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设计 > 正文

中国古代的设计有哪些

温婉的玫瑰
高贵的水蜜桃
2023-03-07 20:46:48

中国古代的设计有哪些

最佳答案
无奈的心锁
老实的楼房
2025-08-23 16:43:03

古代的设计应该有很多,比如说像建筑方面,比如说像长城,或者说像故宫这些都是很明显的建筑方面的设计,另外,像瓷器,或者说是这些陶瓷方面的设计也是很多的,其他的比如像绘画,书法这些应该都是属于设计方面,那还是艺术方面的一些成就。

最新回答
个性的秋天
自信的钻石
2025-08-23 16:43:03

从原始宗教观到宗法制度的产生,从氏族到封建集权的产生,以及从祭祀品到农耕、军事与工业产品的制造,“天人合一”思想始终是中国人设计造物潜在的轴心。

作为造物设计的原动力,思想决定了所有造物的原创形态,即造物设计是思想与精神物化了的外在表征。因此,设计思想发展史揭示了这样的规律;即设计的本质是人,而不是产品。

扩展资料

传统是国家或地区在理性和情感上的认同和共识,属于文化范畴,传统是指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一般形态决定了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传统建筑也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形式。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因而,传统的特点是具有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中国传统建筑正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

百度百科-中国传统建筑

平常的中心
乐观的篮球
2025-08-23 16:43:03
在古装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个画面。古人会把某些小物品放到袖子里,而且还不会掉出来,这袖子的设计到底藏有怎样的秘密呢?实际上,这个设计还挺便利的,也好隐藏。但对于服装也有着一定的要求,并非所有朝代的服饰都具备这样的功能,除了便捷,美观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这种服饰袖子中的秘密,看看古人在此方面的周到之举,也是十分用心了。

在当今社会,人们在出行时都有各式各样的装带东西的工具,大的不说,小的则有衣服上的口袋、手提袋、书包等,这些都是可以随身携带的,既轻盈,东西又不容易掉出来。

而在古代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是没有这些工具的,所以古人出行时是如何装带东西的呢?我们可以从影视作品中看到,古人一般是把东西往胸前或者衣袖里塞,胸前的比较容易理解,但装在衣袖里就让人有些费解了。

因为古人的衣服大都是长袍加身,从外看其设计是没有什么口袋的,而且袖子那么宽大,东西装在袖中,走动时两手都是处于一直摆动的状态,停下来时双臂还会垂落,难道东西就不会掉出来吗?答案是肯定的。

为何?我们细细道来。

其实古人所穿的宽袍大衣里面还穿着一件甚至几件的贴身衣裳,也就是所谓的“内衣”,这种内衣是有口袋的。所以表面看似古人把东西装在宽袍大衣的袖子里,实际上是把手伸到袖子里,把东西是放在了另一边衣袖的口袋中的,而这个口袋不是在外衣的袖子上,而是缝在了内衣上。

口袋的具体位置是在内衣袖子的外面,靠近胳膊一侧,距离手腕约20公分左右,袋口朝斜上方,用线将袋口缝制在内衣袖子上,袋底则不固定,可以随时摆动。口袋里盛放物品后,无论胳膊怎样运动,甚至高举过头,由于袋底不固定,口袋都会自然下垂,所以东西不会掉出来。

当然,也有一些口袋是直接缝制在外衣的大袖子中,不过这毕竟是少数,因为这种装东西的袖子不但影响胳膊运动,还会影响宽袍的外观,再者也不适合放太重的东西。

在这,顺便再说下文章前头提到的古人也有把东西往胸前装的,这种情形,实际上也是古人在内衣胸口处的内侧或外侧缝制了口袋。

使用这种口袋时,就不需要把手从宽袍大袖处伸入了,而是把手从衣襟处探入怀中,把东西放到口袋里即可,这种胸襟口袋设计直至近代仍在平民百姓中广泛使用。

不管是哪种口袋设计的宽袍大衣,古人在走动时,东西都不容易从里面掉出来,这也说明了古人在生活上还是挺追求方便的。

不过在这需要指明的是:古代穿着宽袍大袖的都是士大夫阶层和读书人、商人等,从事耕作的农民都身着短衣,不可能穿宽袍大袖,其中原因在这就不用多说的,我懂、你懂,大家都懂的。

成就的裙子
调皮的黑米
2025-08-23 16:43:03

据史料记载,汉代皇帝拥有庞大的饮食服务管理体系,除了专门管理不同门类食物的官吏之外,当然还有大量奢华富丽的饮食器,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设计出如此构思精巧的熊足铜鼎了。

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有“天下第一崖墓”之称。河北博物院社教部李雅雯介绍,满城汉墓出土大量与饮食、烹饪有关器物,如鼎、釜、镬等炊器;壶、杯、罍等酒器等,不仅造型精美,制作精良,而且设计科学,其中就包括一件构思巧妙的熊足铜鼎,被称为“古代的高压锅”。

李雅雯介绍,2000多年前的古人凭借聪明才智和丰富的创造力,设计出的这种闭锁结构类似于现代的高压锅,设计之科学、构思之精巧,着实令人赞叹。

扩展资料

熊足铜鼎的样式

熊足铜鼎通高18.1厘米,口径17.2厘米,腹径20厘米,出土于满城汉墓1号墓,即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器身呈椭圆球形,鼎的三足为蹲立状的小熊。小熊作蹲立状,双眼圆睁,咧口微笑,模样十分娇憨可爱。鼎腹两侧各附一长方形竖耳,鼎耳上各有一只伏卧的兽。

鼎耳穿轴,轴穿过伏兽的臀部,使它可以绕轴翻转。鼎盖则像一只倒扣的钵,顶盖微鼓,上面等间距地环立着四个小兽。合盖前,先将鼎耳上的小兽掀开;合盖后,将它翻过来扣在盖上,再旋动鼎盖,使伏兽的背正卡在立兽颔下,鼎盖随之被闭锁起来,与现代高压锅极为类似。

参考资料来源:北晚新视觉—2000年前的小熊高压锅,长这样!网友:古人的智慧,佩服!

无辜的棒球
舒服的中心
2025-08-23 16:43:03

我国在战国时最早发现了磁石的指极性,并利用磁石能指示方向的性能,制成指南工具司南。司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昀早的指南针。

司南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像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而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

春秋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将硬度5度至7度的软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种形状的器具,因此也能将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制成司南。

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中,对司南的形状和用法做了明确的记录。司南是用整块天然磁石经过琢磨制成勺型,勺柄指南极,并使整个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于光滑的地盘之中,地盘外方内圆,四周刻有干支四维,合成24向。

这样的设计是古人认真观察了许多自然界有关磁的现象,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经过长期的研究才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