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厨房 > 正文

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下厨房app分析

陶醉的飞机
耍酷的乌龟
2023-03-07 22:45:55

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下厨房app分析

最佳答案
纯真的芒果
背后的银耳汤
2025-08-21 23:41:17

slogan:

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目标用户:

想做菜,但不会做菜的美食爱好者

会做菜,但无处分享的美食爱好者

由此分析得出,下厨房的使用人群主要集中在20-29岁的年轻人群,男女比例保持平衡,它被央视CCTV新闻频道报道为年轻人流行的生活方式APP。

创始人为原豆瓣设计师、UGC行业专家王旭升

1)菜谱运营,一开始把卖相好的,被赞次数多的作品挑出来,放在前面;后来用户觉得太难了,不愿意上传;

调整之后,按照菜谱上传的时间倒序排列,让用户可以看到最近一小时、两小时、一天内的作品,“那他就会觉得这个菜谱好像确实很热门,并且其他人做得好像也不咋地,自己做的比别人好多了,就有信心拍张照片传上去。

2)结构化菜谱形成多分类食谱;

3)社区化关键就是要让每个用户感觉到平等,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内容体系里来;

4)一开始按最靠谱的热门度排序,新用户一搜索,出来的都是最经典、做过率最高的方子。但这样一来就会形成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新菜谱完全没有出头机会,影响新作者的创作热情。具有热度的老菜谱越来越热,而老用户总是看到这些,也会缺少新鲜感。新菜谱进到社区,先给5000次曝光。在搜索列表里,有一个位置是留给新菜谱的。

第一批用户很多是豆瓣上的一些热爱美食的美食爱好者,下厨房做好 之后就给豆瓣的那些美食爱好者发了一些私信,然后就请他们来看一看,他们来了之后看到下厨房,嗯确实这边非常漂亮简洁,就有一批豆瓣的用户在这里驻扎下了,然后这批用户因为确实质量非常的高,后续产生了很多UGC 的优质内容,然后再通过口口相传,这样下厨房的种子用户就积累起来了。首先做的是web,那时候比较早,后来是做了移动端,11 年做了移动端,所以第一批app的用户其实是从web 用户转化过去的。

依靠《万能青年旅店》歌词“是谁来自山川湖海 , 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传播;每一句文案都考虑传播点?是否让人意想不到,原来还可以这样?首日3w独立访客;或者用户也很快留去;

花了1个月积累1000个作品,鼓励尝试,榜样效应与模仿效应。

豆瓣、微博、微信公众号,电视(明星真人秀下厨类活动)

从2011年到2016年,下厨房完成了从工具到社区到电商的转变。

菜谱相关功能更新

广告 :2013年,“下厨房”收入仅100万元,大多来自品类广告。在“下厨房”上做广告的品类包括食材、调料、炊具、橱柜,甚至超市。既有首页的banner广告,也有将调料、炊具嵌入菜谱的“品牌菜谱”。但品牌广告存在一个问题,就像新浪微博一样,人气博主完全可以借助“下厨房”平台自己做广告,品牌商也更愿意与他们合作,平台最终为他人做嫁衣裳。

为一号店导流 :和多数有人气没财气的APP一样,“下厨房”对商业模式进行了诸多探索。最初尝试是往1号店导流,但效果不理想。用户习惯就不是去网上打酱油。多数人看完菜谱会去超市买东西,价值转化发生在超市,没“下厨房”什么事儿。很快,他们放弃了。

食材导流 :2013年8月,“下厨房”上线了生鲜电商项目“有点田”,与北京周边多家有机农场合作,销售农场年卡、打包菜品。王旭升希望借这个产品验证用户网上买菜的习惯,但结果是转化率很低,甚至达不到广告价值。现在,“下厨房”已经把“有点田”的入口隐藏起来,食材导流的尝试宣告暂停。

市集 :主要以食材和厨房用品买卖为主。

衍生品销售 :下厨房从2013年开始,与下厨房美食达人合作出版了美食类图书,主要以菜谱为主要内容。美食图书的出版与销售形成作家分成与电商分成两部分的商业模式。

从最核心的环节,菜谱、清单、社交、电商四个方面进行功能拆解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菜谱的形式上,三款软件均以图文、视频为主。其中,下厨房与豆果美食是从图文蔓延到视频,而厨房故事则是主打视频,由于它的内容产生均由官方精心挑选和制作,所以在整体详细程度和美观程度都高于前两者。

在查找菜谱上,下厨房由于目前主打电商板块,菜谱的展示篇幅不大,在运营上推动用户去展示轻量级的美食秀,而不是复杂的整个菜谱,猜测也是因为平台的菜谱数量已经趋于饱和。

而豆果美食鼓励用户分享和制作美食和新菜谱的程度高于下厨房,从其最新菜谱、各类秀美食板块可以看出。

从菜谱查看的实用性来看,下厨房的优势更加明显,排版清晰,重点突出,尤其ipad版,让用户能在一个屏幕中看清楚整个制作步骤,还添加了计时器功能,但其缺点是留白太多,未充分利用空间。豆果美食的设计则有些粗糙,缺失美感;厨房故事的排版条理清晰,十分有美感,但就真实的使用场景来说,我认为下厨房不用翻页的设计更加实用,但厨房故事由于视频居多,这种设计更符合其核心。

将想做的菜添加到清单后,拿着手机就可以去超市进行菜品的选购了。在这部分的处理上,三款app的形式虽不尽相同,但本质来说差别不大,都能轻松查看、添加和删除。在删除操作上,前两者更符合用户习惯;在美观度上,厨房故事则更有优势。

豆果美食的社交部分强大,厨友间可以发帖交流、在各自感兴趣的圈子交流。且其个人主页展示内容也很丰富。下厨房目前的社交功能也逐渐成熟,甚至单独列出信箱一栏,从工具到平台到电商逐步转化。

对比三款app的电商部分,前两款app均采取商户入驻的形式,下厨房的商品范围目前以厨房用品和食材为主,食材暂时主打烘焙,而豆果美食的商品范围更广,生鲜等都涵盖在内。下厨房的每样商品做到和平台内的菜谱关联起来,而豆果则是在菜谱中生硬的插入不相关商品的广告,体验非常不好。

厨房故事目前仍是一个纯粹的工具型app。

就整体的设计风格来说,个人更偏好厨房故事,大片精致的美图占据版面,真正把制作美食是种享受的理念传递给了用户,从其筛选机制、小贴士、烹饪时间、单位转化等细节也可以看出,这是一款为零基础用户准备的厨房app。

下厨房由于转型寻求变现,整个app的大部分版面全被推广的商品占据,让人有些失望。个人认为让广告打的低调些,让用户先看到菜谱再触发购买会更恰当。在产品细节上,不如像厨房故事学习,为用户考虑再多些,也有助于老用户的留存。

anyway,菜谱还是非常好用的,鄙人学会的自己爱吃的红烧鱼和红烧土豆,感觉要幸福死了~

最新回答
缓慢的宝马
能干的豌豆
2025-08-21 23:41:17

在我8岁的时候,我不会做饭,那是我第一次下厨房做饭。

以前,爸爸经常不在家,妈妈偶尔在中午不回家,妈妈不回家的时候姥姥会来我家给我做饭。有一天中午,天气不好,妈妈就没有回家,于是我就只能在家里等姥姥,可等了好长时间,姥姥也没有来,这是我突然眼前一亮心想:为什么非要等姥姥来呢?如果姥姥今天不来了呢?我自己做饭不就行了吗?我一定要多做点,说不定晚上妈妈回来的时候还会夸我呢!做什么好呢?就做粥吧,粥容易做。说干就干!

我先在锅里添了许多水,等水烧开后就往锅里放了许多米,看了看,突然觉得米有点多,于是,又往锅里放了许多水,又看了看,又觉得水有点多,有往锅里放了点米,又觉得米有点多,又……就这样那个锅被我用米和水塞得满满当当!这暂且不说,先看看我用什么锅做的吧——电炒锅!用电炒锅做的粥啊!当时我还觉得自己特别聪明呢!以为电炒锅连蛋炒饭这么好吃的饭都做的出来,更何况粥呢?当时我却不知道,原来电炒锅只能用来炒菜啊!

过了好长时间了,饭也没熟,就要到上学的时间了,没办法,先吃点零食吧,晚上回来后再说吧。

晚上,我回来的比妈妈早,就先去写作业了,心想等妈妈回来以后再说。大约一小时后,妈妈回来了(妈妈总是在我到家大约一小时后到家)。她通常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做饭,那天也不例外。妈妈进了家换了鞋就去厨房了,刚进去的时候突然像看见老鼠似的“啊”了一声,把正在认真写作业的我吓了一跳,接着,她质问我:是不是你把电炒锅弄成这个样子的?我说是。她马上把我拉了过去,说:“你看看你做的好事,居然用电炒锅做粥,看看看看,上面的还没熟,下面的已经糊了!”……说了那么多,全是批评我的话。

唉,这就是我第一次做饭的经历,我挨批评倒是没什么,只是可怜了我家的那口锅啊!

痴情的音响
故意的白羊
2025-08-21 23:41:17

下厨房是一款手机上的百家菜谱,做菜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天天在外面吃容易把口味变复杂,有了下厨房,轻松掌握做菜做法步骤,合理搭配,自己也能轻松上厨房。

功能介绍

★ 中文菜谱最全,人气最高的 美食 社区;

★ 被央视 CCTV 新闻频道报道为年轻人流行的 生活 方式 App

-----主要功能-----

★ 时令流行:根据不同节气,告诉你应该吃什么,三餐不重样;

★ 榜单推荐:进来看看被两万多人做过的一道菜谱是什么?

★ 人气社区:你尝试发布一道菜,会获得最真实的厨友点赞,交流心得提升厨艺;

★ 活动奖品:定期与品牌联合发布线上和线下活动征集令,赢奖品,交朋友;

★ 购买食材:联合达人推荐,帮你挑选最有品质的食材和厨具,瞬间成为身边人仰慕的美食专家。

-----创新亮点-----

★ 菜篮子:菜谱所需食材一键加入菜篮子,去菜场买菜再也不会忘记买葱啦!

★ 横屏模式:在厨房里操作进入横屏菜谱烹饪模式,方便又轻松。

使用教程

1.进入“下厨房”后,首页上方有个人中心,搜索以及购物清单

2.输入要制作的主要食材,可以查询到各式美食的做法

3.点击收藏,既可以将该菜谱下载到手机中

勤劳的服饰
仁爱的银耳汤
2025-08-21 23:41:17

做饭软件app推荐如下:

1、《下厨房》。这是一款非常专业的美食APP在平台上,用户可以开启菜谱学习模式,打开各种专业菜谱进行厨艺的练习,也可以来到人群社区发布属于自己的专属菜谱,是一个关于美食的分享平台。

2、《美食杰》。在这款美食平台中,用户可以找到上百万种图文视频菜谱,并进行中国及国外菜谱的学习,各种家常菜以及川菜,粤菜等等,都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进行搜索,最重要的是,还有营养指南,帮助用户分析菜谱营养。

3、《网上厨房》。这是一款非常好用的美食软件,在平台上,用户可以找菜谱看视频,学习简单的厨艺,还可以和同行好友一起分享美食,询问做菜技巧等等,是一个专业的美食分享社区。

4、《美食菜谱大全》。这是一款拥有详细食谱的美食平台,在平台上收集了各种专业菜谱以及一些家常菜的简单制作方法,能够帮助用户迅速提升厨艺技能,还有一些专业的做菜技巧可以进行学习。

5、《香哈菜谱》。用户可以在这款专业的美食平台上寻找到各种新颖的美食,及其制作方法,平台上有超过200万种不同的详细菜谱,小白也能够快速学会做菜。

曾经的香菇
落寞的歌曲
2025-08-21 23:41:17
也不是阿,我就是做厨师的,我仔细想想看,觉得还是女人在这方面比男人有优势,其实我觉得女人的敏感和注重细节,在烹调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女人的感情比较丰富,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就我和很多同事聊起来的时候,就感觉我们平常的工作就是赚钱,很少有特别顾及到客人的感觉的时候,想想看我好像也就是给我老师做菜的时候特别认真了,另外我看到一则新闻说,西安饭庄集团最近几次获奖的都是女厨师,所以说这个行当里面,女人做得也很不错的

称心的镜子
酷炫的天空
2025-08-21 23:41:17
一、分析目的

希望通过产品形式表现,调研豆果美食和下厨房在美食垂直领域商业化中的竞争格局、所处行业地位、存在的差距以及形成差距的原因。

作为产品人,希望通过产品迭代及运营事件分析,调研豆果美食是如何在两年多时间从0到1快速成长为行业巨头的。

二、选择竞品

豆果美食产品内容

下厨房产品内容

我们通过分类来一览整个产品的布局,可以发现两者在布局方面相似度极高。

可以发现豆果美食的频道分类依次为个性化首页推荐、知识付费、笔记社区、电商。其中个性化推荐内容包含菜单、菜谱、文章、活动、广告等,产品定位偏重于内容社区。而下厨房业务类模块均集中在首页,依次为菜谱推荐、(半成品)商品推荐、知识付费(直播课、电子书)、常规商品推荐、菜单推荐、活动推荐、固定广告位,产品定位偏重于电商。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两者的内容类型基本,但是精确到每一个点却有所不同,说明两者是内容相似的平台。但平台定位的区别,结构并不相同。豆果美食有着庞大的内容体系,内容进一步的细分和个性化 突出了豆果美食在这一垂直领域的数据底蕴,同时也方面了商业化的拓展;下厨房为了将运营信息推广至用户,将基础功能作为频道,缩短了推广信息到达用户的路径,但场景过于偏向电商,且由于首页固定结构的原因,底部模块数据会不断递减,不利于新业务的拓展推广。

2.目标用户相似

这点其实由上一点就可以得出,当两款软件内容相似的时候,其目标用户往往也差不多,都偏重于厨房场景下的女性用户 。

例如二者的活动内容都偏向于厨具、亲子、母婴等,PGC内容也大都为菜谱美食。

通过第三方平台也可以得知两者的用户是很相近的,主要群体为25-38岁的女性。

3.规模相似

规模不同的产品在运营以及传播策略上会有较大的差异,能够将两个产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前提之一就是两者的体量相差不能够太大。

例如我们将某个超市自己办的网页和京东超市相比较就是不合适的,两者资金以及体量的差别导致了两者的经营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4.知识付费业务分析

知识付费的商业化路径其实已经比较清晰了,知识付费行业已经度过了探索阶段。现在的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盈利模式。豆果美食更偏向于内容类型的细分,方便用户匹配兴趣点。同时也给予了授课老师明显的曝光,便于粉丝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下厨房则偏向于平台推荐,但内容的类型与难易程度不明确,不便与新用户的转化。

知识付费+线下服务的O2O版图也很宏大,其影响几乎可以触及到各行各业。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知识付费和互联网一样,将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个基础设施,作为工具支持各行各业的发展。不过距离那一天还有很长的时间,毕竟现在国内的互联网发展速度也很有限。

4.电商业务分析

就厨房场景来讲,大多数的采购都发生在用户周边线下超市,或一些物流在1小时内的O2O平台。因此厨具、厨电、长期性厨房消耗品的结合空间更大。

豆果美食的售卖品类大多是厨具触电、粮油调味、高端食材,且平台本身占据了达人、老师和忠实用户资源,种草笔记同样会为商品引流,并建立社区关系的信任背书;而下厨房的食材包在此场景下不易于击中用户产生需求的第一反应,即使使用第三方物流业务,在本身利润较低的前提下依旧难以形成大规模业务场景。

三、改进建议

就产品角度来讲,家庭厨房场景基本都已包含定型,人们的使用习惯也养成了,大面积的革新反而会引起用户的不适感。 豆果美食和下厨房作为美食菜谱垂直排名最靠前的几个之一,互相是直接竞品,基本上会出现此消彼涨的趋势。

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平台更加有竞争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请更多知名的老师,占据性价比更高的商品来源,更多的带货达人。而豆果美食作为沉淀了几年美食达人的老牌平台,无疑具备了先天的竞争力。

能够固守自己以及发展自己的方式往往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外部的战争。例如资本,抢主播,公关,政策等。当然产品是前提,如果产品做不好,一切都是空谈。

四、总结

豆果美食和下厨房都是知名的美食类垂直平台,两者的内容,定位等多个方面也是相似的。能够将其进行区分的最佳方式是内容以及商业化形式,内容指的是推荐分类的不同,商业化则是两个软件不同的战略投资方向。两个软件设计上讲,豆果美食更加美食内容的百科全书,而下厨房则是垂直类电商店铺。

本文作为美食类产品商业化分析,最终得到的结论确是胜负不在产品本身,而在于平台定位。但如何平衡商业化与用户体验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研究课题,豆果美食与UGC内容紧密结合,无疑更容易被用户所接受 并产生进一步的互动数据。

热心的树叶
大气的书包
2025-08-21 23:41:17
下厨房更新后没有推荐菜谱了是因为服务器出现了故障。

《下厨房》是一款适合年轻人流行的美食食谱软件,主要功能是提供各种美食做法以及烹饪技巧。

发展历史:

2011年3月,下厨房网站上线运营。

2011年7月,下厨房APP发布。

2012年6月,获得天使湾和九合创投天使投资。

2012年10月,获得联创策源和挚信资本数百万美元A轮投资。

2014年11月, “市集”上线,开始电商运营。由一个菜谱工具类应用成功转型为一个集合了工具、社区与平台电商属性的家庭美食入口。

2015年,完成3000万美元B轮融资。    

2016年,下厨房成为家庭美食第一入口。

软件功能:

时令流行:根据不同节气,告诉你应该吃什么,三餐不重样;

榜单推荐:进来看看被两万多人做过的一道菜谱是什么?

人气社区:你尝试发布一道菜谱,会获得最真实的厨友点赞,交流心得提升厨艺;

活动奖品:定期与品牌联合发布线上和线下活动征集令,赢奖品,交朋友;

购买食材:联合达人推荐,帮你挑选最有品质的食材和厨具,瞬间成为身边人仰慕的美食专家。

资质荣誉:

苹果官方App Store精选推荐的美食应用;

被央视CCTV新闻频道报道为年轻人流行的生活方式APP。

崩溃事件:

2019年2月4日,年夜饭还有几小时就要上桌了,有网友反映,下厨房APP崩了;下厨房发布声明,服务器的确出现了故障,正在全力修复中。

潇洒的小松鼠
独特的石头
2025-08-21 23:41:17

本人一直使用,下厨房APP。它倡导在家烹饪、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有版权的实用菜谱做法与饮食知识,提供厨师和美食爱好者一个记录、分享的平台。当然很适合也是一款年轻人流行的美食食谱软件,主要功能是提供各种美食做法以及烹饪技巧。

软件功能

时令流行:根据不同节气,告诉你应该吃什么,三餐不重样;

榜单推荐:进来看看被两万多人做过的一道菜谱是什么?

人气社区:你尝试发布一道菜谱,会获得最真实的厨友点赞,交流心得提升厨艺;

活动奖品:定期与品牌联合发布线上和线下活动征集令,赢奖品,交朋友;

购买食材:联合达人推荐,帮你挑选最有品质的食材和厨具,瞬间成为身边人仰慕的美食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