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粉画色彩基本知识有哪些?
色彩是绘画的形式因素,是艺术表现的语言之一,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怎样去认识和掌握色彩,怎样使色彩在绘画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这就需要在色彩写生中,训练直观的视觉能力和表现能力。同时,还要懂得色彩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色彩的使用方法和规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两者才能相得益彰。
一 色彩的性质
人们生活在色彩世界之中,所见到的任何景物,都具有自身不同的色彩。色彩通过人们的感官,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作用。在美学领域,色彩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色彩是什么
色彩是否是物体固有的一种特质?如人们认识概念中的红花、绿叶、青山、蓝天、绿树等。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通过科学实验,揭开了色彩来源于光的奥秘,确立了光是色彩之母的理论。他的实验方法是:在一暗室中,让太阳光束进入室内,透过三棱镜,分解出一条按红、橙、黄、绿、青、蓝、紫循序排列的彩色光带,好似雨后彩虹。这在光学上称为光的色散,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太阳光谱(彩图5)。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光的波长不同,因此通过三棱镜后,便产生不同程度的光的折射,一种光波就产生一种颜色。在没有光照的夜晚,各种色彩现象就随之消失,只有光的来临,万物才重现色彩。所以颜色是光赐予的,是光的一种特征,是眼睛看得见的各种不同波长的光。
2.形成物体色彩的原因
不同的物体,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我们知道颜色是光的一种特征的原理以后,这问题就比较容易得到解答。发光体发出的光,是直接或通过物体的反射后间接进入人们视觉感官的,光的波长有长有短。红色类的光波长,蓝、紫色类的光波短。各种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反应是有选择的,同时具有吸收和反射的功能。有的物体受光后,会将不同波长的光全部反射出来,这个物体在视觉上呈现为白色,相反就成黑色;有的物体如只反射红色波长的光,而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那这物体就是红色的。依此类推,各种物体的色彩现象就是这样显现出来的。由此可见,物体本身并不具有色彩,而是光投射到物体后,通过吸收和反射才产生色彩的。
3.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
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产生的色相是不同的。白色光是有色光的混合,色光混合得愈多,愈显得明亮,也愈近于白光。光谱上的红和蓝绿、紫和黄绿、蓝和黄等对比色光混合,都合成一种色光的色相。而颜料的对比色混合则成为灰黑色。颜料混合多,纯度越差,色相倾向越灰黑。在绘画调色中,如果能掌握色混合的规律,准确调配出各种不同纯度的色相,是掌握色彩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功。
4.原色、间色与复色
原色:根据太阳光谱绘成的颜料色环,其中红、黄、蓝称为三原色。原色是指这一颜料中的色彩,已不能再进行分解。也可以说,红、黄、蓝这三个基本色,不可能用其他颜色调配出来。三原色是色彩中最纯正、鲜明、强烈的基本色,但三原色可以调配出其他各种色相的色彩。
间色:由两个原色相混合的色彩称为间色,即红调黄得橙、黄调青得绿、红调青得紫。由此,可产生红、橙、黄、绿、青、紫六色色环。如将六种色与相邻色相再调合,就可以再得六个间色,即红橙、黄橙、黄绿、青绿、青紫、红紫。这样可绘制成12色色环(彩图6)。
复色:如果将两个间色(橙与绿或绿与紫,紫与橙相混合)或一个原色和相对应的间色(如红与绿、黄与紫、青与橙)混合都可得复色。由此可见,复色包含了三原色的成分,成为色纯度较低的含灰色彩。
5.补色
在色环中,一个原色与相对应的间色(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互称为补色。补色对比,是最强烈鲜明的对比。在对色彩观察与感受中,补色对比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颜色都有其相应的补色。如一座白色房屋,夕阳光线投射在受光面,白墙呈明亮的红橙色。未受夕阳光辉照射的背光面的白墙,与受光面的色彩联系起来观察时,必会产生与红橙色的补色因素——青绿色,但这红橙与青绿补色的色彩明度、纯度,都不会是色环中所显示的色相,而是根据具体环境中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的。再举一个例子,如果写生一个红色背景中穿灰色衣服的人像,在观察色彩关系时,人像的肤色与红色背景在对比中,必产生偏绿的补色成分,灰色的衣服也同样会显示出灰中带绿的色调。实际上这是生理视觉形成的错觉,这错觉主要显示出色彩对比中的补色关系。由此可见,同一物体在不同的环境色彩对比下,所显示出来的色彩并不会是相同的。在观察和表现绘画色彩时,利用这种视觉中产生的补色关系,去加强色彩对比和增强美感,是很普遍使用的有效方法。
6.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条件色
光源,即发光体,是物体颜色的来源。发光体与产生色彩现象的关系十分密切。太阳是主要的发光体,阳光是具有各种波长的光,可称为标准光。所有物体,在阳光的投射下,反映出来的色彩比较全面而纯正,即色彩概念上的固有色。日光灯的光,是偏蓝青色的冷调光,红固有色的物体在日光灯光下,色彩是不鲜明的。普通家用电灯的光是偏黄的,投射在物体上,会罩上一层暖色调。其他如磷光偏绿。各色霓虹灯光,只有单一的某种波长的光,基本上不能显示出物体在正常阳光下的色彩因素。同一物体在红霓虹灯光下,就只能呈现红色,在绿霓虹灯光下,就只呈现绿色。
光源色,可以或多或少地改变物体的固有色,它对谐调色彩关系和形成色彩调子,是一个重要因素。在色彩训练中,能认识并表现出光源色的色彩特点,也是色彩学习的要求之一。
环境色,是指某个物体在不同环境里,其固有色会受环境色彩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即环境的色彩反射到物体上,及物体色彩与环境色彩对比中,产生的色彩变化。因此,一个色彩单纯的物体,在具有条件的环境里,可以使单纯的物体,产生复杂的色彩变化,这变化的色彩称为环境色。一般绘画色彩,都着重研究环境色的色彩规律与色彩效果;装饰绘画,则是研究固有色的色彩规律的。
综上所述可知,人们生活环境和大自然的色彩现象,是由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所综合而成的。由于日光在晴、阴、雨、雪不同的气候和早、中、晚不同时间的情况下,光源色也会产生变化。另外,光的强弱,光的投射角度和物体质地的不同等等条件的差别,物体的色彩也会产生复杂变化,这产生变化的色彩也称“条件色”。绘画写生中的色彩观察,是直接依据条件的变化规律来表现色彩的。
7.色调
色调即色彩的调子,也就是色彩在绘画总体组合中的一种色彩倾向性。色调是一种独特的色彩美感形式。它对于表现绘画主题思想、情调意境,具有无法替代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形成色调的自然因素有地理环境、气候、季节、时间和光线等,这些因素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色调变化。不同的地理环境如西北黄土高原,具有苍茫、粗犷、纯朴的色调特征;江南的青山绿水、苍翠的林木、桑田、民居的片片白墙,形成了秀丽、雅致的色调特点;东北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壮阔、深沉,又别有一番色彩情调。色彩总是与地理环境紧密联系而显出魅力的。季节的变迁,如春的嫩绿、夏的浓荫、秋的金黄、冬的灰褐,显示出各个季节冷暖色调特征。气候的变化如晴天阳光灿烂的暖色调,阴天沉暗的冷灰色调,雨天朦胧迷茫的蓝灰色调,雪天素雅肃穆的银白色调(彩图7、8、9是同一写生环境,在晴、雨、阴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产生的不同色调)。另外,不同的光线(如日光、月光、灯光),不同时间(如早晨、中午、傍晚)的景色,都会有色调的变化。以上所举例子,说明某一色调的形成,实际上是综合了多种因素的结果。要认清这复杂的色调现象,全在于画家对色彩的观察力与感受力。
色调的类别很多,从色相分:有红色调、黄色调、绿色调、紫色调等;从色彩明度分,可以有明色调、暗色调、中间色调;从色彩的冷暖分有暖色调、冷色调、中性色调;从色彩的纯度分,可以有鲜艳的强色调和含灰的弱色调等。以上各种色调又有温和的和对比强烈的区分。绘画中艺术形态的色调是自然形态的色彩调子经过画家的感受,根据表现绘画主题的需要提炼、加工而成的,它比自然形态的色调更集中、更强烈,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美感。
必须说明,从绘画的实践与发展中,可以发现不是所有的绘画,都具有色调这一概念的。凡是色彩并不作为重要艺术表现手段的绘画,是不太讲究色调的,例如相对西方的油画而言,在东方的某些传统绘画中可以得到说明。因此,色调这一概念与理论基本上是属于西洋绘画范畴的。
二 色彩的要素
每个色彩,都具有形成色彩个性特征的某些要素。如何巧妙地在调色板上调配出丰富复杂的色彩,达到色彩表现的预期效果,这需要画家对色彩的各种要素有所了解和研究。
色彩的要素,有色彩的本身所具有的和使用时所形成的两个方面。大约可以归纳为三类:
光感要素——色相、明度、纯度。任何一个未经调合的,或在调色板上经过混合调配的复色,都必具备这几个要素。
形象要素——指色彩面积的大小和形状、在画面上的位置和色彩表面的肌理等。这是画家在绘画创作中,根据表现主题的要求和形式美法则而创造的艺术形态因素。
心理要素——色彩冷暖、进退、轻重、胀缩、厚薄、动静等。这是色彩的个性,对人的心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感觉。
现分别略述于下:
1.色相
指色彩的相貌或色彩的名称。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等,每个名称代表具体的色相。在颜料中,每一类红色,如大红、深红、朱红、玫瑰红、土红、曙红、桔红等,是红色类不同的色相。它们之间存在着色相近似与差别的关系。颜料经过复杂调合后,产生非常丰富的含灰复色。这些复色,比较难于全部定出它们确切的色相名称。
2.明度
每个没有调配或经过调配的色彩,都具有自己的明暗程度,即色彩的明度。色彩中,明度最强的是白色,最弱的是黑色。黑白两色称绝色,又称无彩色。任何颜色中如调入白色,必会提高混合色的明度,调入越多越明亮。调入黑色则情况相反。为提高或减弱某个色彩的明度,一般并不单纯使用白与黑两色;而是根据色彩的纯度、冷暖等要求,用调入其他较明亮的色来提高明度,调入较暗的其他色来减弱明度。举一简单的例子:如红色,要转化为比红色深而偏紫含灰的色彩,就得调入蓝青一类比红色深的颜料,调入黑色虽然可以使色彩变暗,但并不能出现偏紫的色相,因为黑白色是无彩色。
3.纯度
纯度是说明色质的名称,也称饱和度或彩度、鲜度。色彩的纯度强弱,是指色相感觉明确或含糊、鲜艳或混浊的程度。高纯度色相加白或黑,可以提高或减弱其明度,但都会降低它们的纯度。如加人中性灰色,也会降低色相纯度。在绘画中,大都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色相的颜料调合的复色。根据色环的色彩排列,相邻色相混合,纯度基本不变(如红黄相混合所得的橙色)。对比色相混合,最易降低纯度,以至成为灰暗色彩。色彩的纯度变化,可以产生丰富的强弱不同的色相,而且使色彩产生韵味与美感。
4.冷暖
冷暖即色性。这是心理因素对色彩产生的感觉。人们见到暖色(如红、橙、黄等)一类色彩,会联系到阳光、火光、鲜血等景物,产生热烈、欢乐、温暖、开朗、活跃、恐怖等感情反应。见到冷色(如蓝、青等)一类颜色,会使人联想到海洋、月亮、冰雪、青山、绿水、蓝天等景物,产生宁静、清凉、深远,悲哀等感情反应。在生活中,我国喜庆活动多用暖色调装饰,以显示热烈欢快的气氛。酷夏避暑,冷饮场所中的环境多用冷色调装饰,使进入这环境的人们心理上产生凉爽的感觉。冷暖是温度给人的感觉,怎么会与视觉领域的色彩感觉相联系?其实,色彩通过人的视觉感官,进而产生心理反应,这种反应显示出色彩的感染力。日本色彩学家大智浩,曾通过实验来证实这一色彩效应:将两个车间的环境颜色,一个涂冷调的青灰色,另一个涂暖调的红橙色。在客观上,两个场地的温度是相同的,但车间中的工人主观感受上的温度有很大差异。在青灰色车间工作的人,在华氏59度时仍感到冷,但在红橙色车间工作的人,在华氏52度时还不感到冷。由于车间环境色彩的差异,工人们感受的温度竟有7度之差,其原因是冷暖不同色调的色彩环境刺激人的感官,产生了降低血液循环或加快血液循环的生理现象。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信号,红灯使人产生警觉,绿灯使人产生安全的心理,也说明不同色彩在人们心中具有不同反应。卫生间热水龙头涂红色标记,冷水龙头涂蓝色标记,则直接引发人们对冷热的联想心理。冷暖色特性在心理上的反映,还可以用如下一些概念来表示。
冷色——阴影、透明、冷静、镇静、稀薄、流动、远、轻、湿、退、缩小……
暖色——阳光、不透明、热烈、刺激、浓厚、固定、近、重、干、进、扩大……
冷暖色彩在心理上产生的种种相对的反应,说明具有复杂的表现力,但这种表现力并不是孤立的、绝对的,是需要与绘画中的情节、形象等构图中的种种其他因素相联系、相结合而产生的。
5.面积、形状与位置
当颜色进入画幅以后,色彩的面积大小、形状与位置,应是形成画面结构与表达主题思想和感情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于画面的均衡稳定、对比谐调、色调位置交错,产生色彩呼应的节奏韵律感都起着重要作用。在绘画中,对色彩的大小、形状、位置来表现三度空间,虽不像运用色彩平面构成的装饰绘画那样明显可辨,而以上原理是共同一致的。
6.肌理
肌理是指客观物象的材料性质及其表层物质组合。我们所见到的各种自然色彩,是从各种不同肌理的物象光辐射而来的。由此,在感知色彩的同时,也就感觉到该物体材料的性质与表层特征。
油画使用的厚色层笔触,水彩稀薄透出纸面纹理,水粉色层的匀润,色粉笔画表面的不平滑有颗粒感……这些不同的肌理,都是通过色彩感觉的差别而被视觉分辨出来的,色彩依附在肌理之中,没有肌理的色彩是不存在的。
肌理对色彩的影响:物体表层肌理不太光滑且较平润的,色彩就较稳定统一,固有色也明显。如果肌理是表面粗糙不平有高低起伏,或表面非常光滑,反映出来的色彩富有变化,有闪动感。同一颜色,涂在不同肌理表面,它们的色彩纯度与明度就会有区别。如观察比较同一色彩的光滑的纸、布、呢绒、绸缎,由于肌理不同,给人的色彩感觉也不会相同。纸和绸缎表面肌理光滑,受周围物体色彩的影响明显,色彩的明度、纯度及冷暖变化较大。因为绸缎有闪光感。表面比较粗糙的呢绒,固有色明显,色彩统一单纯,明度比布要暗。
现代绘画与装饰,十分重视肌理与色彩的综合艺术效果。肌理的艺术手段与审美价值,是现代美术探讨与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对比与调和也称变化与统一,这是绘画中获得美的色彩效果的一条重要原则。如果画面色彩对比杂乱,失去调和统一的关系,在视觉上会产生失去稳定的不安定感,使人烦躁不悦;相反,缺乏对比因素的调和,也会使人觉得单调乏味,不能发挥色彩的感染力。对比与调和,是色彩运用中非常普遍而重要的原则。要掌握对比与调和的色彩规律,首先应了解对比与调和的概念和含义、对比或调和的表现方式和规律。
1.对比
对比意味着色彩的差别,差别越大,对比越强,相反就越弱。所以在色彩关系上,有强对比与弱对比的区分。如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三组补色,是最强的对比色。在他们之中,逐步调入等量的白色,那就会在提高它们明度的同时,减弱其纯度,成为带粉的红绿、黄紫、橙蓝,形成弱对比。如加入等量的黑色,也就会减弱其明度和纯度,形成弱对比。在对比中,减弱一个色的纯度或明度,使它失去原来色相的个性,两色对比程度会减弱,以至趋于调和状态。色彩的对比因素,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色相对比——从色环中的各色之间,可以有相邻色、类似色、中差色、对比色、互补色等多种关系。在色环中180。角的两个色为互补色,是对比最强的色彩(色环中大于120。角的两色都属对比色)。色环中成90。角的两色为中差色对比(如红与黄、红与蓝、橙与黄绿等)。色彩中还有类似色(如深红、大红、玫瑰红等)和相邻色(如红与红橙、红与红紫、黄与黄绿等)。它们包含的类似色素占优势,色相、色性、明度十分近似,对比因素不明显,有微弱的区别,属调和的色彩关系。如相邻色的两色之间类同的色素逐渐减少,就会形成强弱不同的对比(如红与黄绿、红与青、黄与绿等)。类似色对比要比相邻色强些,它们在色环中约在600角左右。颜料中的红色类、黄色类、蓝青色类称同类色。
色彩对比的强弱程度与对比的性质,可以改变单调平淡的色彩效果。互补色对比,色彩效果鲜明、强烈,在视觉上的知觉度也最强,具有吸引力(彩图10)。我国的民间年画、建筑彩画,都采用这类对比方法取得醒目、强烈的装饰艺术效果。在19世纪后期印象主义画家中,塞尚的画常用蓝绿与红赭色形成对比,与跃动的笔触相配合形成画面的旋律感,表达了他的激情。高更的鲜明辉煌的感人色彩,是由高纯度的红、橙黄与蓝绿等对比色关系而获得的,加上粗犷的笔法和线的运用,使作品具有东方风味的装饰美特点。20世纪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绘画,运用多组单纯的高纯度对比色交错、并列、对照、呼应、均衡等方法,结合奔放的笔触和线条,产生非常强烈的刺激性的艺术效果。他们为竭力显示色彩的魅力和装饰性效果,摒弃了对于形体的三度空间表现,甚至提出色彩是绘画的基础的观点。这在色彩画技巧与风格的发展中,开辟了以强对比色作为主要艺术语言,来显示其艺术个性与风格的新领域。由此可见,每个画家对于所采用的色彩对比与谐调的不同手法,是表现其艺术个性的重要方面。
明度对比——即色彩的深浅对比,色彩的深浅关系就是素描关系。我们从颜料管中,挤出来的每一种颜色,都已具有自己的明度。颜色与颜色之间有明度的差别,如从深到浅来排列,可以得到以下的循序:黑、蓝、青紫、墨绿、黑棕、翠绿、深红、大红、赭、草绿、钴蓝、朱、桔黄、土黄、中黄、柠檬黄、白。如果每个颜料调入黑或白,就会产生同一色性质的明度差别;如调入比这一颜色深或浅的其他色,就会产生不同色个性的明度差别。由此可见,色彩的明度对比,包含着相当丰富复杂的因素。辨别单色明度和明度对比比较容易,如果要正确辨别包含色彩纯度、冷暖等因素的明度对比,则并不容易。如看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红绿色相易辨,但红、绿的明度强弱就一时分辨不出来。所以在色彩写生中,要正确及时地掌握不同个性的色彩明度推移、连接与对比关系,是需要经过训练的。根据色彩的明度变化,可以形成各种等级,大致可分成高明度色,中明度色和低明度色三类。在绘画中,不同等级的明度,可以产生不同类别的色调,即亮调,暗调、中间调。色调效果受明度对比因素影响。为取得画面的均衡,就不能将明度强的弱的色彩集中到画面的某一边或一部位,需要经过色调的交替,使画面通过对照、呼应的方法达到均衡、统一的效果(图2)。这幅《和平,为了母亲和儿童们》是黑白版画,画面的黑白对比十分单纯,画的中心是一大块黑的暗色调,用点线刻画出母亲与孩子躺卧着的优美安详的体态。这黑色块中白色明亮的点和线,与黑色块周围的亮调子起色调交替作用,产生呼应的效果;亮调子中黑色点线,与中心的大块黑色,也同样具有色调交替的作用和效果,这使一圈白色不致感觉孤立与主体失去联系。画幅最外边的黑色粗边线,是色调交替、呼应取得均衡的又一反复,使整个画面的色调对比产生节奏和韵律感。明度对比与感情表达,也有直接的关系。如高明度与低明度色形成的强对比,具有振奋感,富有生气。明度对比弱,没有强烈反差,色调之间有融和感,可反映安定平静、优雅的情调。如色调对比模糊不清、朦胧含蓄,会产生玄妙和神秘感等等。即使在素描作品中,不同的明暗对比,也同样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感情效果。
一 水粉画的概念
水粉画是使用水调合粉质颜料绘制而成的一种画。它的色彩可以在画面上产生艳丽、柔润、明亮、浑厚等艺术效果。
水粉画的性质和技法,与油画和水彩画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与水彩画一样都使用水溶性颜料,如用不透明的水粉颜料以较多的水分调配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水彩效果,但在水色的活动性与透明性方面,则无法与水彩画相比拟。含粉意味着对水色流畅的活动性产生限制的作用。因此,水粉画一般并不使用多水分调色的方法,而采用白粉色调节色彩的明度,以厚画的方法来显示自己独特的色彩效果。这一点近似于油画的绘制方法。因为不透明的水粉颜料与油画颜料都是具有遮盖力的颜料,所以水粉画是介于水彩画与油画之间的一个画种,它是通过吸取水彩画与油画的某些方法与技巧而发展形成自己的技法体系的。
在国外,并没有水粉画这一独立的画种。一般都将其包括在水彩画的范畴之中,称为不透明的水彩画,或用水粉颜料绘制的广告招贴画等统称为水粉画。在我国,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原因,普及美术和实用美术发展很快,从而促进了水粉画的不断普及与提高。使它具有一套完整而系统的、与其他画种不同的技法,成为在绘画领域中具有群众基础而又受专业画家所钟爱的一个独立画种,进而显示出自己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风貌。
二 水粉画的产生与发展
水粉画的起源很早,这可从使用水溶性颜料作画的中外古代石窟、墓窟、寺院壁画中得到佐证。如我国北魏时期的敦煌石窟壁画,西晋南北朝时期的新疆地区石窟中的佛教美术,六朝永乐宫壁画和历代工笔重彩画,以及古代院体画与民间绘画等等,都是使用水溶性粉质颜料绘制而成的。古罗马地下墓室中的壁画,也大多是使用胶或蛋清调合颜料粉绘制而成的胶粉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大师们手下的壁画原作,在后来修补过程中经专家考证发现,有的也是使用胶粉颜料绘制的。这些古今中外早已出现的使用粉质水溶性颜料的绘画作品,都具有了水粉画的基本艺术特点,这说明水粉画颜料的产生与使用的历史非常悠久。这类古代水粉画,虽然使用的颜料品种有限,作画的工具与方法也与现代水粉画有所不同,但对现代水粉画的提高与发展,不无研究与借鉴的意义。
现代水粉画实际上是英国18世纪水彩画发展中的一个分支,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欧洲大陆水彩画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目前掌握的美术资料,可以认定欧洲大陆最早运用水彩作画的是15至16世纪德国巨匠丢勒(1471-1528),他在学画时期就用水彩画风景和动物、植物。他使用的水彩色常搀入不透明的白粉色,或用白粉色画出明亮部分,而这就是水粉画的表现效果。丢勒时期的水彩画,只是处在水彩画的萌芽时期。作为绘画的品种与方法来说,到18世纪,英国水彩画发展时才逐渐完善,成为独立的画种出现在画坛上。
在水彩画艺术产生与发展的早期,水彩画的价值并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人们以为水彩不具备油画那样高的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习惯用欣赏油画的传统目光,来看待这种新画种,摆脱不了油画优越论的影响,而把水彩画看成是绘事末技,是低级的画种。为此,不少水彩画家借鉴油画的绘制技法,以提高水彩的表现力,争取提高水彩画的艺术价值和地位。在借鉴油画表现技巧的过程中,只有采取使用白粉色和不透明色,才能达到油画表现的充分、深入、具体、厚实的效果。这样,水彩画实际上已失去传统水彩画水色渗化流畅、透明的艺术特点,成为近似油画效果的水粉画。到18世纪后半叶,它已成为水彩画家族的一个分支(见作品赏析图3《哈利姆生活》)。
水粉画在制作过程中,开始仍以透明水彩作为第一次底色,然后利用不透明色画出景物深入具体的立体空间效果,使其具有很强的真实感。这样完成的作品已失去传统的水彩画所具有的流畅、透明的艺术特色,形成一种现代概念的水粉画(彩图1)。
我国的现代水粉画,是建国以后才发展形成的一个画种。过去它只用于宣传与广告(故市面上出售的水粉颜料,通常称为广告色)。水粉画的功能有欣赏与实用两个方面,表现方法有写实和装饰两个系统。更值得重视的是,在水粉绘制的装饰性绘画中,已融进了民族传统绘画和民间绘画的某些手法与形式因素,使画风显示出引人注目的新颖别致的东方风格(见赏析图13《舞》)。这就开启了水粉画在装饰绘画中的新前程,为水粉画开拓了广阔的新领域。
三 水粉画的性能特点和应用
水粉画的最主要特点是颜料的含粉性质和不透明性,水粉颜料容易被水溶解,是一种覆盖力较强的、且有粘着性的不透明颜料。也就是说,水粉颜料色层能够紧密盖住底子和下面的色层,而且水粉颜色干透以后非常结实,表面呈现出无光泽的天鹅绒般的特有美感。
由于水粉颜色含有一定分量的白粉,使色彩干湿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即湿时色彩较暗,干后白粉色浮现在表面,明度比湿时要强,而色彩鲜明度减弱。这一状况,使水粉画在制作中掌握色彩干湿变化时增加了难度。画家只有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水粉画使用的工具、材料和操作都比较简单,画幅的不同尺寸,画风的粗放或精细,描绘的具体或概括都能适应。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画家外出写生、收集生活素材、绘制色彩画创作初稿等都非常方便合适。由于水粉色的色块可以画得非常均匀、柔润和明确,很适宜表现单纯、概括、鲜明强烈的画面效果。美术家们因此常常选用它绘制各种装饰风格的绘画。另外,水粉也同样适宜于绘制平画广告、招贴宣传画、图案设计、建筑设计效果图、舞台美术设计图等等。
四 有关水粉画学习的几个问题
当前,水粉画已是我国绘画、实用美术、舞台美术等专业色彩基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有关这些专业的院校在招生中,大多也以水粉画作为衡量考生色彩表现能力的应试课目。要使水粉画的学习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好的效果,就应该提高认识,明确正确的学习方法与途径。
1.色彩与素描的关系
素描与色彩是美术教学的两门重要基础课。在学习时,应是先学素描,后学色彩;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也可分阶段交错进行。学习素描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对形体的观察理解能力和掌握用线和明暗调子表现对象形体结构、立体空间等的技能;色彩的基本学习要求,除了要用色彩来完成素描的任务外,还必须了解形成色彩个性的色相、明度、纯度、冷暖诸要素,按其独特的观察方法去认识色彩现象。在写生实践中,通过颜色调配和使用,提高感受色彩美的能力,并掌握对比谐调、变化统一的色彩规律和表现技能。
素描是色彩画的基础,开始学习色彩时,往往容易产生两种弊病:一是只着眼于素描的明暗关系,在表现对象时,只是发挥色彩明度变化这一要素;二是受长期形成的固有色概念的束缚,在观察色彩时,忽视物体由于光线与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复杂色彩变化现象。因此,在色彩写生学习的开始阶段,不必过分要求素描关系的正确,而重点应放在对固有色、环境色上的认识。环境色是绘画色彩写生的一个中心问题。素描与色彩关系需要在不断实践过程中逐步得到统一与提高。
另外,素描、色彩学习从易到难的进度应同步进行,一开始就接触复杂过难的色彩写生课题,是不可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有经验的色彩教师应善于把握适宜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中的色彩练习课题。
2.技术学习的几个特点
美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美术学习以训练掌握技术为主。掌握水粉画的方法和技能,必须遵循学科的学习规律,才会获得有效的成果。当然技术教育的同时也必然会包含着重要的审美教育。
技术学习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四点:
循序性。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是学科教学中不能忽视的进度原则。目前在我国专门美术院校中,在素描教学中已形成从几何形体写生开始到人像、从室内静态对象到室外速写等一整套完整的合理的内容与进度的写生教学体系,这对打好扎实的造型基础具有决定性意义。而在色彩写生教学方面,循序性却并不十分严格,没有与素描的进度相适应与配合,以至初学色彩阶段就以复杂而难于表现的器物作为写生课题,其学习效果是不可能好的。如果画静物,缺乏供选择的道具、器皿、衬布等,要组织好一组合适的、色彩完美的静物是困难的。所以色彩教学的写生,要从主要方面来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色彩写生一般先从室内静物开始,后进入风景写生。风景写生也要重视难易进度,从简单的景物构图开始,然后画较复杂的景物。色彩人物写生课题,应在色彩学习的最后阶段进行,是否安排人物课题,应该考虑专业的需要。
严格性。技术学科的基础训练都应是十分严格的,这是教学的一般原则,美术教学自然也不例外。严格的本质意义是反对随意性,在美术院校里,基础教学的严格性反映在贯彻教学大纲和体现在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的授课计划和严格的技术指导之中。基础训练实质上是一种限制,限制在作画时脱离教学要求的随意与不严格。只有经过严格训练,在未来的艺术表现中,才可能有更多的自由与较强的表现力,否则将来的艺术表现力必受限制。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
反复性。任何技术的学习和训练,都须经过不断反复、千锤百炼方能达到其目的。在数量积累后才有可能获得质的飞跃。忽视质量要求的数量是缺乏严格要求的不可取的做法。技术精进,唯有依靠反复的磨练。
坚持性。基础学习,一般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是绘画技能的不断发展与长进,无法跨越这个重要的阶段。它直接关系着学习的成败。所谓“坚持就是胜利”,说明学习中的意志、毅力,与获得成功胜利有着密切关系。如以画速写为例,一天化一二十分钟,在室外画三五张速写是简单易行的事;要是每天都画速写,坚持半年一年,三年五年,以至终生不断,那就是不得了的事。许多著名的画家和速写大师.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所以“持之以恒”是走向成功的保证,色彩学习也是如此。
3.几种色彩画习作的形式
色彩练习的方法,除了解色彩原理而绘制色彩图例习作外,主要是通过以写生为主的练习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如果在写生练习的过程中,结合一些色彩速写练习、临摹一些名作,或凭记忆、想像作些色彩画,则可促使色彩学习更全面、更迅速。
写生。写生是根据眼前的具体对象作画的方式。写生有室内写生与室外写生之别。室内写生以静物、人像为主;室外主要是以风景为主。依教学的顺序,应先进行室内写生练习,然后再进行室外写生练习。因为室内组成的写生对象,可以根据学员不同的程度和教学的要求来摆设,且主题明确、内容单纯、光线稳定,便于学习基本技法,并为进入室外较复杂条件下进行写生练习做好准备。室内写生作业的画幅大小、时间长短,都要根据具体对象与学习要求来决定。一幅题材不太复杂的4开写生习作,一般需要6至10小时;内容较简单的习作,可以用8开或6开纸,用3至4小时来完成;内容较复杂的静物,可以用对开纸,约需20小时左右才可以完成。这样的作业统称为长期作业,要求有严格的构图、色彩有变化统一的效果,并能运用各种技法具体生动地描绘对象,画面有整体效果。还有一种写生作业,耗时较短,表现对象比较简单扼要,或只重点描绘对象某些特征,这称作短期作业。写生的过程,就是观察、感受、理解、研究、反复探索表现对象的过程。所以完成一幅习作,有可能取得某些成功,也有可能存在某些弊病甚至遭到失败。这是很正常的,因为绘画能力的提高,常常是从失败中接受教训而获得的。因此要重视完成习作后的总结。写生是绘画基础训练中比较重要的课题,没有这个基础,要想进行速写、临摹、记忆、想像画等其他方式的作业练习,就会碰到比较大的困难。当然,其他方式的练习,也会促进写生能力的提高。
色彩速写。这种练习可以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力。也就是对色彩的直观反应能力。这一点,还没有被较多的初学者所认识和重视。其实,这与素描学习中强调画生活速写,来发展瞬间记录对象形体动态的能力,道理是一样的。从素描造型转入色彩造型的初期,总是习惯于看对象的明暗关系,把对象画成色彩单调的固有色素描。要改变这种认识色彩的错误习惯,采用色彩速写这一作业形式是行之有效的。因为它着重于训练提高学生在瞬间记录对客观对象色彩感受的能力。色彩速写的时间要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即可;画幅要小,16开左右就行了,数量要多,着重将对象不同时间、光线、气候、季节、环境的色彩调子区别出来,可不拘泥于对形体的具体刻画(彩图2、3、4)。
临摹。这是学习绘画的主要途径。人们以为学习传统的中国画,应从临摹入手,学西洋画如油画、水彩等画种,则须从写生入门。而实际上,不论学习什么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包含着临摹的内容。临摹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了解大师或优秀美术作品的风格,学习其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从中吸取营养,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如结合写生进行,可配合写生的内容、进度来选定合适的临摹作品。临摹前,对作品要先进行一些了解、分析,千万不要一知半解地照葫芦画瓢。过多的临摹或对质量很差的作品临摹,甚至会产生完全相反的作用,所以要十分注意。另外,也可用水彩或水粉的工具材料临摹油画作品。尤其是水粉画颜料的不透明特性与油画更有相似之处。油画作品中的艺术处理,色彩和表现技法,都是水粉画可以学习借鉴的。印刷品与原作在色彩上会存在一定距离,如要选用需要慎重。故最好是临摹优秀的水粉画原作。
水粉记忆画。当我们用审美的意识,去观察生活周围的环境或欣赏大自然美景时,一定会受到景色的情调、气氛、意境的感染,以至留下难忘的印象。如用色彩把这个印象凭记忆默写下来,就是一幅色彩记忆画。这与色彩速写有类似的要求与意义,不同之处在于:速写在现场完成,默写在事后完成;速写着重训练敏锐的观察力,默写着重培养对色彩现象的记忆力;速写重感性,默写则偏理性。记忆画也能起到创作想像的作用,记忆画的进一步发展,就逐渐向想像画与创作过渡。如有的画家,室外现场写生的作品,不一定画完或画得很工整,常需要在室内凭记忆与想像来进行艺术加工。根据素描速写的构图稿子用想像的色彩来完成,也是可以的,并且有时能获得更好的表现效果。
水粉画颜料是用水作为调色剂,可自由混合的颜料
它色彩丰富,变化多端,鲜艳明快
覆盖 力 强,可层层相加
很适合儿童学习色彩
水粉画的基本技法包括:
干画法、湿画法、平涂、混涂、渐变、点彩法等
色彩基本知识包括:
色相、纯度、明度、原色、 间色、补色、对比色、同类色等
水粉画的主要工具有:
调色盒、水粉颜料、水粉笔、水粉纸、调色盘、吸水布等
儿童水粉画不需要像成年人的绘画有所区别
它多以平涂为主
以自己的审美意识调配色彩
具有装饰色彩的效果
水粉是较高级的着色方法
但一开始用惯了水彩笔、油画棒的小朋友
对水粉画的用笔、配色、加水一时掌握不了
而弄得一团糟
我们家长朋友应该宽容一点,放手让孩子大胆尝试
允许他们“失败”“画脏”“画坏”几张纸
这样慢慢引导他们不断发现水粉色彩的妙趣
不断在尝试中得到新的经验
进而对这门新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水粉画是培养儿童色彩美感
提高儿童色彩审美趣味的重要课程
水粉画颜料用水调色
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易学
且表现力强,趣味性高
水粉画明快、洒脱、概括适合儿童挥洒涂抹抒发 情感
深受儿童的喜爱
儿童水粉画虽在画法上比较随意
没有统一的定式
但在具体表现上还是有很多区别的
每种方法相互联系又独立其中,各有所长
为方便教学
今天在这里将一些适合儿童表现的水粉画
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看看是否能够为你的备课带来帮助呢
----【END】----
在画水粉时,金银色、荧光红等一般用做带装饰风格的水粉画中,起到点缀和装饰的作用。普通写实的水彩画中很少出现这种颜色,画面中就算有金色、银色、或者是荧光色,也会用调和出的黄灰、蓝灰、红灰色代替。写实水粉追求的是画面整体的和谐和空间层次感。
画水粉画到一定程度,所有的颜色都好使,类似武侠里什么武器都能发挥到最好的感觉。
对初学者来说,水粉中各种灰色是很难表现的,所以建议准备个灰色。这个是最近几年才出的颜色,之前是没有的。等你学到了一定的阶段,你会发现有时候颜料盘上调和剩下的各种层次深浅的灰色最好用。
互补色是指由12种颜色组成的色相环上
1800相对的两种色彩,如红色与绿色、黄色
与紫色、橙色与蓝色等。它的特点是,当两种
颜色并置在一起时,对比强烈、反差明显并且
醒目夺人;而两种颜色混合时,则呈现出黑灰
色或灰色。下面是红与绿、黄与紫、橙与蓝三
种具有代表性的互补色的对比与调和。在艺
术设计中运用色彩明度、面积、位置的变化几
种常用的方法有:
1.红色与绿色
红色与绿色的补色关系是人们最为常见的
色彩组合,也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色彩,它们
几乎是中国传统装饰色彩的主导性色彩。在色
彩教学中它们也是最为形象地解释“补色”概
念的最好例证。从生埋学角度讲,当人们从长
时间注视的红色上移开的时候,眼前会呈现
“绿色”的虚幻现象,这便是生理上的色彩补
充现象,在色彩学中称之为“补色关系”。
红色与绿色这对补色的特点是,色相对
比清晰分明,而明暗对比差别较弱。这个特
点要求在此组静物训练中,首先要采取明
图3-13逆光中的女人·博纳尔(法国)
度调和的方法适当减弱它们的对比关系。
具体做法是在红色与绿色中加入等量的白
色,以提高明度的方法降低色相对比来保
持和谐关系;也可以采取加入低于它们本
身明度的灰色,在降低其明度的同时弱化
其色相对应关系,最终取得调和统一的画
面效果。
色彩位置的移动与色彩面积大小的调整
也是一种对比调和常用的方法。例如,当红与
绿的色彩面积过于平均而显得生硬呆板时,
可以改变它们的色彩面积并适当进行位置的
调整,以达到灵活变化的统一效果。另外,还
可以采取黑、白、灰三种颜色分别加入的方法
进行调整。将红色分解为深红、粉红与绿色对
比,也可以同时将绿色调节为不同明度的绿
色与调节后的红色组成画面,同样可以取得
满意的画面效果。
红色与绿色的对比调和不止以上几种方
法,这里只是规律性的说明,只有经过反复地
实践,并结合对成功范例的学习探索与揣摩,
才能真正掌握它的艺术规律。
色彩中的互补色1﹑ 红色与绿色互补。2﹑蓝色与橙色互补。3﹑紫色与黄色互补。色彩中的互补色相互调和会使色彩纯度降低,变成灰色。一般作画的时候不用补色调和。 色彩中补色的运用色彩中的互补色相互调和会使色彩纯度降低,变成灰色。一般作画的时候不用补色调和。 不过在两种颜色互为补色的时候,一种颜色占的面积远大于另一种颜色的面积的时候,就可以增强画面的对比,是画面能够很显眼。一般情况下,补色运用有得有失。
画的时候先用铅笔起稿,用褚石或熟褐淡淡的画出素描明暗关系,这和画普通水粉画没有区别。
然后开始用水粉颜料点彩。尽量用毛硬一点的笔,可用质量稍差一点的油画笔,准备好不同大小。水粉颜料不要兑太多水。
先用大笔铺大颜色关系,此时不用考虑笔触,把画面铺满就行。然后逐渐深入,逐渐换成小号的笔,此时几乎没有笔触,都是点状色块。
每调一次颜色不要用太多种颜料调和在一起,最好不要超过三种,也就是保证调出的颜色不会很脏,也可以不调色直接从色盒里蘸上颜色点。调色时最好也不要兑水,直接用干颜料画。
调色时注意,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第一感觉调色,这才是点彩的真谛,脑子不要想太多,比如物体的固有色是蓝色,但感觉自己看到了红色成分,就大胆的点上红色,感觉颜色强烈就多点几点,感觉只有淡淡的一点儿就少点几个点。这样虽然细看颜色很多,但是远看就会很丰富也不冲突了。
其实水粉颜料是黑色的,但是在画水粉的时候,一般不会直接在画面上使用黑色的颜料,而是将红色和蓝色调整成接近黑色的颜色。调和的黑色没有原来的黑色那么生硬,反而更活泼。黑色的定义与白色相反,黑色意味着没有可见光进入视觉范围。如果颜料吸收光谱中的所有可见光,不反射其他光,给人一种黑色的感觉。如果红、黄、蓝三原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反射光色会降到最低,给人黑色的感觉。因此,黑色既是缺光引起的,也是所有色光都被吸收引起的。
色彩调整在艺术色彩中非常重要,色彩调整不能太粉红色。也就是说,在色彩调整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放太多的白色,放太多的白色会导致颜色太粉红色。水粉色调,无论什么颜色,尽量避免出现三种或三种以上的颜色,如果叠加的颜色太多,画面掌握不好,都会很脏。