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一个实验
问题一:怎样能有一个好的实验设计? 5分 一,确定一个研究的问题
要注意的问题是:
1, 要确定这个问题值不值得研究。
2, 要确定这个问题研究的困难程度,看现有的技术和手段可不可以进行这个研究;
3, 看一下这个问题是别的研究者没有发现过的,或是漏掉的问题。
4, 问题要明确化,这样的问题才可以方便地转化为实验假设,可以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下一个操作性定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
1. 现实的需要。
2. 理论来源
(1)根据不同理论观点之间的矛盾选择课题
(2)通过对现有理论观点提出质疑选择课题
(3)为证实他人或自己的某一理论观点而提出相应的课题
3. 研究文献――矛盾、忽视、过失、或原先解决不了,现在能解决了的问题。
4. 从理论、方法、学科交叉等方面的新进展选择课题。
二,形成实验假设,并用明确的语言表述这一实验假设。
假设是根据已有事实及原理所作出的猜测。科学假设是在一定专业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作出的一种理论思维产物。它体现为一种知识体系。明确自变量、因变量及其关系的过程,是研究课题操作化的过程,假设形成之后,即可实施具体实验设计及实验。
(一)假设的种类
1. 预测性假设:是指对客观事物存在的某些情况特别是差异情况作出推测判断。
2. 相关性假设:是指对客观事物相互联系具体方向、密切程度作出推测判断。
3. 因果性假设:是指对客观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推测判断。
(二)假设的标准
(1)假设应有科学性。假设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科学实验为基础,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并且要经过一定的科学论证,决不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测。
(2)假设应有预测性。假设应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间的关系作出推测,是否正确有待于检验。
(3)假设应有可行性。假设应该有较强的操作性,其中所包含的概念应该可以通过自变量与因变量加以操纵。
(4)假设的语言应简单、明了,以陈述句毫不含糊地加以说明。假设一般用“如果――那么――”的句式或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直接陈述可能的研究结果。
(5)假设能包括所要进行的研究的变量之间的潜在的关系,而且假设必须以事实为基础,而且能对已有的假设做出很好的解释,并且能够预测未来的事件。
三,确定实验中的各自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确定。
要注意的问题是:
1, 自变量的确定:
(1),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事件,事物或是现象对现象进行准确的描述,这样的自变量才是客观的,有利于别人对实验结果进行参考和重复验证。
(2),自变量能引起我们所要研究的因变量的变化。
(3),自变量必须是可以变化的。
(4),在实验过程中,要设置适当的检查点,检查点之间的间隔至少要大于差别阈限,这样才能保证自变量变化时,能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
另外,我们在呈现自变量的时候,还要注意自变量 *** 的大小,呈现方式,空间位置,呈现的时间顺序和呈现时间的长短等问题。
2, 因变量的确定:
因变量的选择必须具备一些固有的性质,这是我们选择一个好的因变量的标准。
(1) 有效性,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从样本所测得的因变量的结果能够代表这个样本所在的总体。
(2) 可靠性,在其他所有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复测量时因变量的变化的一致性。
(3) 灵敏度,因变量能够灵敏地反映出由自变量所引起的机体的反应变化。
(4) 数量化,能数量化的指标可以更细地反映出反应变量的变化,而且能够搜集到客观的数据,可以进行科学地......>>
问题二:如何设计一个被试间的实验 一般的实验都需要30个被试以上,30人以上才能看成是大样本,信度才可靠。
不过你这个实验找30个被试只怕有些困难,自闭症儿童应该没有那么好找的。不过小样本也有小样本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做被试内设计,既每一个被试都经过所有处理水平。文献中采用十几个被试,大概也是用这样的处理方式(被试内设计对人数要求比被试间设计低很多)。感觉十几个也可以了,可根据实验情况,用正常儿童做对照组吧。
问题三:如何设计一个实验心理学创新实验 果壳 实验组:让10个被试吃夹了屎芯的蛋糕,被试随机取样。
参照组1:让10个被试吃屎形状的蛋糕,被试随机取样。
参照组2:让10个被试吃正常的蛋糕,被试随机取样。
实验目的,看看是哪一组最先恶心到吐。
采纳我哦,亲。
问题四:如何设计一个心理学实验 zhidao.baidu/...=query
blog.163/...11308/
这些都是例子。
感觉就是设计好自变量和因变量,龚后控制变量,找出你要获取的数据分布,写出结论和改进方法就行了。
如果只是习题的话,那么建议是:把题目那些抽象的东西转化成我们比较常见的生活场景,然后思考有那些因素会改变这个场景的发生。当然如果是大论文什么的肯定就要好好考虑选材问题了,因为首先你必须确定,没有重复……
问题五: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探索与笑有关的面部肌肉运动队面部情绪状态的影响 自变量:不同表情的面部肌肉运动。可按照6种基本情绪分成6个水平。
因变量:被试的情绪状态
实验设计:
自变量控制起来很容易,直接让被试做出某种表情就行了,但不要给他呈现面部表情图片,否则就是图片引 *** 绪状态了。
因变量的指标,首选的就是被试的自我报告。因为这个比较真实,难点在于不容易量化。
还可以选用多种生理指标,如心跳、脉搏、排汗量、皮肤温度等,直接用多导生理仪测就行了。这个的优点是比较客观、量化,缺点是生理指标代表哪种情绪目前还有争论。我倾向于用后者,毕竟实验指标客观化是最好了。
具体操作的时候,最好用被试内设计。一个被试做6种表情,每次做表情的时候记录他的各项生理指标。一种表情做完后,休息一会,消除情绪的后续影响。然后接着做下一个。
每个被试做6种表情的顺序最好随机化处理,不要都按照同一个顺序。
暂时就这么多~~~
实验法的一般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8)表达与交流等.
故答案为:(1)发现并提出问题
(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3)作出假设
(4)设计实验方案
(5)实施试验并记录
(6)分析实验现象
(7)得出结论
(8)表达与交流
1、对照的原则
对照是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对照是指除了受观察处理因素外,其它影响效应指标的一切条件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应尽量齐同,这样可以尽可能消除系统误差,鉴别处理和非处理因素的差异,从而得到科学的结论。
2、随机的原则
在实验研究中,不仅要求有对照,还要求各组间除了处理因素外,其他可能产生混杂效应的非处理因素在对照和实验组尽可能保持一致。随机化原则是提高组间均衡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资料统计分析的前提。随机化抽样的目的是使总体中每一个研究对象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
随机化抽样的基本方法有随机数学表、计算器随机数学法和抽签法等,研究者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3、重复的原则
为了使样本指标代表总体指标,除用随机抽样方法缩小误差外,重复实验也是保证实验结果可靠的另一方法。重复实验能使均数逼真、标准差稳定,只有这样来自样本的统计量才能代表总体的参数,统计才具有可靠性。
决定重复例数(样本例数)的因素包括处理效果的明显性、实验误差的大小、生物个体变异的大小、资料性质、确定的第一类误差(α)和第二类误差(β)的大小和实验设计的类型。样本例数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揭示事物间的差别,因此在保证实验结果具有一定可靠性的前提下,用最少的样本例数,以便节约人力和经费,达到最佳的实验结论。
文华氏的学术领头人为博士后。有独立负责/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多项,研究方向为免疫学、药理学、分子生物技术、药物分析等,具有极强的实验设计、标书撰写、团队统筹能力,可协助构建科学的实验设计思路。
PDCA循环又叫质量环,最早由休哈特于1930年提出,后被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在1950年发扬光大,并加以宣传和运用于改善产品质量。
PDCA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行动)的首字母的组合,PDCA循环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循环不止进行下去的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简单来说,
1、Plan阶段。企业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客户要求,从而来确定产品和计划。
2、Do阶段。具体实施Plan阶段的内容。
3、Check阶段。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检查实际执行情况。
4、Action阶段。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后续措施。
具体到科学实验里面,操作如下。
Plan阶段
1、调研文献。
科研创新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发现问题就需要了解目前的科研现状,这就需要大量调研文献,尤其是关注本领域大牛课题组和高端杂志的最新动态。通过调研发现当下研究的痛点,痛点就是新起点,痛点就是你要攻克的难题。
2、设定课题目标。
根据文献调研结果,制定新的实验思路。明确了实验的主题后,需要设定一个实验目标,也就是在新的实验里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想要提升的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
3、给出实验方案。
创新并非单纯指发明新材料和新理论,还可以包括实验改进和实验模仿等。你可以将别人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用在自己研究的材料体系中。
4、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
有了好的实验方案,其中的细节也不能忽视,需要将实验步骤具体化,例如实验的周期(三个月或者是半年),实验材料的准备,测试仪器的准备。同时可以使用甘特图来制定计划时间表,从而可以确定实验进度并进行有效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