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微地形高度一般多少
0.6~1.2m。微地形与景观建筑物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关联性,二者之间具有双向适应的特点。因此,微地形与景观建筑物既要相互融合,又要相互衬托。一般0.6~1.2m为最佳高度。住宅区景观设计人员在对微地形进行设计时,一般状况下,要强调景观建筑物的主体地位,使微地形与景观建筑物相协调。
绿化设计图包括绿化种植施工图和景观规划---竖向设计图。
在绿化施工前再由施工单位根据施工设计图画出施工大样图,大样图包括微地形改造、植物定植等详细的满足施工要求的内容。微地形改造即:在现在大地形的基础上,为满足设计造景和植物生长的需要,在同一区域内地形在±0.5米以内的地形改造。
园林景观设计包括:园林景观工程硬质铺装、苗木种植、景观建筑、构筑、景观墙体、围墙、小品、微地形、水景、灯光、景观给排水、背景音乐、附属设施等内容,设计涉及施工前期、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服务。
扩展资料:
在进行总体规划构思时,要将业主提出的项目总体定位作一个构想,并与抽象的文化内涵以及深层的警世寓意相结合,同时必须考虑将设计任务书中的规划内容融合到有形的规划构图中去。
构思草图只是一个初步的规划轮廓,接下去要将草图结合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补充,修改。逐步明确总图中的入口、广场、道路、湖面、绿地、建筑小品、管理用房等各元素的具体位置。经过这次修改,会使整个规划在功能上趋于合理,在构图形式上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美观、舒适(视觉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园林绿化设计
园林地形指一定范围内承载树木、花草、水体和园林建筑等物体的地面。“园林微地形”是专指一定园林绿地范围内植物种植地的起伏状况。在造园工程中,适宜的微地形处理有利于丰富造园要素、形成景观层次、达到加强园林艺术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1.园林绿地微地形处理原则园林绿地可分自然式、平板式、台阶式、混合式等几种微地形模式。根据作者多年研究,根据其功能对不同微地形模式提出以下处理原则。1.1结合自然地形、充分体现自然风貌自然是最好的景观,结合景点的自然地形、地势地貌,体现乡土风貌和地表特征,切实做到顺应自然、返朴归真、就地取材、追求天趣。1.2以小见大,适当造景地形的高低、大小、比例、尺度、外观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创造出丰富的地表特征,为景观变化提供了依托的基质。在较大的场景中需要宽阔平坦的绿地、大型草坪或疏林草地,来展现宏伟壮观的场景;但在较小范围,可从水平和垂直两维空间打破整齐划一的感觉。通过适当的微地形处理,以创造更多的层次和空间,以精、巧形成景观精华。1.3因景制宜,融建筑于自然景色与地形之中地形景观必须与景园建筑景观相协调,以消除建筑与环境的界限,协调建筑与周边环境,使建筑、地形与绿化景观融为一体,体现返朴归真、崇尚自然、向往自然的心理。2.微地形应用处理的技巧不同的绿地有不同的微地形处理技巧。就笔者多年的研究,特以公共绿地和居住区绿地为例探讨园林绿地微地形处理技巧。2.1公共绿地2.1.1路堤路堤是联系水与绿地的媒介,是现代城市中滨水绿地景观的常见园林地形要素。把路堤处理成微倾斜状、采用沙滩或草地模式使路堤缓缓延伸到水面,打破绿地与水的界面;或把路堤做成台阶式,并把台阶直接延伸到水中以提供人们戏水的可能,可以使人亲临水体,享受大自然的乐趣。2.1.2人工水系园林绿地的人工水系一般分为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规则式水体如喷泉等,其轮廓可处理成几何式,水岸整齐;驳岸常采用条石或瓷砖砌成规则式,垂直于池底,此形式多见于喷泉水景中。自然式水体讲究“疏水之去由,察源之来历”,需要设计者对天然水体观察提炼,求得“神似”而非“形似”,以人工水面创造出近似于自然水系的效果。为避免水出无源,通常将水的轮廓处理成自然曲折、时隐时露、水岸为自然曲折的倾斜坡地。如设计成人工沙滩或草地缓缓倾斜延伸入水体中,驳岸主要用鹅卵石或石矶等天然材料修砌。宽阔的水体还可创造洲、渚、滩等景观;狭窄的水体可形成瀑布、跌水,地泉等水体景观,使水具自然河流之秀色,潺潺山溪之灵性。混合式水系的处理要因地制宜或根据造景需要,如在建筑附近,可用条石砌成直线或折线驳岸,而稍偏远的地方可处理成自然式以增加野趣,提高水体的欣赏性和艺术性。2.1.2广场绿地广场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开放空间,故有城市“起居室”和“客厅”的美誉。在广场绿地设计中,往往对地形进行抬升和下降处理,以体现或表现不同景观。对纪念性园林,如纪念碑、塔、雕塑或主题标志性建筑的地形常作抬升处理,以体现崇高、雄伟和肃穆感,使观者油然而生一种崇拜之情。水景可高可低,喷泉池宜高或平,旱地喷泉则宜下沉,以仰视体现高大和壮观,以平视体现其平和而亲近,以俯视体现其生动活泼。对无主景的公共休闲广场常做成下降地形,如建造下沉式广场以交汇视线景观来营造群众文化表演和休闲乘坐的景点设施。2.1.4街道绿地街道绿化是街道景观的要素,要使相对狭长、单调、封闭的道路上具有上乘的景观效果,立面空间至关重要。除了植物的高矮搭配,适当的地形处理也非常重要。整地时把地表做成“龟背状”或楔状,不仅可以增强道路的连续性、方向性,满足排水、地下管线、管沟的布置需要,丰富立面上的景观层次;又有利于阻止尾气、粉尘、噪音等污染物的扩散,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2.2居住区绿化的微地形处理由于居住区地域有限,且各种暴露的地面建筑设施较多,常使绿地显得小而零碎。一幢长42m、宽12m,总占地面积为1527.5m2的楼房,其建筑占地504m2,它的建筑散水为88.96m2,水电气检查井为9.04m2,化粪池18m2,后三项地面附属建筑合计占地7.52%。合理绿化这7.52%的面积是一项非常有益的工作。解决这7.52%的面积绿化问题既可解决国家园林城市30%绿地标准中的25%。由此可见居住区环境的微地形处理是挖潜力,找绿源的一项有效措施,对居住区的环境治理也极有意义。2.2.1窨井、化粪池、建筑散水的处理生硬的窨井、化类池盖板和建筑散水常被认为是园中的一大败景,因为无论从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与周围景观格格不入。通过微地形处理可能有效改善景观效果。园林绿化中常采用花卉或绿篱、藤蔓植物、花坛的植物景观进行遮盖处理窨井、化粪池盖板和建筑散水。如果通过在窨井、化粪池盖板和建筑散水上置石或架空成微地形处理手法,则可使其与周围景致更加协调。2.2.2园路在居住区、动态交通、游路设计中常见。园路的微地形处理上,可造成适当的地形起伏,或形成步道台阶以缓冲平坦路面,调节游人的步伐、缓解疲劳。园路两侧的地势呈起伏状,既满足了排水,又使道路具有流动性和方向性。采用不同材料点化路面,如用卵石或用卵石拼成不同图案铺地,可从色彩、造型上丰富园林景观,且有利于健身;如用碎瓷砖铺地,既可充分利用材料又可增加园林景观色彩。2.2.3楼梯下部楼梯下部空间一般比较狭小、阴暗潮湿,常常形成卫生死角,常被称为被遗忘的角落。经过适当的微地形处理则可使这个角落形成一定的视觉景观。可采用日本枯山水园林的手法,在楼梯下用石英砂、鹅卵石、块石等营造类似溪水的形象景观,配以彩色灯光照明,颇具写意韵味。也可使楼梯下的地形呈自然起伏,配置耐荫植物、园林设施,形成精巧的微型园林景观。2.2.4中庭、天井中庭、天井一般是视线比较集中的地方。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要使景观丰富而又不显得拥挤,可依不同的景观设计作微地形处理。结合建筑户型,在中庭、天井开挖规则式或自然式水池,营建喷泉、跌水、地泉、小溪流、水石等水体景观,引水入户,使人更加贴近自然。如将地面处理成自然起伏,配上植物,可呈现自然风貌,充满野趣。2.2.5楼宇之间楼宇之间空间有限,通过适当的微地形处理形成小土包,可代表自然界的山峰;也可形成主峰与副峰遥相呼应,两峰之间的低矮地段自然而然地形成山谷,峰谷相间形成自然山野的微缩景观。把自然搬进家门可做到足不出户便可享受自然之趣,使人居环境与大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2.2.6绿地边沿一般做法是使绿地边沿形成缓坡逐渐延伸至路面,不仅利于排水,而且在道路与绿地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区。也可随意以自然石嵌边或采用短木埋桩,不仅能形成野趣景观而使整块绿地清新而不落俗套,使道路与绿地融为一体,使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相得益障。
⒈园路作用
园林道路上园林的骨架与脉络,是联系各景点的纽带,是构成园林景色的重要因素.具体作用有:
⑴组织交通⑵引导游览⑶组织空间,构成景色⑷为水电工程打下基础
⒉园林道路的分类
园林道路按其性质与功能可分:
⑴主要园路:宽度为4~6米,一般不超过6米.大量游人所要进行的路线.
⑵次要园路:路面宽度常为2~4米.要求能通行小型服务用车辆.
⑶游息小路:一般宽度为1.2~2米,小径也可为1米,主要供散步休息,引导游人更深入的到达园林各个角落.
⒊园林道路规划设计要点
⑴园林道路的交通性和游览性
⑵园林道路的布置必须主次分明
⑶园林道路的布置必须因地制宜
⑷园林道路的疏密要求
⑸园林道路的曲折迂回
⑹园林道路交叉口的处理
①避免交叉口过多,在交叉口和分叉口的路面也应能分清主次,使导游方向明确.
②两条主要园路相交应尽可能采用正交,为避免游人过于拥挤也可形成小广场.
③如果两条道路成锐角相交,锐角不应过小,并应交与一点,避免交叉口分离而不易辨别方向.
④两条道路成丁字型交接时,在交点处可布置道路对景.
⑤山路与山下主路交接时除了通往山下有庄严雄伟气氛要求的纪念建筑外,一般不宜正交,这样处理可以在上山之初先有一个缓和的坡度吸引游人登山,在景观上可以使山路藏而不显,莫测深浅.
⒋园林道路与建筑的联系
⒌山地园林道路的布置
山地园林道路因受地形限制宽度不宜过大,一般大路宽度1.2~3米,小路则不大于1.2米.当道路坡度在6%以内时,则可按一般道路处理,6~10%顺等高线作成盘山道以减小坡度,当纵坡超过10%时,就需要设置台阶,小于10%的坡可局部设置台阶.山道台阶每15~20级最好有一段平坦的路面让人间歇.
⒍台阶
台阶其尺度要适宜,一般室外游息台阶应比建筑内部踏步坡度略小,踏面宽度b=30~38cm,高度h=10~15cm,以38*12踏步较多见.
此高度既可遮挡对面来车方向的车灯,减少行车干扰,也可以让行人道的行人略带俯视地从容欣赏地形的整体形象。
地形是园林景观中最重要的基本元素之一,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地形是指‘地球表面高低不同的起伏形态,如平原、盆地、丘陵、高原、河谷等的总称’,此类地形地貌也被称之为大地形。微地形是相对于这大地形而得出的一个相对概念,是指在景观设计过程中采用人工模拟大地形的形态及其起伏错落的韵律而设计出面积较小的地形,其地面高低起伏但起伏幅度不太大。园林中的微地形可分为直线形微地形和曲线型微地形,直线形微地形包括台阶、高台、下沉广场等,曲线型微地形主要指模仿自然机理起伏变化的地形。本文将以深圳市光明新区光侨路绿化景观提升工程为实例,分析曲线型微地形在道路绿化中的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