在厨房这片小小的天地之中大展拳脚。
小怡曾写一篇文章,题为《聊心得 | 不逼自己一把,你的世界永远是黑白》,里面有句话特别打动我:“越努力,越幸运。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她的确就是这样一个认真、努力、执着的人。
现在的小怡,是一个“三条腿走路的女人,私房菜+微店+自媒体”, 她的日常是:
现在,想吃小怡私房菜,需要提前3个月预定,关键是,还不一定能订到!
微店是给小怡带来稳定现金流的渠道,而且工作量还能控制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内。微信公众号是今年4月开始运营的,现在已经积累了超过1.5万粉丝,所以小怡“每隔两三天还会花上至少整整5小时到10小时来写文章,还不包括拍照修图的时间”。
即便如此努力,公众号的粉丝也不是一开始就自然积累起来的。起初,关于公众号运营,小怡并没找到感觉。直到今年5月,她加入了秋叶老师的知识型IP训练营一期,在上海小分队活动中,她请大家为自己的公众号做了一次“会诊”,明确了公众号的运营目标和方法,之后经过不断的努力,再加上和其他伙伴们的互动,终于实现了公众号粉丝过万的目标。
小怡的日常,在她的微信文章中经常会写到, 我翻遍了她的微信文章,却发现她很少写到自己的辛苦, 她的文章中也会配上她的照片,不论是自拍,还是别人拍,她始终都是美美的。
然而,在我们的采访中,她才告诉我做一次8个人的私房菜需要的工作量:
采购(3小时):早晨5点起床,简单洗漱之后,连早饭都来不及吃,骑上自行车,奔赴菜市场,保证在早晨采购最新鲜和最好的食材。因为食材需要根据客人最终确定的菜单采购,往往需要跑好几个菜市场,早饭就在路上随便买个饼解决。因为是私房菜,所有的工序都由小怡一个人亲自完成,采购也需要自己把关,保证每一个菜品中都有满满的诚意。
准备食材 (5-6小时):一上午都在准备食材,将各类食材洗净、切细,冷菜和点心需要先准备,以保证客人来了之后能够很快上桌。
餐桌准备 (1小时):在助手的配合下摆台,收拾屋子,为客人到来做好准备。
炒菜 (1-2小时):客人一般会在下午6点左右到达,所以炒菜的工作需要在他们到来之前开始,并且在客人吃的过程中保证菜品能够源源不断地端上桌。
打扫 (2小时):客人一般会在9点钟左右离开,小怡和助手还需要收拾台面和清洗碗碟,第二天白天再做房间的彻底打扫。
等到这一系列的工序完成之后,往往就已经是晚上11点了,再简单休息和洗漱一下,12点才能躺下来休息。
那天和小怡聊到这儿的时候,我算了一下, 每一次私房菜,小怡都需要连续工作18个小时 ,这样的劳动强度真的是她从前在证券公司不曾有过的,她说,每次做完私房菜就好像烧完一桌年夜饭一样,第二天一定要歇一歇。
写到这里,我忽然忆起《朱子家训》中的那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能够充满诚意地把做菜这件事情做好,就如同禅修中的日常禅一样,煮饭、砍柴、担水,都是修禅,修的是一种精神。
说实话,我真的很佩服小怡,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毅力和执行力,把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高质量地重复做下去。也不是每个女生都有这样的魄力,放下身段,抛掉金融证券行业的光环,投身私房菜这样一方小而美的天地。
在访问即将结束的时候,我问小怡未来有什么打算,小怡的回答是很“小怡”的,她说:“保持这个状态就好,多结交一些朋友,把工作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我怕太忙了会累觉不爱。”
好了,文章写到这里,谜底揭晓了,5000元一顿的高价私房菜就是酱紫炼成的,这是一个姑娘用心、用手、用诚意做出来的,你说值不值?我反正觉得值。
平台型社区:例如百度贴吧,知乎,豆瓣等
垂直社区:例如下厨房(美食),辣妈帮(母婴),小红书(海淘),网易美学(美妆)
社区模块:淘宝的微淘,爱奇艺的泡泡圈,网易云音乐的动态
图文:
图片:lofter,nice,in
音频:喜马拉雅,荔枝FM,分答
短视频:美拍,秒拍,快手,抖音短视频,火山小视频
直播:一直播,映客,花椒
内容生产者:负责生产内容,是消费者获取内容的来源。没有生产者就没有消费者
内容消费者:负责消费内容,同时给生产者带来激励(例如浏览量/点赞/评论/分享/赞赏)。
消费者持续给生产者带来鼓励或者变现,生产者受到鼓励又不断生产内容,共同构成稳定的内容生态。
分享内容:获取认同/记录生活和成长/自我实现需求
交流内容:表达想法/缓解孤独/社交需求
获取内容:打发时间/认知需求
通常的做法是引入头部kol,可能是明星、某领域的专家、大v、达人。kol自带流量,容易形成粉丝效应,最容易吸引新用户。头部kol一般是签约合作,否则就要考虑后续的粉丝变现问题。
引入和培养普通生产者:这个群体产出的内容仅次于头部kol,是二八原则中强调的生产者。对社区长期的氛围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类群体核心利益点是得到精神激励或物质激励,一般是通过曝光、互动机制、用户成长体系等功能和运营手段去满足。
优质内容露出:一般是人工推荐与机器推荐相结合。内容比较少的情况下,可采用人工推荐;内容较多时,可通过算法推荐热门内容,提高内容分发效率。
垃圾内容管理:机器识别并删除明显的带有广告、色情、人身攻击的内容;由用户举报灌水内容,人工核实后进行删除。
用户: 社区的用户有分生产者和消费者,有明显的从属关系,作者和粉丝就是例子;社交的用户之间地位上是平等的。
需求: 社区的用户需求在第四点已经提到,主要是获取内容和表达内容;社交的用户需求主要是交流、交友。
产品形态: 社区通常是论坛/问答,社交通常是IM(不过现在社交产品里也会有论坛,而社区产品里会有私信功能,两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运营层面: 社区产品强运营,往往会针对不同用户采取不同的运营策略。通常会制定一套社区规范,用户要想在社区存活,就要按照规范进行操作。社交产品在运营方面较弱,而在关系链构建方面重视。交友新玩法往往是切入市场的突破点。例如陌陌的LBS交友,探探的左右滑动戳和双方。
突破点:在网上见过这么一句话,一款产品一旦击中用户痛点或兴奋点,很有可能会引爆市场。痛点或兴奋点,在这里就理解为突破点。社区产品的突破点,有的是创新的表达方式,例如faceu的动态贴纸装饰照片,小咖秀的对口型表演视频,musical.ly的音乐表演视频;有的是内容优先占领市场,例如知乎的中文专业知识,小红书的美妆经验,下厨房的菜谱。社交产品的交友新玩法往往是切入市场的突破点。例如陌陌的LBS交友,探探的左右滑动戳和双方。
个人浅见,愿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